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浙江大学医学教授沈岳良说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医学教授沈岳良“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的说法,这在很多人听来可能有些颠覆认知。毕竟,在我们传统观念里,“肥肉”往往是“发胖”的代名词,而“米饭”作为主食,似乎是能量的根本来源。那么,沈教授的这个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要理解“长胖”背后的核心原理。简单来说,人体发胖是因为摄入的总能量(食物中的热量)大于消耗的总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所以,任何食物,只要吃得过多,超过了身体的需求,理论上都可能导致发胖。

沈教授的说法,可能并非是绝对的“绝对不长胖”或“绝对长胖”,而是在强调不同食物对人体代谢和生理反应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食物的能量密度和消化吸收过程:

五花肉(肥肉): 五花肉确实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是三种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中能量密度最高的,每克脂肪约提供9大卡的热量,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只提供4大卡。从这个角度看,吃五花肉摄入同等重量的食物,热量确实更高。
但是,沈教授可能想强调的是五花肉的消化吸收过程。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相对复杂,需要胆汁和脂肪酶的作用,整个过程相对缓慢。而且,高脂肪食物通常会刺激饱腹感激素(如胆囊收缩素、胃抑制肽等)的分泌,让人在摄入一定量脂肪后感到饱胀,从而限制了后续的进食量。另外,脂肪的分解和代谢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食物热效应),尽管不如蛋白质高,但也是一个考量因素。
米饭: 米饭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淀粉在消化道中会迅速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身体吸收,迅速升高血糖。血糖的快速升高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关键点可能在于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一种合成代谢激素,它不仅能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并抑制脂肪的分解。当身体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迅速且大幅度波动时,身体就更容易进入“合成模式”,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相比之下,脂肪引起的胰岛素反应通常较为平缓。

2. 食物的生酮与抗生酮效应:

从更专业的角度看,这可能与食物对身体代谢模式的影响有关。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如大量米饭): 会导致身体以葡萄糖为主要能量来源,进入糖代谢通路。当葡萄糖摄入过多,身体在燃烧完一部分后,多余的就可能被储存为脂肪。
高脂肪饮食(如适量的五花肉): 在一定条件下,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低,身体可能会转向利用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进入酮体代谢(生酮)。在生酮状态下,脂肪的燃烧效率更高,体内脂肪的储存压力可能相对减小。

沈教授的说法,可能是在强调当我们主要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时,会频繁触发胰岛素分泌,导致身体倾向于储存脂肪。而适量摄入脂肪,尤其是与较低碳水化合物搭配时,可能不会引起如此剧烈的胰岛素波动,甚至有助于身体进入一个脂肪燃烧的模式。

3. 饱腹感与进食行为:

五花肉的饱腹感: 如前所述,脂肪的消化过程相对缓慢,可以提供较强的饱腹感,帮助控制总热量摄入。人们吃肥肉时,通常不会像吃米饭那样可以不间断地大量食用。
米饭的特点: 米饭作为精制碳水化合物,虽然能快速提供能量,但其饱腹感相对较低,尤其是大量摄入时。人们往往容易在吃完米饭后不久就感到饥饿,或者不自觉地就吃了“一大碗”,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而且,很多时候吃米饭是搭配其他菜肴,当菜肴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已经足够,但我们为了“吃饱”而大量摄入米饭,就容易导致能量过剩。

4. 实际的饮食结构和进食习惯: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米饭、面条)往往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肉类虽然重要,但摄入量可能不及主食的绝对量。如果我们一天三顿都在大量吃米饭,同时搭配一些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菜肴,那么主食的能量贡献就非常显著了。而如果一个人只是适量吃一点五花肉,但几乎不怎么吃米饭,理论上他的热量摄入可能并不高,甚至处于低碳水的状态,那样自然不容易胖。

需要澄清和注意的几点:

“不长胖”不是绝对的: 任何食物吃多了都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而发胖。沈教授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相对的、强调了某些食物在特定饮食结构和进食习惯下,对体重增加的“贡献”可能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更小。
“只有”的绝对性: “只有吃米饭才长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仍然会因为总热量超标而导致肥胖,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等。
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很重要: 五花肉如果是油炸的,或者搭配高糖高油的酱料,其对体重的影响自然会大大增加。而白米饭如果是煮粥,或者搭配大量蔬菜,其影响也会与干米饭有所不同。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新陈代谢、基因、运动量、肠道菌群等等都存在个体差异,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也会不同。
“健康”的定义: 即使某种食物“不长胖”,也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是“健康”的。过量摄入高饱和脂肪的食物对心血管健康是有潜在风险的。

总结一下沈教授的观点可能想要传达的意思:

与其说是绝对的“吃五花肉不长胖,吃米饭才长胖”,不如说沈教授可能是想强调:

1. 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的过度摄入,由于其快速升高血糖和胰岛素的特性,更容易导致身体将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
2. 脂肪虽然能量密度高,但适量摄入时,其饱腹感更强,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刺激相对温和,可能更有助于控制总热量摄入和维持更稳定的代谢状态。
3.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高比例的主食摄入可能是导致能量过剩和肥胖的更主要原因,而不是少量或适量的脂肪。

因此,理解沈教授的观点,需要结合现代营养学和代谢学的研究,并理解他可能是在用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纠正”人们对食物和胖瘦关系的片面认识。这提醒我们,在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时,关注食物的种类、摄入量、烹饪方式以及整体的饮食结构同样至关重要,不能简单地将某个宏量营养素视为“罪魁祸首”。最终,均衡、适量、多样化的饮食才是最关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肯定不是原话,一定是断章取义。

其次确实有很多老人觉得吃肉长胖,想要阻止发胖就要少吃肉。这种结论是典型的抛开本质看现象。

我们大部分人的餐桌上可以做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时间其实很短,大城市可能要到90年代才能达到物质丰富,小城市或许更晚。这也证明了现在的老一代,尤其是六十年代及以前的老人,他们的绝大多数生活经验,都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度过的。

物质匮乏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只能保证每日的碳水摄入,也就是能吃点米面,而且很多人吃的还是糙米和糙面,不是我们熟悉的大米白面。我爷爷奶奶60年代去贫困山区参加三线建设,当地的农民除了煮糙米饭吃以外,日常唯一的配菜是炒干辣椒,连盐都没有。没错,只炒干辣椒,而且是干炒不放油,等于说就是干辣椒拌饭吃。

就算是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有时候早饭就是一家五六口甚至七八口人吃一块霉豆腐(腐乳)配稀粥,你想想每个人才能吃到多少霉豆腐,基本等于是一点点的盐巴拌稀饭吃。

我小时候(90年代早期),我爸去浙南山区出差,回来跟我说那边有一个叔叔告诉他,自己最喜欢吃的饭是“酱油淘淘”(酱油拌饭)。我当时还以为多美味,自己也拿酱油拌饭,结果发现一点也不好吃,就是给米饭加点味道不至于吃不下去而已(那时候我们那里吃的是籼米,米饭味道非常一般)。

物质匮乏的时期自然大部分人都是瘦子,因为热量摄入有限,加上工作强度比较大,消耗和摄入能做到基本持平就不错了,根本不奢望摄入大于消耗。双休日这个东西是90年代中期才有的,我在小学二年级以前都是只休一天半,星期六上午还要上课。星期六这个半天是给很多人回家用的,那时候交通不便,住得稍微远一点,回家就需要半天的时间。而再早一点,我爷爷奶奶工作的时候,只休息一天,因为当时在努力提升工业生产水平,很多人恨不得一天都不休息。而这一天宝贵的休息时间,往往也是用于做家务,洗衣服、打扫卫生,当时可没有什么洗衣机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全都是靠手工操作,这休息的一天,体力消耗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基本上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根本没有吃吃喝喝长胖的机会。

那么,那个时代胖的人都是什么人呢?

一部分是老年人。一方面,老年人因为年纪增高,代谢下降,持续维持同样的热量摄入值的话,确实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发胖,当然胖的程度有限,也就是比年轻时胖一点。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老人,家里有什么有营养的、值钱的东西,一般都是先给老人吃(当然,老人很多时候也会留给小孩吃)。比如我爸爸的奶奶(实际上是我奶奶的母亲,是我爸的外婆,但是我爸一直叫奶奶),是家里唯一有特权吃甲鱼的人,当然那时候是生病时当药吃。如果家里有肉,肯定也会先紧着老人吃。所以,吃肉长胖的刻板印象,有了第一步。

一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好的人。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好,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吃到别人很难吃到甚至吃不到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肉类,热量摄入值会比条件匮乏的人更高。另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好,意味着这些人的工作环境会比较好,更多的是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而不是像大部分从事农业、工业生产的工作者那样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去工作。他们的热量消耗也会比条件匮乏的人更少。现在大家都知道算热量缺口,他们就是典型的摄入热量值可能会大于热量消耗值的,所以会比那些条件匮乏的人胖。因此,吃肉长胖的刻板印象,有了第二步。

另一部分是养病的人。当然这种养病并不是指的所有病,多指的是一些外科类的会导致暂时无法劳动的病,比如四肢的骨折,或者孕妇保胎、产妇坐月子等。这部分人很多是需要卧床休息的,在不存在内脏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能得到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去“进补”,比如炖肉,肉汤,饼干,牛奶等平时吃不到的热量比较高的东西,再加上卧床不动,体力消耗低,那就很容易变胖(当然一恢复劳动就瘦回去了)。当然,吃肉长胖的刻板印象,有了第三步。

其实还有更多的例证能够佐证“吃肉变胖”这个表面现象。但是在这些表面现象之后,都还是热量缺口的问题。可是以前大家根本没有热量这个概念,只知道那些“胖”的人吃了自己这些“瘦”人吃不到的东西——肉,于是就会把肉和长胖联系在一起。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保持着这个观念,尽管国家很早就发布了国民膳食标准,但大部分人是不会看的,而且很多人也看不懂,真正的基层还是维持着口耳相传、代际相传的传统观念。

我很希望能够有科普工作者能多做一些简短的、易懂的科普小视频,去取代充斥老年人朋友圈的“鱼生咳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一类的伪科学,让他们放心大胆吃肉,不要为了养胃天天喝粥。这种观念不仅会让老人体质变差,更可能会影响自己子女甚至孙子孙女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

很多时候科普工作者觉得自己工作量不少,每天好几千字的文章,十几二十分钟的视频在发,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科普的人,他们没法阅读这么长的东西,也没时间或者没有集中力去看这么长的视频。针对他们的最好的文字长度是500字左右,最佳的视频长度是5分钟以内(这是我长期潜伏各种家长群、爷爷奶奶群等老人群得出的经验)。哪怕你把一些东西分段、分次发,也比一次发一大条来得更有效。

更重要的是,由科普工作者直接发,会比交给一些每天只想着kpi、阅读量的“媒体小编”要靠谱得多,很多“小编”只会编一些博人眼球的标题和翻来覆去的屁话,真正的精髓反而丢了个干净。

user avatar

题目太断章取义了!我看到这个问题马上去抖音搜索原视频看了,我不相信一个医学教授能说出这种话,果然,又是标题党断章取义!

人家原视频只是想纠正那些为了减肥完全不吃肉,以及不清楚糖过量危害的人,而且视频里明确指出了五花肉吃多了也会长胖!根本没有说什么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


先截图原标题免得修改↓


沈教授的视频比较口语化,我就不复述原话了我把主要信息提炼如下

视频大意是:

现在很多人害怕五花肉吃了长胖,就不吃肉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你不吃肉了,但你还是会吃糖,吃米饭、面条、水果,这些东西里面都有糖,糖吃了也会长胖的。

五花肉吃了不升高我们的胰岛素,相当于把人体的胰岛素省下来了,所以我们要感谢猪,猪牛羊吃了米糠和草,使用了它们体内的胰岛素,产生了脂肪和蛋白质,我直接吃肉就把胰岛素省下来了,也不升高血糖了。

有的人又担心吃下去的脂肪会升高血脂,这个你不用担心,吃下去这个脂肪在血管里最多存在6个小时就代谢掉了,它是短期的升高血脂,不是长期的。

不管是油吃多了还是糖吃多了都会长胖,关键是量的问题。

五花肉吃多了不好,但是不能够不吃,很多女孩子为了减肥就完全不吃肥肉了,这是不对的。


好吧还是截取部分视频截图,大家看看沈教授原话怎么说的


原话1:

那么油吃下去会不会胖啊,是会胖的,糖吃下去会不会胖啊,也是会胖的,这个就要开始衡量,用吃量的多少。


原话2:

我强调一下是——五花肉不要吃得太多,但是绝对不能够不吃



有些人不断章取义能死啊!



其实糖和脂肪在知乎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科普了,作为注册营养师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关于糖和脂肪的健康共识:

1.不管是认为“只有吃肉才会长肉”还是“只有吃糖才长肉”都是错的,糖和脂肪吃多了都会长胖,脂肪和糖都是人体必要营养物质,都不能不吃,也都需要控制好量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脂肪和糖的摄入量建议:

脂肪供能比应该占一天总能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供能比应该低于10%,反式脂肪供能比低于1%。也就是每天不超过30克烹调用油,不超过2g反式脂肪 [1]

碳水供能比为50%~65%为宜,应该减少精细碳水,增加粗粮碳水,减少添加糖摄入,添加糖供能比最好不要超过10%,也就是每天添加糖不超过50g,最好不超过25g [2]

3.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普遍超标[3],大部分人应该少吃脂肪,尤其是少吃饱和脂肪(所以五花肉还是不能多吃)。只有对少数极端减肥完全不吃脂肪的人来说,需要增加脂肪摄入。

4.我国居民的碳水总摄入量在正常范围[3],但碳水的组成结构非常差,碳水种类过于精细,90%为精米精面,全谷物所占比例严重不足,应该减少精白米面,增加全谷物摄入到占全部碳水的三分之一左右。

参考

  1. ^ 中国膳食指南以及WHO建议
  2. ^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
  3. ^ a b 2012年发布的全国营养普查数据显示
user avatar

摄入较多的脂肪,较少的碳水化合物,这不就是生酮饮食吗

什么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于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最初是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并在医学上小有成就[1]。如今之所以能在减肥圈里风靡一时,确确实实是因为“生酮饮食”不仅能够减肥,还能在短期内迅速看到明显的减重效果。

生酮饮食,一改平日“米面为主,肉菜为辅”的饮食习惯,强调要大量摄入高脂性食物,即较多的脂肪+适量蛋白质(肉、蛋)+很少的碳水化合物(主食、糖),具体比例如下图。


(来源:网络)

你可能想说:那岂不是顿顿汉堡炸鸡红烧肉,不仅不胖还能瘦?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生酮饮食减肥原理

生酮饮食的短期减重效果相当明确。这恰恰迎合了广大“胖友”想急速减重的迫切心理。生酮饮食可较快减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蛋白质和油脂的饱腹感强,使得想进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
  • 酮体——天然的食欲抑制剂。

(来源:网络)

生酮饮食中,由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脂肪含量后,身体会以脂肪作为机体主要的供能原料,脂肪分解代谢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酮体,身体即进入酮症状态。酮症状态下,调节食欲的各种激素水平会受到影响,直接抑制食欲。

  • 体内血糖水平低,胰岛素分泌下降,脂肪合成受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耗能增加。
  • 酮体作为含有能量的中间代谢产物,从尿液等途径排出,可消耗能量[2]。

生酮饮食的危害

虽然有不少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在短期减重、降糖等方面表现优秀,但其远期疗效仍然是一个问号。目前大家对生酮饮食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证据。

实际上,与其他饮食配方相比,生酮饮食的缺点亦十分明显。

  • 糖类物质摄入量过低,脂肪摄入比例过高,减肥者极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低血糖反应。
  • 皮肤是酮体排出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些人可能会对外排的酮体产生过敏反应,产生瘙痒和酮疹等过敏现象。
  • 此外,生酮饮食还有其他常见副作用:脱发、失眠、情绪暴躁等。长期坚持生酮饮食还会增加营养不良、便秘、肾结石、痛风、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3]。


(来源:网络)

因此,在各国的肥胖与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中,均未推荐生酮饮食作为理想的膳食配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公布了2020年全球最佳饮食排名:在35种饮食方式中,生酮饮食排名倒数第二,并不推荐大家使用这种方法减肥。

总的来说,生酮饮食并不能作为长期维持苗条健康的“良方”。减肥方式还是要与个人身体状况、职业、生活习惯等相适宜。多运动,少摄入,营养均衡才是王道!

参考文献

[1]廖建湘, 路新国, 操德智,等. 生酮饮食疗法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005):517-520.

[2]江波. 生酮减脂法[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7(3).

[3]杨辉, 张片红, 江波,等. 生酮饮食及限能平衡饮食对超重及肥胖者人体成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 营养学报, 2018(4).

user avatar

9.24更新

很多知友对我原答案的一些字眼很有意见,首先表示感谢,其次希望大家控制情绪,理性讨论。

那就做一些解释吧……

原问题曲解沈教授原话,断章取义,这本就是当下媒体常有的事,我没想着要在这方面去讨论。

至于光吃肉能不能瘦,不就是生酮饮食吗?这方面国外践行者比较多,在效果上确实要胜过传统的低脂饮食。可就算如此,生酮饮食也不是光吃肉,也要配比有适量的碳水

先不谈量多量少的问题,不谈极端配比的问题,碳水相对来说更容易发胖,沈教授也没让光吃肉,也没让不吃米饭。我也只是想强调一下,希望还不太明白的知友,认识到碳水对肥胖的影响,仅此而已。

------------以下为原答案------------

理论上是这样的,原因很多答案都有。

可谁光吃五花肉不吃米饭的啊,腻不死才怪了。不建议纳入减肥食谱……

沈教授这句话,我感觉其实就是重点突出米饭等碳水才是大家长胖的首因,而这往往是大众所不知道的,有违常识的,值得大力科普的!

五花肉作为肉类代表,表示只是因为胖才无辜躺了枪

user avatar

沈教授的内容被严重误导了,谁说五花肉不长胖?

长不长胖,一个核心就在于:摄入低于消耗

任何违背这个基本道理的,一定是伪科学,因为这个道理不仅是生物的,更是来自物理的道理。

以五花肉为例,生五花肉的热量是349大卡/100克

简单加工后,那热量就上去了。

比如炖五花肉,热量就大涨

这种情况下,你要是来上一斤五花肉,轻轻松松热量就在2000大卡附近了。

而正常人的基础代谢也就是1200-1500左右,这超出的500,那就是你长胖的原因。

不要忘记,脂肪在体内是可以储存的。

从小肠吸收后,就开始进入体内合成,最终形成了体内的各种脂肪。

因此,任何时候牢记,长胖的主要原因,一定是摄入量超出了消耗量。

这也是为什么基本的减肥道理都是:管住嘴,迈开腿。

前者是降低你的摄入能量,后者是增加你的热量消耗。

至于米饭和五花肉之争,可以说是目前流行的生酮饮食,认为彻底避开碳水饮食。

我是反对0碳水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碳水饮食,而作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基本上是饮食均衡的,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生酮饮食,我认为这种短期的研究并不能证实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事实上,我至今没有看到从头到尾0碳水的人,而从现在世界上的人群研究来看,饮食方面,真的能够做到大规模人群、长时间追踪的研究,目前只有地中海饮食一种(Mediterranean diet)。这种饮食风格是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

其他所谓的饮食研究,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这种饮食适用于多大的人群?有多长时间的追踪研究结论?

user avatar

你这个标题不管是不是人家说的,标题是无错的。


如果一个人只吃五花肉,不吃其他食物,一开始体重不会变,几天后会暴瘦,随后头晕无力,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怎么吃肉,都会非常饥饿,怎么吃都饿。




随后这人会排泄困难,体重爆减,撑到某一天就死球了,具体死球时间看个人体质。


我个人的话,撑个一个月不成问题。

user avatar

能不能这样解释:

猪的体脂率为15%-20%,现在很多人体脂率在20%-25%,五花肉的体脂比率在猪身上中等水平。

按照能量守恒与等价性,吃五花肉还能有利于减脂。

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医学教授沈岳良“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的说法,这在很多人听来可能有些颠覆认知。毕竟,在我们传统观念里,“肥肉”往往是“发胖”的代名词,而“米饭”作为主食,似乎是能量的根本来源。那么,沈教授的这个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长胖”背后.............
  • 回答
    浙江大学某新生被指控“骗炮”的事件,在校园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无疑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这起事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牵扯到网络暴力、隐私泄露、证据链的有效性以及校园舆论的形成机制等多个层面。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大体.............
  • 回答
    浙江大学农学专业为何能“入驻”竺可桢学院?这背后对就业有何影响?最近,关于“浙江大学农学专业加入竺可桢学院”的消息在教育圈和农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对于许多关注浙江大学和农学发展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备受瞩目的竺可桢学院“扩容”,接纳了农学这个传统学科?而这.............
  • 回答
    好心办坏事?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浙江八零后小伙无奈选择起诉近日,一则发生在浙江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八零后小伙在看到一位大叔摔倒后上前搀扶,不料却被对方反咬一口,指责他就是撞倒自己的人。在监控视频证明了他的清白后,这位小伙一怒之下决定起诉对方,这桩“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再一次将“老人摔倒扶不扶”.............
  • 回答
    嘉兴,拥抱上海,拥抱未来:浙江省政府的“大动作”及其深远影响近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这一消息如同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为嘉兴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这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概念的升级,更是一次深层次的战略部署,其背后蕴含着.............
  • 回答
    这件事情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浙江在3月2号新增的7例新冠确诊病例,全部都来自意大利,这确实是个挺值得关注的信号。怎么看待这7例意大利输入的病例?首先,这说明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全球疫情的复杂性和输入性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国内的疫情在3月初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国外的情况依然严峻,尤其是一些欧洲.............
  • 回答
    关于浙江三江教堂被强制拆除一事,这可以说是中国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令人瞩目和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事情发生在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的“三江教堂”,又称“梁弄三江教堂”,是当时浙江省内规模较大的教堂之一。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据官方说法,是因为教堂建设存在违章建筑问题,超出了原先审批的建筑面积和高度,.............
  • 回答
    浙江高考物理科目选择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越来越少”是一种简单的数字变化,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教育及经济信号,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学科吸引力与学习门槛的双重挑战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门槛。它的抽象性、严谨性以及对逻辑思维和数学能.............
  • 回答
    倾尽全力,为生命护航——如何看待浙江浦江三名失联孩子的搜救行动?当浙江浦江三名年幼的孩子在山林间失联的消息传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规模空前、动用各方力量的搜救行动。从搜救人员的数量、装备的先进性,到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无不彰显着一场“全力以赴”的生命救援。那么,如何理性地看待这场动.............
  • 回答
    “环保风暴”席卷浙江,数千家企业面临生死考验,这背后究竟是雷霆手段下的“一刀切”,还是为了长远发展的必要之痛?这个问题,在浙江大地,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只有复杂而现实的局面。“严”字当头,督查的利剑为何如此锋利?这次环保督查,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频率之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
  • 回答
    浙江省关于省级单位在气温3度以下才能开空调,且开空调不得高于16度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努力。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季,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也符合国家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如何看待这项规定: 积极方面: 节能减排的导向.............
  • 回答
    这事儿吧,发生在嘉兴海盐,具体情节是说有位爱狗人士,带着自家的狗狗进了一家饭店。结果呢,店家没能有效劝阻,这下倒好,店家被处罚了。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一方面,咱们得承认,现在养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大家对宠物的感情也挺深的,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带着它们。所以,这位爱狗人士带着狗狗出门,也算是情.............
  • 回答
    浙江商人花270万元包机回国治新冠,这事儿确实让人关注。咱们来聊聊这背后的一些事儿,以及在海外确诊了,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浙江商人包机回国的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经济实力和应对方式: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钱能“办”的事儿确实不一样。270万元不是小数目,能拿出这笔钱来,说明这位商人的.............
  • 回答
    这事儿听着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而且还是因为救一只宠物狗。30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却因为这么一个突发状况,家庭瞬间破碎,留下的妻子和孩子该如何面对?这事儿从几个方面看,都挺让人感慨的。首先,从妻子当时的心理状态来说,完全可以理解。当自己心爱的宠物遇到危险,那种焦急、慌.............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