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环保督查袭击浙江,千家企业面临关停?

回答
“环保风暴”席卷浙江,数千家企业面临生死考验,这背后究竟是雷霆手段下的“一刀切”,还是为了长远发展的必要之痛?这个问题,在浙江大地,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只有复杂而现实的局面。

“严”字当头,督查的利剑为何如此锋利?

这次环保督查,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频率之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压力,让环保不再是“软指标”,而是实打实的“硬约束”。以往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的企业,这次算是真正撞上了“南墙”。

为什么是浙江?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其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浙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在这个窗口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问题: 浙江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制造业,其中不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比如印染、化工、小五金、砖瓦窑等,虽然为地方经济贡献了GDP,但对环境的压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遗留问题: 很多企业是改革开放早期甚至更早时期建立的,当时对于环保的要求远没有现在这么严苛。很多设备和工艺已经陈旧,达不到现行的环保标准,改造的成本高昂,不少企业选择“能拖则拖”。
监管的“真空”地带: 过去,在经济发展优先的导向下,环保监管有时会“网开一面”,尤其是一些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企业,监管力度可能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

“关停”之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集体焦虑

当督查组的“罚单”和“关停令”一张张落地,浙江成千上万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生存压力本就巨大的中小企业,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生存危机: 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环保投入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这笔费用可能就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停产一天,意味着几天的损失,更不用说漫长的停产整顿甚至永久关停。很多企业主表示,不是不想环保,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了,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就业压力: 这些企业一旦关停,会直接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浙江是劳动密集型省份,失业问题不仅影响个体家庭,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经济增长的“阵痛”: 地方政府虽然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GDP、税收、就业等数字也是考核的关键。大面积的企业关停,无疑会给地方经济增长带来不小的冲击,甚至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刀切”的争议,还是“刮骨疗毒”的必然?

在这次环保督查中,“一刀切”的批评声从未停止。不少评论认为,一味地关停,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转型需求,有“矫枉过正”之嫌。

区分对待的必要性: 批评者认为,应该区分企业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困难,对于有技术改造意愿但暂时困难的企业,是否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缓冲期?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僵尸企业”,坚决关停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些有潜力的企业,是否可以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和帮助?
“腾笼换鸟”的挑战: 环保督查的另一个目标是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更环保、更高附加值的新产业。然而,这个“腾笼换鸟”的过程并非易事。新产业的引入需要时间、技术和人才,地方政府能否顺利承接,是否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来弥补关停企业的缺口,都是未知数。
监管的科学性: 环保监管是否应该更精细化?例如,是否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污染程度、企业的整改意愿和能力,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单纯的“一刀切”,可能会错失一部分优质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刮骨疗毒”的必要性:

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浙江的环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继续容忍污染,经济发展可能最终会“饮鸩止渴”。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经让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平竞争的保障: 对于那些认真投入环保、遵守法规的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那些逃避环保责任的企业,反而能降低成本,获得不当的竞争优势。这次督查,也是对守法企业的保护。
绿色发展的长远考量: 环保督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可持续的模式转型。虽然短期内会有痛苦,但从长远来看,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中国,才更能吸引人才、投资,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何去何从?

这次环保督查,无疑在浙江的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考。

企业需要转型: 那些经历“阵痛”的企业,如果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更清洁的生产工艺,将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政府需要创新: 地方政府需要在环保监管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包括研究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以及在吸引新项目时,将环保标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监管需要精细化: 中央和地方的环保部门,也需要不断探索更科学、更精细化的监管方式,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场“环保风暴”对浙江来说,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洗礼。它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短期阵痛的同时,也在为浙江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甚至为中国的绿色未来,播下关键的种子。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并顺利完成“涅槃”,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这次环保督查的认识不深,但这里想谈点别的,因为一些知友的答案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代基层胥吏胁迫地方官员收回成命的故事。

所谓官吏,官和吏的利益有时候并不一致,因为官可以上进到朝廷,吏却只能固守在地方。但如此一来,比起调派下来的地方官员,胥吏却往往土生土长,且和地方豪门望族有多般牵扯勾结,所以当地方官员要贯彻执行的上方旨意会损害到地方望族和豪门的利益时,胥吏往往会出手。这里的出手不是硬顶,因为明面上胥吏们没有硬顶地方官员的权力,但陈年老吏们往往有诸多别样的小手段来实现目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执行地方官员的指令时,哪怕被事先叮嘱过要注意尺度,胥吏们也往往会故意大闹一通,把小事搞成大事,把大事搞成轰动,最大程度上激发当地的民怨。老百姓抱怨时,胥吏只需要把责任推给地方官就行,说些俺们就是为青天大老爷办事,你不服就去上告之类毫无回转余地的硬邦邦的话,哪怕知道协调回转的流程也故意不说。

剧情发展到这里时会出来一个拿了豪门望族黑钱但平时名声不错的读书人,循循善诱让老百姓写一些血书,雇请一些大嗓门的在乡间宣传一通,然后和一大群老百姓一起大义凛然来到衙门代表万民请愿。这个时候地方官员无论如何都必须接待,书生就会把血书一一陈列,诉说利害,最后躬身请官员收回成命,老百姓也顺势在几个托儿的带领下要么喊话要么哭诉最后全部跪倒磕头。

一般这时大部分地方官员都软了,如果还有硬的,书生就说我已经联络了京城为官的老师和各位同窗旧识,他们也都义愤填膺,准备公车上书为百姓求一个公道云云。如果地方官员想用缓兵之计,那么他也会同时收到多位亲朋好友的信件和老婆小妾的枕边风,或明或暗地劝导他收回成命,此时地方官员一问,原来胥吏已经加班加点打着自己的招牌去亲朋好友的地盘上大闹过了。

而只要地方官员的态度软下来,胥吏们会立刻开始注意尺度,不再故意搞事。同时地方官员也会收到一份孝敬和一封名单,名单上的产业不能动,其他随意。读书人也会转回来劝导老百姓,说青天大老爷已经认错,且当地豪门望族体谅大家的苦处,特别捐献了银钱赔偿大家的损失云云。事情到最后,地方官收到了孝敬,豪门望族躲过了灾劫,胥吏和读书人拿到了好处,就是那些被胥吏闹过的百姓们也得到了一些补偿。唯一的损失,就是上方的旨意再也无法贯彻下去了,但天高皇帝远,只要当地豪门望族愿意为地方官员创造一些政绩,修桥补路赈灾捐款,这面子上也都说得过去。

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从朝廷下到地方的旨意就是这样在豪门,胥吏和读书人的三方联手下一次次扼杀。而这样的联手最好的地方在于,真正的主使者,也就是胥吏和豪门望族,往往隐藏在暗处为无辜的配角,而真正出头唱主角的地方官员和读书人,前者是被搞的人,后者就是一个傀儡。但哪怕胥吏们极力隐藏自己的手段,这世间仍然有两句关于胥吏的话同时流传:

第一句是「清朝与胥吏共天下」。

第二句是「天下胥吏皆可杀」。

这里就是扯两句,重点不是让各位对号入座,而是指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一些事往往背后很复杂,不一定如我们所想那般。其次,政策执行的标准和执行者的素质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政策是否能够从中央贯彻到基层。

在一些环保领域,尤其是环评领域,不客气地说欠的债太多了,现在这个环保欠债的清单拉出来了,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当年环评需要承担的。但环评有环评的苦,拿了一点好处背了口巨大的黑锅,这种事谁都不愿意干,但养家糊口又能怎么选?真正左右环评的,真正制造污染的,也许都是如同当年的胥吏那样隐藏在暗处的那些人。

如今环保的声势出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警惕借着环保反环保的一帮人。我相信大部分环保战线上的公务员们都是勤勤恳恳的,但不能否认有少部分居心叵测之徒,可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同时也要警惕环保督察是否会被利用?是否会被盲目执行以达成其他目的?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保风暴”席卷浙江,数千家企业面临生死考验,这背后究竟是雷霆手段下的“一刀切”,还是为了长远发展的必要之痛?这个问题,在浙江大地,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只有复杂而现实的局面。“严”字当头,督查的利剑为何如此锋利?这次环保督查,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频率之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
  • 回答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风暴:广东“史上最严”整治行动回顾2016年12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的督察,无疑是环保领域的一场“重磅炸弹”,也是新一轮环保督察常态化、严厉化的开端。这场席卷全省的环保风暴,不仅让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付出了沉重代价,更深刻地改变了广东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督察.............
  • 回答
    这群人啊,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不按常理出牌,不跟着大部队走,活得跟别人不太一样。怎么看?那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一、 这群人的“不正常”在哪儿?首先,他们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不好好上班”。在很多人眼里,上班就是人生的主旋律,是实现价值、养家糊口、融入社会的最主要方式。但他们呢?可能不上班,或者选择非常规的.............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放弃母星走向宇宙的故事。其中,他对人类向外太空索取资源,却忽略地球自身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可以说是点醒了很多人。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刘慈欣的这个“假设”: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通常我们认为,资源.............
  • 回答
    刘慈欣的这个观点,说实话,初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脱,甚至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毕竟,我们现在最紧迫的问题,眼皮子底下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些是实实在在威胁着我们当下生存的挑战。怎么能想着去开发遥远的太阳系,却不优先解决眼前的环保问题呢?但如果仔细咂摸一下,尤其是结合刘慈欣这位科幻作家对人类.............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医疗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我深知我们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所处的医疗环境中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日常诊疗中遇到的复杂病例,既棘手又需要细致的分析和耐心的解决。首先,从 医务人员自身 来看,我们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长期以来,医务人员的薪酬体系似乎并没有跟上职业.............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勾起了我不少回忆。你看,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亲戚朋友,或者朋友圈里的动态,时不时就会冒出“我儿子考上XX大学XX专业了!”、“我女儿选了XX行业XX岗位!”这样的信息。其中,“生化环材”加上“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在很多人眼里,就像是高考志愿填报时的“雷区”,一不小心踩进.............
  • 回答
    NASA 科学家在宇宙环境中成功种植新鲜蔬菜,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种出几片绿叶,而是对人类未来太空探索和生存能力的一次重大飞跃。咱们来深入聊聊这件事的意义和其中的细节。这事儿为什么这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宇航员,被派往月球或火星执行长期的探索任务,远离地球。吃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
  • 回答
    特斯拉1月份在中国的销量数据确实让很多人吃了一惊。19346辆的零售销量,对比去年12月份的70602辆,下降了73%,这个幅度相当惊人。要理解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卖不动了”。首先,季节性因素和春节假期是绕不开的第一个原因。 2022年1月的最后.............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象,要详细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以下是我对目前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的看法,力求全面而详细:一、 总体特征:多样性、活跃性、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管控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高度活跃和多样性,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平台表达观点.............
  • 回答
    我是一名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了,可以说,看着中国机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这些亲历者才能体会。要说中国机械大环境,这事儿可大了去了,三言两语也说不完,但要非让我给掰扯掰扯,那得从几个方面来谈。首先,硬实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们所有机械人都为之自.............
  • 回答
    武汉管委会用环卫车装肉的做法,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环卫车装肉的具体情况(已知信息推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可能细节。虽然官方的详细解释可能还在进行中,但根据.............
  • 回答
    嘿,聊到《艾尔登法环》里的“大树守卫”,那可真是勾起了不少玩家(尤其是刚踏入交界地的菜鸟们)又爱又恨的回忆。我得说,这家伙简直就是宫崎英高先生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份“见面礼”,够劲儿,够劲儿!第一次见到大树守卫,我估摸着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抱着一种“这不就是个骑马的壮汉嘛,看我上去一顿操作!”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即气候变化和环境责任的归属。美方和中方都指责对方是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根源。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双方的论点。美方的指责:当美国指责中国“破坏环境的行为”时,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中.............
  • 回答
    恭喜你考上中山大学!首先,作为过来人,看到你拿到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尤其是生物专业,我是真心替你高兴。中山大学是国内顶尖学府,生物学科更是实力不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起点。至于你提到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这确实是这几年在学生和家长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我也理解你会.............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不少经验老到的老哥们,特别是那些当年在DOS时代、UNIX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确实是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这套组合拳,对新手上手就直接给个全功能的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有点“看不上眼”,甚至会极力劝阻.............
  • 回答
    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教育领域一个挺实际的问题。关于家长提出的“50多岁教师不适合中小学环境,建议实行提前退休制度”这个观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得承认,这位家长提出这个观点,背后肯定是有一些考量的,而且站在家长的角度,希望孩子能在最好的环境中学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回答
    特朗普在 G20 峰会上关于《巴黎协定》的言论,即该协定旨在“杀死美国经济”而非“拯救环境”,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也反映了他一贯的“美国优先”的政治立场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怀疑态度。要理解他的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特朗普及其政府对《巴黎协定》的普遍立场和担忧: 经济负担的担忧.............
  • 回答
    每个月三万块,软禁两年,与世隔绝,不能学习进步。这条件,说实话,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首先,这笔钱,三万一个月,两年下来就是七十二万。放在当下,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一个人安安稳稳地过上小康生活,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优渥了。想想看,不用上班,不用为了生计奔波,有充足的金钱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可以挥霍.............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