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国家政策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回答
一些国家政策之所以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信息不对称、理性有限等多种因素。经济学原理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市场运作的理性分析得出的,而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远比简单的理论模型复杂得多。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

一、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

选票最大化与短期利益: 政治家需要通过选举来获得权力,因此政策的制定往往更倾向于能够带来短期可见的利益或赢得选票。即使某项政策从长远来看对经济有利,但如果短期内会引起民众不满或导致失业,政治家也可能回避。例如,削减低效补贴可能导致短期失业率上升,虽然长期来看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政客可能因为害怕选票流失而维持现状。
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Lobbying): 强大的利益集团(如特定行业的企业、工会等)会通过游说和政治献金来影响政策制定,使其偏向于自身利益,而非整体经济的福祉。例如,某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可能会游说政府维持过高的关税,以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国际竞争,即使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体经济的效率。
意识形态和政治承诺: 某些政策可能源于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如保护主义、福利主义等),或者是因为政治家在竞选时做出的承诺,即使这些政策与主流经济学原理相悖。例如,一些政府可能为了兑现“创造就业”的承诺,而推行保护主义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会扭曲市场价格,降低生产效率。
民粹主义和公众情绪: 在某些情况下,政策可能受到公众情绪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民众可能支持某些看似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政策,即使这些政策的长期经济后果是负面的。例如,在经济下行时,呼吁政府直接发钱来刺激消费的政策可能很受欢迎,但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局限: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政策制定者可能无法完全掌握经济运行的全部信息,或者掌握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市场信息本身也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面临类似挑战。例如,政府在进行产业扶持政策时,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哪些行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哪些只是短期投机。
模型简化和现实复杂性: 经济学模型是为了理解现实而进行的简化。当政策制定者试图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现实中的经济活动涉及无数个体、企业和相互作用,这些都难以被模型完全捕捉。
预测的困难性: 经济预测本身就非常困难,即使是经济学家也常常犯错。政策制定者需要基于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来制定政策,而这些预测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例如,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和价格的波动对于制定能源政策至关重要,但这些预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
短期与长期效应的权衡: 经济学原理往往强调长期效应,而政策制定者可能更关注短期效应。例如,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可能导致短期经济放缓,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稳定物价。如果政府优先考虑短期经济增长,就可能不会采取这种措施。

三、政策执行的困难和扭曲:

官僚体系的低效和寻租: 政策的执行过程涉及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僚机构可能存在效率低下、决策迟缓、部门利益冲突等问题。同时,寻租行为(通过非生产性活动谋取经济利益)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资源被分配给与政策初衷不符的个体或群体。例如,政府的补贴项目可能被某些关系户或腐败官员截留。
“寻租”行为与政策扭曲: 尽管经济学原理强调效率和竞争,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利用政策的漏洞来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初衷。例如,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被企业用来进行会计操作和避税,而非用于实际的生产性投资。
政策本身的内在冲突: 有时,一个政府可能会同时推行相互矛盾的政策。例如,一方面鼓励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这种冲突会导致政策效果的抵消,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四、制度和文化因素:

制度的惯性: 历史形成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可能具有一定的惯性,即使它们不再符合最新的经济学原理,也难以快速改变。例如,长期存在的福利制度或特定行业的监管框架,可能已经过时但由于政治和社会阻力而难以改革。
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影响其对经济活动的认知和政策选择。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公平分配,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这可能导致某些与主流经济学原理不同的政策取向。
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经济面临的挑战和资源禀赋也不同。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采取一些在发达国家看来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政策,例如通过保护幼稚产业来促进工业化。

五、对经济学原理的误解或选择性采纳:

对经济学原理的片面理解: 有时,政策制定者可能对经济学原理存在片面的理解,或者只选择性地采纳那些支持其观点的部分。
“经济学不是万能的”的观点: 即使是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原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有时需要考虑其他非经济因素。然而,如果这种“非经济因素”的考量过于主观或被政治动机驱动,就可能导致政策偏离经济理性。

举例说明:

保护主义(贸易壁垒): 经济学原理普遍认为自由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但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创造就业或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会设置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这短期内可能保护了国内相关产业,但长期来看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生产效率,并可能引发贸易报复。
政府对特定行业的巨额补贴: 经济学认为补贴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但许多政府为了发展战略性产业或“中国制造2025”这类宏伟目标,会对特定行业进行巨额补贴。如果这些产业的长期竞争力不足,最终可能导致巨额财政亏损和资源浪费。
非市场化的价格管制: 经济学认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最有效率。但一些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或保障民生,会实施房租管制、食品价格管制等政策。这可能短期内惠及部分民众,但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供给短缺、质量下降等问题。
“大政府”倾向的福利政策: 虽然福利政策可以提供社会保障,但过度扩张的、缺乏效率的福利制度可能抑制个人劳动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一些国家为了实现较高的社会公平目标,可能会推行一些经济学原理认为难以持续的福利政策。

总而言之,国家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经济学原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框架,但它必须在政治、社会、历史和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进行。当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政策执行出现扭曲,或者制度文化存在差异时,就可能出现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国家政策。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国家政策的有效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的问题很(简)单纯(洁),但要想答好却实在难: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论证,但正是因为有太多可以说,反倒有点无从下笔。知道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我索性就po几个意识流上来,写哪算哪,各位凑合看吧。

——其实这个问题也好回答——一句“影响国家政策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军事,民智,社会大环境,国际环境,等等“也就搪塞过去了,可是我预感到这样的答案并不会让楼主满意,所以写了以下,微长。(在纽约大学学政治经济学就该有个学术的样子~!)

1.先解决楼主在问题描述里提到的几个案例。其实道理很简单,稍微一想就能明白。拿第一个问题——高速公路免费政策——来说:高速公路原本是收费的(养路费/道路建设费)。有人觉得不爽——为什么我每年已经交那么多税了,跑个高速公路政府还要收我钱? ——那好,现在我免费给你们用一下,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我要收费了。——好了,堵了,高兴了?不说话了?——哼哼,不说话了依旧用怨怒的小眼神儿看着你。为什么呢?因为事实并没有改变:收费的高速路恢复到畅通无阻,而我也依旧在交着过桥费。——虽然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我在交着这份儿钱,但我心里依旧不爽。

看,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人”,是错误的——人们在意损失比收益多。

推及到政治学里来说,当经济繁荣时,人们没什么感觉;但是一旦经济衰退了一点点(甭管原因是什么),所有人都开始怪政府。(不是在为政府洗白,这一段的重点是“大众心理”)


2. 问题说明里也提到了“民”,并且用很真诚的语气表达了他/她的疑问——“什么样的决策才是真正利民的?” 我们先说后者。

在说“利民政策”之前,我们首先要牢记,政府/执政党的根本目的永远是“选票”。所以,政府不会冒被选民投下去的风险去颁布“损民政策”——至少不会明着来。

举个栗子:

在定关税政策的时候,政府有三个工具:关税(tariff), 非关税贸易壁垒 (core NTBs), 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Quality NTBs)。假设选民想要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带来较低价格),企业/利益集团希望贸易保护(可以理解吧?)政府需要利益集团的资金游说选民,又需要选民的赞同票(哎呦喂,知乎的即视感),两边发生利益冲突。这时候政府怎么办?明智的政府会选择降低明显的关税(tariff)给选民做样子,同时暗暗增加比较隐晦复杂的非关税贸易壁垒(NTBs)。这样,既成功忽悠了选民,利益集团也会给钱。

——上面这个例子,利民不利民先放一边(因为三个工具叠加起来使用的最终影响是不确定的),我们首先可以看出,

1. 政府决策的一般过程是经过层层考量、多方博弈的结果。

2. 政府一直在坚持他自己的目标:保住执政党地位。

3. 选民有选票,因而最重要。

4. 太明显的不利于人民的政策 或者 后被证实损害人民利益的政策 会被选民票下去。

5. 所以政府的政策大多数都有利于、起码无害于人民。——它也实在没必要处处和人民对着干。

多党制国家理论上是这样。而在 一党制/专制/独裁 国家,执政党并不面临来自社会其余部分的总体威胁,而是面临推选人团(selectorate)这类人群的威胁。所以,本质上来说,政府也不会太胡作非为,何况人民是会造反的(埃及例)。

那么,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政策是在损害人民利益、伤害人民感情的呢?


——需要看一下“人民”想要的,是什么。

人民群众想要的,是高工资,是低房价,是少交税,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公共设施,是免费医疗,是低通胀,是强势汇率,是经济高速发展,是低失业率,是想生几个生几个,是家家有田户户有车,是条条大路畅通无阻…… 有追求是好的,可是,哪儿那么多好事儿啊?经济学原理要笑死了好嘛??就算政府好不容易一一满足了这些要求(其实根本不可能),人民也还会抱怨:你丫早干嘛去了??!

同学们,政府不好做啊。就算把全国的经济学家叫到一起,也商量不出一个“一边经济增长、一边还不通胀”的方案呐。

为什么?供需曲线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就这条,算是经济学原理里的元老之一了吧?可是,这个规律却不被大众所接受——心理上受不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经济学家给出的意见彼此一致,和大众的意见却常常相反”的原因。在经济学教材里,第一章第一节就讲过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做最优配置。”所以,当人民以其 “不切实际的愿望” 和 “便宜都占尽的欲望” 去要求政府,政府做不到啊。

另,政府政策的制定,是经过多方考量、多个力量博弈的结果。毕竟财政预算就那么点(你们又不肯多交税←_←),左分分右分分,很快就花光了,说不定都赤字了T T “政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实这话啊,它没错儿。


最后,即使“利民政策”真的实施了,它的“利民性”也不是必然的。就像之前说的那个“关税三工具”的例子,由于净影响是不确定的,所以决策实施起来最终哪一方受益也是说不准的。


【给耐心看到最后的同学们发福利】

介绍一个有趣的idea, 希望能给楼主一点儿启发。(蠢笨如我,手抄一遍比用电脑软件弄快多了←_←)

以上。-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