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有效途径来提高理解效率?

回答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有效途径来提高理解效率?

英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其“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自语言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并且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是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一词多义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词汇的演变和历史发展 (Lexical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意义的延伸和引申 (Extension and Metaphorical Extension): 许多词语最初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功能关联或比喻关系,将原有的意义引申到新的事物上。例如,“foot”最初指人的脚,后来延伸到山脚(mountain foot)、床脚(foot of the bed)等,都是基于位置或支撑的相似性。
语言的经济性和效率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Language): 为了避免词汇量的爆炸式增长,语言自然倾向于使用已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创造一个全新的词汇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利用现有词汇的引申义则更为高效。
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hanges): 重大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或文化交流都可能为现有词汇赋予新的含义。例如,“gay”曾经主要指“快乐的、快乐的”,但随着同性恋运动的发展,它演变成了指代“同性恋的”。
借词的融合 (Integration of Loanwords): 当英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汇时,这些词汇本身可能就带有多重含义,或者在与英语融合的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调整和扩展。

2. 语言的认知基础 (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
联想和概念隐喻 (Association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人类思维本身就是以联想和概念隐喻为基础的。我们倾向于通过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例如,“time is money”就是一个常见的概念隐喻,“spend time”(花费时间)、“waste time”(浪费时间)等用法就是基于此。这种认知模式自然会促使词汇意义的扩展。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Vagueness and Ambiguity): 语言的表达并非总是精确无误。在某些情况下,词汇的意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适应更广泛的语境。
类比推理 (Analogical Reasoning): 人们会基于已知事物的类比来理解新事物。例如,“run”原本指“奔跑”,后来被引申到“运行”(run a program)、“经营”(run a business)等,都是基于某种“运作”的类比。

3. 语境和使用环境 (Context and Usage Environment):
语境的限制作用 (Contextual Constraints): 一个词语的具体含义往往由其所处的语境来决定。不同的语境会激活词语的不同意义。例如,“bank”在描述金融机构时指的是“银行”,在描述河岸时指的是“河岸”。
语用学和交流的有效性 (Pragmatic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说话者和听话者会根据交流的上下文和双方的共享知识来推断词语的真实含义。这是一种合作的交流过程,使得语言能够灵活地运用。
专业领域的特定用法 (Specific Usage in Professional Fields): 在特定的学术、技术或行业领域,许多通用词汇会被赋予专门的、技术性的含义。例如,“virus”在计算机领域指的是“计算机病毒”,而在生物学领域指的是“病毒”。

4. 词汇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Abstrac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抽象概念的表达 (Express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许多抽象概念难以用具象的词汇直接表达,因此需要借用已有的词汇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例如,“light”最初指“光”,后来被引申到“轻的”(light in weight)、“明亮的”(light color)、“浅薄的”(light reading)等。

二、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现状如何?

如今,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1. 普遍性与核心地位 (Pervasiveness and Centrality):
高频词汇的突出性: 尤其是一些高频词汇,如“get”、“make”、“go”、“run”、“take”、“set”等,往往拥有极其庞大且复杂的多义性网络。它们是英语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的基石。
语言学习的挑战: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一词多义是理解英语文本和进行有效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不了解某个词语的某个特定含义,可能导致误解或无法理解。

2. 不断演变与新义的产生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Emergence of New Meanings):
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催生新义: 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全球化等现代社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词汇和新概念,也为许多旧词汇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tweet”本意是“鸟叫声”,现在特指“在Twitter上发布一条信息”。“cloud”在计算机领域有了“云计算”的含义。
网络语言和俚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俚语的流行常常通过引申、类比、缩写等方式创造新的词义,并且这些新义有时会进入主流语言。
文化交流的动态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词语意义的传播和演变。

3. 语境依赖性增强 (Increased Context Dependency):
信息爆炸时代的必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更精确地表达和区分细微的语义差别,词语的意义越来越依赖于其具体的语境。
模糊性与清晰性的平衡: 虽然语境依赖性增强,但语言仍然需要一定的共识基础。词语的多义性与语境的结合,在实现表达灵活性的同时,也需要听者具备一定的语境分析能力。

4. 挑战与机遇并存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学习挑战: 如前所述,它是学习的难点。
表达的丰富性: 同时,它也是英语表达丰富性、灵活性和幽默感的重要来源。掌握一词多义的用法,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地道。

三、有哪些有效途径来提高理解效率?

提高英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效率,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结合主动的实践。

1. 扎实的词汇基础与深入的词义探究 (Solid Vocabulary Foundation and Indepth Meaning Exploration):
使用优质词典: 务必使用权威、全面的词典,如牛津英语词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DOCE)、韦氏英语词典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等。这些词典会详细列出词语的各个义项,并提供例句和词源信息。
学习词义网络 (Learning the Semantic Network): 理解一个词语时,不要孤立地记忆一个义项,而是要尝试了解它所有可能的义项,以及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如核心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专业领域意义等)。
词源学研究 (Etymology Study): 了解词语的词源可以帮助理解其意义的演变轨迹,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多义性。例如,“travel”来自拉丁语“trepalium”(折磨),说明古代旅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2. 强化的语境分析能力 (Strengthened Contextual Analysis Skills):
关注上下文信息: 在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不要急于查词典,先尝试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大致含义。
句子结构: 分析句子成分,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前后词语: 看词语前后有哪些词语,它们可能提供线索。
语篇信息: 考虑整个段落或文章的主题和逻辑。
识别语境线索: 学习识别提示词语特定含义的线索,例如:
搭配 (Collocations): 某些词语总是与特定的词语搭配出现,形成固定的短语或搭配,这些搭配往往能明确词义。例如,“take a break”中的“take”就是和“break”搭配,表示“休息”。
领域术语 (Domainspecific Terms): 在科学、技术、法律等专业文本中,特定领域的词汇有其专业含义。
隐喻和比喻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注意词语在比喻用法中可能出现的含义变化。

3. 大量的阅读和听说输入 (Extensive Reading and Listening Input):
广泛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材料: 阅读小说、报纸、杂志、学术文章、博客等,接触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的使用。
积极的听力练习: 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听播客、新闻广播等,培养对口语中词语多义性的感知能力。
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 通过大量的输入,大脑会逐渐学会自动识别和匹配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形成语感。

4. 主动的输出练习 (Active Output Practice):
写作和口语练习: 有意识地在写作和口语中运用新学的词语,并尝试使用不同的义项。
仿写和模仿: 模仿地道的英语表达,注意学习者如何运用词语的多重含义来丰富表达。
与母语者交流: 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是检验和巩固理解的最好方式,他们可以纠正你的误解并提供地道的用法。

5. 系统性的学习策略与工具 (Systematic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ools):
制作个人词汇卡片或笔记: 除了记录词语本身,还要记录其常见的义项、例句以及语境提示。
使用标注工具 (Annotation Tools): 在阅读电子文本时,使用标注工具可以方便地查找词语的释义和例句。
利用在线词汇学习平台: 一些在线平台提供词语的释义、例句、发音、搭配等全方位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
分类学习 (Categorized Learning): 可以尝试将同类词语的多义性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学习动词“run”的各种用法,以及动词“walk”的用法,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利用“词族”(Word Families) 和词根词缀 (Roots and Affixes): 理解词根词缀可以帮助推测词语的潜在含义,从而对多义词的理解有所帮助。

6. 培养耐心和毅力 (Cultivate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理解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将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

总结:

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演变、认知过程和语境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既是英语的魅力所在,也是学习的难点。通过扎实的词汇基础、敏锐的语境分析、海量的阅读输入、积极的输出练习以及系统性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英语多义词的理解效率,最终实现更精准、更地道的英语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将学习融入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头上的雪看成是头屑的有几个是直男?我告诉你,你可能弯了。

昨天澎湃新闻网官方微博发了这么一条新闻,看完后我拈花一笑,憋出了一个响屁。心里想着:


首先这里champion的意思是:

然后everyday在这里的意思是普通的,不是每一天的,区别于every day,虽然老美自己有时会混用:

所以希拉里那句话应该这么理解:美国平头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位捍卫他们利益的总统,老娘我就为这个来竞选大美利坚总统!!!

用这个例子来作为今天话题的引子我想不唐突。


哦,忘了解释为什么一开始放了一张美女的照片:由于Web预览里小图是这位美女而来看我这个答案的的举下手,我保证不打你。虽然屌丝为难屌丝很不人道,可你们也太猥琐了。为了你们这些熊孩子好好学习,我真是操碎了心呐。

-------------------------------------------------------严肃的分割线-----------------------------------------------------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1、什么是一词多义

2、英文为什么会有一词多义

3、一词多义掌握不牢靠会有什么危害

4、克服一词多义干扰的理论方法

5、克服一词多义的实践号召

一、什么是一词多义


普通读者理解的一词多义是包括polysemy(多义词)和homonym(同形异源)的。


我先介绍一下什么是homonym (同形异源)。

Homonym最早来自希腊语homonymon,homo意指(同一),onym指name, 就是说(两个意思)具有相同的名字。严格意义上说,同形异源现象指语言中词源上没有联系的词碰巧用相同的字母表征。例如,bass1表“巴斯鱼”时,它的语源是古英语barse; bass2表“声音,如低音或男低音”时,它的语源是意大利语basso。凭我个人经验判断,这种类型的一词多义现象比例非常低,并且很多字典里也会注明是来自不同语源,当然也不存在什么黑魔法帮助你更有效地理解他们。


Polysemy一词也来自希腊语,poly意指many(许多),sem指sense or meaning(意义)。指语言中一个语言形式具有多个不同却互有联系的意义的现象。一开始那条微博里,当你为自己战斗取得胜利的时候你就是冠军,当你为别人战斗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支持者捍卫者。这就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下面有海量的原创例句知乎首发,亮瞎乃们的钛合金狗眼本汪概不负责。

接下来本文讨论的一词多义就特指polysemy(多义词)这种情况。

二、为什么会有一词多义现象


人类语言要发展先得在大脑中有事物的概念,然后用符号去实例化(看到这个词程序狗们有没有颤抖),当需要表达的概念越来越多,符号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复杂,记忆的压力越来越大。到了这一阶段人类所有语言都不约而同地迈入了一词多义时代(常用单词中单义词极其罕见)。但是,这里需要特别色厉内荏地指出,绝大多数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极其容易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中文和英文在处理新兴事物的命名上,大相径庭(我这成语运用水平简直到了火树银花的境界)。简单举个例子,战国前,汉语肯定早就有了这云和梯这两个字。

当鲁班为了攻城发明这玩意之后面临一个问题

这货要该叫什么?汉语就用云和梯这两个字一拼接,叫了云梯。但是英文就不是这样了,他有cloud和ladder, 但是云梯就不知道是什么鬼东西了(我就是不查,任性)。看过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的乡亲们对这部小说语言上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反正我满脑子剩下的都是这些Hairtail,Herring,Salmo,Bass,Corvina,Milkfish,Mullet,Cod,Tuna,

Sea Bream.......都是鱼。在有些语境里老子真不知道这些是鱼还是哥斯拉。虽然我也不知道鳕鱼长什么样(不过知道什么味道,深海鳕鱼堡么么哒),也不知道鳕这个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起码知道鳕鱼是一条鱼。对了就说你呢,看什么看就是你Cod(鳕鱼), 你长这鬼样我怎么知道你是鱼呀!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在不同种族中相差不至于太大,但英文碰到新东西习惯性弄出个新单词,汉语往往是拼凑出一个新的词语。当英语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管是造字的还是用字的都想偷个懒,所以一词多义现象就“泛滥”了。


当我写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词汇功底? - Matrix_Frank的回答

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在思考,英文单词跟汉语什么东西更接近。现在我有了自己初步的答案,在用法上英语单词跟汉字接近,都需要搭配周围单词得出一个完整的含义,但是在语义上跟词语接近,一个单词往往会用多个汉语词语去描述,而英语词根在含义上就更接近汉字,一个字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汉字就相当于英语本族语了。要是在引入汉字的偏旁部首跟英文词根之间的关系,就更有意思了。这中间的复杂关系就像:我今天上课玩吸铁石,被语文老师发现了,她来没收,后来吸在她的大戒指上了。她当时就哭了,跑去找校长打了一架,男教导主任看着校长眼眶红红的。


三、一词多义掌握不牢靠会有什么危害

刚才澎湃新闻闹的笑话的确让人很开眼界,不过很多观众可能一点都笑不出来吧,因为你们自己也不知道champion竟然还有捍卫者的意思,更不明白champion为什么会有捍卫者的意思。知乎上总有很多小白来问每天背100个单词背一年会是什么效果。我的态度很明确,试试呗。英语学习道路上如果一开始没有养成好习惯,很多弯路是必不可少的,这叫“祛魅”。只有经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了两个月红宝托福考了80分,狂背新概念想去感动美国教授结果雅思6.0,口语写作还都5.5这种落差,才不会被各种东方各种航道各种王子公主各种教父教母忽悠。人跟人悟性的差距有时候比人跟猪的还大,但还好你自己撞墙了会知道疼,会知道回头,会知道持之以恒四个字的重量,会知道科学高效不是靠诉诸煽情就可以的,会知道欲速则不达简直就是宇宙真理。


有些孩子听了我这么一说又要跳出来惊呼,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伪科学,新概念落伍了。你是主要矛盾搞错了才导致最终结果出问题,就像你在Linux上运行QQ客户端一样,QQ好不好?当然很优秀,但这只胖企鹅和那只瘦企鹅尿不到一个壶里你能怎么办?你需要顺着瘦企鹅的脾气,然后打开一个Web版的QQ。有这个疑惑的孩子电话号码请私信我,你一定很好骗,尽管我普通话很性感。喂您好我是舜天航空公司请问排骨米饭有需要的吗?

为照顾文科生附下图



还有很多人反映听听力,做阅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听懂看懂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记住。今天说的这个一词多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问题症结所在。一个20个单词的句子里,只要有三个像champion这样的用法,每个单词好像理解了60%,整句就完全抓瞎了。这还不算你来来回回看了五六遍呢。


四、克服一词多义干扰的理论方法

理论部分总体上可以概括成:

一词多义的语义发展机理可以分成转喻和隐喻

一词多义的语义发展过程可以分成辐射和链式


在这里你看到转喻隐喻可千万别以为是修辞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界早已肯定转喻,特别是隐喻是人类认知描述世界的基本手段。认知语言学大拿Lakoff 和 Johnson就在调查报告中指出,普通英语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并且语言学的核心是语义学,语义学的核心是概念的认知过程,概念认知过程的核心是隐喻(Gibbs&Matlock2001).


当有个先知说了这么一句话The theory can not hold the water. 周围的人都可以理解并开始广泛运用,那么hold water就被当做一种词义确定了下来。但这里其实是把theory比做一种容器,说他盛不了水,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不靠谱。 有些隐喻并不是那么常用,就没有把它当做一条词义确立下来,在我们平常看来它就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法。


在后面论述开始之前,我先帮语文不及格的同学复习一下什么是转喻什么是隐喻。


4.1.1 转喻的概念

转喻就是拿一个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去指代它,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转喻又称换喻,或借代。比如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在餐馆中服务员除了知道顾客点的

菜外,通常对他们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因此当服务员不得不提到某一具体顾客的时候,他们店的菜便是最明显的参照点。


4.1.2 转喻的简单举例 一些简单的转喻你会很好理解,比如

bottle既可指“盛液体的容器”(This bottle is full of water)也可以指“液体”本身(I would like to drink two bottle of wine);

lamb既可以指“动物”(The lamb is running in the field)也可以指肉(John ate lamb for breakfast)。

Window可以是We will install the window(整个窗户),可以是His brother is still sitting in the window(窗户的部分空间),也可以是He Painted the window yesterday(窗户的框架)。再比如tongue有舌头,语言的含义,brain有大脑智慧智力等含义,harvest有秋季收获等含义。Dramatic是戏剧的,他引人来看就引申出引人注目(very noticeable and surprising)的,看戏过程中会高潮迭起就引申出影响深刻的令人兴奋的(exciting and impressive)这样的意思。这些都是基于一个特征进行提取替换的过程,运用广泛之后,他就被当做这个单词的一条意思确立了下来。


4.1.3转喻的深度举例

但还有好多联想狂野的转喻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比如nurse有护士,照顾护理和怀有敌意(She still nursed anger and resentment)的意思(有时候被细心护理的病人不一定能康复甚至挂掉,这种情况谁都不好受,就引申出来怀有敌意的意思。如果还不理解出门左转天朝医患关系陈列馆欢迎莅临指导)。再比如vault,一开始是坟地的意思,因为隆起就有了拱顶穹窿,也因为私密安全就有了金库的意思,也因为隆起有了动词背身跃起和名词撑杆跳。buck一词你去美国传统字典里查会发现有十多项解释。但是它们都是从最原始的公鹿这个意思演化而来的。公鹿有角(就有鹿角的意思),古时候用鹿皮做货币(就有美元的意思),人们就会猎杀他,但他会用鹿角抵抗(就有抵抗的意思),抵抗不过的时候就会逃跑(就有弯身跃起的意思)。

转喻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含义贴切,围绕核心意向(bottle,lamb,tongue等)的借代,也有随着时间在借代的基础上发生迭代(这是我为了装逼自己创造的,语言学家不造这个事,帮我保密),这种深度的转喻往往引起学习者的困惑,造成学习上的负担。有什么解决方法呢?中二病的同学出来走两步,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来了。这个事在查字典的时候多联想多归纳,学习词根词源,它能够帮你系统化地构造出这些联想而不是自己瞎想。在这篇文章末尾我给出微信号,欢迎加入交流学习,当然我保留踢走潜水看客的权力,这种人是一个群体走向衰落内讧低效的力量源泉。这是我在地震局呆了大半年切身体会到的。


4.2.1 隐喻的概念

至于隐喻,他的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其映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可以叫成源域和目标域。这是为了说明我不是凭空瞎想而引用认知语言学的学术定义。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是面向的对象不一样。比如我们把“垂直”概念映射到“数量”概念域,就会得到像prices may rise/go up/ skyrocket等这样的隐喻含义。在汉语中,比如这句话:妓女不能靠性欲接客,人不能靠兴趣学习。隐喻是我这篇文章的重头戏。

转喻和隐喻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是视角的变化,在新的视角下寻找相似性。这种例子老多了(自行脑补某个地区的腔调)。


4.2.2 隐喻的具体举例

还记得我一开始那个champion的例子是怎么解释的吗?当你直接拿着单词表,champion后面有冠军,支持者捍卫者这两个看起来没什么联系的意思的时候肯定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当你转化一下对象(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看这个问题,我承认我写Java走火入魔了)。你为自己战斗直至胜利,就是冠军的意思,当你为别人战斗胜利的时候你就是他们的支持者捍卫者(英文就是supporter)。有时候我会感慨,我们学英语如此辛苦跟中英文间的差异大实在太有关系了。英文的这种模糊其实是很偷懒的,很容易归纳的,但因为中文单个词语能描述地太过精确反而阻碍了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我一开始贴的是牛津高阶的解释可能感觉不是特别明显,那柯林斯里的解释里这种面向对象的思想就呼之欲出了。


由对象之间的转化而引起的多义中,你需要做的不是记住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而是牢记单词本身的中心含义,然后主动去搜寻他的搭配,champion后面跟什么,如果跟的内容和champion of a person, a cause, or a principle这种模式匹配上,比如Everyday Americans need a champion(a champion of everyday Americans)就跟这种模式匹配,他就必须是这个意思,跑都跑不掉。英文的这种表义形式跟中文差别太大,中国人凭着直觉去学英语学得很糟糕是有原因的。脱离成年人的母语语系去判断一种语言难不难学都是耍流氓。英文很多优秀的规则,比如今天讲的这种模式匹配,中文没有对应的概念,反而容易让人抓瞎。


我读字典的时候会特别留意这种情况,所以就多举几个例子

这是很明显有两个对象,分别是something和somebody。

Apprehension在词汇表里写着领悟,逮捕和担忧,我相信你肯定抓瞎了。某东方名师跟你说这叫熟词僻意,你背就是了。但是我们去分析一下他的作用对象,一个sb, 两个sth,他的核心含义是prehend(抓,comprehend里的也是这个意思),feeling猛地抓紧了一下,抓住一个人,抓住一个思想,分别对应惊恐,逮捕和理解。这样子理解的话一切都是这么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就是这么逗比你来打我呀。



当对象是文字概念这些东西的时候,obscure就有很难理解的意思(我反对用晦涩的,费解的这种很晦涩词语甚至成语去解释英文单词),当obscure的作用对象是人或者文字概念以外的事物的时候,他就是没有名气的,小人物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些词根知识。这个单词就更加生动了:

c. 1400, "dark," figuratively "morally unenlightened; gloomy," from Old French obscur, oscur "dark, clouded, gloomy; dim, not clear" (12c.) and directly from Latin obscurus "dark, dusky, shady," figuratively "unknown; unintelligible; hard to discern; from insignificant ancestors," from ob "over" (see ob-) + -scurus "covered," from PIE *(s)keu- "to cover, conceal" (see sky). Related: Obscurely.

这里说的是,ob(over)+scure(cover), 他的基本含义是在sth.上盖上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如果是文字概念,那当然就是不容易理解的的意思,这个东西如果是人和其他的事物,那就是不被人所知道的的意思。


4.2.3 隐喻引起的多义对读者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只关注这个词本身的意思,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的单独词语就能够很具体地表达一个特定的含义。但英文不是,他的单词虽然有不同意思但这种多义来源于他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意思,说话人已经把这些产生相互联系的规则内化了,因而没有必要用不同的词型去指称这些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的含义,这样多义词就成为语言简练的一个主要手段。(这段话是从一篇博士论文里摘下来的,是不是看起来很吃力,叫你不要读博士嘛,人话都不会说了(活跃气氛需要,各位PhD多有得罪),不用担心我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基本把知网里这个话题的论文都浏览过了,国内这个话题起步地很晚,有两篇博士论文和三篇期刊论证的还算认真,其他的真。。。)


我们学生基本上都脱离他的作用对象而去死记单词的各个含义,即使全部背熟了(当然这是完全没必要也没可能的),你也不可能快速精确地反应出这个单词在这个句子中到底是哪种意思,反而你不知道这个单词有这种搭配的时候你倒还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这应该就是那么多人建议你多阅读的原因吧,虽然他们也说不出什么让人信服的道理,最多只能说到学习搭配为止,单纯强调搭配概念太宽泛。


分析清楚英语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然后把时间精力花在刀刃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谈英语学习喜欢谈方法的内部逻辑而不是具体哪一种材料,材料大致符合现有水平的情况下还需要一种偏执的喜爱并且持之以恒,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自己的方法产生哪怕一点怀疑,你是没有什么能力去对抗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你以为我现在还在说学英语吗?


4.2.4 隐喻多义中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总结

写到这里你可能满足了,不过我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你有主动而非被动地去归类各个作用对象的话,你对单词搭配和含义的理解会更具象。这个工作在我能看到的论文里都避而不谈或者讨论了但没结论,我建了几个模型比如:

但这个模型在实践中运用地很生硬,被我抛弃了。接下来我介绍一种最简洁,相对也比较具有概括意义的模型:


接下来举例分析。

Quell 的作用对象分别是人类心理与周围世界的时候,含义就变成了消除和镇压。


Demolish的本义是拆毁建筑物(the factory was demolished in 1980)

当他拆毁的域变成理论观点(对象是人类世界)时,他获得了“推翻,驳倒”的意思,当他拆毁的对象是食物(对象是实物)时,就引申出“饥饿,狼吞虎咽”的意思。


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吐槽virtual这个词既有真实的又有虚拟的,到底什么时候是真实什么时候是虚拟的呢?这其实仅仅是实物世界映射到计算机世界的正常现象,只是中文翻译出现了歧义。计算机里的内容是通过离散采样仿真现实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virtual就只有真实的这么一个基本意思,只是在计算机世界里用到virtual这个词的时候,他有自己所指代的东西。


这是典型的把周围事物映射到人类世界的情况。


4.2.5 小结


很多人都推荐柯林斯,说是语境理解,很多人推荐英英字典,特别强调英英解释精确。其实都只有说对了一半。柯林斯的优秀在于把这种面向对象的精神清晰地点明,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摆在你眼前让你去理解去辨析,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把握这种由作用对象差异引起的单词含义区别,再丰富的语境你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个单词要有这么多意思。英英字典的解释是很通俗的,但他的例句是有门槛的。我是重度字典阅读者,但除了柯林斯的单词释义值得我扫一眼分析一下各个词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其他字典的解释我一般是不看的,只读他们的语法成分和例句,那些字典里的释义跟几个中文词语堆砌区别不大,各个版本字典用法的深度解析等我积累足够素材了再写相关文章。


正确的查(读)单词的方法应该是把握作用对象,多进行语义间的链式和辐射的归纳,科学联想,精读例句,对顺眼的例句多造句。我自己学手机开发也是为了贯彻这个学习理念,当然这是后话。


六、克服一词多义实践的号召


首先总结一下今天说的内容。这个。。。好像没多少东西,你们自己整理吧。

然后说说具体操作层面的。一词多义的难点在于隐喻中把握不了对象间的转换;在转喻中会有比较抽象的借代。比如crawl这个词你一眼看去会有爬,缓慢前进,拍马屁的意思。这个词既有转喻又有隐喻。隐喻:当作用对象是动物的时候就是爬,是交通工具项目进展的时候就是缓慢前进的意思。转喻:人匍匐在地上爬的样子和他趴在地上跪舔的样子发生借代,就有了拍马屁这个意项。这样子这些释义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链式和辐射式发展的。猥琐的英语培训界(我目前也在这个界里坐台,哦不,坐班)只有英语单词间狂野没有节操的联想,却难觅英文单词内科学有效的举一反三。


我打算建一个群,在合适的时候组织群内朋友为这一项工作添砖加瓦,这样你一是可以内化这种理解方式把它变成英语学习地一件利器,二是只贡献很小一部分工作就能够享受到大家的成果。


最后如果知乎团队给我一个专栏也可以定期把部分整理内容发在这个专栏里。具体实例化可以看这篇文章:

一词多义理解该怎么具体化操作? - Frank Huang 的回答


不过,壮士,都看到这了顺手赏个赞吧。否则我多少有种被嫖了没拿到嫖资的赶脚。



最后欢迎关注公众号:江南词器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有效途径来提高理解效率?英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其“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自语言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并且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是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一、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词多义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
  • 回答
    阅读英文文章,特别是内容偏向学术或者主题比较生疏时,遇到不少生词是很正常的。关于“要不要遇到不会的词马上就查”,这是一个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和你的阅读目标。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顺畅地阅读英文文章。核心原则.............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中文里的“关系”这个词,说实话,在英语里没有一个词能完全、直接、毫无遗漏地涵盖它的所有含义。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根据你具体的语境,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要准确描述它,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看它具体指的是什么。首先,最常见、最表层理解的“关系”,在英语里最贴切的词是 relationship。这个词指人与人.............
  • 回答
    "Emperor of All Russia" 翻译成英文是 "Emperor of All Russia",其中 "All" 这个词的使用并非随意,而是承载着深远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体现了俄罗斯帝国统治者对广袤疆域和多元民族的宣称。要详细理解其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历史渊源与俄罗.............
  • 回答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拉丁文还是英语”的选择,而是涉及到历史、行业惯例、规范性以及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历史的传承与行业的“行话” 拉丁语的悠久地位: 在科学、医学、法律等领域,拉丁语曾经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学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直到近代.............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中文热词,以及它们在英语里怎么表达更贴切、更有味道。不光是直接翻译,我们还得想想这些词背后代表的文化含义和情绪,这样翻译出来才能让外国人真正get到点子上。咱们一个个来拆解:1. “内卷 (nèi juǎn)” 直译的困境: 最直接的翻译可能是 "involu.............
  • 回答
    在咱们中文里,有些说法,特别是跟钱、投资、或者某些经济活动有关的,表达起来特别形象,但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就没那股味儿了。比如,“割韭菜”和“薅羊毛”,这两个词就很有代表性。先说“割韭菜”。这个词用得特别广,泛指那些经验不足、容易被收割的投资者,他们就像春天里长出来又被一茬茬割掉的韭菜一样,被那些更精.............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英语中,像 NASA、NATO、SCUBA 这样能直接作为一个词读出来的缩写词(Acronym)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种流行程度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语言效率与便捷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在日常交流.............
  • 回答
    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词,它们的含义非常接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细究起来却又有着微妙的差别,这常常让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尽可能详细地解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力求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自然,像一个英语母语者在分享他对语言的理解。1. Empathy vs. .............
  • 回答
    「洋气」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因为它涵盖了多种含义和语境。理解「洋气」的精髓,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最贴切的英文词汇,是翻译的关键。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洋气」的含义,并给出相应的英文翻译,并解释其用法:「洋气」的核心含义:总的来说,「洋气」指的是一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显得时髦.............
  • 回答
    百词斩这APP,对准备英语四级考试的朋友们来说,绝对是个好帮手。说它好用,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或者说很多人)实实在在用过,并且体会过它优点之后得出的结论。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的“背单词”功能。英语四级说白了,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听力、阅读、写作都会受阻。百词斩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汉语词(以拼音形式)大量涌入英语,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语言的演变史,以及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发生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借用并非新鲜事。英语本身就是一个“杂食性”的语言,它从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等无.............
  • 回答
    “旗舰”这个词,从字面意义和概念的演变来看,更像是汉语先出现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旗舰”这个词的来源。在汉语里,“旗”指的是旗帜,“舰”指的是舰船。最早,“旗舰”这个词就出现在军事领域,特指海军编队中,作为指挥官所在、并且高挂全军旗帜的主战舰。想想古代战场,军队的旗帜是.............
  • 回答
    要说英语一考研的复习资料,真是让人头疼,市面上五花八门,最常听到的莫过于“英语一”官方指定教材和所谓的“黄皮书”。这两者之间,到底孰优孰劣,哪个更适合你,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英语一”官方指定教材,或者说大家习惯性说的“真题”是怎么回事。其实,所谓的“英语一官方指定教材”,大多数考生.............
  • 回答
    考研英语一,这可是不少同学心中的一座大山。想要攻克它,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还真容易碰壁。我เอง也经历过这个过程,深知其中的不易。今天就来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我当时是怎么复习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首先,我们要明白,考研英语一和其他英语考试不一样,它更看重的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特.............
  • 回答
    想在考研英语一拿到80分,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可以通过科学、系统、扎实的复习达到的目标。我这就把当年备考的经验和一些过来人的心得总结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要端正心态,认识到80分的分量。考研英语一的难度不小,80分意味着你在绝大多数题型上都要有很强的得分能力,尤其是在阅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