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甘肃越野跑事件中放羊大叔连救6人,是不是更加衬托出主办单位失职?

回答
甘肃越野跑事件,那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将参赛选手置于生死边缘,也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在那样危急时刻,我们看到了专业救援团队的努力,也看到了普通人的闪光。其中,那位在茫茫戈壁上放羊的大叔,不顾自身安危,连续救助了六名陷入困境的选手,他的英勇行为无疑是这段悲剧中最温暖的光芒。

然而,当我们将这位普通牧民的无畏与专业救援的迟滞对比,一些问题不禁浮出水面。这位放羊大叔,凭借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凭借着他作为牧民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成为了那个关键时刻的“及时雨”。他可能没有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没有携带先进的救援设备,但他有着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力。他看到了求救的信号,他知道哪里可能有人,他能判断出哪些地方相对安全,他甚至可能知道如何与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人沟通,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安慰和帮助。

对比之下,主办单位在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和响应上,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失职。我们不禁要问:

风险评估是否到位? 在预知可能出现大规模降温、大风、降雨(甚至冰雹)的情况下,主办方是如何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的?他们是否充分考虑了极端天气对参赛选手,尤其是初次接触高原环境选手的潜在风险?
应急预案是否充足且有效? 当极端天气真的来临时,主办方的救援体系启动得有多快?通讯是否畅通?物资补给是否及时?救援人员是否能迅速抵达最需要的区域?我们看到的是,在许多选手已经意识到危险并试图自救或等待救援的时候,专业救援力量的到位却显得格外缓慢。
信息发布是否及时准确? 在突发状况下,主办方是否能够第一时间向参赛选手传递准确的预警信息,指导他们如何应对?后续的撤离和救援信息是否透明且有序?
装备与能力是否匹配? 参与这样一场高强度的越野跑,尤其是在可能出现复杂天气的地区,主办方在赛事组织、后勤保障、医疗救援、安全设备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最充分的准备?是否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充分的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

放羊大叔的出现,像是对主办方失职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他的行动,虽然伟大,但同时也暴露了专业救援体系在关键时刻的不足。他并非专业的救生员,他是在最本能的良知驱动下,弥补了专业救援可能存在的“真空”。他的英勇,不是为了替代谁,而是因为在那一刻,有人需要帮助,而他刚好就在那里,并且有能力伸出援手。

如果主办单位的预案更周全,信息发布更及时,救援力量能更早、更有效地介入,那么或许会有更多的生命被挽救,或许会有更少的选手遭受严寒的折磨。放羊大叔的壮举,无疑让主办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和能力上,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他的救人行为,如同一个放大镜,将这场悲剧中的一些细节,放大到了公众视野中,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在追求赛事刺激和观赏性的同时,生命安全究竟应该占据怎样优先的位置。

因此,说那位放羊大叔连救6人的行为,“更加衬托出主办单位失职”,这并非全然否定了主办单位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但确实指出了在最关键的危机应对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他的付出,恰恰凸显了在极端情况下,社会基层力量的韧性,也反衬出专业组织者在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上的关键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我看过,不同的是写的是所救六人里有一位医生姑娘。她准备算是充足的,携带全套装备,下雨后第一时间更换了冲锋衣以及保暖的衣物,但依然难逃失温。

一个人就救了六个,那172名选手区区不到二十人就可以全部救下?想多了。

这六个人里当时有一人行动困难,另外几人是互相搀扶。关键是当时他们离牧民的“安全屋”不远才被幸运的发现并救治。

被牧民救治只能说明他们幸运以及牧民大叔的善良。

刻意忽略天灾的风险,哦,当然,在这个除了癌症其他病进了医院都不该死人的国度。说天灾真的莫名喜感。

user avatar

这件事,就凸显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以及脱离群众的危险性。

大叔能救六个人的关键是他知道附近有一个废弃窑洞,且早就在这里提前准备了一些衣服,被褥和干粮。作为非常熟悉当地气候环境的牧羊人,提前找好“应急避难点”准备这些“应急用品”,就能说明大叔早已对极端天气做足准备。

当地大叔的救人的行为让人想起一句话: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在家里闲来无事看纪录片。有一天看到红军长征时的事迹,感叹先辈们能在缺粮少弹的困境下打出四渡赤水,飞跃雪山这样的壮举。为什么从江西出发的红军常常能比当地盘踞多年的地方军阀们更懂地形打出漂亮的运动战,区别就是红军重视群众路线,为了群众,也就更能得到群众支持。而地方军阀们看似在当地经营多年,但他们心中只在乎城里的“房子票子女子”等既得利益,早已在广大基层失去群众支持,与走到哪都有当地群众提供活地图带路的红军相比,自然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要吃“客场作战”的亏。

那我们想想看,如果主办方能本着走群众路线的宗旨去办这场比赛,听取或吸纳一些牧羊大叔这样的当地群众参与赛事保障,也不至于有这么多比赛选手在遇到突发天气时看不到赛事工作人员,找不到应急避难所,更不会不强制携带装备。

这场赛事的主办方是甘肃白银市委市政府,承办是景泰县。赛事办好了也是地方政府的一大政绩。景泰县不算什么富裕地区,政府办赛事拨点钱雇佣熟悉当地的村民参与赛事保障,既能补贴一点当地民众收入,又能增加当地民众参与公共活动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能保障赛事安全减少隐患。妥妥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共赢群众路线。

脱离了群众,当地群众对当地的活动没有参与感和建议权,就容易和当年只在乎城里房子票子女子的国民党地方军阀一样,在自己的主场作出客场表现。当然,组织户外运动比赛最好还是由专业人士进行,辅助以熟悉当地情况的群众协助。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几天的报道,大致知道怎回事了。就是都大意了。

已经举行了三届比赛,前面三次都天气良好,山上气温不冷不热,跑起来正是爽。遇难的高手应该不少比例前面三届参加过,地形也熟悉了,只要天气好,对他们来说跑这个就当是漫步,还有钱拿。

所以高手们才会把各种装备都打包让组委会运到后面的补给点,就是因为这些高手们觉得前面的路程很轻松,短裤短袖轻装上阵,跑到补给点累了冷了正好穿衣服。

前面几届都是这样做的,甚至高手们参加其他其他比赛也是这样的成功经验,所以这次继续把宝贵的实战经验用上来。

出发当天气温确实不太好,但是高手们觉得没啥问题,是比前几届冷一点,但是我们是高手,怕啥呢?!出发!取消比赛?不行不行,我还等着拿奖金呢!

很正常的想法。

组委会也一样是大意,前面几届都成功举办,高手们也觉得气温没问题,那就出发吧!毕竟取消比赛的话大家都不高兴。

结果,谁能想到因为隔壁省地震蝴蝶效应导致极端天气?

二十位遇难,全是高手!

反而是水平低的都安全下来了,因为水平低的跑的慢,胆也小,体力也差,上去一冷就不敢再跑,主动退赛下山。

反而去高手,跑的快,上山后虽然冷,虽然觉得这风和往常不一样啊,但是觉得我是高手,哪里能随便退赛?传出去江湖上被笑话啊,于是继续跑,等实在顶不住,自己就撤退不下来了。

这事的教训就是

既往的成功经验,并不代表会必然让你一直成功………

永远心存敬畏

永远记住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位高不敢忘谦逊。

user avatar

1 大叔很善良而且很诚实,最近发声说这种天气很常见。那么赛事准备了什么呢?山上窑洞好几个,有没有就地征用这些窑洞,哪怕准备几个大毛毯,几件厚衣服呢?这些窑洞还可以生火,在准备点大水壶用来烧水,派人驻守一下,成本并不高,大概几千几万块钱可以搞定。再买几个不用网的对讲机。而且这次比赛大量征用志愿者,人力成本可以压缩。说明除了成本,用心都没做到。至于窑洞安全问题,在西北,窑洞就是房子,十分坚固。别再甩锅了。

而且要赞一个,一百多个人基本上都是村民救的,当地的村子里的老百姓真是朴实善良。他们从cp2到山顶cp3也就一个多小时。带着被子衣物爬上去的。

5月22日下午山脚常在村村主任带了60多村民,爬了1.5小时山到达事发段,带领100多选手成功逃生。

下午15时34分,白银消防支队才接到出警命令,景泰县条山消防站奉命出动四车25人,他们被告知山上有一个人被困。

2 cp2也没有什么物资,更是说明了匮乏。路标设置也不到位,很多选手迷路了。如果失温是可怕的噩梦,那么迷路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1个人很多都是因为迷路而死,尸体都难找。如果雇佣牧羊人维护路标会不会不一样?

参赛者自述:我还看到了那位之前名次很好的朋友的轨迹,上面显示,他一直在一个地方打转,轨迹都重叠到模糊了,可能是找不到路,我不敢想他当时该有多绝望。后来我才了解到,从我们躲避风雨的那块石头那里开始,往上跑去CP3的选手,几乎全都走丢了,很多人都没有被救援成功。

3 牧羊人说天气很常见,而且他们准备了应急方案,窑洞,生火和衣物,大爷也没看天气预报。

失温也是马拉松中很常见的现象,梁晶之前在连云港也发生失温,但主办方都及时处理。2016年甘肃张掖国际百公里越野赛更是多名选手失温也及时处理了。难道这次主办方从来没想过在cp2-cp4有选手发生失温吗?这可是交了报名费有组织的比赛啊。

4 昏迷两个小时还被大爷救活了,说明即使搜救也来得及。可是按了sos两个小时也没人来救他。cp2到cp3车进不来,cp2是可以进去的,就没有任何人通知人来救吗?21人都死在了cp2-cp3,一共只有8.5公里。梁晶死了晚上七点才发现,还是朋友自己喊了消防队,据说死了2个小时了,梁晶可是带着定位的啊,如果五点发现,四点发现,两点发现,一点叫停?他是一点四十定位才不动的。

23日凌晨,村民在cp2-cp3又发现两位失温的选手,村民用棉被裹好安全送下山。看看,凌晨都可以救活。

王庆林在23日早上约6点半被搜救出来,接近9点被送入ICU,是最后一名被找到的生还者。一天一夜的野外失温,造成他的脑、肺、肾等多处脏器严重损伤。

5 大爷早就报警了,然而就是不叫停。是怕经济损失吗?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报警叫停,然而毫无用处。

从cp2开始,十点开始cp2-cp3就是人间惨剧,说是炼狱都不为过,一个个人躺在路边嗷嗷长呜,口吐白沫,神智不清,无法言语,失去意识。或者三三两两抱团取暖,因太冷摔跤头部血流如注,或者膝盖全是伤痕,看过的人整夜无法睡觉。活生生的人间地狱。关节僵硬无法动弹,神经已经不能自主抽搐,不会说话只会乱叫。咬住舌头才能不昏迷。

6 三个小时就出人命了,群里不断发送实时惨况,连摄影师都建议叫停,蓝天队员怒吼喊停。而且cp3本来应该有大量选手通过,但是只有4名,主办方都毫无反应。六个小时才叫停。7小时后才有大批专业搜救人员开始搜救。

主办方一直甩锅,一开始甩锅极端天气,被朴实的当地人打脸了,表示很常见,甚至有选手开始跑时被当地热心居民硬塞了两件毛衣,后来甩锅选手,认为选手装备不全,事实上不可能所有选手都范二吧,明明是比赛规则不健全。而且穿冲锋衣也被冻死了。外地选手怎么能那么了解气候呢?所有选手都十分遵守规则,如果选手有错,就错在太相信主办方了,但是这是很正式的赛事,谁知道主办方这么不靠谱呢?再甩锅山上不去,大爷轻轻松松每天放羊,他自己还有不少应急准备。再后来甩锅极限运动,事实上这种有组织山地马拉松是很安全的运动,否则也不会那么多有家有口的参加,根本不是什么极限冒险。又甩锅选手,认为没听gps讲解,事实上选手狂按gps的sos两个小时没人来救。而且还有选手到第二天还被救活了。不知道他们还能甩锅什么,但是死去的21人活不过来了。

预报出来了。新闻里讲了当天省里的天气预报明确讲了白银在21-22号会有冰雹,降水,雷电的强对流天气。说什么预报没出来指的是县里气象局没有“推送”给组委会。。。。

5月22日,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死亡。有当地村民称,村里的微信群有发过大风蓝色预警。白银气象局工作人员回应,21日就成功预报预警了这次大风天气,并通过了手机短信通知了马拉松主办方。

梁晶的亲友向《人物》提供了更准确的叙述:是一位参加了21公里越野跑的当地运动员,已经完赛回到县城,在群里看到消息,发现事情不对劲,于是联系到消防队,报了警,并带领当地消防队进山。晚上七点多,他们在CP3附近的草甸上,发现了一位已经无意识的参赛者,那就是梁晶。消防队判定他的尸体僵硬,已经去世两小时。

徒弟严颜见到了梁晶的遗体,他的膝盖磨损非常严重,几乎没了皮,能直接看到肉。他们猜测,这是因为去世之前,他跪着爬行了很久。他们分析,也许是因为他失温严重且没有补给,风雨中上坡不可能,下坡又可能被吹到附近的沟里,实在进退两难,只能靠强烈的求生欲,在地上爬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总之,他是我见过的在他这个年纪里,少有的马拉松、越野、超马、爬楼赛各个项目表现都很不俗的业余跑者;也是我见过的在他这个年纪里,少有的兼具自律、刻苦、聪明的业余跑者。”梁神,那么努力的你,来生还想跑步吗?

多名选手发生意外的CP2至CP3路段总长8.5公里。事实上这次比赛中雇10个牧羊人一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物资输送,设点,以及当天的应急,10个牧羊人,一星期,70人日,一天200元,也就是14000元,组办方真是抠到了极点。一个牧羊人救6个人,10个牧羊人可以救60人。8.5公里,大概1公里一个,设点处插旗设置明显标记来回巡逻,及时维护路标…用不用网的几百块对讲机互通有无,及时联络沟通。最主要跑步的人不会那么绝望,知道有地方可以去,否则他们既不能停,继续跑又没有希望。


—————更新————————

考虑到不及时终止比赛和一点小钱都不出的两个极大的超出认知范围让人想不通的bugs,下面这个解释我觉得最合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组办方在蠢了吗?当然这也是一种解释,很多人第一反应也是这主办方太蠢了,犯下这么多的低级错误。但这个解释逻辑还是不能服众,毕竟这个赛事已经办了4年,也算是有经验,我们出去郊游都会看看天气,主办方团队不可能不想到天气的问题。既然用蠢来解释还有漏洞,我们就不妨用坏来试着解释一下。

我们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主办方,为什么在明知天气要降温的情况下还让选手穿着短衣短裤开跑?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赛事的赛制,报名费有1000元,但只要在规定时间完赛就发1600元的补助。请注意,这只是跑完全程的补助,并不是前几名的奖金。这样的赛制会不会让某些人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退赛的越多越好,即使使点小坏。比如天气太冷,比如中途补给点不合理。

这样这个补助就名正言顺地不用发了,而且现场也比较混乱,也许还安排人冒领补助,这个补助会不会存在被人冒领的可能?所以在比赛当天,在天气预报已经发出冷空气预警的情况下,组办方还让选手穿着单薄上阵,某些人会不会还暗自庆幸,这真是天助我也?他们想的是冷空气最多让这些选手退赛,退赛的人越多,有的人的可操作空间就越大。只是他们也没想到失温会有这么大的危害,21人遇难。

——

更新2

这篇文章很专业。

对话顶级越野跑者:白银越野赛有很强的官方背书,并非低端赛事 c.m.163.com/news/a/GC53

看样子并不是为了让选手不完赛,而不叫停也许有很多利益的考虑。

user avatar

作为本地人,我从小就在这边山里到处溜达,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小时候,父母严禁我上山玩耍,因为那时候治安比较乱,害怕遇到坏人,还害怕被电兔子的电了。我也确实在山上遇到拿枪打野鸡野兔的青年。

但我还是经常悄悄跑山上玩,因为城区玩的东西都要花钱,比如游戏机什么的。我又没钱。而山上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一种叫蛇葡萄的植物,她的果实是中空的,类似气球,我喜欢摘下来捏着玩。白银这里的山上野兔、野鸡特别多。那时候大人拿电网打野兔。有个大神,最高纪录,一夜之间,电了一百只野兔。还有个大神,抓了野兔,拿回家,然后去兰州买了小白兔来配种,想看看生的兔子是什么颜色的。(野兔是灰的)结果生下来的有灰的有白的,但是没花的。我和同学去了他家里院子里看小白兔,很神奇的是,小白兔在土洞里也是白白的,不知道是不是舔的。说到兔子,我曾经在山里挖出一副完整的兔子骸骨。还在一种浑身是刺的草里面捡到过一只完整的兔子尾巴。不知道她为什么把尾巴都挣掉了。

野鸡有好几种,花色不同。公野鸡的花色比母野鸡漂亮。公野鸡的尾巴很长,我没抓到过,因为他们又蹦又飞,速度很快,但是捡到过好几次长羽毛。本地有的人喜欢把长羽毛插到春瓶里,就像有钱人插的孔雀羽毛一样。

山上偶尔能见到旱獭。旱獭很肥,跑的很慢。我见到旱獭就很开心,喜欢去追逐,但是不敢抓,因为白银毗邻宁夏西海固,这里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区。就是说,鼠疫本身在自然界的个别地区的田鼠身上就一直存在,其中甘肃就是白银这边,是从宁夏传播过来的。白银历史上也有人抓、吃老鼠、旱獭得鼠疫的。所以这边小孩都被教育不要抓老鼠。不过一般哪有那么好的运气,碰上得鼠疫的老鼠啊。山上偶尔能见到羊,本地人叫黄羊。见到的人很少。

山上还经常遇到羊倌。我遇到脾气好的羊倌,就可以一起聊聊。脾气 不好的,就敬而远之。羊倌这个活很辛苦。每天要走一二十公里。早出晚归。所以很多人脾气很糟糕。话说羊倌是最了解本地野外环境的人。他们即使夏天,都是穿着破破烂烂的军大衣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地环境之善变。白银是半农半牧区。本地的羊肉一直很出名,是西北最好的羊肉产地之一。所以羊倌很多。不过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地的羊一直以放牧为主,圈养占少数。白银的羊历史上和宁夏盐池一带是同一个品种,都是滩羊。但滩羊价格高,所以后来也有人养湖羊、大白羊、杂交羊等等。个别羊的睾丸和rǔ fáng可以长得特别大,像个西瓜似的甩来甩去。我估计走路时肯定会感觉疼。有种羊的脑袋下面,会长两个很小的小垂球,十分搞笑。当你接近羊的时候,有的羊群会所有的羊都停下吃草看着你,那个眼神非常认真,不知道想说啥。有的羊群则自己吃自己的,不看人。我还没搞清楚这是品种原因还是羊的性格原因。

有时也会看到毛驴或者马。本地毛驴很多,但马很少。毛驴也喜欢看人,如果你走到毛驴的另一边,她就会转过头继续看你。我曾经见过一匹马,在地上拼命的打滚,蹭啊蹭,估计是很痒痒吧。我和一个去过新疆、内蒙的羊倌聊天,他说蒙古族骑摩托放羊,哈萨克族骑马放羊,我们甘肃人是走路放羊。其实本地以前也有人骑马放羊,但马要吃精饲料,划不来养,就逐渐淘汰了。还说哈萨克人敢骑着马上很高的山,他们可不敢。因为山上的小路很狭窄,如果遇到断头路,马连转身都转不了。看来伊犁马都没有恐高症。

本地以前还有人养过骆驼。骆驼不用放,自己认家,晚上会自己回来。不过骆驼需求量实在太少了,除了驼绒,也没啥用途。那时候还没现在满天吹的骆驼奶粉。所以后来也就没人养骆驼了。骆驼的两个驼峰,并不是都是竖直的,经常有骆驼的一个驼峰是东倒西歪的。不知道是碰伤了还是天生的。

那时候我喜欢打石龙子。石龙子是西北野外一种类似四脚蛇的动物。在山上的一个区域,有很多石龙子。她们是穴居的。我会挖开她们的小洞,然后用石头砸她们。

本地山里有很多荒废的房屋。这些房子,有的以前是山里的人家,有的是搞农业水利工程时的临时房屋,有的是以前的土方场、烧窑厂等等,有的是躲计划生育的人盖的临时房屋,有的是荒废的村庙,有的是以前的农水工程放阀门的房子。有时候会在那里遇到赌徒。只要看到荒凉的房屋前停着好几辆车的就是赌徒。运气好时,会遇到露天赌场。露天赌场是用大卡车拉来很多桌子凳子,在山里的小平地里摆开就开始赌博。

山上还有很多小窑。这些小窑不像庆阳那边的很深很高大,而是最多就1.5m深,1.5m高。小窑都是荒废的,来源同上述的房屋。白银这里大多是低矮山系,个别地区是高山。大多数山是土山,小部分是风化砂岩山,只要有工具,很容易掏出一个小窑来。我还见过一个荒废了的地下“干打垒”,建的很好,但绝不是本地的主流。

在山里一个荒废的小村里,能见到很多乌鸦站在曾经的田地里。而在白银的其它地方,几乎是看不到乌鸦的。确实很神奇。

不过那时候气候比较稳定,但从2010年以后,气候明显变化无常了。

举几个例子:

1.白银这里夏天本来是不热的,之前绝不会超过35°的情况。我小时候家里都不买电风扇的,因为根本用不着,穿少点、拿个扇子扇一下就行了。但这几年夏天最热时越来越热,极端高温竟然能达到42°。电风扇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电器。

2.我小时候,白银这里很少下雪下雨,甚至有的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一场雨。冬天下雪,也很少,积雪大多数时候都覆盖不了地表。这里本来就是极端缺水的地方,按照以前的民俗,农村每户是种十来棵树的,因为本地大多数地方没野生的树木,那么种树,一方面,是以后给自己做棺材,一方面是孩子长大结婚了盖房子做椽。为什么不多种呢?因为没那么多水。但这几年,半湿润带半干旱带的界限都已经北移了,最近五年每年都会下暴雨,单次降水量能达到50mm。但本地历来搞建筑、修路参考的数据年降水量仅有200~300mm,因此每年都造成洪涝事故,死亡数人。冬天也同样,雪很大,就跟以前从电视上看到的河北、山东冬季一样,白雪皑皑。你们在新闻、视频里看到的石林里面高一点儿、绿色的草,都是这几年下雨长起来的,本地以前的草,都是低矮、灰色或土黄色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草。

3.有一年会很热,有一年会很冷:以前白银每年气温都差不多,而现在则不一样,今年很热,明年可能就很冷。

而这次越野没考虑到的问题有:
1.今年白银明显偏冷。3月31号暖气停了以后,整个4月都很冷,很多人感冒。甚至有的人家里整个4月都在生炉子。4月份还下了冰雹。进入5月,气温升高,但紧接着就是降温,然后又是升温、降温,如此反复。比赛前,是连续半周的高温天气,但之前,是一周的低温天气。依据经验,白银的气温明显比往年低,本地的瓜农,都非常担忧,因为低温容易引起西瓜急性死亡。

2.早晚温差加大:这两年白银就像新疆一样,早穿棉袄午穿纱,早上很冷,到10点以后又很热,22点以后又开始变冷。

2.山上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比赛所在地勉强算高原,但毕竟不是青藏高原,因此组委会掉以轻心了。其实山上的气候变化明显比平地剧烈,根据我的经验,和风流、云朵、时间等都有关系。

第一云朵:在这里山上,要很注意观察云朵的运动,云层之下气温会明显降低。而且降低的速度非常快,还容易起风。

第二风流:山上的风流方向变化无常,是一种乱风。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哪些地方有风,哪些地方没风,有明显的规律。甚至什么时候起风都有规律。我去过好多次的一个地方,每次就下午两点开始刮风,刮两个小时就停止,极其准时,根本无法解释。山上刮风的地方要比不刮风的地方冷很多,体感温度差不多低十度。我记得有一个地方,那里就经常刮风,在那里总能看到风滚草被吹到天上,就像气球一样飞。但离这里没多远的地方,就没一点儿风,阳光和煦,还有一块很平坦的砂岩大石头,可以躺上面晒太阳。

第三时间:这里山上一般16点以后就开始降温。山上降温极为迅速,根本没什么过渡,就是“刷”一下速度就降下来了。然后就开始起风。

上文总是提到风,因为白银这边风确实很大,北方就是腾格里沙漠。白银本身就是个大戈壁。白银已确定的风电场面积226平方公里,估算的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000兆瓦。这里天天都刮沙尘暴,只不过范围、持续时间每天都不一样。以前总有大学生分到白银,然后受不了刮风,干几天就辞职的故事。

当天除了越野比赛,还有健步走活动。我一个朋友参加户外协会,搞到了两个健步走名额,他自己去,还想拉我去。我太懒,就谢绝了。比赛当天我就感觉很冷,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后来就看到群里的消息,景泰、白银、兰州的wu jin、消防全部出动,往石林赶。说真的,石林是在黄河边上,差不多在景泰县和白银区之间,从景泰县和白银区赶过去都要一个小时的路程。而兰州就更远了,要两个小时才能过去。这路还是前几年刚修好的,貌似是山东一家企业承包了景泰的土地种小麦,然后景泰要求那个企业修的。景泰的面粉是很好的。甘肃省的蓝天救援队,2017年才授旗,白银的蓝天救援队,2020年才授旗,据我所知现在大概有40多人,但当天在石林值班的肯定没多少人,根本无法救援那么多人。

user avatar

5.24早上,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关注提问的人加我就三个,没想到现在这么多人看。我修正了一些文字,尽量客观叙述,有更细节的情况大家评论区告诉我,我补充一下。

我把花津南路话事人的回答放在最前面 @花津南路话事人 。大家打开看看,复盘很详细。下面是链接

zhuanlan.zhihu.com/p/37

然后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摄影纪录 @三联生活周刊 ,链接如下

【摄像师亲历甘肃越野赛现场-哔哩哔哩】b23.tv/XpAgWI

曾江宇律师的回答

zhihu.com/answer/190697

这里开始是我的回答

1.大叔当天是上山放羊,顺便看看热闹

2.山上有以前生产队废弃不用的窑洞,现在相当于是大叔放羊的休息处,里面有衣服被子,木柴等等生活用品,相当于是一个小住处

3.大叔看到天气不好,到休息处暂驻,听到有人呼救,于是开始救人,抬到窑洞。

山区的生活经验,补给品,大叔都有的。恶劣条件下的生存经验,别说参赛选手,搜救人员都不一定能比大叔强。

另外我多一句嘴。时间久了记不清了,只说个大概。在越野跑的历史上有一个奇人名叫cliff young(克里夫杨),是澳大利亚一位选手,他自己就是一个牧羊人,第一次参加越野比赛(800多公里超级越野赛,61岁高龄,用时5天14小时多,破纪录。对,你没看错)就拿了冠军,但是越野跑方面的专业训练几乎没有。天天赶羊就相当于是他的训练了,山区赶羊。别小瞧了牧羊人,我的好同志。

这个是真人真事,克里夫杨,确切地说是牧羊人这个工作中下属分支中的追羊人,简单说就是羊逃跑了,告诉他,他去追,靠视觉,也靠羊的足迹,粪便,气味等等,追到了就带回来,是一个几乎天天在越野跑的工作。我国有一个相似的追羊人跑者,贾俄仁加,能查到。

最后我多说一句。昨晚我看央视新闻了5.23晚间的新闻(不是别的时间点的新闻,后来的新闻里没有如下这样说),它的主持人说了几点,

第一,参赛选手准备不足

第二是天气,第三是主办方的问题

我父亲皱眉头,怎么第一个是埋怨参赛选手?我换了台,看别的节目去了。

我整理了一下各方信息:亲历者回忆称,从CP2到CP3(check point ,打卡点)距离约为8公里,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近1000米,且难以下降后退。但这时,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雨水密集。方向逆风、视线受阻、全身湿透、路段陡峭。更麻烦的是,CP3不提供任何补给,包括食物、饮水和休息区,无法在此处退赛,即此时的情况下,过了c3就很难回头,只能坚持到C4。

上图为c3点地势,这个点附近是30度坡+陡坡山间小路(非直道且宽度只能过人)


多数人没过c3。过了c3的几乎都是好手。

C3到c4之间是山脊路段,几乎没有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当时是有冰雹的(不确定参赛路上是否有冰雹,是否有遇难者碰到冰雹),遇难者之一的黄关军,头部有明显的伤痕。说到黄关军,知乎上和网上都能搜到,我就说一句,同志们我很痛心。

这样的比赛路段,一个人在山脊上,周围没有遮蔽物,哪怕有专业冲锋衣,也抗不住冰雹啊。

说到冲锋衣,我多写几句,看幸存者的采访,选手们是有冲锋衣的,当时是可以选择1.自己穿着冲锋衣出发。2.冲锋衣等装备给主办方,主办方帮着运到选手指定的cp点。选择第二种的选手,主办方提前一天收走了冲锋衣,且大多送到了c6点处。可实际上当天开跑时已经是大风天,c2.c3处就有大风大雨,但冲锋衣却在c6(68公里处),太远了。

然后下面引用一下评论区cat1998的评论@cat1998(重名好几个找不到哪个是你)

因为选手携带的厚衣服已经装入“转运包”在前一天晚上6点就被收走,送去了转运站(62公里处)。根据以往经验跑到这里快入夜了才需要换厚装备。当然事后很多参赛对过早收走“转运包”这点提出了异议。如果按其他比赛那样,在早上收走转运包,可能很多人会穿上冲锋服,而不是放在“转运包”里边。

我继续说

遇难21人,是在c2-c3和c3-c4段。有人跑到c4吗?有(我知道的是一个选手,采访说他化名谢宇,跑到了c5,含他在内的4名选手跑到c4),跑到时候,发现c4和c5没有打卡人员,打电话给主办方,被告知比赛取消了。他也只能回去,即从c5返回。

有人从c3-c4段折返吗?有,两个选手。zhuanlan.zhihu.com/p/37这是链接,这里面说从c3到c2路好走。我觉得和我的上文并不矛盾,因为当时大家从c2去c3是七八级大风混合大雨,路滑,相对困难。而这个链接的幸存者走返程的时间是下午6点以后,天气应该是好转不少,所以说容易。

往下有一个三联的视频链接,大体能相互印证,不过在视频里的c4(视频中看到此点接待了两个选手)还是有工作人员的。更细节的情况我还没搜到,所以一起放上来。

最远的选手跑到了c6即68公里处(她是在牧羊人大叔窑洞里烤过火的几位选手之一。叫周立婷,她的口述采访链接给大家mp.weixin.qq.com/s/BUNg)。是被救援人员带回来的。当时也已经挺晚了。她到c6的时候才知道比赛取消了。

以下引用Daniel的文字@Daniel(也是重名太多我找不到哪个是你)下为原文

赞同答主的说法,我也想写一篇类似的,不过我对越野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充分,没法写的太全面。但是就我这样的外行人,也完完全全能够感受到是一起人祸,补充一些内容和细节:

1.68公里的女士有采访,他们从重庆来四人,在事故中没了3个,包括文境 张维波 和一个成绩好一些的参赛过的,68公里女士之前也参赛过。张维波 文境 和该女士是比较熟悉的,组团跑的。因为头一天考察路段,天气特别热,结合组织方提供的天气预报,文境当时还想穿短袖短裤,后来根据大家的经验,是穿了长衣长裤的。他们过了cp2开始遇到天气变化,28公里碰到短衣短裤退赛的,他们则继续坚持,在一个可以躲避的地方遇到了很多躲避的人,当时就已经有伤害比较严重的伤害者了。此时大家决定退赛,但是是决定到cp3退赛,因为此时距离cp3 3-4公里,往回退要 7-8公里,而且下山更难。文境 张维波先出发,最后停留在出发后32公里的地方是再也没动过。她再次出发后比较幸运遇到了牧羊人,在窑洞休息了约70分钟后继续出发,到了cp3发现只有两个打卡员,所以即便是能跑到cp3,也是死,后续就是跑到cp4,补给,此时工作人员还说你是第一个跑过来的女运动员加油……

2.另外一位重庆来的成绩比较好的,在到cp3之前迷路了,在一个地方轨迹都画圈画模糊了,最后没了。

3.我在抖音上看到的民间说法,组织方提供的定位设备有问题,是网络定位,或者网络辅助定位。

4.在cp2到3之间的路标丢失了,很多遇难者都是往cp3前进,然后迷路了,张小涛就是迷路跑来跑去昏倒在窑洞附近的。一些逃生者是下载了离线地图得以找到正确的路。不过,即使到了cp3也没有用,因为啥也没有。

5.cp2 3甚至是4,工作人员即使没有意识,到达这里的参赛者也都反馈了情况,根据分析,在中午就应该有参赛者返回到了cp2,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停赛也没有救援。

6.村民组织的救援是自发的,常生村,先是牧羊大叔的老婆接到了牧羊人的电话,他老婆赶紧找了村干部,发动群众带衣服上山救人。

我继续说

纪录视频资料链接给大家dapenti.com/blog/readfo

这个是开头那个三联的视频,看过的就不用另点开了

@Pursuing 谢谢给予视频

关于气象,我引用一下新闻报道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跑友为我们介绍,他也参加了这场百公里比赛,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

据他回忆说,比赛举办当日,他还查了天气预报,是9-24度。这对于越野跑比赛来说是个非常适宜的天气。所以他也选择了短袖和短裤的打扮,把夜间保暖衣物都寄存在位于62.5公里的换装点CP6换装点,预计天黑之前完全可以赶到。

出发的时候天是阴的,除了风有点大,其他一切正常。

然后引用一下wood的回答, @wood


写到这,按理该写一下各方面(包括主办方)的救援情况。。。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写。这里就空着吧。

另外,关于奖金的讨论,我引用一下两个知友的文字,第一个是吴刚的 @吴刚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1,从参赛选手角度,这种比赛,即便是完赛就给1600。你算一下,来回路费和住宿。基本上都搭进去了。主办方给完赛选手1600,本意也是吸引选手,降低参赛成本。越野比赛不同于其他,参赛选手的越野鞋,登山杖,越野背包,营养棒,盐丸,头灯,冲锋衣。这些零零碎碎,投入没有上千下不来。

而且,对于比赛来说,你有几个把握能拿到第一名的3万。拼了命跑100公里还不一定拿到3万。这里面收益和付出。咱们稍微有点经济头脑,能不能想明白。

参加什么样的比赛可以赚钱?我给大家指出来,肯尼亚黑人来中国马拉松,他们就是专门靠比赛奖金赚钱的。

那么,普通中国人怎么办,全程马拉松有黑人,报半程。

如果越野比赛奖金收益稳定,你猜,黑人会不会参加越野赛?

2,网上还有一种论调,说小公司圈钱。我不太认同。

如果是圈钱,搞大众形式的马拉松更容易。参赛选手更多,参赛费均摊的更多,也更容易拉广告。

这种只有不到200人的精英越野比赛,如果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基本是赔完了,这种比赛的举办,就是地方政府在体育政策鼓励下形成的。承办的团队,挣钱可能,搜刮钱财,发大财,那就根本不可能。

第二位是不可复制@不可复制(重名的好多,我找不到哪个真的是你)

1,有的人说选手是为了奖金而去的。这点我不同意。在跑圈,顶尖高手就那么些,绝大多数人都是重在参与。极限运动是大家的爱好,不是为了钱而去的。就拿这次比赛来说,162人的奖金是600。就为了这600,买着机票、高铁、酒店而去比赛,100%都是赔钱的。7,8,9,10名的奖金都已经很低了,根本赚不到钱。

2,我也是长跑爱好者,我想每次比赛大家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完赛。这是参与这项运动的精神,请不要污名化。


另,评论区有人质疑我关于央视新闻的叙述,说实话只凭记忆我也有点拿不准。那是5.23的晚间新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在5.24中午和下午几次试图观看新闻回放,可能是我的网络问题,总加载不出来。要是有人能找到的话,评论区告诉我一声(是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的,男的小平头,女的披肩发,女的给人一种没看摄像头的那种感觉),先道声谢谢。

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恩,我上两个照片吧



也算跑友一个,也就是个爱好者,5.22那天,我也在我们这边山里跑了7.8公里。所以也就比较关心这件事情。

最后说一句,推动比赛的正规化,有很多种方式,然而。。。。

user avatar

群体活动出了问题,第一责任人都是组织者。
必须把这个观点强调强调再强调。

user avatar

主办方失职的内容基本上在20210524晚上的新闻1+1里面全播出了。

  1. 当地县长对活动没有任何监督,丢给公司来搞,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偏偏这公司贼tm不专业。

2. 明知道百公里越野的结束时间是20个小时,开赛还放在早上9点,浪费了白天的时间,否则选手 可能会更早发现体力和气候问题。

3. 一大早风就很大,开跑之前市长的讲话,对着话筒都被风声给压住了,有视频为证。

4. 没有及时叫停的裁判总监,如果早点叫停的话cp3位置上拦下几个选手,未必会造成那么惨烈的死亡。

5. 当地气象部门说已经提供了气象预报。

6. 赛事路线上的地形非常不好走,有些地方只有当地村民才知道一些羊肠小道。出事之后最近的村子里,村支书微信群动员起了全村村民出去救援,两人一组地给救援队当向导。


现在当地成立了调查组,还邀请了体育总局以及气象部门的人来一起参与调查。

极端天气是一方面因素,组委会在赛事全过程中缺乏保障也是事实。

user avatar

讲点别的,给大家介绍下,一般越野跑比赛的情况:

你以为的保障:

越野车披荆斩棘,直升机,无人机满天飞,人均对讲机,补给点啥都有,食品药品充足,消防救援从天而降,民间救援队步履矫健,救护车 在每个路口待命,医生护士身旁摆满心电监护和除颤仪,囧囧友神的眼睛向你保证他们可以分分钟给你拉进医院 。后勤保障人员实时盯着电脑数据,指挥领导稳重成熟协调八方。。。


实际的保障:

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设一个补给点,让选手打卡看看有没有抄近路作弊,而且不是每个点都有你需要的物资,有的点是食品,前面的人吃完了,轮到你就没了,你只能无奈抱怨前面这帮牲口太能吃。有的点是护士小姐姐温柔地告诉你,不好意思,盐水盐丸没有,喷雾也没有,啥都用完了。

偶尔遇见的民间救援队的大哥会鼓励你,加油(ง •̀_•́)ง,下一个补给点翻个山头就到了。

虽然组委会招募的赛事服务志愿者里面也不乏有越野跑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但他们通常只能给你拉一拉抽筋的肌肉。

你指望他们能及时把你抢救出深山老林就太天真了,出了事只能靠自己,只能看看自己的命硬不硬。

就算你想退赛,也不是想逃就逃得了的,很多点,车子无法接近,你只能走到指定的地方才能上车。

就算你是百公里组的选手,携带gps手持终端和自己的手机,组委会也只能无奈地告诉你,他们正在来的路上,让你再等等。

这就是真实的赛场,这就是大部分比赛的平均水平,很明显这次组委会和主办方连这些平均水平都没做到,只顾着捞钱。我估计他们要开始推锅了。

放羊大叔是扫地僧。

这个世界上,放羊的都是隐藏npc,不要小看放羊大叔的身体素质,人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山上跑。从小到大跑了几十年了,而且当地环境他非常熟悉。这个事件中,大叔是在放羊的路上救了参赛选手,他放羊的路线和比赛路线是有重叠的,救人是比较偶然的,和选手相遇是必然的,我估计组委会那时候还没反应过来。

这个圈子里很多朋友都对组委会主办方这伙人不爽,我曾经也接触过几个比赛的组委会,脾气牛的很,让人感觉他们高高在上,让选手参加比赛的机会是他们的权力,可惜投诉无门,希望体育总局以后能改善受理投诉的机制,平衡市场。

——————————

昨天这个回答被喷了,不知道是不是某些组织请的水军

user avatar

比赛组织方通讯、道路、避难点保障不足

1.组织混乱

有选手跑到CP5,发现补给点已经撤了,打电话才知道比赛取消。

取消比赛后的后续情况考虑不充分,应当考虑部分人员跑到后续路段的可能。

2.通讯保障不足

根据参赛人员回忆,在CP3附近没有手机信号,无法及时求救。

由于卫星电话少且贵,多数人没有,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组织方想终止比赛也很难通知到每一个人。

如果以后有类似比赛,应当做临时通讯覆盖或者强制带卫星电话。

3.部分路径车上不去,也没有补给。

亲历者描述:石林赛道最难的部分是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不提供任何补给?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沙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CP4。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CP4。

考虑急救需要,应当修建简易道路。

4.缺乏避难点

沿途为黄土地形,可以隔几公里打一个窑洞(当地传统民居形式),窑洞内做土炕一个,可准备锅、饮用水、柴火、方便食品、毯子等物资。

这个窑洞既可以避风取暖、还可以做饭。

窑洞建筑成本很低,保暖效果很好。在冬季只需要很少量的柴就可以将屋内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甘肃越野跑事件,那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将参赛选手置于生死边缘,也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在那样危急时刻,我们看到了专业救援团队的努力,也看到了普通人的闪光。其中,那位在茫茫戈壁上放羊的大叔,不顾自身安危,连续救助了六名陷入困境的选手,他的英勇行为无疑是这段悲剧中最温暖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将这.............
  • 回答
    合肥越野跑圈的巨星梁晶、曹朋飞,在甘肃的那场残酷事故中陨落,这无疑是国内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中永远的痛。提起这两位名字,在跑圈里,那几乎是如雷贯耳,是精神的象征,是技术的标杆,更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他们两人在跑圈的地位,用几个词来形容,大概是: 顶尖的实力派: 梁晶,是国内越野跑的领军人物,他的名字.............
  • 回答
    听到残运会冠军黄关军和越野跑名将梁晶在甘肃马拉松事故中遇难的消息,我感到无比的震惊、悲痛和惋惜。这无疑是国内户外运动界和体育界的一场巨大损失。对生命的敬意与逝去的悲痛:首先,我向黄关军和梁晶两位英勇的运动员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杰出代表,是无数人心中的榜样和偶像。他们.............
  • 回答
    甘肃白银越野赛那场令人痛心的事故,调查报告的发布,犹如一层层剥开迷雾,让事件的经过变得更加清晰。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性的事故分析,更是对生命逝去的沉重回顾,对责任追究的公正体现。报告发布后,21条鲜活的生命,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凝聚成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时间线。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份报告披露了哪些关键信.............
  • 回答
    甘肃景泰这场越野赛的悲剧,真的是让人心痛不已,21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间消逝,这绝不是一场“普通的越野”能够解释的惨烈后果。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这场事故背后究竟暴露了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问问,这场越野赛的组织者,有没有真正评估过这场比赛的风险?黄河石林,那里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尤其是在这.............
  • 回答
    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的调查结果公布,16家单位和27名相关人员被追责,这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的官方结论。但除了这些直接的责任追究,围绕这一事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的细节,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处理过程以及对未来的警示意义。一、 责任划分的细致程度与具体罪名:首先,名单上提及.............
  • 回答
    甘肃白银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发生的这起极端天气事件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造成21人遇难,伤亡如此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且并非所有环节都能完全避免,但可以显著降低风险。下面将详细分析伤亡严重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规避方法。伤亡如此严重的原因分析:1. 极端天气突发且变化迅速: 预.............
  • 回答
    甘肃景泰马拉松悲剧:极端天气,天灾还是人祸?2021年5月15日,一场原本充满挑战与激情的户外赛事,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比赛中,极端天气突如其来,导致21名选手不幸遇难,另有多人受伤。这场悲剧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人们的心头,.............
  • 回答
    甘肃省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要断定“越来越穷”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与其他一些发达省份相比,甘肃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整体收入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在某些方面可能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发展瓶颈。要详细分析甘肃近十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历史性与地理性.............
  • 回答
    确实,近年来,围绕甘地的批评声音越来越清晰和多样化,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批判性审视。过去,甘地在印度乃至全球被广泛视为“圣雄”和非暴力抵抗的伟大导师,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活动家和普通民众开始挑战这种单方面的美化,并从更广阔、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他的思想和行为。以下是.............
  • 回答
    甘肃张掖,一个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城市。它不像沿海城市那样繁华喧嚣,也不像江南水乡那样温婉秀丽,张掖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西部老人,用沉默而厚重的历史、壮阔而粗犷的自然风光,以及淳朴而坚韧的人文情怀,诉说着它千年的故事。地理位置与交通:张掖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它东临武威,.............
  • 回答
    甘肃山地马拉松的这场悲剧,让多少跑友心痛,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整个事件背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那份令人揪心的聊天记录,不仅仅是几个人的绝望呼喊,更是对一场大型户外赛事组织能力和风险应对体系的一次残酷检验。这场悲剧暴露出的问题,细思极恐: 极端天气预警与应对的脱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问题。比赛.............
  • 回答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的那场悲剧,至今仍让人心痛。一瞬间,一场体育盛事变成了生死考验,21位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事后复盘,这场灾难的发生,绝非单一因素作用下的偶然,而是多种严重失误叠加的必然结果。一、 极端天气的“突袭”与预警的“缺席”我们必须承认,山区天气变幻莫测,即使是专业气象部门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
  • 回答
    甘肃一位女士的经历听起来令人心痛,也充满了社会关注。事件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据了解,这位女士在生产当天,孩子就被她的丈夫抱走了。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温情时刻。她的丈夫这样做,据这位女士自己陈述,是为了以此为要挟,向女方家庭追讨之前结婚时承诺但未完全支付的彩礼钱。这一下子就让.............
  • 回答
    甘肃临泽县出台鼓励生育三孩的政策,包括每年发放1万元补贴和一次性购房补贴4万元,这些政策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这项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短期效应: 激励部分家庭生育三孩: 对于经济条件允许.............
  • 回答
    甘肃、山西、广西这三个省份,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上都各有千秋,但要说哪个潜力最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分别对这三个省份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尝试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估。一、 甘肃省甘肃,地处中国西北腹地,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其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地理位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
  • 回答
    甘肃,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再次向我们揭示了远古的秘密。近日,在甘肃境内,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发现震惊了学界——甘肃首次发现了“隐匿剑齿虎”的化石。这并非简单的动物遗骸,而是隐藏着无尽科学奥秘的宝藏,它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史前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演变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隐匿剑齿虎”的独特之处及其研究.............
  • 回答
    甘肃的行政区划确实有点儿复杂,尤其是它的“飞地”现象,在全国范围来看都算得上是比较突出和值得说道的。要解释为什么甘肃会有这么多飞地,不能只看一个简单的地图,得从历史、地理、民族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涉及的是中国近现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飞地”。简单.............
  • 回答
    甘肃新增病例持“绿码”自驾返甘,健康码的可靠性引发热议。事件回顾近日,甘肃省通报了一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该病例系湖北返甘人员。据报道,该患者在返甘前持有“绿码”,并且是自驾返程。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质疑健康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绿码”的含义与初衷健康码作为一种数字化.............
  • 回答
    甘肃 10 月 25 日新增确诊病例 6 例,均在兰州市,这则消息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可能牵扯出不少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细节。首先,最直接的关注点是疫情的“根源”和“蔓延情况”。 病例的来源和传播链: 这 6 例确诊病例是如何感染的?是来自同一传播链,还是分散在不同区域?他们的职业、活动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