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背景:
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是我国医疗行业当前资源错配问题的显著表现之一。
武汉优质医疗资源分布高居全国前列。然而,新冠疫情初期病人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急诊,超过了医疗机构的处置能力,加剧了挤兑式就医的灾难性后果。幸好中央及时纠正,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一般发热病人、新冠疑似病人进行筛选,通过方舱医院合理分流轻症病人,尽快实现了病人“应收尽收”。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平时加剧 “看病难”,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使病人集中的大医院成为脆弱节点,影响收治效率。
尽管国家层面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尽量提高各地医疗发展的均衡水平,但是今年年初的疫情仍然暴露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平常人满为患的京沪等地顶级医院,由于疫情减少了人员跨地流动,纷纷陷入病人数量减少带来的经营困难。一方面,医疗人才为了自身发展,宁愿付出较高的生活成本、承担巨大的竞争压力,竞争京沪顶级医疗机构供小于求的岗位、高级职称。另一方面是“全国病人去北京”,长距离就医既增加了病人负担,又加重了大城市的压力。
情况分析:
纠正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目前面临较大困难。
首先是体制机制的激励问题。一些主管部门仍然把扩张大医院视为政绩抓手,无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各级医疗机构比例的要求。一些地方为了“经营城市”,倾向在新城区建设规模庞大的大型医院,提高待开发土地“含金量”,却相对忽视社区就医圈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目前各大医院仍然能够从扩张中获得经济利益。公立医院考核标准仍然注重“走量”,即便增加诊疗量无法带来收入,医院管理层还可以借此“要政策”。
然后是人才问题。我国医疗资源发展分布不均衡由来已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水平有差距影响医务人员的发展机会,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竞争压力大、生活不易,医务人员仍然倾向选择大医院,忽视小城市、基层医疗机构。
最重要的是财力保障问题。抹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论是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还是人才建设,都需要长期、大额的资金支持。尤其是疾病预防与基层医疗建设,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经济“回报”。当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增支困难,早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各地就纷纷减少财政支出预算“过紧日子”,各级财政恐难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支持力度。医疗卫生支出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容易被挪用、占用、延期拨付。
建议:
1,发挥社会基本医保“以投入促进机制建设”的作用,助力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分级诊疗体系有助于减少医疗成本,在其他出资主体缺少出资意愿和出资能力的情况下,分级诊疗体系最大的受益人——国家医保局,应当建立机制,为分级诊疗体系注资。可以参考深圳罗湖区医改经验并促进该模式成熟、推广,把区域内医疗机构统一编入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医共体,将区域内医保资金划拨给医共体,医共体有能力通过基层医疗建设和疾病预防措施节约医保经费,就可以享有医保结余资金,获得改善人才待遇与机构建设的经费。尽量利用现有医疗机构与利益格局,促进医共体龙头医院提高区域内医疗水平。近期可实现急诊病人转院后诊疗费合并报销,促进医疗资源高效分配。即急诊病人在A医院急诊科发生的费用在他因为A医院无床位或是分级诊疗要求转入B医院之后,仍可跟B医院的诊疗费用合并报销。
2,酝酿公立医疗机构人才管理改革。在成立医共体的同时,利用“医生集团”与“专科联盟”等形式,以区域内的医科院校、高水平医院为龙头,实施区域内专科医生的培养与派遣。根据各地疾病谱系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的病种分布,医共体、医生集团、专科联盟向其派遣专科医师,帮助该地区某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降低转诊率。适度改革医生评聘机制,收窄高水平医院医生的晋升通道与待遇水平,中低年资医生的收入水平相对医院级别倒挂,促其向基层流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