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次环保督查的认识不深,但这里想谈点别的,因为一些知友的答案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代基层胥吏胁迫地方官员收回成命的故事。
所谓官吏,官和吏的利益有时候并不一致,因为官可以上进到朝廷,吏却只能固守在地方。但如此一来,比起调派下来的地方官员,胥吏却往往土生土长,且和地方豪门望族有多般牵扯勾结,所以当地方官员要贯彻执行的上方旨意会损害到地方望族和豪门的利益时,胥吏往往会出手。这里的出手不是硬顶,因为明面上胥吏们没有硬顶地方官员的权力,但陈年老吏们往往有诸多别样的小手段来实现目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执行地方官员的指令时,哪怕被事先叮嘱过要注意尺度,胥吏们也往往会故意大闹一通,把小事搞成大事,把大事搞成轰动,最大程度上激发当地的民怨。老百姓抱怨时,胥吏只需要把责任推给地方官就行,说些俺们就是为青天大老爷办事,你不服就去上告之类毫无回转余地的硬邦邦的话,哪怕知道协调回转的流程也故意不说。
剧情发展到这里时会出来一个拿了豪门望族黑钱但平时名声不错的读书人,循循善诱让老百姓写一些血书,雇请一些大嗓门的在乡间宣传一通,然后和一大群老百姓一起大义凛然来到衙门代表万民请愿。这个时候地方官员无论如何都必须接待,书生就会把血书一一陈列,诉说利害,最后躬身请官员收回成命,老百姓也顺势在几个托儿的带领下要么喊话要么哭诉最后全部跪倒磕头。
一般这时大部分地方官员都软了,如果还有硬的,书生就说我已经联络了京城为官的老师和各位同窗旧识,他们也都义愤填膺,准备公车上书为百姓求一个公道云云。如果地方官员想用缓兵之计,那么他也会同时收到多位亲朋好友的信件和老婆小妾的枕边风,或明或暗地劝导他收回成命,此时地方官员一问,原来胥吏已经加班加点打着自己的招牌去亲朋好友的地盘上大闹过了。
而只要地方官员的态度软下来,胥吏们会立刻开始注意尺度,不再故意搞事。同时地方官员也会收到一份孝敬和一封名单,名单上的产业不能动,其他随意。读书人也会转回来劝导老百姓,说青天大老爷已经认错,且当地豪门望族体谅大家的苦处,特别捐献了银钱赔偿大家的损失云云。事情到最后,地方官收到了孝敬,豪门望族躲过了灾劫,胥吏和读书人拿到了好处,就是那些被胥吏闹过的百姓们也得到了一些补偿。唯一的损失,就是上方的旨意再也无法贯彻下去了,但天高皇帝远,只要当地豪门望族愿意为地方官员创造一些政绩,修桥补路赈灾捐款,这面子上也都说得过去。
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从朝廷下到地方的旨意就是这样在豪门,胥吏和读书人的三方联手下一次次扼杀。而这样的联手最好的地方在于,真正的主使者,也就是胥吏和豪门望族,往往隐藏在暗处为无辜的配角,而真正出头唱主角的地方官员和读书人,前者是被搞的人,后者就是一个傀儡。但哪怕胥吏们极力隐藏自己的手段,这世间仍然有两句关于胥吏的话同时流传:
第一句是「清朝与胥吏共天下」。
第二句是「天下胥吏皆可杀」。
这里就是扯两句,重点不是让各位对号入座,而是指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一些事往往背后很复杂,不一定如我们所想那般。其次,政策执行的标准和执行者的素质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政策是否能够从中央贯彻到基层。
在一些环保领域,尤其是环评领域,不客气地说欠的债太多了,现在这个环保欠债的清单拉出来了,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当年环评需要承担的。但环评有环评的苦,拿了一点好处背了口巨大的黑锅,这种事谁都不愿意干,但养家糊口又能怎么选?真正左右环评的,真正制造污染的,也许都是如同当年的胥吏那样隐藏在暗处的那些人。
如今环保的声势出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警惕借着环保反环保的一帮人。我相信大部分环保战线上的公务员们都是勤勤恳恳的,但不能否认有少部分居心叵测之徒,可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同时也要警惕环保督察是否会被利用?是否会被盲目执行以达成其他目的?等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