问题

开始读博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怎么办?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着跑着,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有点焦躁,甚至一点小事就能点燃你心中的怒火。以前那个温和有礼的自己,似乎被实验室里的试剂瓶、电脑屏幕上的代码,还有无穷无尽的文献,一点点地磨蚀了。脾气变得暴躁,这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如果你也正经历着,别怕,这其实是很多博导们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只是很多人不轻易说出来罢了。

仔细想想,为什么读博会让我们情绪更容易失控?原因其实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压力,压力,还是压力。 读博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高风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你想想,你需要在这几年里,从零开始,深入一个你可能之前只接触过皮毛的领域,然后做出原创性的、有价值的贡献。这份压力,就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你头上。

学术压力: 你的研究方向是否真的有前景?你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你的结果是否可靠?你的论文能不能被顶刊接收?这些问题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你头上。每一个失败的实验,每一次审稿人的犀利批评,都是对你信心和情绪的巨大打击。你可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设计一个实验,然后发现它根本行不通,或者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这种挫败感,日积月累,真的很伤人。
时间压力: 博士的学习周期通常很长,但博士的学位要求又很严格。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写论文、答辩。很多时候,你会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为了赶进度,你可能需要牺牲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工作,这本身就会让人身心俱疲,情绪自然就不稳定了。
经济压力: 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同学,奖学金或者助研的收入可能刚刚够生活费,甚至还需要家里补贴。想到自己的未来可能还面临就业压力,而现在却要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那种焦虑感也会不自觉地转化为暴躁。
导师压力: 导师是你的引路人,但有时候也可能是你压力的来源。有些导师要求很高,期望值非常高,他们会不断地push你,甚至在指导过程中语气比较严厉。如果你不符合导师的期望,或者沟通不畅,误解加深,那种委屈和愤怒会让你变得易怒。

其次,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感。 读博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未知,而未知往往伴随着不确定。你可能会经常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做科研吗?”“我能做出成果吗?”“我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吗?”这种自我怀疑会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你,让你感到焦虑和无助。当你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努力了很久却没有看到进展时,你很容易因为内心的不确定感而烦躁不安,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你情绪爆发。

第三,生活节奏的改变和失衡。 在读博之前,你可能习惯了相对规律的生活,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兴趣爱好。但读博后,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实验室和论文上。你的社交活动减少,可能很久才能和朋友聚一次;你可能没有时间去运动,身体也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你甚至可能为了节省时间而放弃自己曾经热爱的东西。这种生活上的失衡感,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掌控感,从而更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感到烦躁。

再者,情绪的传染和压抑。 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你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你的导师和师兄师姐。如果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比如经常抱怨、焦虑、或者互相指责,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影响到你。同时,有时候为了维护师生关系或者团队和谐,你可能也会选择压抑自己的不满和委屈,而这些被压抑的情绪,最终可能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那么,当脾气变得暴躁时,我们该怎么应对呢?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变成一个没有脾气的“好好学生”,而是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疏导自己的情绪,让它不至于影响到你的研究和生活。

1. 认识到这是“读博常见病”,给自己一个缓冲。
首先,请允许自己有情绪。读博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暴躁,不妨先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是博士生涯的一部分。”给自己一点心理上的接纳,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自己,这样反而更容易冷静下来。

2. 找到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提前预警。
回想一下,是什么事情最容易让你情绪失控?是实验又一次失败了?是导师又说了什么让你不舒服的话?还是看到别人在发SCI而自己还在摸索?当你找到这些“导火索”后,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就能提前给自己一个信号,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如果知道导师今天心情不好,你可以在汇报工作时更加小心谨慎;如果实验结果不如预期,可以先找个没人的地方喘口气,而不是立刻冲回座位上砸东西。

3.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
很多时候,暴躁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和误解。与其憋着,或者大吼大叫,不如尝试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与导师沟通: 如果导师的要求让你感到不解或难以接受,尝试平静地表达你的困惑,询问原因和可行性。比如,你可以说:“老师,我理解您对这个项目的期望很高,但是我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我想听听您的建议,或者我们是否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其他的解决方案?”关键是展现出你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与同学沟通: 如果与同学在合作中出现分歧,避免直接的人身攻击或情绪指责。可以尝试用“我感觉”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我感觉我们这次合作在A方面有点困难,我的意思是……你觉得呢?”

4.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为情绪“充电”。
读博不是让你放弃一切,而是要学会平衡。

运动: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发泄方式。无论是跑步、游泳、打球,还是简单的散步,运动都能帮助你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即使每天只有半小时,也能让你感觉精力充沛。
爱好: 找回那些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听音乐、看电影、画画、摄影、或者只是简单地和朋友聊天。这些能够让你暂时从学术压力中抽离出来,为自己注入正能量。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时吃饭。身体的疲惫往往会加剧情绪的波动。即使再忙,也要尽量保证基本的作息规律。

5. 学会接受不完美,并从中学习。
科研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失败。没有哪个博士生是顺风顺水的。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研究受挫,这些都是常态。你需要慢慢学会接受这些不完美,并将它们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每次失败,都问自己:“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下次我该如何改进?”这种积极的心态转变,比什么都重要。

6. 建立支持系统,不要孤军奋战。
和你的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当你感到沮丧或愤怒时,和信任的人倾诉,他们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安慰和建议。有时候,只是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就已经是一种释放了。甚至可以考虑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专业人士的帮助会更有针对性。

7. 学会自我肯定,珍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不要只盯着那些未完成的目标和失败的实验。回顾一下你已经取得的成就,哪怕只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或者理解了一个复杂的概念。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告诉自己“我做得很棒”,这能帮你建立自信,抵抗负面情绪的侵蚀。

读博是一段自我修炼的漫长过程,脾气暴躁只是它可能带来的一种副作用。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认识它、理解它,并积极地去调整它。当你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时,你会发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你也能更从容地应对,你的博士生涯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意义。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经历过,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正常。

读博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就不说未来就业的压力,与自己一开始读博时候踌躇满志的心态对比了。随着读博的时间越长,加上论文的难产,估计压力会越来越大。说起来,我不是很熟悉心理健康的知识,但是我自己也读过博,体会过各种感觉。我估计一下有几个点:

  1. 和导师相处的压力。哪怕再是德高望重的导师,也难免有矛盾。更不要说大多数人在国外的话应该跟的更多是小AP,那压力会非常巨大。而在国内读博士的话方差太大,弄不好整天在实验条件的不足以及横向之间反复横跳跃。和导师的压力,可能来自于工作量和实验具体走向。这类问题基本都是顽疾,扎根于俩人的学术品位,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方法还是顶住压力做东西来。如果在国外的话,一定用好学校的心理服务,甚至有些可以和系里面指定的别的导师交流的机会(具体名字忘记了,没记错都有学院内部的类似项目,让你可以和别的导师进行生活方面的沟通,也不失为一个调整的机会;本人就见到过一次,导师的确在被谈话之后有改变)。
  2. 和论文发表相关的压力。论文算是科研成果的一种展示。但是哪怕同一个组下,不同的方向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产出。可能是由于选题方向,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甚至可能是导师瞎帮忙的结果。但是不出论文,不止是peer pressure,还有导师的白眼(AP而言,招你就是让你发论文帮他评职称的),甚至还有未来的工作压力(没好论文,博士后都没机会)。关于这个,很容易让人有那种imposto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症),感觉自己德不配位,从而陷入怀疑自己的循环。对于到这种程度的话,心理咨询还是建议的。当然,有些人,对外就是恶劣的心态,暴脾气。这倒还属于可以自己调整的区间,一定要保持正常的朋友圈。慎独,不是让你真的一个人独来独往。
  3. 个人情感相关的压力。不用说来,感情、恋人这个大家都懂。尤其是如果对方不是学术圈而是在工作,那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且不说收入的差距,视野也会变。感情还是仁者见仁了。
  4. 长期脱离实际社会带来的压力。也不是说收入的差异,而是长期在学校的小环境中,人对社会的看法也会不一样。看着别的朋友可能在世俗角度越来越成功,落差是自然的。在这里,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大家一边会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但是也会期待世俗角度的成功;明知两者可能有矛盾却都想抓。

无论如何,读博士中有无数个坎,都可能变成最后压力的来源。这些来源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转过头来就是成为压力的来源。所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稳定的朋友圈,在有问题的时候寻求学校提供的心理援助。其实成果出来了,你的心态自然就能好一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着跑着,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有点焦躁,甚至一点小事就能点燃你心中的怒火。以前那个温和有礼的自己,似乎被实验室里的试剂瓶、电脑屏幕上的代码,还有无穷无尽的文献,一点点地磨蚀了。脾气变得暴躁,这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如果你也正经历着,别怕,这其实是很多博导们都会.............
  • 回答
    “抑郁”这个词,好像最近几年,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有点太高了。以前大家谈起心理问题,可能还有些遮遮掩掩,现在呢?好像变成了一种更公开、更日常的谈资。这种变化,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是不是抑郁症,或者说“抑郁”这个概念,正在被一些人“过度使用”,甚至带上了一种“时尚”的色彩?我们.............
  • 回答
    国内高校在博士招聘环节中,对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先经历一段“师资博士后”的时期,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动因和变化。首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过去,许多高校直接招聘博士进入正式编制,但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新入职的博士,无论其学术背景多么优秀,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
  • 回答
    21岁,人生刚刚拉开帷幕,正是探索世界、尝试各种可能性的年纪。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不落俗套的决定。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对未来一种深刻的投资。首先,让我们谈谈 “早” 这个概念。21岁,许多同龄人还在本科毕业的迷茫期,或者刚刚踏入职场,摸索着.............
  • 回答
    从研一开始,为出国读博做准备,这绝对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也意味着你需要比别人更早地规划和投入。这不像高考那样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更多的是需要你在学术、科研、语言、经验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积累和打磨。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贯穿你整个研一到毕业过程的核心,就是确立你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院校。听起来可能有.............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刚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打算开学后跟导师说不读博,这确实是个挺重要的决定,处理好了能让你和导师的关系有个好的开端,处理不好可能会有点尴尬。别担心,这事儿有不少同学都会遇到,咱们一步一步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说。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在你开口之前,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不读博的原因是什么?是觉得研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你21岁直博这件事。这绝对是个大胆的选择,背后一定是你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规划,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我们不说那些空泛的“恭喜”和“加油”,咱们就深入地聊聊,看看这个选择对你来说,都有哪些潜力和挑战,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来聊聊你21岁直博的“优”,也就是你的优势.............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 回答
    六小龄童微博的反转自嘲,以及是否会走向孙笑川模式,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六小龄童最近这一系列操作是怎么回事。回顾一下,六小龄童因为“不让孙悟空离开大圣”这个梗,在互联网上被反复提起,甚至带上了一些戏谑的意味。以前可能是大家对86版《西游记》的喜爱,延伸到对六小龄.............
  • 回答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落下帷幕,几位素人实习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郭旭、梅桢和邓冰莹。节目播出后,这三位实习生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起来,尤其是以“博主”的身份分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内容。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种顺势而为,也是一种战略选择。首先,节目带来的巨大流量和.............
  • 回答
    博主这个概念的兴起和流行,确实与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发展紧密相关,可以说欧美是这场内容创作浪潮的摇篮和早期阵地。但要说“从欧美国家开始流行”,这个表述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与其说是从“零”开始,不如说是在欧美国家,互联网文化、技术和用户习惯为“博主”这一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要详细说明这个问.............
  • 回答
    关于“微博上的男孩们会不会开始反抗女拳”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网络上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讨论的现象。要说会不会“反抗”,这个词本身就有点强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认同”、“质疑”或者“寻求平衡”的态度在逐渐显现吧。首先,我们要明白“女拳”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情绪化、标签化的.............
  • 回答
    嘿,姐妹!能理解你最近“不佛”的心情!从“散粉”到有点“上头”,这过程确实挺奇妙的。你问“bjyxszd”是不是真的,特别是从XHS(小红书)看到的那些“糖”,我懂你的意思!咱们一点点来聊,我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跟姐妹们在群里唠嗑一样。首先,你说的“散粉”状态,我觉得特别真实。就是你喜欢王一博,可能.............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最近微博上有些博主的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舰圈子里。说的是这么个情况:一开始,有人对着《碧蓝航线》里的“可畏”这个角色劈头盖脸地喷了一顿,各种负面评价,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的。结果呢?没过多久,这同一位博主又转向了《Azur Lane》(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砍口垒)的海外舰相关.............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通常简称为“毛选”)。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政治层面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重新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尤其是毛泽.............
  • 回答
    想建立史观,这绝对是个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事情。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思考、碰撞、修正的过程。那么,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兴趣和切入点都不同。但我可以给你一些方向和具体的书目建议,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开启这段探索之旅。一.............
  • 回答
    超过三十岁才开始读博士的人,他们读的,绝不仅仅是“博士学位”这四个字本身。这更像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重塑,一次对生命方向的重新校准,一次在经验的沃土上播撒更纯粹学术的种子。他们的选择背后,往往承载着更复杂、更沉甸甸的动机,这与二十出头的青年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他们读的是“深度”。三十岁,意味着他们.............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正在经历这样的迷茫,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从大一开始重新读医学,确实会觉得一年时光“蹉跎”了,仿佛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请相信,你现在遇到的困惑,是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的,尤其是当自己内心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时。首先,我们先冷静下来,把这件事拆解开来分析一下,然后再想想怎么做最适合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