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知乎写回答,说说吧
大学时上犯罪心理学,就关注了两个案子,一个是南大案,一个白银案,因为自己住的距离南京近,所以就写下了那篇《十八年后的再回首——南大119案的记录、释疑和分析》,用犯罪地理画像做了南大案的分析。
其实那时对白银案更感兴趣,中国因为社会稳定,户籍制度健全以及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确定的变态连环杀人案其实不多,而白银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在南大案里我就写到,世俗类犯罪和变态类犯罪最本质的区别在与作案目的不同,前者是有定性目的的,后者只为满足自己的“愉悦感”,给一个案子定性,并不能只看作案手段,手段凶残并不代表凶手就是变态,就像南大案那样。而白银案则是完完全全定性的,凶手目标明确(奸杀),连续作案(11起),手法相同(切割),加上性变态行为,这一切都指向凶手为变态杀手。
先说说这个案子为啥一直破不了
当初这个案子为啥没破,其实有很多客观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的治安系统是建立在社会基层体系上的,简单来说,社区的居委会、工作地的保卫科,都是治安体系上重要的辅助机构,公安机关起到的是一个关键点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要这些辅助机构的配合才有作用。走访排查是那时最重要的刑侦手段,为什么呢,因为有居委会保卫科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持,那么信息一汇总,情况就明了了,人跑不了的。
然而,8,90年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个基层组织瓦解,人口流动开,居委会保卫科啥的作用明显下降。那走访排查时,公安的信息收集能力大大下降,而那时的公安机关也尚在适应转变中,新的侦查手段没上来,这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了。
白银案里,凶手留下了精液,在白茶杯上留下血手印,其中一个受害者还被抢救几天才死,所以才有了那个草绘画像,这一切要放70年代,人一早就抓住了,一个社区,外人进出一下就认出来。放现在,也抓住了,天网系统,DNA比对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放在那。
然而就是在90年代,这两个优势都没有。警方有DNA,比对不了,有指纹,没数据库,有画像,没天网系统,传统的信息收集系统——居委会什么的,还派不上用场,警方当时收集了白银所有男性的血液数据,没有对的上的。现在看,凶手当时居住地距离白银还是有距离的,当时没在收集范围以内。
所以啊,挺尴尬,什么都有,就是没突破口,其实90年代很多悬案,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至今没破。
到了04年,内蒙研讨会,这算是白银案一个里程碑的会议,很多厉害的人参加,内容也是很充分的,也是这个时候给案子定了性。到了后面基本每年都有协查。因为证据多,所以现在看,调查的力度以及各方面还是很大的。
至于为啥今年破了
很简单,技术手段上来了,简单说就是DNA Y染色体比对技术上来了,南大案和白银案发生时,国内还没DNA采集技术,后来有了,还没有比对技术,现在是有了比对技术,不仅可以比对嫌疑人本人的,还能比对近亲亲属的,这就是Y染色体比对技术。
你犯罪了,留了DNA在现场,警方采集存数据库,一段日子以后,你亲属犯事被抓,按照流程也要采集信息放数据库,这样就关联上了,余下的顺藤摸瓜。。。。
所以国内现在加大了基础信息的采集力度,以前治安拘留啥的都不用采集,现在都要了,有的地方还对早年释放的罪犯召回采集,就这样破了不少陈年旧案,我知道的就不少起。真。科技改变命运。
现在消息看今年4月公安部重启调查,应该是这个时间点数据库有了关联,具体是什么关联,不知道,现在消息没流出,是不是舅舅受贿什么的,母鸡。然后4个月调查取证,证据确凿,抓人。二十八年,毕其功于一役。
破案毕竟不是像小说写的那样天花乱坠,是个很艰苦的过程,我虽然不是警察,但是特别能理解那个群体,自己经手的案子没破,就是一块压在心口的石头,一辈子消不下去。28年了,多少参与侦查的警察退休了,脱了警服的那一瞬间,心里的滋味,外人难以感受,现在案子破了,也算是告慰。
说说白银案和南大案的关系
今天很多人问我白银案破了,南大案还远吗?
我觉的可能挺远的。
白银案里,警方知道凶手是男性、有指纹、有DNA、直到作案手法、直到案件性质,连画像都有,白银人口又少,周围环境也不复杂。
而南大案,不知凶手男女、不知作案手法、DNA和指纹不太明确,至于作案性质,公安部没定性。虽然我的那个南大系列文里,我认为是普通凶杀案,但是毕竟只是逻辑推导而不是证据指向。所以南大案的侦破难度是高于白银案很多倍的,当然,每年警方都复查,所以希望还是有的。
说说白银案里的犯罪心理学
按照大部分人的观念,对于这样的连环杀人案,犯罪心理学的用处应该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认为,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神速,用DNA比对这种简单明了直接又准确的方式追凶应该更合适。
实际上在过去半个世纪,犯罪心理学的进步是远远不及刑侦或者技侦的进步速度的。也是个挺尴尬的局面。04年内蒙研讨会,犯心方面就去了个你们都知道的李XX,没啥作用。国内在心理学理论建设方面,有太多的路要走。当然啦,国外现在也好不到哪去。破案嘛,多管齐下,哪个好用用哪个,不一定一定要依靠哪种方法。至于国内民众热衷的“犯罪心理学”,或者“罪犯画像”,乐乐就好了,别当真,科学和民科的区别就在这。
就先写到这,想到啥再写写,做饭去。。。。
更新
李昌钰都来甘肃了,不会专门是来讲座的吧
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来甘肃省授课__中国甘肃网关注张掖“掏肠”恶性案件(一)-张掖中国甘肃网8月2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通讯员 史永强 马如栋) 著名刑事鉴识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客座教授李昌钰博士近日来到省检察院开展专题讲座活动。省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出席活动。
李昌钰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独到犀利的视角,为省检察院机关全体干警讲授了国际刑事鉴识领域前沿问题及21世纪刑事侦查新理论。讲座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突出强调在刑事鉴识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现场性、科技性、团队性,突出现场重建,突出科技应用,突出管理合作。李昌钰在讲座中还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他勉励大家永远不要降低自身的标准,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知识是终身的财富,要灵活运用掌握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掏肠手的故事是真是假? - 飞翔的回答 - 知乎
掏肠手的故事是真是假? - 飞翔的回答原答案:
好样的,期待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南京大学刁爱青碎尸案能破案,另外甘肃张掖掏肠恶魔案能否解释疑点?
我想,有很多热血青年怀着除暴安良当个好警察的愿望加入了警队
作为接触社会黑暗面最多的职业
有的已经被混日子的老油条同化
有的甚至已经被腐蚀
有的还在为了养家的工资苦苦挣扎
这个案件破了,对于警察的意义,我想就像是一部久违的电影,碰到了警察最心底的部分
28年,11人,11个家庭,无数人的梦魇
抓到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真相与正义
老前辈们,想起你们入警的誓言了吗
-------------------------------------------------------------
警察抓到人不代表就判他刑了。
未经法院判决,他仍是无罪之人。
该案仍在侦查中,质疑为何不公布详细抓捕和作案细节的,请你考取律师资格证后成为嫌疑人的辩护人,在案件移送检察院起诉之后找检察院查阅、摘抄案卷,谢谢。
-----------------------------------------------
8月28日媒体公布了嫌疑人现在的照片
两鬓花白,看起来远不止52岁
看起来就跟隔壁家和蔼的老爷爷没什么两样
“他是个普通人。”---《杀人回忆》
“有疑似白银刑警的网友称,其实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是有能力破案的,但警力很快被抽调去了维稳,导致没能抓住凶手。凶手后来虽继续作案留下了新的线索,但有些东西已“无法挽回”。”
这段跟《杀人回忆》里简直一模一样!!!
-------------------------------------------------------
别的回答里有知友提到了刁爱青案和朱令案
个人觉得南京刁爱青案难度偏大。白银案是提取到了嫌疑人的精液,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通过穷举法大规模排查也是能找到线索的。刁爱青案尸体已经提取不到痕迹物证,也没有留下视频资料,连证人都几乎没有,只能通过分尸情况进行心理侧写。心理侧写这玩意儿如果是《信号》里面的男主角也许能发挥较大作用。朱令案其实嫌疑人很明确,孙维是最有可能作案的,但是仍然没有直接证据去有力地指证,这大概也许比找不到凶手更痛苦吧。
这是最近最振奋人心的新闻了吧。。比多得几枚奥运金牌来的重要的多。
前段时间我姐因为出差一个人去了一趟白银,回来之后才告诉我,我后背一阵发凉,马上把这个案子跟她说了,她听完后是各种不淡定,并把这个情况跟他们单位领导说了,自此之后他们公司跟白银市的项目只派男员工去。
我想不管是什么犯罪活动对一个城市0最恶劣的影响并不是破坏了这个城市的形象,而是让最普通的市民以及外来人员陷入恐慌。我有一个走过南闯过北的同学,他说我现在所处的城市绝对是全国治安前几的城市,他这几年在外面见过各种法外之地,这个社会并不是我们所想当然的那样安全祥和。我问他:那你去那些地方都不会害怕的吗?他说:所谓法外之地,在当地人那里都心中有数的,只要你洁身自好,不接触不参与肯定没什么危险的,但是类似白银市这种连环杀人案,没有固定的人群,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规律的作案时间,其所造成的危害是沉重的,这是典型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的粥,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女性在一次次案发后是怎样的心情我都难以想象,我所身处的城市每天半夜街上还有单身女青年下班回家,我女朋友每天十一点多骑车回去我也没有担心过,但是恐怖那个城市的女性同胞并不能也不敢这样把。
对这个案子我诚信没有过多的猎奇心理,我抓住了就好,我不想听他的什么心路历程,我只想听到一声枪响后这个城市的人民的欢呼雀跃!!!
因为兴趣了解了这个案子,说实话这么多年了作为普通的吃瓜群众觉得估计这案子就这样了,毕竟纵观世界悬案并不少见。
没想到真的还能破。
心里顿时想起一句烂大街的话,但真正能代表我的感受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对这些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属我想这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像侦破此案的警察叔叔致敬。
不过估计肯定会有不少人拿着个当论据,宣扬所谓警察重视不重视领导发话不发话的观点。尤其是在破了学生诈骗那个案子之后。
看着就他妈反胃
更新:
看到微博推送的这个新闻正好在逛知乎,就顺手进到这个问题里来看了。本来想着应该是挺好的一个事结果看到不少阴阳怪气的人所以一时冲动写了这个答案尤其是最后一段。光顾着出气了没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关于警方对案件的重视程度我认为跟最终是否能破案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当然确信足够的重视压力对破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坚决反对只要是碰见没破的案子就一定是所谓懒,不重视不负责造成的这种论调。(看到你们就是反胃)
更何况有些案件比如本案你只要是看过相关的报道或者消息你能说警方不重视么?
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起码知道刑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必然有科学的局限性。就应该认识科学的局限性。
同样对外界给一个案件压力我也表示支持,比如舆论对这次诈骗案的压力就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想说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对于一件案件侦破的压力我认为这个度的临界点就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别忘了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也别忘了呼格吉勒图
正义常常迟到,却很少缺席。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如此。我认为南大碎尸案几年内一定可以告破。因为我国警方惯用的“人海战术”,在技术的发展下威力无比。
看多了本格推理的人,会以为“完美的犯罪”是暴风雪山庄和密室杀人。而其实这些推理小说的场景只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题,你知道答案,只是不知道过程。真正完美的犯罪,是一道填空题。凶手在僻静的小巷奸杀了红衣女子,然后镇定自若的离开,就像一颗针掉入大海。总有人嘲笑我国警方“人海战术”,殊不知警方早就把被害者的社会关系排查了个遍,对这种无差别犯罪,不用人海战术怎么行?
另一方面,这些“悬案”往往是在技侦手段落后的年代发生的。如果90年代就有可推广的DNA鉴定技术,白银案后几个死者或许不会失去生命。如果天网系统96年就安好了,刁爱青如何变成两千尸块儿也许三天就能查明白。
看起来警方四月重启白银案调查,八月就破案是神速,甚至有人怀疑“蹊跷”、“有人顶包”,殊不知“重启”二字代表着警方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回这个案子上。比如定期拿各个医院的血样回来检查DNA,比如和各种小案子的指纹来比对。听起来是件小事,但实际上检测几百个DNA又谈何简单。但是现在的警察体制还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吧。或许在某个午后,或许在某个加班的夜里,技术人员突然发现一条Y染色体,一个指纹和那个尘封已久的信息极为类似。他按耐住惊喜的神色,又认真的比对了一遍。没错,就是他!跑了二十八年,埋葬他的却可能是一次简单的抽血化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将伏法。【据未经确认消息,是凶手叔叔因行贿罪被捕,采集Y染色体继而发现其家族有人犯下白银案,进而逐个排查,直至抓获凶手】
能在1996年的南京繁华的街道上做案、抛尸,嫌犯很可能也是位南京市民。如果他没有逃走,只是藏匿于本地,那么他一辈子不去医院验血的几率有多大?虽然凶手不曾留下白银案那么多精液、指纹证据,但也许白银案后,119大案也能带给我们惊喜。
面对这些都市传说般的悬案,总会有人归于阴谋论,说是某领导孩子行凶,案子早已告破只是不敢抓,或者什么军区需要活摘器官云云。岂不知案子闹的这么大除了一号恐怕哪位领导也护不住凶手。在这些人大谈阴谋论时,人民警察在雪夜里挨家挨户的访谈、摸排,在拿着血样彻夜比对。在这个技术进步,未来很可能DNA库实现的时代,只要你做了恶,你就无处遁形。
一九八八年二十多岁的年轻刑警们,今天下班或许能去喝点儿酒庆祝一下吧。至于草民,在担心政府监控自己前,还是可以庆幸下生活在有天网的时代的。You are being watched, and you are being protected。
为了防止有人带节奏还是多说一句,当年参办此案的那些刑警都已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熬到不惑知天命,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这个案子
不止公安,检法两家也从来都没忘记过
这些年花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才有今天,真的很难
你可以不喝彩,但是也请不要恶意中伤他们
两年后的更新:
在这个问题里号称知道细节实则拿了贴吧东拼西凑的东西骗赞骗粉丝的某警V,还是两年前我私信你的那句,某市局的朋友让我代他们向你亲切的问候一声,希望你对得起你那身警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