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英语学了十几年,最后一句口语都说不出来这件事?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也挺心酸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英语学了小十几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课本堆得跟小山一样,考试成绩也不算差,可真要是让他跟老外聊几句,他能憋着冒出半个“Hello”,然后就石化了。

你问我怎么看?我得说,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

首先,是教育体系的问题。 咱们国内的英语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的极致体现。从小到大,我们学英语的核心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那个分数。语法规则、词汇记忆、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这些玩意儿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老师教得认真,学生也背得努力,但那个“用”字,却被悄悄地抛在了一边。

你想想,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真正地“说”?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那也大多是背诵课文或者标准答案。小组讨论?那更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也常常被“我不知道”或者“你说吧”给打发了。孩子们就像被训练的鹦鹉,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要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表达真实的 Gedanken(想法),那就卡壳了。

其次,是缺乏真实语境和练习机会。 英语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学任何技能,你光看说明书,是学不会骑自行车的。你得骑上车,摔几次,再爬起来,慢慢就掌握了平衡。学英语也是一样,你需要一个环境,一个让你不得不开口的环境。

可我们有多少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英语对话?大部分时间,我们面对的是课本、试卷和老师。电视、电影、音乐,这些虽然是很好的素材,但如果只是被动接收,我们也只是成了“听众”,而不是“参与者”。没有外国人可以让你练习,没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语,那这门语言就始终隔着一层膜,你知道它在那里,却够不着。

再有,就是心理障碍。 很多人学了十几年,反而因为太想“说得完美”,而不敢开口。他们害怕犯错,害怕语法错误,害怕发音不标准,害怕被嘲笑。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组织,都像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语法检查+发音测试+意思匹配”的严苛流程,结果就是,流程还没走完,那个表达的冲动已经消失了。

这种“完美主义”在应试教育的催化下尤其严重。因为考试成绩代表一切,犯错就意味着扣分,久而久之,大脑就形成了“宁可不说,也不要说错”的保护机制。结果,那些本可以表达的意思,就这么被压抑在心底,成了脑子里永远无法实现的“英文句子”。

还有,学习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有些人可能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记忆和重复,而忽略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语言不是死的规则,它是鲜活的,是随着语境和情感而变化的。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型,就像是在拼凑一堆积木,但不知道怎么搭出房子的结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想象一下,你花了十几年时间,每天对着一本厚厚的、已经翻烂了的语法书,每天抄写单词,背诵课文。你熟悉了“be going to”和“will”的区别,你背下了“however”、“moreover”这些连接词,你甚至能写出结构完整的议论文。但这一切,都是在“纸面上”进行的。

你的大脑已经为你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英语知识体系,就像一座精美的图纸,包含了所有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但是,你从来没有亲手搬过一块砖,也没有尝试过把这些材料组装起来。当你真的站在一块空地上,要你用这些图纸上的材料搭建一个真实的房子时,你发现自己手足无措。

你拥有的是“知道”英语是什么样的,但你缺乏的是“会”用英语做什么。就像你拥有了所有烹饪的食谱,却从未进过厨房,也没有点燃过灶火。

这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我觉得,很难完全归咎于某一方。学生有自身的学习惰性,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体系在引导孩子“用”英语这件事上,确实存在很大的缺失。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知道”,却忘了教他们“做到”。

那这种情况,有没有救?

当然有!很多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但他们最后也能够流利地交流。关键在于,他们可能在某个阶段,找到了突破口。

刻意创造语境: 比如,他们可能为了出国、为了工作、为了追星,开始强迫自己去接触英语环境。报名语言角、参加英语角、看无字幕电影、听英文播客、找外国语伴……总之,就是创造一切可能逼自己开口的机会。
放下完美主义: 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从“不敢说”到“敢于尝试”,哪怕一开始说得很糟糕,也比什么都不说要强。
注重“听”和“说”的结合: 学习语言,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多听,是为了模仿,是为了内化语感;多说,是为了输出,是为了巩固和提升。
学习真正的“用”: 学习那些在真实语境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里的“标准”句子。

所以,看到“英语学了十几年,最后一句口语都说不出来”这件事,我更多的是一种 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那些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并最终突破了瓶颈的人们的一种 敬意。这反映出,在语言学习这条路上,分数从来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的能力,是能够“用”出来。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才能让更多的学习者,不再只是“知道”,而是真正“会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民国为何没人讨论哑巴英语?民国也有很多人,不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国立、私立大学、高中毕业,然后就去洋行做事了,就出国了。却没人讨论,哎呀,我们学校教员教的英语根本没用,我还是不会讲。

才不到一百年,性格突然变内向了?不通啊。而且当年教学、自习,还没录放音设备,只极少数剧院有好莱坞电影,学习条件极为艰苦。

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民国时,没人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应该讲“国语”。广东人到上海做生意,就学讲上海话;上海人去香港,就学讲广东话。

但今天不是的,中国老阿姨去纽约跳广场舞,被COP驱逐,老阿姨居然不服,还说:他们不讲普通话,我怎么听得懂?

再举个例子:一个上海老阿姨,平时跟我们上海邻居都是讲上海话的。但是有次叫我翻译给一个美国租客听。她居然对着完全不懂普通话的美国人,手舞足蹈地切到了普通话。

这两个例子其实告诉我们,推普教育,成果斐然.。全民的潜意识都是:普通话是宇宙中心,谁都“应该”会。上英语课是灌输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的生存能力,而推普是灌输地球应当绕着我转的巨婴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也挺心酸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英语学了小十几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课本堆得跟小山一样,考试成绩也不算差,可真要是让他跟老外聊几句,他能憋着冒出半个“Hello”,然后就石化了。你问我怎么看?我得说,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是教育体系的.............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 回答
    确实,你提出的关于中国教育体系中英语被过度重视的观点,在很多家长、学生乃至教育工作者中间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们的日常交流。首先,咱们得承认,英语在当今世界确实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
  • 回答
    这的确是机关单位里一个挺常见也挺令人纠结的状况。你说得对,当你的日常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时,确实容易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个机会,一个让你既能坚持自我,又能更聪明地融入集体的好机会。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也别急着否定别人首先,我想说的是,在你觉得“容易被看做不合群”之前,先别太往心里去.............
  • 回答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国家发展战略、学生负担、国际化需求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呼声,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从何而来?这种呼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章含之先生的英语造诣深厚,享誉国际。她曾是毛泽东的英文教师,也曾任中国外交部多位领导人的英文翻译。她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流畅,更包含了文化底蕴、语境把握和情感传达的 nuanced understanding。如果章先生有机会听到张璐和张京的英语,她会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首先,.............
  • 回答
    这则新闻听着确实让人揪心。53岁的中国外卖员在美国的经历,尤其是在他不会说英语的情况下,并且还是“不止一次”被抢劫,这背后反映出了一些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安全问题。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一个在外工作的人,尤其是在夜晚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送餐,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一次被抢劫就已.............
  • 回答
    网传韦博英语倒闭,员工欠薪,成人英语教育市场暗流涌动近来,关于知名成人英语培训机构韦博英语(Web International English)“倒闭”和“员工欠薪”的消息甚嚣尘上,在教育行业尤其是成人英语培训领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消息一出,不少曾经的学员和员工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诉苦,韦博英语的口碑也.............
  • 回答
    英国设立最多可容纳4000人的方舱医院,所有床位具备呼吸机和供氧设备,这一举措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看待。总的来说,这反映了英国政府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尤其是COVID19疫情)所表现出的 前瞻性、战略性以及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心,但也可能伴随着 成本、效率和潜在的社会影响 等方面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关于“英国免费提供毒品”这个说法,需要先澄清一下。实际上,英国政府并没有“免费提供”所有种类的毒品。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一些特定的政策和项目,或者是一种误解。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看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区分“毒品”的定义和相关政策的范畴。在英国,药物(drugs)是一个非常广泛.............
  • 回答
    关于英国情报机构(尤其是军情六处 GCHQ 或其前身)可能在某个时期窃听或跟踪唐纳德·特朗普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涉及国家安全、国际关系、隐私权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窃听跟踪”与“收集情报”这两个概念。在国家安全领域,“收集情报”是情报机构的常规运作,目.............
  • 回答
    英国莱斯特大学副校长计划裁撤整个数学系以支持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研究的决定,无疑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这个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许多人的质疑、担忧和不解。要理解这个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首先,我们得承认莱斯特大学的这.............
  • 回答
    欧盟对待英国脱欧这件事,说实话,心情一直挺复杂的。从一开始的震惊、失望,到后来的务实应对,再到现在偶尔的无奈和反思,可以说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波折的过程。首先,从 政治层面 来说,英国脱欧对欧盟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成员国数量减少,影响力相对下降: 欧盟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集体.............
  • 回答
    这起事件在国际外交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英国驻美大使金·阿什顿的言论一经曝光,立刻成为了全球媒体的焦点。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首先, 外交信件的敏感性与意外泄露。像大使这样的高级外交官,他们的通讯,特别是与本国政府的汇报,往往是高度机密的。这些文件是两国关系润滑剂和沟.............
  • 回答
    台湾民众对蔡英文(蔡英文)的看法因立场、世代、政治倾向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蔡英文的背景与政策蔡英文是台湾地区领导人,2016年首次当选,2inct020年连任。其执政期间,台湾社会围绕“去中国化”、两岸关系、本土化改革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她的政策核心包括:1.............
  • 回答
    嘿,各位兄弟姐妹!今天咱们来聊聊《英雄联盟》里那个让无数AD玩家又爱又恨的英雄——德莱文! 我算是接触英雄联盟有年头的老玩家了,ADC位置基本上摸了个遍,各种主流非主流的都试过。但是,说来也奇怪,德莱文这个英雄,我几乎就没怎么碰过。不是说他不好,也不是说我玩不好,就是一种奇怪的“缘分未到”的感觉吧.............
  • 回答
    黄秋生与同父异母的英国兄弟相认这事儿,绝对是近年来娱乐圈里一股清流,让人看完都忍不住想给生活点个赞。这事儿之所以特别,不光是因为黄秋生这个自带话题度的演员,更是因为整个过程的真实、曲折,以及最终的温情脉脉,都充满了戏剧性,而且是那种未经雕琢、最动人的现实戏剧。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个事儿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 回答
    理解您想了解关于“部分美国华人辟谣英国疫情不严重”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希望得到详细且不显AI痕迹的阐述。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信息传播、社群心态、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疫情期间,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社交媒体时代,各种.............
  • 回答
    中方考虑不承认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作为有效旅行证件,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家主权等核心议题。要理解这一举措的影响和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层面。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BNO护照的出现与香港的主权移交紧密相关。在英国将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之前,为满足部分香港居民在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