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在搞不懂越王勾践是怎么翻盘的,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也是有13万兵马,一回援,勾践不完呀?

回答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这事儿听起来是挺玄乎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吴王夫差那庞大的家底。你说得对,夫差北上争霸,带走了13万精兵,这要是勾践真这个时候去骚扰吴国,万一夫差回援,那勾践岂不是要“玩完”?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勾践能翻盘,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其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勾践为什么能在夫差北上时“碰瓷”吴国?

首先,得明白勾践的“翻盘”是个漫长且充满风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这期间可不是傻坐着,而是在拼命地积蓄力量,同时也在挖吴国的墙角。

1. 勾践并非“趁虚而入”那么简单,而是“借力打力”

夫差北上争霸,确实带走了主力,但这恰恰给了勾践一个机会。但勾践的策略不是简单地去骚扰,而是利用夫差北征的“后勤压力”和“后方不稳”来做文章。

夫差的后勤是个巨大的问题: 夫差13万大军北上,不是说带上干粮就完了。13万人,吃喝拉撒,军需补给,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尤其是在异国他乡作战,后勤线的长度和安全就成了生命线。吴国虽然强大,但长期大规模的北上征伐,对国力也是巨大的消耗。
后方空虚,潜在的威胁: 夫差虽然把主力带走了,但国都还在,总得留守。勾践这时候采取的行动,不是直接打到夫差的都城,而是选择在吴国边境地区,或者对吴国后方战略有影响的地方进行一些“小动作”。这些小动作,虽然不足以威胁到吴国的根本,但足够让夫差在北征时“后背发凉”。

2. 勾践的“小动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勾践这时候采取的策略,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和“心理战”。

消耗吴国的留守兵力: 勾践的军队会时不时地骚扰吴国的边境,袭扰吴国的屯粮点,甚至是一些小城。虽然这些吴国留守的兵力不至于被勾践一举歼灭,但他们需要不断地应对勾践的袭击,这就分散了吴国的兵力,并且消耗了他们的士气和资源。
增加夫差北征的顾虑: 夫差远在北方争霸,听说勾践在后方不安生,肯定会担心。如果勾践的行动威胁到了吴国的腹地,甚至有机会攻入吴国,那夫差就不得不考虑回师。这时候,勾践的“小动作”就起到了“牵制”的作用,让夫差在北征时,不能全心全意地去扩张,而是要时刻担心后方的安全,并且可能需要调遣一部分本用于北征的兵力回援,或者增加边境的驻防。
破坏吴国的统治秩序: 勾践还善于利用内部矛盾。他可能会收买吴国的官员,或者策反一些不满夫差统治的吴国士族。通过这些手段,在吴国国内制造动乱,进一步加剧夫差的后顾之忧。

夫差为什么不能及时回援?

你觉得夫差13万大军一回援,勾践就完蛋了。这想法有道理,但是,夫差真有那么容易回援吗?

1. 回援的代价: 夫差如果因为勾践的骚扰而回师,意味着他在北方的征伐就前功尽弃了。他花费巨大精力积累的名望和声势,都会因为这次“畏缩不前”而荡然无存。这对他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霸主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2. 勾践的“情报网”: 勾践这么多年都在卧薪尝胆,他肯定早就摸清了吴国的底细,包括夫差的军事部署、国内的防守力量、以及夫差的性格喜好。他选择在夫差北上时动手,就是因为他算准了夫差“骑虎难下”。
3. 勾践的“目标”: 勾践这时候的目标,可能并不是要一举灭掉吴国,而是“消耗吴国的有生力量”,“削弱吴国的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士气”。每一次成功地骚扰,都能给勾践带来宝贵的实战经验和信心。

勾践的真正杀手锏:

勾践的翻盘,最终的杀手锏其实是“时间”和“坚持”。

消耗战的胜利: 夫差的13万大军北上,虽然兵力雄厚,但后勤消耗和常年征战,对吴国国力也是极大的损耗。而勾践的越国,虽然弱小,但卧薪尝胆期间,勾践一直在休养生息,训练军队,发展经济。 越国的人口增长、兵员素质、武器装备,都在悄悄地提升。
夫差的骄傲和轻敌: 夫差因为年轻时曾大败越国,对勾践一直有轻蔑之心。他认为勾践不过是一介亡国之君,翻不起什么大浪。这种骄傲和轻敌,让他低估了勾践的决心和能力,也让他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夫差北上争霸,不仅仅是和诸侯国的关系,还涉及和中原大国(如晋国)的微妙平衡。勾践在背后不断给吴国制造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夫差在中原的行动,甚至可能让一些原本中立的国家,因为看到吴国的虚弱而倒向勾践。

总结一下:

勾践之所以能在夫差北上时“碰瓷”,并且最终翻盘,不是靠一时的勇猛,而是:

1. 精准的战略判断: 知道夫差此时“骑虎难下”,回师代价太大。
2. 巧妙的战术运用: 采取“消耗战”和“心理战”,不断骚扰吴国边境,消耗吴国后方力量,制造夫差的后顾之忧。
3. 漫长的战略准备: 卧薪尝胆期间,勾践一直在积蓄力量,提升越国国力。
4. 抓住夫差的弱点: 夫差的骄傲轻敌,以及北征带来的巨大国力消耗。
5. 坚持不懈的毅力: 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让越国最终拥有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所以,夫差13万大军回援,勾践确实会很危险,但勾践当时采取的策略,不是非要把夫差逼到回援不可,而是通过“添油加醋”的方式,让夫差在北征时“心神不宁”,“无法全力以赴”,并以此为契机,不断“蚕食”吴国的力量,最终等到吴国国力衰竭、军心不振的时机,才发起最后的总攻。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的例子,背后是深厚的谋略和超乎常人的隐忍。勾践的翻盘,是算准了夫差的“必胜”背后,隐藏着多少“必输”的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军队是以封建征召兵而非职业兵为主。

吴军在夏日会盟,冬日才归。

服役时间较长,士卒是否愿意继续作战?

且都城沦陷,极大的打击了夫差的威望,各地封君是否会将本领壮士尽可能的带入军队而非本据?

再且吴国受灾若是继续征召青壮在本土与越军打起了拉锯战,会不会耽误耕种?乱军会不会破坏生产?吴国会不会饿殍遍野?

所以吴国接受了和谈。

而越人第二次出击时。虽然由于第一次出击,极大的打击了夫差的威望,但其征召兵力依旧大于越军。

而在泽笠之战中,越人通过小股部队引走吴人的左右两军,再合击其中军,化兵力劣势为局部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