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城市里面为什么没有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老建筑群?

回答
中国许多城市确实面临着“大面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群”相对稀缺的问题,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规划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 历史原因:战乱、自然灾害与时代的变迁

频繁的战乱与破坏: 中国历史悠久,但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每一次改朝换代、农民起义、外族入侵都可能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破坏和焚毁。许多历史上的宏伟建筑,如都城、王府、寺庙等,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即使是一些重要的城市,也多次经历被夷平又重建的过程。
自然灾害的侵袭: 洪水、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一些城市或建筑群可能因为这些灾害而遭到严重损毁,难以恢复原貌。例如,许多古代城市选址在河流附近,虽然便于交通和灌溉,但也面临洪水威胁。
技术限制与材料损耗: 即使没有战乱和天灾,古代建筑也面临着自然损耗。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虽然有精湛的工艺和防火措施,但经过数百年风吹雨打、虫蛀腐朽,自然衰败是难以避免的。材料的自然老化和维修的难度也导致了建筑的损毁。
城市规划的变迁与改造: 即使在和平时期,古代城市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发展、人口增长,城市会进行扩建、改建甚至迁址。原有的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改建,以适应新的需求。这种持续的城市演进过程,虽然是城市生命力的体现,但也可能牺牲部分原有肌理。

二、 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影响与建筑风格的演变: 晚清以来,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建筑风格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了当时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新式建筑、洋楼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建筑的空间,也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新中国的城市建设浪潮(尤其是20世纪5080年代):
工业化与城市扩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行工业化,许多城市面临着快速的工业发展和人口涌入。为了建设工厂、住宅、基础设施,大量的城市区域被拆迁改造,原有的老建筑,包括一些规模可观的街区,因为“阻碍发展”或“占地”而被拆除。
“新城市”的理念: 当时普遍存在一种“旧不如新”的观念,认为旧建筑陈旧、落后,需要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以体现国家建设的成就和进步。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大量历史建筑的轻视和破坏。
战备思想的影响: 在冷战背景下,一些城市出于战备考虑,可能会对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拆除,以避免成为潜在的军事目标或便于城市疏散。
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 当时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更倾向于使用砖瓦、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和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维护面临技术难题和高昂成本。
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1990年代至今):
房地产开发的热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城市土地价值飙升,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量的老旧街区和建筑被拆迁以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商业和住宅开发。许多看似“碍事”的老建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被推倒。
城市更新的“粗暴”方式: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大拆大建”的方式,即大规模拆除旧建筑,新建现代化高层建筑。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面貌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却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
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滞后: 在早期,相比于经济发展,公众和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地方政府更侧重于眼前的经济增长,而对长远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被经济利益所规避或削弱。
patrimonio (遗产) 的定义和保护标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文物”或“遗产”的定义和保护标准可能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一些孤立的、被官方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而那些构成城市历史肌理、有地方特色但未被列入保护名单的普通老建筑或街区,则很容易在城市发展中被牺牲。

三、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缺乏整体性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很多城市在规划时,往往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规划。可能只零星地保护几栋单体建筑,而忽略了建筑群之间的联系、街巷的空间肌理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氛围。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许多情况下,保护被视为发展的阻碍,而非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物保护部门的权力与资源有限: 相较于强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文物保护部门的资源和影响力往往有限,难以在城市发展的博弈中有效维护历史建筑的权益。
公众参与度不高: 在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往往不足,普通市民对老建筑的情感和看法难以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

四、 某些“幸存”的建筑群特点

尽管如此,中国仍有一些城市保留了面积较大、保存相对较好的老建筑群,这些地方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远离政治中心或经济开发热点区域: 例如,一些古城(如平遥、丽江、凤凰等)可能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或者在近代经济发展中未成为核心区域,而避免了大规模的拆除。
被高度重视并纳入国家级保护: 一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或区域,经过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投入,得以进行系统性保护。
旅游开发带来的“保护”: 近年来,许多古城通过旅游开发获得了经济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促进了对老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但这有时也会带来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的问题,对原有生活方式和建筑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特殊历史时期的“遗留”: 例如,一些租界时期的建筑群(如上海的外滩、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

总结来说,中国城市中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老建筑群相对稀缺,是历史战乱、自然灾害、近现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拆迁、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管理滞后以及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演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投入了更多努力,但要找回那些曾经遍布城市肌理的大规模、原汁原味的老建筑群,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大整个学校都是,够不够大?

平遥整个县都是,够不够大?

苏州半个城都是,够不够大?

敢情文艺小青年们往周庄、婺源、丽江、凤凰跑全是想看自然风光么?

user avatar

受邀。。

首先,“面积较大、保存较好”这个,需要一个判定标准。

这两点很重要,涉及很多方面。

按照实际面积来衡量其大小,还是按照老建筑群占某个时期建筑状态的百分比来判定这件事?

如果以实际面积来衡量的话,那么北京的什刹海片区、东四片区,算不算大?保存状态另说。

我以前去山西还是河北出差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城市把整个老城都保留了,或者说应该是抛弃了,从1950年代开始就在一路之隔的地方开始建新工业区,那么,它的老城算面积大、保存较好么?

中国的城市不是没有这样的区域存在。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什么碛口、平遥这类地方早已被划归地市,它们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

抛掉对问题本身的抬杠,有必要反驳一下所谓文革拆一批的那些回答。

文革在初期短时内毁掉了相当不少的文物古迹,但建筑群是否保留和文革关系不大。

简单来说就是你把成片的房子拆了,你让里面的人住哪儿去?

尤其是在当时的城市里,这种事不靠谱。

囫囵地让特殊历史时段把所有责任都负担起来是很不靠谱的。

老建筑群的逐步消失,跟整个中国的现代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时段,是解放初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原房主抛弃房产去了台湾,大量因政治、军事原因进入城市的人口无处安置,这些房产和一些私房就成了外来人口安置的地点,人多而居住面积小,缺少卫生间和厨房,私搭乱建从那时就开始了。这时候一些老建筑已经被毁了。文化大革命毁坏的主要是建筑的附件和装饰性构件,比如,脊兽、门墩、砖雕。但初期的安置,造成了后来的问题,也就是,房子坏了谁来出钱修。是分宿舍的单位还是住户还是房主?房主当然不愿意,因为住户不是他们自己邀请来的。很多单位也不管小修和维护。住户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房子,无钱无力无心修护。很多房子破败得非常厉害,这也使那些地块在调研之后成为了后来旧城改造的首选之地。

第二个时段,是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 城市在逐渐扩张,吸引并产生更多的人口,北京、上海已经超过2000万人了,重庆就更不用说。这些人在老建筑群具有规模的时候(假设以清末为对比状态)并不存在。在解决单纯的住房和就业等问题的时候,中国的城市管理部门还不具有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就算具有了,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大量保留,在远处盖房子,你要花更多的钱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与其那样不如拆旧改新,先住上再说。如果考虑1980年代的城市居住状态,这样的做法非常现实,城里人没车、没有足够长的路、地铁围着旧城转,人均居住面积从前一阶段过了几十年才提高到5-10平方米,而近十年简直是突飞猛进了。

第三个时段,是近十年来以房地产为经济增长点的发展策略。这一点毁了很多东西制造了很多争端。

在这种时代和政策之下,住在老建筑里的人,生活境况跟现代城市生活有脱节,仍然使用公共厕所,供暖设施仍有差异。有能力离开的人逐渐离开,那么房子就不可避免地破败;而无力离开的人在以较低甚至很低的生活水准生活。这也是政府提出资助他们自主改造的原因。以保护老建筑为理由而阻止居住者改变自己的居住状态是不人道的。只能说提出一些限制性的意见,尽可能保留老建筑群的风貌特征。

另外,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都有一些老建筑群通过现代改造变成了高档、高级的居住区,实际上,它们只是保留了装饰性和外部特征,里面住的是有钱人或者外国有钱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