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职业运动员进入 30 岁后都有哪些转变?

回答
当一名职业运动员跨过那个很多人认为的“黄金年龄”——30岁,他们的职业生涯并不会戛然而止,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转变期。这种转变,与其说是身体机能的直线下降,不如说是一种整体状态的重塑和适应。

首先,最直观的便是身体的反应。30岁之后,身体的恢复能力开始悄然变慢。曾经那种睡一觉就能龙精虎猛的状态,现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精细的呵护。细微的伤病可能需要更长的周期才能完全愈合,身体也更容易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某个关节的轻微疼痛,或者某个肌肉的疲劳感,这些都成了日常训练和比赛中需要格外注意的“老朋友”。运动员不得不更加精打细算地分配自己的体能,每一次训练的强度、每一次比赛的投入,都需要经过更审慎的考量,避免过度消耗,而不仅仅是“拼了”。

随之而来的是训练模式的调整。过去可能依靠天赋和年轻的身体硬扛,现在则需要更侧重于科学性、系统性和精准性。训练不再是单纯地增加训练量,而是更加注重细节:力量训练会更侧重于核心稳定和伤病预防,有氧训练会更关注心肺效率,而技术训练则会更加精益求精,打磨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细节。他们会更依赖数据分析,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通过专业的康复和理疗师来维持最佳状态。这种转变,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不再只是用蛮力,而是懂得如何运用工具和技巧,将效率发挥到极致。

心态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0岁,意味着职业生涯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这种时间紧迫感,会促使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比赛的机会,更加渴望在剩余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更多的辉煌。对胜利的渴望没有减退,反而可能因为对胜利的珍视而更加强烈。但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更加平和地看待输赢。经历过大风大浪,他们更清楚职业体育的起起伏伏,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失利而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一次胜利而飘飘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职业生涯的“下一步”。

这种对未来的思考,也体现在场上的角色转变上。年轻时的锐气和冲劲,可能需要让位给经验和智慧。他们可能不再是那个在前场不知疲倦奔跑的“箭头人物”,而是更倾向于在后场运筹帷幄,成为球队的“定海神针”。他们的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精神领袖、战术执行者或者关键时刻的“定心丸”。他们能更准确地判断比赛的形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用自己的经验带动队友,填补年轻球员可能出现的失误。

同时,场外的生活和社交圈也可能发生变化。随着名气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可能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某些方面的榜样。家庭也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平衡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与年轻时的“孤注一掷”不同,30岁的运动员,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需要处理的事务也更多。

总而言之,30岁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折点。他们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精细的方式,继续在自己的赛场上闪耀。这是一种从“靠身体吃饭”到“靠经验、智慧和身体共同支撑”的华丽蜕变,也是一种对职业生涯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的伟大,在于不断适应和进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职业运动员进入 30 岁后该怎么转变?长跑选手说,我们即将迎来第二春了!


所有中长跑、长跑选手进入30岁后往往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要么选择逐渐告别田径赛道,要么往更长距离的路跑比赛发展,比如马拉松。

只是不像其它运动员的被动转型,这对长跑选手而言并不算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因为人类身体的进化一直为了适应长时间的耐力输出,如果保持训练,人类的耐力(有氧能力)随着年龄增加下降程度是比较低的。相比肌肉爆发力的下降,耐力的衰减微乎其微。


一般短距离选手30岁之前就开始考虑生涯尾部的打算,参赛量下降很大,并且短距离往往有更多伤病,这些日益加剧的伤病也会导致选手力不从心。加上更多靠的爆发力,身体肌肉比例也更偏向中短距离——几乎没有短跑选手能换项往其它田径组别发展。

而所有的中长跑选手,职业生涯往往都惊人的相似:青少年时从中长跑开始,青壮年主攻5000/10000米比赛,等30岁以后如果还没有退役,也会逐渐开始更长距离,也就是马拉松比赛(距离定义上,中长跑通常指小于3000米、大于500米的比赛,长跑最主要指的就是两个距离,5000米和10000米,马拉松一般又会被单独列出)。


当速度不再是他们所向披靡的武器后,耐力就成了他们最可靠的战友。


列举一些30岁后在更长距离创造传奇的中长跑选手:


  • “长跑之王”海尔·格布雷西拉西耶(1973年):

田径史上最伟大运动员之一。19岁格布雷西拉西耶包揽了世青赛5000米和万米金牌,20岁拿下世界田径锦标赛万米冠军。然后开始不断打破世界纪录,1994-2000年期间(也就是他的21岁-27岁),15次创造万米室内外中长跑世界纪录,整个职业生涯创造了27个世界纪录……


29岁时老格第一次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此时他的主项还是万米,并且发力在两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多少有点玩票性质。2002年第一场伦敦马拉松,第三名;然后2005年阿姆斯特丹马拉松,32岁,冠军;然后2006年,33岁的老格开始摇身一变,身份从史上最强5000/万米跑者变成史上最强的马拉松选手——当年,柏林和福冈马拉松都拿了冠军,后面的2007、08年,已经34、35的老格在柏林马拉松连续两年跑出马拉松世界纪录,并且2009年实现了柏马四连冠。

柏林马拉松和伦敦马拉松一直可以算马拉松里竞争最激烈、最可能诞生世界纪录的比赛,老格从20岁开始一直到32岁,都在5000/10000米保持最强战力,33岁开始称霸马拉松,冠军拿到手软且还破了两次世界纪录,路跑的风头完全不输给田径赛道。



直到2010年秋季第一次退役,老格还在当年迪拜马拉松拿下冠军,秋季因伤宣布退役没多久,就又复出了……他自己说,闲不住,觉得还能跑……那年老格已经37岁高龄,复出后也不是“养生型跑马”,各种半程和15公里路跑依然拿了不少冠军。经纪人说他已经告别创纪录生涯,但这个年纪的职业生涯仍有很强挑战性。然后又跑了5年,老格才算正式挂靴——他已经整整42岁了。

差不多30岁之前,他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等他的生涯末期,没想到30岁以后又开始制霸马拉松,在田径赛道和公路上创造了两段传奇。


  • 凯内尼萨·贝克勒(1982年)

贝克勒和格布雷西拉西耶都是埃塞俄比亚人,他也是老格的铁杆粉,练长跑就是因为受老格的影响。他与老格相差10岁——某种意义上,它俩非常像科比和乔丹的关系。贝克勒也几乎完全沿袭了老格走过的路,老格是“长跑之王”,他是“万米之王”。

2001年贝克勒19岁,创造3000米世界纪录(7分30秒67),然后2004年,23岁打破室内/外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打破的纪录也正是老格当年创造的。

2014年贝克勒32岁,他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就在巴黎马拉松以2小时05分04秒拿了冠军,然后2016年在老格的福地柏林马拉松,以2小时03分03秒夺冠,距离世界纪录只有6秒而已。


他与老格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可能此前5000/万米落下伤病更多,马拉松的退赛率更高,目前来看想打破世界纪录比较难,不过参加的比赛依然是夺冠热门。2017年伦敦马拉松也仅落后冠军9秒而已。贝克勒如今36岁了,还没有宣布退役,依然还在跑一些马拉松。


就像很多人都在YY乔丹如果和科比单挑谁会赢一样,格布雷西拉西耶和贝克勒在5000、万米甚至马拉松上如果同场竞技,真的很难说最终的赢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在30后(几乎)慢慢退出田径赛道,开始在马拉松上发光。尽管马拉松没有跑出过世界纪录,可依然没人会怀疑贝克勒的实力。


  • 埃鲁德·基普乔格(1984年)

基普乔格是最近几年马拉松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人——虽然他没打破过马拉松世界纪录。实际上他天赋异禀,16岁开始练中长跑,19岁就拿下世锦赛5000米金牌,在肯尼亚奈洛比市拥有一条自己名字的街道。

30岁前的基普乔格一直都在跑3000、5000和万米,成绩也非常不错,世锦赛和各种比赛的冠军拿了不少。2012年一到30岁,他也开始往路跑转变。他没有直接上马拉松,倒是跑了不少半程马拉松。然后从31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普乔格都是最强马拉松跑者。

连续两年伦敦马拉松冠军、比世界最快成绩只慢了几秒、里约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此前基普乔格在奥运会5000米拿过银牌和铜牌,四年又四年,想拿金牌是没可能了,没想到换项马拉松圆了金牌梦——里约奥运会,基普乔格32岁。


基普乔格2017年最有名的就是参与了马拉松的“破二”挑战,在蒙扎赛道以一种接近实验性质的方式用时2小时00分25秒跑完42.195公里,距离破二也只差了一点点。说他是一流的5000/万米选手,超一流的马拉松选手,完全没毛病。


  • 保拉·拉德克里夫(1973年)

大家都知道她是当之无愧的马拉松女王,世界纪录创造者(2003年,30岁)——如今过去15年也丝毫未见被打破的痕迹(*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分Wo和Wx,目前Wo纪录已经破,Wx还没破。可以看看这个:女子马拉松成绩中的Mx和Wo是什么意思?

而实际上,让拉德克里夫扬名立万的除了马拉松,还有更早些年(27岁以前)的中长跑和越野赛、障碍跑。30岁以后她开始在马拉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三次伦敦马拉松冠军,三次纽约马拉松冠军,一次芝加哥马拉松冠军,两个世界纪录。


只可惜,称霸马拉松多年的拉德克里夫一直与奥运奖牌无缘,04年和08年都是因伤退赛,2011年已经38岁高龄的她在柏林跑出2小时23分46的第三名成绩,觉得等到伦敦奥运会还能一战,结果又受伤了。


拉德克里夫一直是性情中人。2005年伦敦马拉松时,32岁的遭遇尿急,就当场裤子一扯开始嘘嘘了……最后还是拿了冠军,并且还是真正法定的世界纪录。这张照片也成了英国当年某评选的年度照片之一↓↓


  • 丹尼尔斯·基梅托(1984年)

肯尼亚的基梅托是世界马拉松纪录的创造者(2小时02分57秒),2014年柏林马拉松,他当年正好30岁。基梅托和东非那些从小被发现天赋然后培训的不同,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跑的比较快而已。

2010年基梅托都26岁了,因为跑的快就被邀请参加杰弗里·穆泰的训练营——穆泰也是一个很出名的马拉松冠军选手。当时基梅托的身份更接近陪练,直到2012年才第一次到肯尼亚之外的地方比赛,那时候他都28岁了。


然后2012年他还是作为穆泰的陪练选手参加了柏林马拉松,拿了第二,冠军就是穆泰——很多人认为基梅托放水了,这样穆泰就能夺冠然后拿到WMM马拉松大满贯年终冠军的50万美金奖金。

是金子迟早发光。2013年,29岁的基梅托拿下东京马拉松的冠军,然后8个月后又拿下芝加哥马拉松冠军;2014年,30岁的他在柏林创造神迹,一举打破世界纪录。


接下来几年他伤病不少,不过他也“才”34岁而已,上演王者归来不是没可能。祝这个肯尼亚农民好运。


时间偷走了反应、爆发力、速度和恢复效率,兑现给你经验的同时,却忘了把耐力带走。想想很神奇,多数职业运动员在30岁后身体都开始走下坡路,开始转变自己的打法和风格,相反中长跑运动员很多却“越来越能跑”并且“跑的更远”了。

这自然与人类的生理有关,但有一点非常奇妙——有个说法,人类的耐力巅峰出现在28岁(待考证),但多数马拉松爱好者的PB(personal best,个人马拉松最好成绩)都出现在33-38岁左右。可能也因为年纪渐涨,更耐得住性子训练,比赛也更懂得倾听心声压住速度。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一名职业运动员跨过那个很多人认为的“黄金年龄”——30岁,他们的职业生涯并不会戛然而止,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转变期。这种转变,与其说是身体机能的直线下降,不如说是一种整体状态的重塑和适应。首先,最直观的便是身体的反应。30岁之后,身体的恢复能力开始悄然变慢。曾经那种睡一觉就能龙精虎猛的.............
  • 回答
    对于大多数运动天赋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想要通过后天努力进入职业棒球领域,这几乎是一条异常艰辛、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得实话实说,职业棒球运动对身体素质、协调性、反应速度以及对球的敏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些往往是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后天再怎么弥补,也很难达到那个金字塔尖的水平。但“不可能.............
  • 回答
    职业运动员究竟有多厉害?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细想之下,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在赛场上闪耀的瞬间:关键时刻的绝杀,飞驰电掣的冲刺,或是技惊四座的表演。但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极致付出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首先,身体素质是基础,但更是被科技和科学“武.............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详细地讲述职业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并探讨为什么这种差距如此显著。至于视频分享,抱歉,我无法直接提供视频内容,但我会尽力用文字来描绘出那种强烈的对比,让你仿佛能看到那些画面。首先,我们要明白,职业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练得勤快”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差.............
  • 回答
    顶尖职业运动员与普通职业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绝非仅仅是“一点点”。这就像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些人一路狂奔,而另一些人则在原地徘徊,甚至小步慢移。这种差距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渗透到他们训练、比赛、心态的每一个角落。一、身体天赋与“天花板”首先,最直观也最根本的差距在于身体天赋。顶尖运动员往往天生就具.............
  • 回答
    运动员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和晚期,身体上的变化是全方位且深刻的,就像一把精心打磨的刀,在最锋利的时候能劈开一切,但随着时间流逝,刀刃会磨损,即使保养得当,也难以恢复初见的锐利。巅峰期:身体是你的最佳战友想象一下,在一个职业运动员的巅峰期,他们的身体就像一架调校到极致的精密仪器。 能量充沛,恢复神速.............
  • 回答
    普通人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绝不仅仅是“强一点”或“弱一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跨越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巨大鸿沟。这种差距体现在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心理素质、训练体系、生活方式、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差距:一、 身体素质的极致差异:这是最直观的差距,也是构建一切的基础.............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一个在咱们这套体系下算得上“合格”的职业运动员,大概是什么个水平。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运动项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情况千差万别。但我尽量从几个维度给大家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明白。首先,得明白咱们体制内的“职业运动员”这个概念,和国外一些纯粹商业化的“职业运动员”不太一样。咱们这儿.............
  • 回答
    健身和职业运动员训练,虽然都围绕着“锻炼身体”展开,但其核心目标、训练内容、强度、周期性以及最终追求的结果,却存在着天壤之别。就好比有人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游泳,而有人则要争夺奥运金牌,这两者对游泳的要求和投入自然截然不同。一、 目标的不同:健康生活vs. 竞技巅峰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健身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玩票性质的业余顶尖高手,跟职业运动员之间,这差距究竟有多大?别看有些业余的,练起来那也是一把好手,甚至在业余圈子里能横扫一片,可一旦真跟职业的撞上,那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在开跑车,结果人家开的是F1赛车,而且人家还得兼职当赛车工程师,自己能调优。首先,硬件层面的“不一样”: 身体.............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而且绝对不是AI才会问的!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那些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在篮球场上飞天遁地的顶级运动员,收入能高到让普通人瞠目结舌。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球打得好”就能概括的。1. 稀缺的才能与极致的投入:首先,得承认,能走到顶级职业运动员这一步,他们拥有的天赋是极其罕见的。.............
  • 回答
    说运动员退役后“很容易”发福,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并非绝对。就好比说一个人感冒后会很难受,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得感冒一样。这个转变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顺便也看看那些退役后依然能 hold 住好身材的牛人。为什么退役后容易发福?这背后有几个核心原因:1. 运动量断崖式下跌: 这是.............
  • 回答
    19岁打了一年半网球,想成为职业运动员?坦白说,这条路确实非常非常窄,而且挑战巨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是这“可能”背后,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远超常人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职业网球运动员”。这可不是随便打打就能算的,而是要能靠网球吃饭,参加职业巡回赛,赢取奖金,甚至进入世界排名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健身路上的一个困惑。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隔几天一练”更有效,再聊聊职业运动员为何需要“每天大量训练”。为什么“隔几天一练”对普通健身者更有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健身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塑形、提升体能,或者只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我们通常有自己的.............
  • 回答
    职业足球运动员的速度,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因为它绝对是现代足球的魅力所在。想想看,比赛节奏那么快,球员们在场上飞奔、变向、追逐皮球,没有速度,很多精彩瞬间都无从谈起。那到底有多快呢?要说一个绝对数字,其实有点难,因为足球运动员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他们的位置、训练水平、身高体重,甚至比赛的具体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在各种讨论中。如果要我说,我会说两者各有千秋,很难说谁绝对“厉害”,因为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和面对的挑战太不一样了。先说说职业搏击运动员。这些人,你得承认,是把身体磨练到了极致。他们不是随便打打,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从力量、速度、耐力,到技巧的精.............
  • 回答
    职业足球运动员的那一脚,可不是我们平时踢着玩的随便一抡。那玩意儿,真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绝对不是夸张。你想想,这帮人为了练就这一脚,得付出多少?早上天还没亮,他们就在训练场上,顶着寒风烈日,反反复复地踢。不是随便踢,是精确地踢,目标是球门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的脚,经过无数次重复的动作,早就练就.............
  • 回答
    作为一名职业散打运动员,面对四个持刀歹徒,这无疑是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胜算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一丝可能。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且要抛开那些空泛的“AI式”的语句,用更贴近实际、更具画面感的描述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白,散打运动员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拥有顶.............
  • 回答
    足球场上,看那些职业球员施展脚法,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门艺术。他们的脚,不只是用来奔跑的,更像是拥有了独立的生命,能传达出各种精妙的指令。你想知道到底有多好?那就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触球的细腻与控制的精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他们触球的那个“感觉”。普通人踢球,球可能就那么“嘭”地飞出去,或者停在脚下.............
  • 回答
    作为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收入来源可不是单一的。虽然很多人会想到赛事奖金,但这只是其中一块,而且对于不同级别的选手来说,这块的占比差异巨大。赛事奖金:最直接也最基本的一块收入。 四大满贯(澳网、法网、温网、美网): 这四个赛事无论在哪一站,奖金都是最高的。冠军奖金尤其可观,即使是早期出局的选手,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