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符合论一定会导致无穷倒退吗?

回答
符合论是否一定会导致无穷倒退,这是一个哲学上颇为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符合论”以及“无穷倒退”分别是什么。

符合论(Coherentism)

符合论是一种认识论理论,它主张一个信念的合理性或真理性,不是在于它能否与某种独立于思想的外部现实相对应(这是对应论的观点),而是取决于它是否与其他信念系统内部相一致、相协调。简单来说,一个信念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是因为它和其他你已经接受的信念“合得来”,能够融洽地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信念:“我今天早上吃了燕麦粥”。这个信念之所以是合理的,在符合论看来,可能因为它与你对今天天气的记忆、你早上听到的声音、你冰箱里燕麦片的存在等等一系列你同样相信的信念是吻合的。如果你的其他信念都指向你今天根本没在家,或者你从来不吃燕麦粥,那么“我今天早上吃了燕麦粥”这个信念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

符合论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比如证成符合论(Justificatory Coherentism),它关注的是信念的“证成”(justification)——即支持一个信念成为被接受的理由。一个信念被证成,是因为它符合你现有的信念体系。还有一种更强的版本是真理符合论(TruthApt Coherentism),它认为一个信念的真理性就取决于它在一个最连贯的信念系统中的位置。

无穷倒退(Infinite Regress)

无穷倒退是一种逻辑上或认识论上的困境。当一个事物(比如一个信念、一个论证、一个证明)的存在或合理性需要依赖于另一个事物,而那个事物又需要依赖于更前一个事物,如此循环往复,并且没有一个最终的起点或基础来终止这个链条时,就出现了无穷倒退。

在认识论中,无穷倒退最常被用来挑战那些不设立“基本信念”(basic beliefs)的理论。比如,一个支持自己信念A的理由是信念B,而支持信念B的理由是信念C,如果这个链条永远没有终点,那么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站住脚跟”,找到对A的最终确信。

符合论是否一定会导致无穷倒退?

答案是:并非一定,但符合论确实需要认真应对无穷倒退的挑战,并且存在走向无穷倒退的风险。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风险,以及符合论如何尝试避免它:

符合论面临无穷倒退挑战的原因:

1. 每个信念都需要其他信念的证成: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证成符合论的逻辑,那么每一个被证成的信念A,都需要其他信念(B、C、D……)来支持它,保证它与整个体系的连贯性。而B又需要C来支持,C又需要D来支持……如果这个链条没有尽头,我们就永远无法找到那个“最初的”或“最终的”证成。我们的合理性证明就变成了永无止境的追溯。
例子: 你相信“外面在下雨”(信念A)。这个信念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你看到窗外湿漉漉的(信念B),听到雨滴声(信念C)。你相信窗外湿漉漉的是因为你看到地面上有水迹(信念D),相信雨滴声是因为你听到了清晰的哒哒声(信念E)。但为什么你相信水迹(D)和哒哒声(E)就是真实的证据呢?这可能又需要你相信你的感官是可靠的(信念F),而相信你的感官可靠又可能需要一系列关于神经科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信念(G、H、I……)。如果这个证成的链条没有一个“不证自明”的起点,就可能导向无穷倒退。

2. 如何确立第一个信念的合理性? 符合论的关键在于“一致性”。但如果一个信念本身没有任何基础,它如何进入这个体系并获得一致性的支持?一个孤立的信念似乎无法被“证成”,因为它缺乏与其他信念的联系。如果所有的信念都需要相互支持,那我们一开始是如何获得任何信念的?

符合论如何试图避免无穷倒退:

符合论的辩护者们意识到了这个挑战,并提出了几种应对方式:

1. 非线性的、循环的证成(Circular but Nonvicious Coherence): 这是符合论最核心的辩护策略。与导致无穷倒退的线性证成不同,符合论认为证成是循环的,但这种循环并非是“恶性的”(vicious),而是良性的。
区分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 一个恶性的循环是说“A是真的,因为B是真的;B是真的,因为A是真的”。这显然无法提供任何真正的证成。而符合论的良性循环是指,在一个信念系统内部,各个信念通过相互支持而构成一个强大的、高度连贯的整体。信念A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与其他信念B、C、D……相互印证,并且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解释力强、没有内在矛盾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整体为每个部分提供了证成。
类比: 想象一下你正在拼一个巨大的拼图。你不会要求第一块拼图必须找到它“外部”的某个独立依据才能被放进去。一旦你放进去几块拼图,它们之间开始显露出图案和形状,你就可以根据这些已经形成的局部图案去寻找并确认其他拼图的合适位置。每一块拼图的加入都让已有的部分更加稳固,同时也为新加入的部分提供了背景。这个过程是相互支撑、相互强化的。
关键在于“系统性”: 符合论强调的不是孤立的“A支持B”的链条,而是整个信念集合的整体连贯性。一个信念的合理性,来自于它在整个连贯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其他所有信念的相互关系。

2. 关注“最优解释”或“最连贯的体系”: 真理符合论者可能会提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任意一个连贯的体系,而是那个最连贯的、最能解释我们经验的、最能预测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就更接近于真理。我们选择的信念体系,是经过比较和筛选的,是相对于其他可能存在的、不那么连贯的体系而言更优的。
例子: 如果你有一个信念体系,其中包含“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以及你看到的“一只黑天鹅”。那么为了保持连贯性,你可能会修改你的信念,比如接受“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或者“我看到的那个不是天鹅”。符合论者认为,我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最大限度地纳入新经验并保持整体和谐的体系。

3. 某些信念可能具有“根本性”但非外部的依据: 尽管符合论者反对基于外部现实的“基本信念”,但他们并不一定否定某些信念在心理上或认识论上的“起点”作用。比如,一些直接的感官经验,或者一些公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命题(如同一条推理链条中的基本逻辑规则),可以被视为体系的“锚点”,它们之所以被采纳,是因为它们极大地增强了整个体系的连贯性或解释力,并且它们本身不容易被其他信念所推翻。然而,这与对应论中将这些信念视为直接“对应”外部现实的“基础”是不同的。

总结来说:

符合论确实面临着无穷倒退的严峻挑战。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线性的、逐级证成的链条,那么确实可能陷入无穷倒退。

然而,符合论的辩护者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一种整体的、相互支持的、非恶性循环的系统性证成。在这种模式下,信念的合理性并非来自于一个无穷无尽的链条的终端,而是来自于它在整个高度连贯的信念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

关键在于理解符合论的“一致性”是一种动态的、整体性的概念,而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证明链条。它更像是一个相互印证的网络的形成,而不是一个不断向后追溯的单一路线。

因此,符合论不一定会导致无穷倒退,但它必须非常小心地定义其“一致性”和“证成”的概念,并提供有力的论证来解释为什么它的循环证成不是恶性的,以及我们如何能够确立并选择一个合理的信念体系。如果处理不当,确实会有滑向无穷倒退的危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理论必然是建立在某种不需要质疑的元语文的基础上的,类似于数理逻辑必须建立在元数学的基础上,因为你没有基本语言就什么也做不了。《现代汉语词典》就导致“无穷倒退”,因为它解释任何一个汉语词必须使用其他的汉语词,但实际使用时不会有无穷倒退,因为词典使用者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即“元语文”。

回到真理问题,答案很简单:在探讨真理问题的时候,人们已经具有了一些“元真理”,或曰常识,所以“符合论”倒退到常识为止,不会有无穷倒退。

无穷自指永远带来这种表面上的悖论,例如埃舍尔的画,到底是左手画了右手,还是右手画了左手,在画的世界里确实是悖论,但在元环境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只手都是埃舍尔画的,根本没有悖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符合论是否一定会导致无穷倒退,这是一个哲学上颇为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符合论”以及“无穷倒退”分别是什么。符合论(Coherentism)符合论是一种认识论理论,它主张一个信念的合理性或真理性,不是在于它能否与某种独立于思想的外部现实相对应(这是对应论的观点),而是取决.............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困惑。其实,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认知和医学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获取疾病信息变得异常容易,这既是好事,也可能带来一些误导。 当一个人开始关注某个健康问题,或者身体出现一些细微不适时,很容易就会想到去网上搜索相关的症状。一、 诊断的“以偏概.............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却又无比复杂。要不要活得符合主流价值观?这就像问一个人走路一定要踩着路上的砖块吗?好像是,但有时候,你就是想踩着草地走,或者跳到另一条路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主流价值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多数派”的意味。它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在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
  • 回答
    关于是否存在一个可量化的宏观指标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符合一国生产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我们倾向于认为存在一种“适应性”或“匹配度”,但要将其量化为一个单一、普适的宏观指标,并普遍接受为科学测量工具,则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是不存在的。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难.............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从专业角度审视夏俊峰之子(我们姑且称他为“小夏”)的画作,并判断其是否符合一个十岁儿童的心智发展阶段,这需要我们抛开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纯粹地从绘画艺术和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十岁儿童在心智发展上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已经进入了“图画思维”的后期,或者说“图式思维”的.............
  • 回答
    詹姆斯与科比:攻防一体的王者之争在无数篮球迷心中,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的名字,总是与“攻防一体”这个词紧密相连。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球员,但谁更能称得上是攻防一体的典范,这个问题却是个永恒的讨论。要深入探究,我们不能只看数据表面的数字,更要理解他们如何将这项篮球艺术融入比赛的方方面面。.............
  • 回答
    哎,最近我这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跟坐过山车似的。先说我这男朋友吧,名字就不提了,反正就是那种你一眼看过去,不会有任何惊艳感的人。身材一般般,长相也算不上帅气,甚至可以说有点普通,扔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不过呢,他人是真的好,对我也好,细心体贴,给我买我喜欢的东西,下雨天会提前去接我,会记住我说的每一.............
  • 回答
    我非常乐意和你一起探讨棋局中角部行棋的还原,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围棋里,角部就像是舞台的边缘,虽然看起来不显眼,但却是棋局的根基,很多精妙的战术和破绽都隐藏其中。要“符合棋理地还原角部行棋次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对棋子价值、连接、切断、根据地、活棋与死棋等一系列围棋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还.............
  • 回答
    一些国家政策之所以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信息不对称、理性有限等多种因素。经济学原理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市场运作的理性分析得出的,而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远比简单的理论模型复杂得多。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一、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高达模型玩家,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有哪些高达模型比较适合女生?” 其实,审美的范畴非常广泛,很难一概而论。不过,如果抛开那些硬核的机械设定和复杂的军事背景,单纯从“好看”、“有气质”、“易于摆弄”这些角度出发,确实有一些高达系列和具体型号,更容易获得女生的青睐。首先,我们得明白,女.............
  • 回答
    确实,一些讨论会提到卫星轨道似乎“不完全”遵循开普勒定律或牛顿定律的字面描述。这并非说这些基本定律错了,而是说在描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我们需要更精细、更全面的计算方法。就像我们用欧姆定律来描述电路一样,当电路变得复杂时,我们就需要用到更高级的电路分析技术,但欧姆定律仍然是基础。那么,在实际中,卫星.............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这个“大同世界”,以及我们是不是该偶尔跳出那些被认为是“正常”的框框。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日出东方,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城市安静而有序,没有喧嚣,没有争执,甚至连一丝不和谐的音符都找不到。每个人都过着规律而满足的生活,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工作内容都恰好能发挥个人特长且不感到丝毫压力.............
  • 回答
    泰州一广告牌内发现女尸,警方通报称符合高坠死亡特征,初步排除他杀,正在进行身份认定。这起事件虽然公布的信息不多,但其中涉及的几个点,却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首先,“广告牌内发现女尸”本身就极不寻常。一个正常人,除非有极端特殊的原因,否则绝不会主动选择进入广告牌内部。广告牌通常是结构封闭、空间狭.............
  • 回答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扎眼的,也确实是这些年娱乐圈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要说它符不符合“正常逻辑”和“大多数人价值观”,这事儿得分好几头来看,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最直接的理解是,粉丝(比如追星族)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做出了一些出格.............
  • 回答
    判断一句话是否符合中文口语习惯,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看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其中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平时聊天,有时候会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这些都能让话听起来更地道、更舒服。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角度来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考察:1. 词汇层面: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物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动量守恒。我们来好好聊聊“炮姐”的超电磁炮。首先,要回答“炮姐用硬币打出一发超电磁炮是否符合动量守恒”,答案是:原则上是符合的,但具体“去向”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在一个孤立的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所.............
  • 回答
    嘿,刚入知乎的朋友你好呀!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关于《见龙卸甲》的问题,这片子确实是个挺能聊的话题。你说得对,《见龙卸甲》最大的“原罪”就是它和咱们熟知的历史(正史《三国志》)以及更深入人心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差了十万八千里,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改编。但是,抛开历史和演义这层滤镜,它就一无是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