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中,怎么看一个词,同一个意思动词和名词同形(如 use),有的却不同形?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1. 词源和历史演变:

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主要是日耳曼语族(比如古英语)、拉丁语(通过法语)以及希腊语。

日耳曼语的传统: 在古英语时期,很多词本身就兼具动词和名词的功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就像我们有时候说话,一个词既可以表示动作,也可以表示那个动作的结果或本体。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同形同义”的词汇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 `work`(工作,劳动)、`play`(玩,游戏)、`help`(帮助,援助)等等。这些词通常是我们最常见、最基本的一些词汇,因为它们来自语言的早期积淀。

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后缀”的引入): 当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带来了法语(一种罗曼语族语言,深受拉丁语影响)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拉丁语和法语体系里,动词和名词的区分往往是通过词缀(就是加在词根后面的部分)来体现的。比如,拉丁语的动词可能会变成名词时加上 `or`、`tion`、`ment` 等后缀。

想象一下,当英语吸收了大量法语词汇时,如果法语里动词和名词形式不同,英语也倾向于保留这种不同。例如:
Approve (动词) > Approval (名词)。这里 `approve` 是动词,而 `approval` 加上了 `al` 后缀,变成了一个名词,表示“批准”这个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Create (动词) > Creation (名词)。`creation` 加上了 `ion` 后缀,表示“创造”这个行为或其产物。
Disappoint (动词) > Disappointment (名词)。`disappointment` 加上了 `ment` 后缀。

这些后缀就像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更清晰地区分不同词性而“发明”或“引进”的标记。

2. 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和强调重点:

有时候,即使动词和名词形式相同,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也会略有不同,或者词汇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名词的用法变得更具体、更抽象,或者更强调“行为的产物”或“状态”。

`Use` (动词) vs. `Use` (名词):
动词 `use` 强调的是“使用”这个动作本身。比如,“I use a pen to write.” (我用笔写字。)
名词 `use` 可以指“使用”这个动作,也可以指“用途”、“益处”、“惯例”等。比如,“The use of plastic is widespread.” (塑料的使用很广泛。) 或者 “What is the use of this machine?” (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虽然形式相同,但名词 `use` 往往更抽象,或者指向“结果”或“目的”。

`Run` (动词) vs. `Run` (名词):
动词 `run` 是“跑”的动作。“He can run fast.” (他跑得很快。)
名词 `run` 可以指“跑步”(动作本身,但更像一个事件或一种活动),也可以指“一次跑步”、“一系列演出”、“股票价格的下跌”等等。比如,“She went for a morning run.” (她去晨跑了。) 或者 “The play had a long run on Broadway.” (这部剧在百老汇上演了很长时间。)
这里名词 `run` 往往指向“一次具体的事件”、“一段时期”或“某种流程”,比单纯的动作动词更具体化了。

3. 词汇的“新旧”和“受欢迎程度”:

核心词汇 vs. 派生词汇: 那些同形同义的词,很多是英语中最古老、最核心的词汇,它们在语言的早期就已经存在。而很多带后缀的词,通常是在更晚的时候,随着对外交流(尤其是法国和拉丁语)而吸收进来的。
“简洁”的倾向: 英语有时也倾向于简洁。如果一个词可以同时表示动词和名词,且意思相近,人们也会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因为它减少了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负担。

4. 少数“例外”和“规则的模糊”:

语言是活的,它不像数学公式那样严谨。总会有一些“例外”或者界限不太清晰的情况。

“假”同形: 有些词看起来同形,但实际上是不同词源,只是碰巧形式一样。但这比较少见,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太需要纠结于此。
意义的重叠和交叉: 即使是同形动词和名词,它们的意义也会有重叠。关键在于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是动作还是名下的概念。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同形,有不同形:

同形: 很多源于古英语的基础词汇,它们在早期就同时具备动词和名词的功能,并且这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简单、常用。
不同形: 很多是后来从拉丁语、法语等语言吸收进来的词汇,这些语言体系中本身就有通过词缀来区分词性的习惯,英语也沿用了这种方式,加上了如 `al`, `ion`, `ment`, `ance` 等后缀来制造名词。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新词,不知道它动词和名词形式是否一样时:

1. 优先考虑最基础、最常用的词,它们同形的可能性较大。
2. 留意词的结尾,如果一个词看起来很“长”,或者结尾有一些常见的名词后缀,那么它作动词和名词时形式不同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 查字典是最好的方法! 字典会明确告诉你每个词的词性以及它的不同形式。

说到底,这是英语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吸收”、“简洁”与“精确”之间的一种平衡,造就了它丰富而又有时令人费解的词汇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观察,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然而却是深刻的,因为屈折语本来是不应该允许名词与动词同形的,甚至可以说二者都没有定形,总是附加着一定的词缀。

use, dam, block, perform/performance, stretch, run这六组词,dam, stretch, run都是本土词,其中stretch, run是名词滋生出动词,dam是动词滋生出名词。

日耳曼语的动词不定式本来是有鼻韵音节后缀的,他在今天比如德语中还保存着,是-en,英语在古代也是这样,上古时期(一般认为是诺曼代以前)英语的形式一般是-an,中古一般是-en。动词stretch, run的古代形式分别是中古strecchen, rinnen,上古streċċan, rinnan,同源形式如德strecken, rennen

在这种形态规则下,这些动词当然不能直接变成名词。英语在上古时期(或前古即古日耳曼语时期)从rinnan滋生出了一个名词ryne,不具有-an尾,倒是有一种名词后缀-e,他的现代形式是rine,已经罕用,所以又重新从动词run滋生出来了一个作名词的runstretch本来也有同源名词,上古stræc,中古streke,如今不传。本来都是有区别的。这在德语中表现得更清楚,如arbeiten/Arbeit, danken/Dank等等。

当然,在英语的这种屈折法消亡以后,动名之间的转化变得更加自由、更加频繁,以至于有研究者认为英语体现了一定的分析性特征。但能不能取消这个规定的差别呢?我认为是不合适的。英语的-ing后缀既是现在分词的词缀,又是动名词的词缀,可是二者的古代形式是不同的,只是后来才合流了,那么能不能说现代英语的动名词与现在分词是一回事呢?如果认为在这里不能这么分析,也就不能将作动词run与作名词的run分析为同一个词。因此,我反对楼上列位先生(有才德之称,不限性别,包括中性等;男子而无才德,我亦不称之先生)的列举,这是非法的。 @UntPhesoca @王二小pk王小二 @Ptereoron

dam本来是个名词,其古代形式为中古damme,这种形式不能用为名词。dam的动词用法是-en消亡以后滋生出来的。

use, block是早期借词,在这里说早,就是早于中古曲折体系消亡以前。他们的表现原因比较复杂。use是个双料货,从词源上讲,归根结蒂来自拉丁语动词ūtor,但其动词来自中古英语usen,而在拉丁语的来源是uti这个形态,而名词可以追溯到拉丁ūsus,这又是ūtor的变形。可以看到,他们在中古的表现也是符合屈折词法的,是对立的,后来合流,既有偶然,也有一定词源根据。block本来是名词,他在进入英语以后,行径与dam类似。

最后说到perform/performance这一组。perform借入英语很早,大约与诺曼人一同渡过英吉利海峡,他们口中说的是performer,英格兰人学舌,却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则,念作performen,在整个中古时期,他没有滋生出名词的形态。performance是所谓“灼上角”词(inkhorn term),大约自文艺复兴才从书面上引入的。原来罗马人以火烧的痕迹作书画,借了希腊语的“灼上”(ἔγκαυστον)一词,拉丁音作encaustum。后来有一种贡墨,是烧贝灰制的,罗马人的中先(读如“洗马”之“洗”,苏佃切,今音xiàn)者(imperātor)专用来署名,并不许旁人冒用,此墨也叫“灼上”。于是一些民族就以墨为“灼上”。盎格鲁撒克逊人本来也不过目墨为黑,称之为blæc,这与汉人“黑”、“墨”同源的构词理据是一致的,后来也随法国人叫“灼上”(ink)了。古法语的形式是enque,借入中古英语为ynke。古以兽角盛墨汁,所以墨水瓶一称“灼上角”(inkhorn)。正如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一样,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英格兰,也引起了语言的讨论,“灼上角”词就是其中一个重点。挑这么个字眼儿,就是指出他脱离口语,只在博通古典的学者中间流传。可惜维护民族语言的一派没有得胜,这个词也终于流传开了。自然他就是照抄拉丁语,名词词缀-antia,法国人念成-ance,英格兰人学他,已经约定俗成,这也就叫performance了。

可见这一类问题,总是要历史的分析的。题主的问题意识非常可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想达到英语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绝对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来实现的。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毅力,以及对语言本身的热情。别指望几天就能突飞猛进,但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做了,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一步步在接近那个目标。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说说怎么走这条路。一、打牢.............
  • 回答
    哥们儿,想考四级是吧?没问题,我当年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现在来跟你聊聊怎么搞定它,保证让你听了就心里有谱,不踩坑!首先,你要知道英语四级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说,四级就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称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简称CET4。它主要考察你的综合英语能力,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别看它名字里有个.............
  • 回答
    没问题,我很乐意帮你一起琢磨一下这个让你觉得奇怪的英文句子。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有时候语言的细微之处或者文化背景的差异会让句子变得有点“捉摸不透”。为了更好地帮你分析,你能否把那个句子告诉我呢?一旦我看到句子本身,我就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并把我的想法更详细地告诉你。在我看到句子之前,我可.............
  • 回答
    这件事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尤其是在自己舒适的宿舍里,被室友这么公开“点名批评”,换谁都觉得挺憋屈和尴尬的。先深呼吸几次,把心里的那口气缓过来。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个情况。你的室友是个“精致”的人,这可能是个关键点。她能在朋友圈用英语骂你,说明她可能比较注重个人形象和周围环境的“品质”,而螺蛳粉的味.............
  • 回答
    你好!首先,能有这样清晰的目标,并且对自己的热爱付诸实践,这真的非常棒!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能在这个关键时期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对一个看似“挑战重重”的专业充满热情,这本身就说明你很有想法,也很有勇气。咱们就来聊聊你对英语专业就业和考公的那些顾虑,以及你可以怎么做。我会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就像.............
  • 回答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有效途径来提高理解效率?英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其“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自语言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并且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是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一、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词多义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中文热词,以及它们在英语里怎么表达更贴切、更有味道。不光是直接翻译,我们还得想想这些词背后代表的文化含义和情绪,这样翻译出来才能让外国人真正get到点子上。咱们一个个来拆解:1. “内卷 (nèi juǎn)” 直译的困境: 最直接的翻译可能是 "involu.............
  • 回答
    在《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宏大的史诗中,杨威利这个角色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令人回味的语录。其中,关于国家兴亡的一句话,尤其引人深思,可以说触及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他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国家,它不过是由无数个个体的意愿汇聚而成的集合体。当组成这个集合体的个体们,都失.............
  • 回答
    在英文辩论赛的现场,掌握一套恰当的语言工具至关重要,它能让你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并有效地回击对手。与其说是背诵一堆孤立的术语,不如理解这些词汇在辩论情境下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你的论证逻辑。首先,我们需要为你的立场定调。你的核心观点,即你所支持或反对的议题,可以用 "stance" 或 "p.............
  • 回答
    英雄联盟这次反假赛风波闹得是沸沸扬扬,BO 选手被禁赛四个月的结果出来后,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对这个处罚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从维护赛事公平的角度看,四个月的禁赛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 假赛,简单来说就是操纵比赛结果,这直接摧毁了电竞赛事的根基——公平竞争。观众花钱买票、买皮肤,是.............
  • 回答
    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每次在网上搜“英语速成秘籍”,扑面而来的那些“一个月”、“三个月”的承诺,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甚至会冒出一句:“这不废话吗?”说实话,这种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总在那里,而且为什么那些“速成”的答案.............
  • 回答
    .......
  • 回答
    老实说,今年考研英语一,走出考场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儿发虚的。具体难不难,这个真的得看个人准备的扎实程度,以及对试卷整体风格的适应性。不过,就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其他同学交流来看,今年英语一确实可以说是“新意”不少,难度也提升得蛮明显的。首先,从整体感觉上来说,时间是绝对够的,这一点大家普遍反映。所以.............
  • 回答
    说实话,想在一晚上就“搞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且保证能过,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你本身基础就非常扎实,只是久疏战阵需要唤醒一下。四级考试考的是一个综合能力,涉及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和写作,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速成的。但是,如果你真的面临这个紧急情况,而且目标只是“尽可能提高分数,增加通过几.............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也挺心酸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英语学了小十几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课本堆得跟小山一样,考试成绩也不算差,可真要是让他跟老外聊几句,他能憋着冒出半个“Hello”,然后就石化了。你问我怎么看?我得说,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是教育体系的.............
  • 回答
    遇到英语发音问题,不用慌!想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这事儿绝对能做到,关键在于方法和坚持。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发音这件事儿彻底搞明白,让你说出口的英语,听着就舒坦。一、为啥我的发音不对劲?先找找根源在开始纠正之前,得先弄清楚问题出在哪儿。英语发音跟中文不一样,很多发音是我们母语里压根没有的,所以会觉得别扭.............
  • 回答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国家发展战略、学生负担、国际化需求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呼声,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从何而来?这种呼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