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是一个蛮恐怖的事情
我很少运动,也不是跑圈的,但是在去年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类似的情况
那天其实一切风轻云淡,和谐无比,突然之间的一下子,我感觉到了恐惧。
那是2020年的五月中旬,差不多正好一年前的样子
和公司的一行人还有领导去安徽一个企业考察合作
谈结束了以后,去黄山溜达了一圈
由于正门游客可能比较多,我们就晚上住在黄山国际高尔夫,白天爬了一点点的小山丘
没有到主景区去看,也没有大量的运动。
那几天的天气是这样的,那天是周日,应该是10号,下午三点多四点的样子
那天的温度应该在25度左右吧,上山的时候,我没穿长袖,穿的是一个短袖的衣服
我们爬的那一小块山不大,爬上去也就用了不到一个小时
我平时运动比较少,那天天气有点闷,我有点口渴,就喝了很多的水
大概有两瓶瓶装水的样子吧
然后一路爬山,也没啥感觉,一直到了一段非常陡的地方,感觉自己好累啊
费了好大劲一直爬到上面去。
站在山顶,风好大。那时候我身上出了很多的汗
那一下子,感觉风带走汗水的时候,身体表面的温度马上散失
感觉自己迅速凉了下来
我感觉自己情况不对,然后就迅速跑到一块岩石后面躲了起来
风还在吹,身上的温度就像被抽走一样,我背贴着一块岩石,感觉石头蛮温暖的
后来我找朋友要了一个衬衣披着,过了几分钟,感觉自己好了一些
然后我就一直在角落的岩石后面,披着衣服保持温度
过了好久,别人在喊我下山去了
等我哆哆嗦嗦走出岩石后面的时候,同行的人看到我的样子都吓坏了,
说我脸色发白的可怕,感觉就像病的特别重的人一样
我说我没多大事,衣服穿少了而已,其实我内心后怕不已
然后慢悠悠下山,坐到车里的时候,感觉好温暖啊
这次事情,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风吹的冷的扛不住,但是其实温度也有25度左右的。
我第一次感觉,失温是蛮可怕的一件事情。
刚看朋友圈,我一位叔叔还去了,还好他实力不够,参加的是21公里,不然也麻烦。
先说马拉松以及相关赛事吧。我不知道全世界的情况,但在我身边,感觉马拉松基本是一项中老年体育活动,年轻的三十出头,多数爱好者是四十来岁。我一直很奇怪这事,但想想也正常,多数身边热衷马拉松的朋友,其实从小不玩体育,年纪大了想起要锻炼了,发现只有跑和游门槛低,所以就加入跑圈了。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但在我看来,古人说的“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是有道理的。别说足球,篮球,就是下围棋的,过了三十也走下坡。我知道世界上有三浦知良这种人,五十多数岁还踢职业联赛,但这种情况不适合推广,也不是榜样。我觉得很多人要冷静。坚持活动就行,至于成绩,别太当回事。
再说比赛。马拉松火起来是近十年,开始是市搞,后来是县,估计很快就到村了。举办者有两个初衷,第一是宣传城市形象,第二是带动群众健身。宣传可以带动旅游,但马拉松能带动多少?其实没有。还有就是,如果全国就一两个地方搞比赛,然后电视直播一下,大家可能觉得稀奇。但所有地方都搞,隔三差五就一整早一整早转播,名为体育比赛,全程就是介绍,“这是我们这的湿地,这是我们这新修的大桥,这是音乐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数人对着电视骂,“我要看篮球!我要看足球!不看驴拉磨!” 非但没宣传城市,反而让其它运动迷对马拉松厌恶。至于带动群众健身,更是瞎扯,广场舞大妈不跑马拉松,但运动她们坚持的最好,天天跳,月月跳,年年跳,是她们觉悟高吗?不是!是她们退休没事。年轻人不运动是不知道运动好吗?不是,是他们太忙了,没时间运动!
再说具体赛事。任何比赛,安全都是第一考量。100公里本就是极限赛事,极限赛事就要放在常规区域举办,如低海拔,环大城市。不能极限赛事还选一个极限地形,到头来还怪天气。甘肃本来就昼夜温差极大,是盛夏都可以盖棉被睡觉的地方。这种环境跑100公里,属于把上天的恩赐视为理所应当。
最后上一张去年格罗斯让的火海逃生图吧。一项赛事,99%的准备,都是为了1%的突发事件。从赛道设计,车辆设计,再到车手的防护服和头盔,最后是赛场应急反应。有一个疏忽,一个侥幸,格罗斯让都性命难保。而白银的这次赛事,总觉得事故很远,等真来了,就让极端天气背锅。问题是,山区下雪降雨是极端天气吗?初中生都知道海拔对天气有影响。
搞这种事情你的后勤保障跟不上,就是在玩儿命啊。。。
这地方气候多变不是借口,气候多变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大家都知道气候复杂不好预测,所以需要提前准备应急预案。白银又不是说近二十年都没问题,就今年突然下冰雹了,而是常规性的气候复杂多变。等于说白银地区老百姓都知道上午晴天下午雪很正常,然后你说明明是上午晴天的啊,这不怪我。
你傻啊?就这智商也敢组织活动?
什么道路崎岖志愿者上不去就更搞笑,志愿者上不去,参赛人员是飞上去的?
后勤保障都上不去的地方,你也敢划进赛道?
你傻啊?就这智商也敢组织活动?
说白了就是政府人不足钱不够还想露脸,承办商拿到钱还想赚所以扣掉了后勤保障,大家都赌晴天不会有变化,赌注就是参赛人员。
然后翻车了。。。
可惜了二十条人命。
看到新闻特别震惊……
21人了。里面还有超马大神梁晶(百公里6小时55分43秒,国内场地百公里纪录)。
越野和跑步/马拉松完全两个东西,越野里那种超百、高海拔、复杂多种路型的又是另一种东西,已经属于户外+极限运动的范畴了。
户外+极限运动,预警和防范,包括后面出事后的救援,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理所当然的。
想到某年HK100,那一年意料之外的低温,结冰+失温几乎困住了绝大多数选手,好在最终没有生命伤亡出现——而港百的赛道几乎已经是最最最成熟、彻底开发化的线路了。
结果呢,即便是人工路面,依然下撤不下来,救援上不去,即便强制装备有些人都穿上羽绒服也有防寒膜,还是冻伤。一度真的有人很绝望的认为自己今天要交代在这了。
记得参加了比赛的同事说,「差点失温死那了」。短短几个字,现实未必夸张,就是那么残酷。
国内越野赛/越野跑者的一些事故,多年前UTMB(还是巨人之旅?)是失足跌落摔死,前阵子商学院戈壁16死了个浦东这边的老总。参加这种活动,个人的挑战之外,确实要把很多可能交给意外。
甚至于,这种意外的几率,和个人的能力、比赛经验、判断力…远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关联紧密。
我对甘肃这比赛的线路并不太了解。但户外这种,别说鳌太什么,即便江浙沪这边一些很成熟的徒步户外线(徽杭古道、西湖周边一群山之类),依然有很多风和日丽阳光好、然而一失足还是会把自己交代了的地方,何况外加环境的突然变化。
昨天这场比赛规模很小,有很多水准和经验都很高的跑者,好几个之前都有听闻和见过。
人在自然面前太弱小了。这话现在说出来都有些无力感……
手机打字,又删了很多。
当下了解的信息,去判断主办方是非对错没有意义。
尝试所有户外运动前多知晓一些风险,这种危险和迷人并存的事,做的时候小心一些,好好活着。
补充一句,有机会的话,其实不妨去多接近一下户外活动,对危险的认知才有个概念。
比如杭州这种相当成熟且安全、没有什么海拔、看起来也似乎没有任何救援难度的西湖/浙大周围一圈山,晚上哪怕去那边散步,感受一下气温的微小变化,看看那些石板路,不要觉得这地方就是个城市花园,依然是可能出事的(也能堵住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嘴)。
比如一个常识,即便是十几度的“高温”,人依然是可能失温“冻死”的。
再牛逼的装备再强的体能,跑了很多小时后,危险很多时候都是一不留神就会发生的事。
牢记两句话,
不要去参加任何没有免责声明、没有提前说明危险性/潜在风险、罗列出可能出现问题…的活动(也是判断组织者能力水准的基础方式);
做任何户外运动,把上述这些反复的看,确认自己接受也可承担、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去进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