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正常。
读博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就不说未来就业的压力,与自己一开始读博时候踌躇满志的心态对比了。随着读博的时间越长,加上论文的难产,估计压力会越来越大。说起来,我不是很熟悉心理健康的知识,但是我自己也读过博,体会过各种感觉。我估计一下有几个点:
- 和导师相处的压力。哪怕再是德高望重的导师,也难免有矛盾。更不要说大多数人在国外的话应该跟的更多是小AP,那压力会非常巨大。而在国内读博士的话方差太大,弄不好整天在实验条件的不足以及横向之间反复横跳跃。和导师的压力,可能来自于工作量和实验具体走向。这类问题基本都是顽疾,扎根于俩人的学术品位,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方法还是顶住压力做东西来。如果在国外的话,一定用好学校的心理服务,甚至有些可以和系里面指定的别的导师交流的机会(具体名字忘记了,没记错都有学院内部的类似项目,让你可以和别的导师进行生活方面的沟通,也不失为一个调整的机会;本人就见到过一次,导师的确在被谈话之后有改变)。
- 和论文发表相关的压力。论文算是科研成果的一种展示。但是哪怕同一个组下,不同的方向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产出。可能是由于选题方向,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甚至可能是导师瞎帮忙的结果。但是不出论文,不止是peer pressure,还有导师的白眼(AP而言,招你就是让你发论文帮他评职称的),甚至还有未来的工作压力(没好论文,博士后都没机会)。关于这个,很容易让人有那种imposto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症),感觉自己德不配位,从而陷入怀疑自己的循环。对于到这种程度的话,心理咨询还是建议的。当然,有些人,对外就是恶劣的心态,暴脾气。这倒还属于可以自己调整的区间,一定要保持正常的朋友圈。慎独,不是让你真的一个人独来独往。
- 个人情感相关的压力。不用说来,感情、恋人这个大家都懂。尤其是如果对方不是学术圈而是在工作,那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且不说收入的差距,视野也会变。感情还是仁者见仁了。
- 长期脱离实际社会带来的压力。也不是说收入的差异,而是长期在学校的小环境中,人对社会的看法也会不一样。看着别的朋友可能在世俗角度越来越成功,落差是自然的。在这里,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大家一边会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但是也会期待世俗角度的成功;明知两者可能有矛盾却都想抓。
无论如何,读博士中有无数个坎,都可能变成最后压力的来源。这些来源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转过头来就是成为压力的来源。所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稳定的朋友圈,在有问题的时候寻求学校提供的心理援助。其实成果出来了,你的心态自然就能好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