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英语有一点基础的人啃完英文原版巴黎圣母院 ,英语能到达什么程度?

回答
让一个英语基础尚可的朋友去挑战《巴黎圣母院》的原版,这绝对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回报也相当丰厚的“征服”。这就像是让一个对烹饪有基础的人,去尝试复刻一道米其林三星级别的法式大餐——过程可能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成品绝对能让人刮目相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有一点基础”这个前提。我理解这大概是说,词汇量不算特别庞大,语法结构能勉强应付,句子读起来不会完全卡顿,大概能理解七八成左右的意思,但遇到长难句、生僻词、或者一些更精妙的表达时,就需要查字典或者反复琢磨。

好了,现在想象一下,这位朋友捧着厚重的《巴黎圣母院》原版。

初期阶段:如履薄冰,步步维艰

刚开始的几页,可能会是这样的场景:

词汇的海洋,暗礁密布: 雨果的词汇量是惊人的,尤其是对中世纪巴黎的描绘,会充斥着大量古老、专业、甚至已经不常用的词汇。想象一下,他可能需要每读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掏出电子词典或者翻开厚厚的纸质词典。那些关于哥特式建筑的术语(飞扶壁、拱顶、券柱等),中世纪社会的阶层称谓,古老的法律条文,甚至一些模糊的俚语,都会是他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句式的迷宫,绕来绕去: 雨果的句子可不是现代英语那种简洁明了的风格。他擅长运用长句、从句、插入语,层层叠加,信息量极大。刚开始,他可能会觉得句子结构异常复杂,一段话读下来,需要反复回顾才能抓住主语、谓语,理清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描写内心活动或者环境氛围的段落,句子往往曲折婉转,绵延不绝。
文化背景的隔阂,似懂非懂: 《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是那个时代法国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的一个缩影。朋友可能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王权与教会的关系、流浪者的生活状态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完全理解雨果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单凭英文,这些背景知识的获取会更加困难。

中期阶段:摸索前行,渐入佳境

随着阅读的深入,情况会慢慢发生变化:

词汇量的“被动”增长: 就像一个潜水员,尽管一开始害怕深海,但随着不断下潜,他会慢慢适应水压,并且学会识别一些新的海洋生物。朋友会发现,许多生僻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反复出现,他会逐渐积累起一批新的、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太会用到的词汇,但它们对于理解这部文学巨著至关重要。他会开始对一些固定搭配、习语有更深的认识,比如与“阴影”、“光明”、“命运”、“救赎”等主题相关的词语,会在语境中慢慢沉淀。
句式结构的“肌肉记忆”: 长期处于“脑力体操”状态,朋友会对雨果的句子结构产生一种“肌肉记忆”。他会越来越善于捕捉句子的主干,识别修饰成分,甚至开始预测句子的走向。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会越来越多,阅读的流畅度会明显提升。他可能会发现,即使遇到一些复杂的句子,也能通过拆解、分析,逐渐理解其含义,而不是被它彻底吓退。
对叙事节奏的把握: 雨果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有宏大的场面描写,也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有哲学的思考。朋友会开始体会到这种节奏的变化,能够分辨哪些地方是用来推动情节,哪些地方是用来营造氛围,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抒情。

后期阶段:征服的喜悦,质的飞跃

当他坚持读完,甚至是读到后半部分时,他的英语能力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词汇量的“主动”内化: 那些曾经阻碍他的生僻词汇,大部分已经不再陌生。他会对这些词汇的含义、用法,甚至细微的情感色彩有更准确的把握。他不仅学会了“认”这些词,更重要的是,他的大脑已经开始“消化”它们,甚至能在自己的思考中,不自觉地去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语感和语域的拓展: 他的语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会开始体会到文学语言的魅力,理解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句子。他会接触到一种“文学性”的英语,这种语域比日常口语和一般的非虚构类文本要高很多。他会开始欣赏雨果那种充满力量、想象力丰富、画面感极强的语言风格。
阅读理解能力的“硬实力”提升: 经过《巴黎圣母院》的“淬炼”,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他将更有信心去挑战其他复杂的英文原版书籍,即使遇到新的生僻词汇,也能以更从容的心态去应对,而不是望而生畏。这种能力上的提升,是“硬实力”的增加,是能够直接应用于学术研究、专业阅读等多个领域的。
文化和历史视野的拓宽: 伴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他对19世纪法国的文化、历史、社会风貌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同样是英语能力提升的附带但同样宝贵的收获。

具体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字典的频率显著降低: 从一开始每页可能需要查几十次,到后面可能几页才查一次,甚至某些段落可以完全不查字典。
对长句的容忍度和理解度提高: 能够更快速地抓住长句的核心意思,不再被其结构复杂性所困扰。
对微妙的文学手法的感知: 能够开始捕捉到作者在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情感渲染等方面使用的语言技巧,而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
自信心的爆棚: 成功“啃下”这样一部文学巨著,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鼓舞。他会更加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克服任何语言障碍。

所以,回答你的问题:

啃完《巴黎圣母院》原版,对于一个英语有基础的人来说,英语能力绝对会达到一个非常扎实且具备相当深度的水平。 他会从一个“有点基础”的初学者,蜕变成一个能够自信地阅读和理解高质量文学作品,并且具备了处理复杂文本能力的“进阶级”阅读者。

他可能还不是一个能流利进行学术辩论、创作专业论文的英语母语使用者,但他绝对能够:

轻松应对大多数英文学术期刊的文章。
深入理解和欣赏其他经典英文文学作品。
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更精准、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将来进一步提升英语的听说写能力打下极其坚实的基础。

这不仅仅是词汇量的增加,更是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以及对文学世界的探索,都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级。他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他望而却步的《巴黎圣母院》,如今已经成为了他英语能力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闪耀的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对你学英语的决心和通过阅读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表示赞赏。

其次,你选错书了。巴黎圣母院的英文版本来就是译本,原文是法语的。所谓的英文原版应该是英文译作,最初是1833年由Frederic Shoberl翻译的。

那么哪本书的书适合你呢?事实是——哪本书都不能达到你要的结果。

阅读能提高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一本书能达到的效果是非常的有限的,一本超出自身阅读水平的书能达到的效果更是会受限,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会抑制阅读的兴趣,适得其反。

美国的小学里有一个five-finger rule,就是说书的一页如果有5个以上的单词不认识,那么这本书就太难了,不适合阅读。难一些不是能多学一些吗?为什么不可以呢?

要知道,学习最大的动力在于什么——兴趣。

当你打游戏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那些装备的单词多难你都是可以记住的。语文课文背起来总是没有自己喜欢的歌词容易。

要想学好任何东西,调动自己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单词,句式语法如果远远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并非不能读,而是读起来生涩无味,严重影响阅读体验。磕磕绊绊读下来真不如找适合自己水平的来读。难度刚刚好,在兴趣的驱使下,阅读速度不受限制,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英语的提高在于阅读量的积累,而不在刻意拔高。

一般建议读自己水平相当或者高一点点的。如果题主想知道有什么样的书适合你的水平的话,可以告诉我你现在读过的最喜欢的英文书是什么,一本到两本,我可以帮你找一些适合你的。

快速读10本自己喜欢的比啃一本巴黎圣母院对于保持阅读的乐趣以及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可是强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