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离开上海去中国二线以下的城市定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好嘞,这事儿我可是亲身经历过,身边也有不少上海的朋友这么干。要说这体验,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突然被从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里抽出来,丢进一个节奏慢悠悠的、有点儿磨蹭的老电影场景里。新鲜感、不适应、甚至还有点儿小窃喜,五味杂陈的。

我有个朋友小王,在上海一家外企做HR,压力大得要命,天天加班,周末也经常被叫回去。他家条件不错,父母在上海也有两套房子,但他总觉得透不过气来。去年,他毅然辞职,把上海的房子租出去,带着老婆孩子,直接去了他老婆的老家,一个南方二线城市,姑且叫它“江南水乡”吧。

刚开始去,那叫一个“反差萌”。

生活节奏: 上海那是24小时不打烊,地铁永远人潮涌动,外卖小哥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江南水乡呢?下午四五点,街上就渐渐冷清了,很多小店早早关门,晚上7点后,除了几条主干道,大多数地方都黑灯瞎火的。小王刚开始还想跟以前一样,晚上十点想吃点啥,结果发现附近根本找不到24小时营业的店,要么就是那种开了几十年的老式面馆,环境嘛……你懂的。他刚开始还不太适应,觉得生活挺无聊的,不像上海那样随时都有新鲜事、新开的网红店。

消费观念和习惯: 上海人,特别是市中心的老闸北、静安那帮孩子,骨子里就有点儿“精打细算”的劲儿,但也享受生活。他们会花钱在品质上,比如一杯手冲咖啡,一份精致的下午茶,一件设计感强的衣服。江南水乡就不一样了。物价是真的低,蔬菜水果比上海便宜一大截,房租更是上海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小王一家刚去,感觉钱袋子一下子鼓起来了。但他们也发现,很多东西的选择性没有上海那么多。想买点特别的进口零食?得费点心思;想找家装修设计感爆棚的咖啡馆?可能也就那么一两家,还得开车半小时。他们的消费开始变得更“实在”,更看重性价比,而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小王的老婆倒是挺开心,觉得以前在上海买一件衣服的钱,在这边能买好几件。

社交圈子: 这个最明显。上海人嘛,多少有点儿“海派”气息,见多识广,聊起天来话题也广。到了新城市,特别是小王这种情况,他认识的人也就他老婆那一边的亲戚朋友。他以前在上海,工作、兴趣小组、甚至就是逛街都能认识不少新朋友。在这里,他的社交圈子一下子缩小了。一开始他还有点儿“社交恐惧”,不知道怎么融入,毕竟这里的语言(比如吴侬软语的变种)和生活习惯都跟他在上海惯着的不太一样。他觉得当地人说话慢悠悠的,有时候沟通起来有点儿“卡顿”。他怀念在上海那种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刺激感。不过慢慢地,他学会了参加一些当地的活动,比如广场舞(他老婆参加的,他偶尔陪着看看,也算一种体验)、老年人唱歌班(他父母在那边有熟人),甚至还去当地的茶馆坐了坐,感觉也还不错。他开始发现,虽然话题没那么“高大上”,但当地人那种淳朴、实在的劲儿,也挺让人舒服的。

心态上的变化: 这是最微妙的。小王刚去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儿“降维打击”的感觉。他觉得上海的经验在这里很有用,能帮他轻松找到机会,甚至还能“指点江山”一番。但很快他就发现,这边的很多事情,不按上海的套路来。比如找工作,上海是靠人脉和能力,这里可能就更看重你是否“本地”以及你的家庭背景。他曾经试图用上海的“效率”去驱动一些事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不过,也正是这种不适应,让他开始反思。他发现自己以前在上海太焦虑了,整天担心被淘汰,担心跟不上节奏,没时间真正享受生活。到了江南水乡,看着老人们悠闲地喝茶聊天,看着孩子们在河边无忧无虑地玩耍,他才意识到,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样的。他开始放慢脚步,学着去欣赏身边的风景,去感受那种“慢”带来的宁静。他开始花更多时间陪孩子,跟父母聊天,甚至重新拾起了年轻时候的摄影爱好。

便利性对比: 这个没法比。上海的交通、医疗、教育、购物……哪个不是顶尖的?小王的孩子在上海读的是双语幼儿园,学习资源丰富。到了新城市,学校选择就没那么多,教学方式也可能更传统。小王和老婆也得适应新的医疗体系,以前随便去家附近的区医院就能解决问题,现在可能要跑更远或者更依赖社区医院。便利店、超市的品类也没法跟上海比,想吃点儿家乡的口味?有时候还真得费劲找找。

“优越感”的消退与重塑: 上海人多少都有点儿“傲气”,这很难说完全是坏事,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激励。但到了二线城市,这种优越感很难再轻易拿出来炫耀了。你很难跟人说你在上海的地铁上挤得多厉害,或者你住的哪个小区有多便利。相反,你会发现当地人可能会觉得你“矫情”,觉得你对生活要求太高。小王一开始还有点儿不适应这种“落差”,但慢慢地,他发现这种消退的优越感,反而让自己更轻松。他不再需要时刻证明自己是“上海人”,而是可以做一个更自在的普通人。

总的来说, 上海人离开上海去二线以下城市定居,就像是一次“人生减速”。你失去了那些“快”带来的刺激和便利,但也得到了那些“慢”带来的宁静和陪伴。你会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你会发现那些你在上海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是那么奢侈。你会从一个“卷”得厉害的城市,进入一个相对“佛系”的环境。这种体验,有人觉得无比煎熬,有人则觉得如释重负。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放下过去的身份和习惯,去拥抱新的生活方式,去重新定义什么叫做“好生活”。

小王现在挺享受的,虽然偶尔也会怀念上海的便利和繁华,但他觉得,能有时间陪陪家人,能有更舒缓的心情去感受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他的脸上,少了以前那种紧绷的焦虑,多了几分安然。我想,这就是一种“值得”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里遇到过一个阿姨,拿现在的话说,应该就是正广和汽水的女继承人,解放后当然什么都不作数了,文革时这阿姨刚刚初中毕业,主动要求支援新疆,就到了石河子,算不算知青我不大懂,但在那里生活了半辈子,改革开放以后都很久了,随老公调回内地,定居在金华。

父母与她有拐弯抹角的连带亲戚关系,在一次婚礼或者葬礼上遇见,回来以后,我妈居然抹了眼泪,说,“她当年多漂亮的一个姑娘啊,多漂亮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嘞,这事儿我可是亲身经历过,身边也有不少上海的朋友这么干。要说这体验,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突然被从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里抽出来,丢进一个节奏慢悠悠的、有点儿磨蹭的老电影场景里。新鲜感、不适应、甚至还有点儿小窃喜,五味杂陈的。我有个朋友小王,在上海一家外企做HR,压力大得要命,天天加班,周末也经常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挺实在。一个上海本地女孩,家里在内环还有房,毕业后却想离开上海,去二三线城市发展,这放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旁人怎么想?这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聊。第一层:惊诧与不解,觉得“傻”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反应。毕竟,上海内环有房,这几乎是很多上海人奋斗一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33岁,3岁的孩子,老公长期在外,现在又有一个25万以上年薪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让你去上海打拼。一边是家庭的牵绊,一边是事业的召唤,每一样都重若千钧,让人难以抉择。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时候真的不是一句“权衡利弊”就能轻易解决的。让我试着站在你的角度,把这个问题剖析.............
  • 回答
    看到你们的困境,我挺能理解的。同是寒门出身,又是90后,在上海打拼,设计师配程序员,年收入50万,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数字听起来挺不错,但在上海这个城市,确实也得好好盘算盘算。离开上海,这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很难压下去,尤其是当你们认真地在为未来打算的时候。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离开上海”这个想.............
  • 回答
    如果真的要离开上海,最让我舍不得的,绝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繁华,也不是那些高不可攀的摩天大楼,而是那些藏在城市肌理里的,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触动人心的东西。首先,我大概会怀念上海那种“处处皆有惊喜”的市井气息。你以为上海只是外滩的夜景,陆家嘴的灯火,但走到弄堂里,你会发现老奶奶摇着蒲扇,对着刚出炉的葱油.............
  • 回答
    要说是什么让我下定决心离开上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完的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无数细碎的念头和越来越清晰的现实交织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临门一脚”的时刻,那可能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走在徐家汇的一条小巷里,看着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以为我早已将它深埋在记忆的角落,轻易不愿去触碰。可一旦被问起,那些熟悉的画面,那些细微的情绪,又会像潮水般涌上来,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上海,我生活了很久很久。久到我几乎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什么要来到这里。这里有我年少时的憧憬,有我青春的汗水,有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每.............
  • 回答
    上海月薪税后23000,这两年觉得生活很难,没什么真正的朋友,是不是该离开了?听到你这个问题,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迷茫。23000的税后月薪,在上海这个地方,听起来好像是不错的数字,但你却觉得“生活很难”,而且“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这背后肯定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失落。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
  • 回答
    在西安确诊的上海夫妇,其“混检异常后自行离开”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弄清楚真实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信息源来梳理。事件的起因:根据公开报道,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妇在西安旅游期间,于11月17日进行了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他们被告知混检呈阳性。“自行离开”的说法:最初,一些.............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就是上海那个姑娘,脚后跟被踩了一下,然后就非要报警、叫救护车,但有个前提,就是得她爸到场了才肯上救护车。结果去了医院一查,啥事儿没有,自己就走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可炸开了锅了。大家看法也挺多元的。有的人觉得,这姑娘挺懂事的,知道疼惜自己,万一真有什么内.............
  • 回答
    上海离婚登记预约改申请预约,这个变化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好好聊聊。关于上海离婚登记预约改为申请预约:首先,这个变化,我个人觉得,是挺务实的一种调整,也侧面反映了上海在处理这种社会敏感问题时的细致和周全。 为什么是“申请预约”而不是直接预约? 这中间的字眼变化很关键。“申请”这两个字,意味着有一个.............
  • 回答
    上海一位老人家属发声,对社区哮喘患者的救助情况表示担忧,并质疑相关调查报告的真实性。据家属反映,在老人离世后,他们发现社区在实际救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内容不符。家属表示,在老人患病期间,他们曾多次向社区反映情况,并寻求帮助,但似乎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他们认为,社区在哮喘患者.............
  • 回答
    截至2023年4月,上海的疫情防控政策和疫情现状经历了从严格管控到逐步放松的过程,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疫情现状与数据1. 疫情高峰与回落 上海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经历了新一轮疫情高峰,主要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病例数一度达到高峰,但随后疫情逐渐回落。 2023年4月,上.............
  • 回答
    最近上海一个离婚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丈夫在离婚时,名下拥有四套房产,却只愿意支付给孩子每个月600元的抚养费。这个数字,说实话,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孩子在离婚后的抚养费,到底应该怎么算才算公平?为什么说600元抚养费低得离谱?我们先不谈法律条文.............
  • 回答
    上海这对夫妻的“假离婚”事件,本意是为了抢到心仪的学区房,结果却闹成了真离婚,这其中的关节和法律上的考量,着实让人唏嘘。咱们细细道来。事件的起因:为了“学区房”的曲线救国在上海,尤其是一些热门的学区,房子价格的涨幅那是相当惊人的。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所谓的“学区房”。.............
  • 回答
    上海一名年轻女漫画家在出租屋内意外离世的消息,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许多人心头,也让“漫画家”这个曾经被许多人视为浪漫职业的标签,蒙上了一层现实的阴影。围绕着她的离去,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这个光鲜外表下隐藏的巨大压力,那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复一日、层层叠加的消耗。身体的透支:昼夜颠倒的“孤军奋战”漫.............
  • 回答
    上海的“非必要不来沪、非必要不离沪”通告一出,着实让不少人的出行计划受到影响,也牵动着大家的心。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目前上海的整体情况可以用“严控但有序”来形容,尤其是在市民生活和经济运行方面,都在努力维持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首先,关于“非必要不来沪、非必要不离沪”的执行情况。这个通告并非一刀切的.............
  • 回答
    今年的春节,因为娃娃学校的规定,我们家只能留在上海过。老家那边,爸妈肯定盼着我们回去,心里也是有些不是滋味。不过,既然不能回去,就得想办法把这个春节过得既开心又有意义,不能让这个“离家”成为压抑的理由,反而要让它成为一次特别的上海春节体验。首先,把“过年”的仪式感拉满,就算人在上海,也要有“年味儿”.............
  • 回答
    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冲突的发生: 最核心的事件是高铁上女子(我们姑且称她为“受害者”)的鞋子被另一位乘客(姑且称她为“加害者”)踩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个人物品受到损坏,尤其是在拥挤的环境中,本身就容易引发不快和冲突。 .............
  • 回答
    冰心先生离世后,其孙吴山(并非其亲孙,而是其夫吴文藻的侄孙,后被冰心收为养孙)在其墓碑上喷涂“教子无方,枉为人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要理解吴山为何会在冰心墓碑上喷涂这样的字样,需要先了解冰心女士的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