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甘肃景泰马拉松高海拔越野已致 21 人遇难,极端天气可以被预测吗?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回答
甘肃景泰马拉松悲剧:极端天气,天灾还是人祸?

2021年5月15日,一场原本充满挑战与激情的户外赛事,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比赛中,极端天气突如其来,导致21名选手不幸遇难,另有多人受伤。这场悲剧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人们的心头,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面对如此残酷的天灾,我们是否可以更早地预知,又是否能将其归结为纯粹的“天灾”?

极端天气,能否预测?

极端天气,顾名思义,是指超出正常范围、具有破坏性且难以预测的天气现象。然而,“难以预测”并不等于“绝对无法预测”。现代气象科学在预测天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对于短时临近天气变化,如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等,已有相当成熟的监测和预警手段。

具体到景泰马拉松事件,事后披露的信息显示,事发当日,当地气象部门确实发布了天气预报,提及可能出现降水、大风等天气。然而,这场悲剧的关键在于,极端天气的强度、范围以及发生的速度,可能超出了当时预报的普遍认知,并且对选手们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极端天气的预测性:

宏观天气趋势的预测: 对于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变化,气象部门可以给出大致的趋势判断,比如是否是易发强对流天气的季节,或者是否有冷空气南下带来的气温骤降风险。在赛事前,对黄河石林地区的天气趋势进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临近天气变化(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 对于赛事进行期间,尤其是当天上午到下午的关键时段,气象部门会利用雷达、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更精细的监测。如果出现局地强对流云团,伴随着短时强降水、大风甚至冰雹,这些是可以被探测到的,并有可能发布相应的临近预警。
“极端性”的预测难点: 挑战在于,某些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山区地形导致的局地性强对流,其发展速度极快,范围也可能相对局限。在广阔的山地环境中,要精确捕捉到赛事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所有参与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天气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也限制了对细节的预报能力。
“多重叠加”的风险: 此次事件的惨烈,在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高海拔带来的低温和低氧环境,山区地形对天气变化的放大效应,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降温、大风、强降水(甚至雨夹雪或冰雹)等。预测并预警这种“多重风险叠加”的组合拳,比预测单一的天气要素更为复杂。

天灾还是人祸?

将这场悲剧简单地归结为“天灾”过于片面。虽然极端天气的出现是自然现象,但导致如此大规模伤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人力的疏忽和判断失误。 这是一场天灾与人祸交织的悲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1. 赛事组织方的责任与风险评估:

赛事级别的风险评估不足: 越野跑,特别是高海拔越野跑,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风险性。赛事组织方是否对此次赛事的风险进行了充分、科学的评估?是否充分考虑了天气因素的潜在风险?
对极端天气的应对预案: 即使天气预报显示有潜在风险,组织方是否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在何种天气条件下可以暂停或终止比赛?如何及时通知选手?是否有足够充足的救援队伍和物资?
赛道的选择与设置: 赛道的选择是否考虑了地形的复杂性?赛道上是否设置了足够的补给点和避险点?在可能出现极端天气的路段,是否有更明确的警示或替代方案?
物资与装备的指导: 对于高海拔、可能出现恶劣天气的越野跑,选手是否被强制要求携带必要的保暖、防水装备?组织方是否有对选手装备进行强制性检查或指导?

2. 气象部门的预报与预警机制:

预报的精度与及时性: 气象部门的预报是否准确地捕捉到了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预警信息是否足够及时,并且以一种参赛选手和赛事组织者能够有效获取和理解的方式传达?
“低风险”与“潜在高风险”的界定: 即使天气预报没有直接指向“灾难级”,但对于一场高海拔越野赛而言,一些超出常态的天气变化就已经是“潜在高风险”。如何将这些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赛事组织者,并促使他们采取更谨慎的措施,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3. 选手自身的风险意识:

对高海拔越野的认知: 参赛选手,尤其是那些没有丰富高海拔越野经验的选手,是否充分了解了这项运动的固有风险?是否对装备和自身体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面对突变天气的应对能力: 在比赛中,当天气突然恶化时,选手们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应对?他们是否知道何时应该放弃比赛,寻找避难处,而不是一味地向前冲刺?

结论:

甘肃景泰马拉松的悲剧,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大自然力量的严峻考验,更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在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和信息沟通等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不足的集中体现。

与其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天灾”或“人祸”,不如将其视为一个深刻的警示。它提醒我们:

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是生命安全的基石。 对于户外极限赛事,需要更加专业、细致的风险评估,并建立更完善的天气监测和预警联动机制。
赛事组织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必须以参赛者的生命安全为最高优先级,在赛事组织、路线设计、应急预案等方面做到万无一失。
公众的风险意识和科学素养同样重要。 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需要对自身的极限有清晰的认知,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场悲剧的发生,绝不能让户外运动因此停滞不前。相反,它应该成为我们反思、改进和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的契机,确保未来的每一次挑战,都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在山野间陨落的生命,也才能让户外运动的激情与生命的光辉得以并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人祸。



试想,这要是一个150人的加强连100公里拉练,回来死了二十多个人,连长会没有责任?连队干部不全体枪毙就不错了!


20小时100公里难度确实很大,配速5公里每小时持续20小时,带枪弹肯定不要想了,携带基本个人物资还是能够成建制做到的。这是在中途无支援的前提下仅靠自行携带食品和水,战斗着装。


所有这次主办方的所作所为十分不可思议,几个最基本的考虑都没有做,非常怀疑整个赛事主办方实际执行人根本没有一丁点集体户外活动组织经验。


1、没有伴随保障


最顶尖高手不在领奖台上,在伴随保障队里,这是常识。长途户外运动一定会出现队伍脱节,形成由快到慢好几个梯队,体育上叫做“集团”。我们部队的做法是至少一个梯队一个伴随保障组,提供最起码的安全支持,例如最基本的急救药品和物资,应付一些突发情况。


第一梯队的伴随保障确实是个难题,很难跟上,但是你也不需要随时跟着,带着物资还能跟上第一梯队的人那是超人。你就在后面跟着就行了,拉远一点也没问题,甚至可以采用接力的方式组织,一组跟一段路。


最后一个梯队的伴随保障力量最重要也应该配置最多,因为他们还要负责收容后送,前面梯队有人出了问题,伴随保障组简单处理后留在原地,可以让最后一个梯队的收容组来做后送,这样不耽误整个队伍完成赛事或者行军。


很奇怪,这次比赛完全没看到伴随保障这一回事,我对这些乱七八糟的“马拉松”赛事不了解也没兴趣,不知道是都不会组织伴随保障,还是就这一次没有,但是长达100公里的高强度行进却没有伴随保障,这肯定是极其危险的


2、没有后备救援


越野条件下不是所有车都不能跑,有的是车可以在你想不到的地方跑,不过并不是什么越野车,而是一些破车。

一皮卡的知乎大V。


就是要破皮卡烂面包小货车拖拉机,越野能力强悍得不行,有些泥头车车轮大、轮胎粗糙,跑烂路不是越野车能比的,这种用来搞应急救援支持是最好的。以前部队里最常见的东风康明斯5吨货车,什么样烂路野山都在跑,也花不了几个钱,实在不行你上“东方红”嘛。


3、固定补给站太少太稀,位置不合理,居然还提前撤了!


看后续消息,只布置了6个补给站,其中有个补给站甚至啥都没有,这就是设了个寂寞。不知道主办方到底有没有理解什么叫“补给站”,这玩意儿你最起码应该有个掩蔽所吧?遮风挡雨遮太阳基本功能要有吧?食物、水、药品、衣物毛毯要有吧?


都没有,100公里还只有6个。


就这么几个补给站,出现问题就必须要继续走十来公里才能到达补给站,就算补给站功能齐全也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建议彻查本次“赛事”,简直是草菅人命,组织者极其不负责任,什么“极端天气”?就跟谁没见过极端天气似的,你再极端还能有西藏草原上极端?还是根本就没有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的预案,没想到而已。青藏高原上天气一天变好几次,一片云过来就是疾风骤雨冰雹散雪,一会儿又艳阳高照气温飙升,也没见西藏军区哪个单位出去拉练死几十个在外面的,那还全部战斗着装带枪带弹带给养呢。


把责任推给天气,那么这样的悲剧一定会发生第二次。


我还是个排长的时候带队架设一条远传电话线,一个排带三台中继器,12公里的轻型被复线,三台络车,基本上不可能再带别的东西。一样是翻山越岭,一样是无人区,一片云飘过来就是劈头盖脸的冰雹,那冰蛋子打地上都跳老高,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我们两个人一组脱下军装上衣撑着顶冰雹,还得护住中继器和络车,也没见谁失温。


可见极端天气没有你想的那么“极端”,就是看你想得到想不到,想不到没有准备又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那就肯定会出事。


某些人组织这种危险活动,交给一个商业公司操办,他肯定给你往最低成本做啊!那是他赚钱的地方,他凭什么不玩儿命压低成本呢?他有天然的动机把风险评估往低了做,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多赚钱,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出事以后第一个出来救人的居然并不是主办方的人,而是蓝天救援队、武警、消防,说明主办方自己手里就没有掌握任何救援能力。


这是在用别人的生命危险冲抵成本


人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真的回不来了,而你自己拍脑袋做的决定,起码要付出政治生命、商业前途来作为代价吧?


这还指望把责任推给老天爷?


不丢几个官、不判几个刑,这事儿不能算完,否则以后类似的事情就一定会层出不穷。

user avatar

印军在拉达克冻死率0.15%,大家都在笑话印军后勤不行,偷袭都能搞成自己冻死。

和平地区组织个越野比赛,冻死率15%,是印军的100倍,20多个死者,救援连个直升机都没有,靠摩托,靠牧羊人,这还能说什么啊?

比赛:多设几个补给点,能有多少成本……

救援:选手没有定位吗?要花一天才能找到所有失温的选手吗?

就离谱。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这是人祸,预案没做好。

我觉得正常情况下,两三公里(这是气话,五公里十公里弄一个就足够了)得有一个合适的值班站点吧,一百公里也就50个,再多几个也不是问题,如果是我。我恨不得一公里有个补给点,两公里一个规模大一些的,四公里一个规模更大的。

每个点搞两个帐篷,弄点吃的喝的穿的和药品放着,安排一个医生,四五个志愿者,有条件的停两辆车,那才花多少钱?(这也是气话,其实不需要准备太多,遮风避雨就行,保暖和药品可以准备一些)

真的花不起钱,那就别办了。



更新:

有人质疑我不懂或者我没参加过,还有人说既然参加越野就得有这个觉悟。

我觉得,有送死的觉悟,那是运动员要考虑的。

但是这又不是鼓励运动员去送死,他们是去比赛,不是去送命。

所以,就算条件恶劣,在关键部分,增加几个接应的地方,这是能做到的,我在另一个答案里说过,弄几个地窝子,可能就能缓解一些问题,甚至只需要强制运动员准备冲锋衣,可能就会少死几个。

这事情出来了,以后越野赛估计就没人敢组织了,对这个运动也是很大的影响,主办方的责任是逃不掉的。



再更新:

我看有人喷我说要如何如何,或许我在极限运动方面不够专业,但是大型活动的组织,我是参加过的。

哪怕几千人集中在一起,也得考虑踩踏、风雨雷电冰雹、中暑受凉什么的,疏散路线这些都得考虑,有时候一个绳子,你以为别人能看到,但是就是有很多人绊上跌倒,人多的时候,手机信号受影响,得联系运营商加信号车,还要考虑加无线。

现场要有医生护士,还要安排其他有一定急救经验的人,至少一辆救护车待命,还得提前联系两个医院做好准备。

准备工作,应急预案,做再多都不过分,不光要有预案,还要实地走几圈看看。

比如疏散路线突然有一辆车停在那里了,怎么办?事先就要考虑要么有工程机械开路,要么有人掀翻。

这都不是闹着玩的,不出事,你做这些都没什么用,但是一旦出事,就用上了,有些准备工作,用一次,就把所有的付出都捞回来了。


再再更新:有人说没有车能过去,我就奇了怪了,一般的准备工作,不都是大车运到最接近的地方,然后想办法弄上去吗?

提前一天完不成,提前十天应该可以吧?十个八个完不成,百八十个互相照应,把物资往上运一下没问题吧?

挖一米深的坑,周围挖上排水沟,垫上防潮的泡沫,搭起来帐篷,或者用组装的木屋窝棚(淘宝最低价二百多,假设说质量好点六七百,多弄几个加上物资三千多),安排几个人值班,每个点也就是五千多块的成本,大多数物资可以重复利用。

在一些紧要的地点弄上一个,就能救命了。

还有人说是天气的问题,以前都没这种情况,是啊,以前举办的时候没有这种情况,可是极端天气没少过啊。这都不重视吗?

出了事都是怪天气,人家刮风下雨还要和你商量商量?

以前没出事不是你做的好,而是你运气好。

user avatar

当然是人祸。老实说这个天气大白天的真有什么危险的,能比台风还危险?

它的危险性100%其实来源于刚好这个比赛是个竞技运动,所以这些运动员们没有带上防寒和防雨的衣服。如果不是比赛,换成一群普通驴友撞上这个天气也大概率没事。谁想得到组委会渎职至此。

就算稍微设密集一点补给站,或者出事了赶紧前后两个补给点往中间送物资就地也能护住人命啊。网上说一个牧羊人都救了6个。其实有正经点的保护根本就一个人不该死。

估计还是想省钱惹的祸,2021年,一场冰雹就能让手机信号能覆盖到的地方在大白天冻死了21个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user avatar

人祸。

可以预测的是,天气随时可能极端化,有组织的活动,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别搞赛事。

我一直认为,无人生活居住的区域,显然是不适合生活,也就是说,出现什么意外都有可能。

哪怕是北京周边,一样冻死人。


user avatar

你们猜,如果我是组织主办者会怎么做?

每隔500米设置一处补给点,哪怕就搭个棚,里面坐俩老头,搁一些矿泉水,饼干,面包,毯子,感冒药,也好过啥都没有。

好,有人会说,比赛路段在野外,不方便这样设置。

行,我认怂,我改路段行了吧?改成在市区比赛,因地制宜,利用沿途店铺设置补给点。我不搞越野了,就搞市区普通马拉松。我承认玩不起大的,只能玩点小的。

要啥直升飞机?看啥天气预报?

就算出门没看天气,每500米一处补给点,又或者沿街店铺开着门,眼看着下雨变天了,只要是个人,钻到棚子底下或者进人家店铺躲个雨,喝杯水,批条毯子,掇条凳子歇歇脚,很难?很专业?

我还真就有这个“我上我也行”的信心。再怎么样,也不至于21人遇难吧?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打仗,你百多人的一个连队投入战场,都未必牺牲二十来人(别拿斯大林格勒抬杠啊)。

但是,问题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当不了组织者和主办方。

因为怂,保守,没有噱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