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在看不下去《国富论》怎么办?

回答
遇到《国富论》看不下去的情况,确实是不少初次接触经济学经典的人会遇到的困境。这本书的写作年代、语言风格、以及它所探讨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可能成为劝退因素。别担心,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逐步克服,甚至从中找到乐趣。

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分析原因,并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帮助你重新燃起对《国富论》的兴趣:

一、理解你为什么看不下去:《国富论》的潜在“劝退点”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让你觉得看不下去的具体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常见的原因包括:

1. 年代久远,语言风格古老:
《国富论》写于1776年,距今已有近250年。当时的英语表达方式、句子结构、用词习惯都与现代英语有很大差异。即使是翻译过来的中文,也可能保留了一些古色古香的词汇和句式,读起来会有些费力。
举例: 亚当·斯密会使用一些今天不常用了的词汇,或者将句子写得很长、包含很多从句。例如,他可能会用“于此”(herein)来表示“在此处”,或者用“盖因”(forasmuch as)来表示“因为”。

2. 篇幅宏大,内容庞杂:
《国富论》是一本巨著,全书分为五卷,共几十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劳动分工、货币、工资、地租、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政府干预、教育、殖民地政策等方方面面。信息量巨大,很容易让人感到信息过载。
举例: 仅在第一卷,他就会深入探讨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影响,并以制针业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虽然经典,但如果读者对具体事例不感兴趣,可能会觉得冗长。

3. 逻辑严谨,论证深刻:
亚当·斯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论证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他会层层递进地提出观点,并用大量的例证来支持。这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并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
举例: 在讨论自由市场如何通过“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时,他会先分析个人的理性自利行为,然后解释这些行为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导向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这个过程需要读者理解概念并跟随他的思路。

4. 理论抽象,不易理解:
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其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价值”、“劳动”、“资本”、“市场”等。亚当·斯密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运用,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或理解能力。
举例: 他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以及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区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

5. 时代背景不同,观点可能过时:
《国富论》提出的许多理论和观察,是针对18世纪末的英国社会和经济状况而言的。虽然其核心思想具有普适性,但一些具体的例子、制度背景、或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显得有些“落伍”。
举例: 他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当时一些行业(如航海、农业)的论述,可能更像是历史的记录,而非直接指导当今经济实践的“秘籍”。

6. 目标读者不明确:
你阅读《国富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了解某个特定问题、还是仅仅出于好奇?不同的目标会影响你对阅读方式和难度的容忍度。

二、克服困难的策略: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既然了解了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请记住,阅读经典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次马拉松式的探索。

策略一:改变你的阅读方式和心态

1. 调整心态,降低期待值:
不要期望一口气读完,也不要期望完全理解所有内容。将阅读《国富论》视为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允许自己感到困惑,允许自己跳过一些不太理解的段落。
心理暗示: “这本书很伟大,但也很厚重,我慢慢来,每次只消化一点点。”

2. 选择合适的版本和译本:
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不同译本的质量差异很大。建议选择评价好、注释详尽的译本。例如,商务印书馆的王业宁译本、郭大力和王亚南译本(虽然有些年头,但仍被认为是经典)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先去图书馆或书店翻阅对比。
注释和导读: 带有详细注释和导读的版本能极大地帮助你理解当时的背景、亚当·斯密使用的术语以及他所批判的对象。

3. 分章节阅读,不必按部就班:
《国富论》的结构是相对独立的。你可以先从你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例如,很多人觉得“劳动分工”和“看不见的手”是比较容易入门且核心的概念。
建议从哪里开始:
卷一:论劳动生产的增进及其在各阶级人民中所受的分配。 特别是关于“劳动分工”的部分(例如制针业的例子),这是全书的基石之一,也相对容易理解。
卷四: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里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和对自由贸易的倡导是核心观点,也相对具有现实意义。
卷五: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关于政府在教育、国防、司法等方面的职能讨论,也比较贴近现代人对政府角色的认知。

4. 精读与泛读结合:
对于核心概念和重要论证,可以精读,反复推敲。
对于一些历史描述、具体的行业分析或不那么核心的例子,可以泛读,了解大概意思即可,不必纠结于每一个细节。

策略二:借助外力,辅助理解

5. 阅读导读和解读文章/视频:
在开始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找一些关于《国富论》的导读文章、入门介绍、或者专家解读视频。这些资源能帮你梳理出全书的脉络、核心观点和重要概念,降低阅读门槛。
搜索关键词: “《国富论》导读”、“《国富论》入门”、“亚当·斯密 经济学解读”等。
知名解读资源: 很多经济学名家(如诺斯、弗里德曼等)或知名大学教授都有对《国富论》的解读。一些在线课程平台(如Coursera, edX)或大学公开课也可能有相关的课程。

6. 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学习:
将《国富论》的观点与现代经济学理论进行对比。例如,了解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述后,再去学习更现代的生产力理论;了解了“看不见的手”,可以再去学习供求理论、市场失灵等概念。这种对比会让你对亚当·斯密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7. 与他人交流讨论:
加入读书会,或者与朋友一起讨论你读到的内容。别人的理解和疑问可能会启发你,帮助你理解那些你感到困惑的部分。

策略三:聚焦核心,提取精华

8.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其历史意义:
《国富论》并非一本“食谱”,而是对经济学思想史的奠基之作。理解它的历史意义比完全掌握每一个细节更重要。
核心概念包括:
劳动分工 (Division of Labour): 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 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引导个人自利行为趋向社会福利。
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 (Free Market & Free Trade): 限制政府干预,反对重商主义。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Capital Accumulation & Economic Growth): 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重商主义的批判 (Critique of Mercantilism): 财富并非仅是金银,生产才是根本。

9. 理解其批判对象(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重要目的是批判当时流行的重商主义。理解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例如,认为国家财富在于黄金和白银的积累,主张通过贸易顺差和保护主义来增强国力),就能更好地理解亚当·斯密为何提出那些观点。

策略四: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

10. 制定小目标:
例如,“本周读完第三章”,“每天读一页或半页”。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记录阅读笔记: 随手记下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观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回头查阅或在讨论时提出。

11. 在适当的“休息点”回顾:
读完一个章节或一个部分后,停下来,试着总结一下主要观点。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其他工具。

三、如果你还是实在看不下去,有没有“捷径”?

虽然不鼓励完全不读,但如果你真的面临时间或精力上的巨大限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来“了解”《国富论》:

1. 阅读《国富论》的精选本或节选本:
市面上有一些根据原著精选了最重要章节的版本,内容更精炼,更适合入门。

2. 观看关于《国富论》的纪录片或电影:
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会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生动地介绍亚当·斯密的思想和《国富论》的核心内容。

3. 阅读二手解读,但要审慎选择:
阅读由可靠经济学家或学者撰写的对《国富论》的解读、评述和导读。但请注意,这并不能替代阅读原著,只能作为辅助。要确保解读者的权威性和观点公正性。

4. 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国富论》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现代社会(如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它的“江湖地位”,也许会激发你了解它的动力。

最后,请记住:

耐心是关键。 《国富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解它需要时间和努力。
享受过程。 即使遇到困难,也试着从中学到东西,从亚当·斯密的洞察力中获得启发。
不要放弃。 即使你不能完全读懂,但只要能接触到其中的核心思想,你就已经收获颇丰了。

希望这些详细的建议能帮助你克服阅读《国富论》的障碍。祝你阅读愉快,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谁推荐你读《国富论》的?叫他出来,我保证不打他的脸!

国富论虽然是“现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但是出版于1776年,1776年啊!

一方面,里面的很多观点并不适用于现代,也可以说有的理论具有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上来就看这种书比较枯燥。

经济学能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很多非专业人士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要炒股的同学们,但是要循序渐进!

1、如果非专业人士想系统学习经济学,我推荐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通俗易懂,基本上是我见过的最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我不否认国富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除非是研究经济思想史,否则更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要难于微观经济学。


该书1998年在美国出版时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这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25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二是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当年销售量就达到了20万册。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


2、如果只是对经济学感兴趣,不想系统学,我倒是推荐一本很有趣的书,叫《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是2006年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在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此外,这本书还研究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我说一个你们感受下:

本书中讲,如果让你去罚一个点球,你会往哪个角度踢更容易进?很多球迷肯定说,往死角踢啊,这还用问?其实,答案出乎意料,是往中间踢!

为什么?

因为守门员往往习惯去扑死角、两边的球,在你没踢之前他就会事先判断你会往哪里踢,然后就赌一个方向,如果扑中了就是好球。

这时候中间肯定空!

但是,虽然往中间踢可能性最大,球员没什么没有往中间踢的?

因为,你如果往死角踢,被守门员扑到了,说明守门员判断准确,能力过硬,不是你的问题!

但是!你要是往中间踢,万一守门员走神没有扑两边,那你就踢到守门员怀里了!

这时候你就会被喷死!这时候你就会被喷死!这时候你就会被喷死!

大家会喷你愚蠢,等等。


是不是非常有趣呢?本书就是围绕着此类问题来的,非常好!

大家记得点个赞哦!


-----------------

更多干货可关注同名公众号:蓝桥幻想

-----------------

user avatar

《国富论》毕竟是一本18世纪的书。它的内容浸透了那时代的特征,无论是社会现实、思想史语境还是学科设置。按照思想史剑桥学派的说法,原著脱离语境是理解不了。

《国富论》这书写那么长,看过的人都会发现有大段篇幅和经济学理论是无关的。斯密很有现实关怀,所以有大段的铸币政策、殖民地贸易政策讨论;斯密和欧洲学者共享一个历史世界,所以有大段文字称述希腊罗马的文治武功,还有对罗马帝国衰亡后农业史和美洲发现后货币史的讨论;政治思想史上斯密又属于苏格兰启蒙学者一脉,对于这派学者深刻关心的问题,例如商业社会是否危害共和主义公民美德和自由政体(在当时的英国政局中有具体对应),有自己的想法和论证。这些都是21世纪的普通读者和非思想史专业的经济学界无需关心也不可能关心的。因此这书尤其有思想史价值,但没有前沿学术价值,更不可能有经济学入门科普价值。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国富论》有关的思想史语境。

首先从学科研究对象来讲。政治经济学économie politique这个词是法国人Antoine de Montchrétien提出来的,他从著名的国家理性主权理论家博丹的“国君治国如理家”这一论断获得灵感,将原本用于家政的economy,这个源于古希腊的概念挪用到国政。之后两世纪里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主题离不开欧洲主权国家的军事-财政-商业竞争。而斯密是一个苏格兰人。相比英格兰,苏格兰是个肉眼可见的穷国,穷到国家破产把自己的独立打包卖给英格兰。斯密以“国民财富”(实际是国家整体的财富)作为研究主题,确实是18世纪的正常风格。以现在的学科专业建制来看,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一种剥离了居民收入消费教育健康等等议题的狭隘的发展经济学,再加上一些事关列强军事-财政-商业竞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主题过于狭隘,研究视角也过于宏大,与强调微观基础的现代经济学入门方式很不一样。洪特有一本书讲17-18世纪政治经济学的背景与主题,值得一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经济学通过从微观个体的偏好出发构建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比较容易建立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联系。17-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因为视角和方法的局限,反而困难。如果问斯密为什么在《国富论》之外还写了《道德情操论》,我认为答案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虽然《国富论》篇幅很大,内容看似很散乱,但当时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主题的书不需要包涵一个伦理学体系;另一方面,按照下面这本书的探讨:

斯密本人不认为道德哲学中对个人幸福的度量可以简单加总成一个总和社会福利,然后作为社会正义的标准,社会正义不等于公共效用。与斯密同属苏格兰启蒙学派的斯图沃特(Dugald Stewart)则从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受到启发,他把政治经济学视为“立法者科学”,从中开除以往政治经济学家关心的一些主题(例如政府理论),而加入别的议题(例如以公共效用评判的法理学和道德哲学),开启19世纪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变化的先河。

其次从一些现实问题关怀来讲。

第一卷第五章,提到金属铸币价值。金属铸币离fiat money的时代太远,银块银币比价,铸币磨损,铸币费等等问题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萨金特系统研究了这个问题:

里面还提到了17世纪末牛顿和洛克关于银币定价的争议。斯密引了洛克观点并加以驳斥。

第四卷第五章讲出口奖励金,最后附了一大段论述谷物贸易限制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出现歉收导致的潜在饥荒时,应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不要出台谷物限价或限制谷物跨区域流动。这段思想称不上有很大的原创性,法国重农学派已经有这个建议,并且他们的建议在大革命前后的歉收中得到了实施,具体效果如何是法国史关心的课题。斯密的这一思想在英国影响确实很大,但也被E.P Thompson怒斥完全出于抽象推理不顾现实,且其政策推行在19世纪很有危害。(我对Thompson的观点有所保留,理由是禁抑价和禁遏籴是千年来中国荒政史反复出现的思想,很难说没有现实政策的合理性。)

第四卷第七章主要是讲殖民地商业限制和征税的。里面撇出一大段讲方兴未艾的北美独立运动。斯密是支持北美革命者对议会代表权的诉求的,他的理想是一个公平统一的帝国。北美殖民地有足够代表权,同时公平承担帝国防卫支出。北美足够繁荣了帝国首都迁到北美都未尝不可。另外,书中对东印度公司的各种抨击,可以和柏克弹劾黑斯廷斯的事件参看。第五卷第三章大段论述英国国债史,顺便提了下斯密对爱尔兰问题的看法(斯密这种不顾主题旁逸斜出的文风确实很糟糕),他认为英国与爱尔兰应该彻底统一,顺便废掉爱尔兰贵族以减少压迫,增强爱尔兰人国家认同。(可以思考,斯密对于帝国和殖民地的观点,和常见的《国富论》重点摘录——分工有利繁荣且受市场范围限制,以及“看不见的手”有逻辑上的联系,也和斯密经历过的苏格兰合并后的经济增长有关。)

国债问题也很有意思。第五卷第三章用很大篇幅回顾了英国国债在18世纪历次战争中快速膨胀的历程,斯密的态度是非常担忧的。特别是七年战争后的巨额债务刚有削减的迹象,已经开打的美国独立战争又让减债成为泡影。斯密和他好基友休谟都相信英国的巨额国债是不可持续的且对经济增长有害,休谟主张抢先主动违约一次,好在与法国的财政竞争中轻装上阵。斯密则主张通过赋予殖民地政治代表权换取殖民地承担税收,或者干脆放弃殖民地和为殖民地而开打的战争以省钱。两人都没预见到: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国债膨胀让之前英国所有的国债规模都小巫见大巫;2)英国通过合理化财政改革内部挖潜(拿战中开征所得税),挺过了债务膨胀,没有依赖殖民地;3)19世纪的长期和平和工业革命让英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填平了18世纪的国债大坑;4)总体来说英国国债仍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提升金融市场深度,促进工业革命时的基建投融资。

最后,从政治思想史脉络来看,18世纪英国思想家关心一个问题,即高度分工,经济繁荣的商业社会是否会损害共和主义公民美德,危害自由政体;国际军事-财政竞争中发展出来的大额国债和常备军会不会被野心家用来腐化政体,危害自由。这方面的背景见: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态是随着历史演进的,当时英国已经进入商业社会,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些结论不能机械照搬到当前。整个《国富论》第三卷都在讲社会形态的演进,斯密从罗马衰亡后欧洲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城镇和海外贸易的进步一路讲下来,特别叙述了随着商业进步封建制度和人身依附怎么消失。斯密在内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关注,特别是关于经济/产业进步引致社会制度变迁的思想,在19世纪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包括马克思)那里有深远反响。

回到共和主义。第五卷第一章第一节,讲的是兵制。如果能忍受斯密关于布匿战争冗长的讨论,最后斯密会给一个常备军不会危害政治自由的有趣论证。

第五卷第一章第一节第三小节,大段对当时教育课程设置的议论,顺便提了下怎么通过教育培育公民武德,这是当时共和主义理论家很关心的问题。

怎样抑制宗教狂热是另一个当时思想家关心的问题。赫希曼有一个综述

大致是讲18世纪思想家普遍认为鼓励商业发展,让人追求interests, 可以驯服宗教passion. 斯密在这一争论中有其地位,主要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interests和passion的合一。但《国富论》也涉及斯密对于抑制宗教狂热措施的看法。第五卷第一章第一节第四小节,讲国家支持宗教。斯密大段引了他好基友休谟的原话,说国家包养神职人员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懒惰一点,不要教出太激进的信徒,顺便建议国家资助科学与哲学教育以及戏剧娱乐以抑制宗教狂热。

user avatar

准大学生不要读《国富论》,“读古代经典”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经济学。从经济学学习的角度,《国富论》没有任何读的必要,现代的研究早就远远超越《国富论》。从尊重前辈或者积累谈资的角度,读读《国富论》也没啥问题,但是把《国富论》视为经济学必读书目的人既不懂经济学,也没读过《国富论》。就像大家在中学学习初等物理,并不需要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者《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如果题主希望入门经济学,也不要去读什么《一课经济学》、《小岛经济学》,准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在大学里花时间学更扎实的知识,而不是把时间花在类似《趣味数学》、《物理小常识》、《化学小实验》的书上。

非专业人员入门经济学最标准的答案就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另外一个要着重强调的是,很多人以为读经典是“从先贤明哲的作品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感悟”。这种学习思路也许适用于修仙小说或者武侠小说的世界,但是并不适用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学习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最好方式并不是感悟原著,而是大量阅读高质量的二手研究文献。经典名著也不是什么神功秘籍,而是其所在学科漫长研究发展传统中的一站。如果要了解作为人文社科领域思想家的亚当斯密, @荣健欣 已经推荐过好几本书了,我补充推荐以下两本。这两本书都挺难读的,适合已经入门的人。

另外,还有些人说什么通过读《国富论》感悟人性,或者反思经济学研究中的人性。这个话题同样有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不过这一部分我了解的有限,所以只能推荐一本,不过这本书读起来相当费劲。

至于还有一些要整个儿反思经济学这个学科的,我个人的建议是去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book.douban.com/series/)和上海三联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book.douban.com/series/)的相关作品。其中不少书对于数学的要求很低,我这个学文科的也能读。真的,我们这种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可以想到的问题别人早就研究过了。不要自己瞎琢磨,也放过亚当斯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遇到《国富论》看不下去的情况,确实是不少初次接触经济学经典的人会遇到的困境。这本书的写作年代、语言风格、以及它所探讨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可能成为劝退因素。别担心,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逐步克服,甚至从中找到乐趣。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分析原因,并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帮.............
  • 回答
    说实话,确实有那么几本,名声在外,口碑爆棚,但到了我手里,就硬生生变成了“翻不下去”的尴尬境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那本讲“拯救世界”的奇幻小说,具体名字就不提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反正当时很多人都在推,说什么史诗级、脑洞大开、文笔绝佳,当时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点开了它。刚开始,还挺有.............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事物看上去历史悠久,似乎是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发明时间却相当晚,甚至有些只有几十年或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或者它们的出现是对早期技术的巧妙整合与升级,以至于我们难以察觉其“新鲜”的出身。以下是一些看上去早就存在,但实际发明时间.............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那些听上去贼有范儿,但实际上工资待遇也就那样,甚至可能有点心酸的工作。这年头,颜值即正义,但有时候光有颜值、有情怀,肚子填不饱也是个硬道理。1. 独立书店店主/文化活动策划者说起这行,你脑海里是不是立马浮现一个文艺青年,泡着咖啡,指尖轻拂古籍,偶尔组织个诗歌朗诵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挖掘一下,你会发现它们的发明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老物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直到今天依然活跃。1. 冰箱:不只是一个大盒子当我们想到冰箱,脑海里浮现.............
  • 回答
    “日月双圈”这个概念,听起来确实有些非同寻常,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但要说它有没有实战意义,这得看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进行探讨。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它很可能指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或者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将其引申到一些更具象化的领域,特别是军事、格斗或者甚至是指挥控制系统.............
  • 回答
    我发现有些特征确实会让人在视觉上比实际年龄“多”上几岁,仿佛时间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比别人更明显一些。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谁不想留住青春呢?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皮肤状态了。如果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皮肤就容易暗沉、失去光泽,看起来总是没精神。眼周的细纹、鱼尾纹更是藏不住,笑一笑,那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大悲剧。很多人一提到鸦片战争,脑子里就蹦出“清军一触即溃”的印象,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悲凉。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当年那个曾经威震四海的“天朝上国”,会在面对一支来自“蛮夷”的小小舰队时,输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签下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首先,得从.............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俄罗斯军队在纸面上拥有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但实际战场情况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导致战事未能如预期般迅速结束。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可以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为何俄罗斯在攻打乌克兰时遇到了比预期更大的阻力:1. 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与高效组织: 全民抵抗的士气: 战争爆发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真的是搞不懂,明明是自己的文化,为什么穿上就有人觉得奇怪?就像我们明明是中国人,却有人觉得我们穿汉服是“cosplay”一样。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好好聊聊,一点一点剖析。首先,得承认,汉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不是日常的衣着。我们从小看到的、穿到的,主流还.............
  • 回答
    这大概是很多姑娘们都曾经历过的心痛吧,那种明明知道不该如此,却偏偏放不下,任由思念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心,一点点收紧,最后压得人喘不过气。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身体已经替你不甘的心灵,先一步病倒了。你说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心结缠身,然后身体就出了状况。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有时候,情绪就像是身体最直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说“黑中医”,这话有点重,但也不无道理。你想啊,咱们国家中医传承了千年,你说没人黑,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黑”也分好多种,有的是真心觉得不好,有的是跟着起哄,还有的,可能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咱们一步一步捋一捋,为啥会有这么多人对中医意见这么大,甚至有些是带着敌意。首先,.............
  • 回答
    对于尚美巴黎为何不再续约刘亦菲,这确实是不少粉丝心中感到惋惜和不解的。毕竟,在刘亦菲担任尚美巴黎品牌大使的这段时间里,她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温婉、大气,又带有一丝古典韵味的气质,与尚美巴黎的法式优雅和传承百年的高级珠宝工艺,在很多人看来是高度契合的。那么,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尝试解读一下,为什么品牌可.............
  • 回答
    嘿,哥们/姐们,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说实话,现在线上渠道这么发达,买车这事儿,放以前简直不敢想,但现在,真没那么神秘。不过,“靠谱”这两个字,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网上买车,说白了就是把咱们实体店里那一套搬到了线上,就像你在网上买衣服一样,有好处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为啥觉得网上买车“靠谱”?首先,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实的。弥衡这个人,你说他有什么“意义”?单从史书上那些寥寥几笔,好像也找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更别提什么万世景仰的德行。但就这么一个“狂人”,偏偏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还被人反复提起。这背后,肯定是有东西的。你想啊,在那个时代,讲究的是什么?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光耀门楣。弥衡呢.............
  • 回答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这事儿听起来是挺玄乎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吴王夫差那庞大的家底。你说得对,夫差北上争霸,带走了13万精兵,这要是勾践真这个时候去骚扰吴国,万一夫差回援,那勾践岂不是要“玩完”?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勾践能翻盘,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其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咱们得.............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哎,这场景我太熟悉了。你不是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身体被掏空了一样,只想瘫倒在地,什么都不做。可偏偏这个时候,孩子还在旁边,兴致勃勃地邀请你加入他的积木世界。真的,那一刻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不是因为委屈,而是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消耗殆尽的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父母心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