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类似于《百年孤独》这样的好书,自己没有耐心阅读下去,是因为自己缺乏文学素养么?

回答
“读不下去《百年孤独》是因为文学素养不够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读者在面对经典文学时的困惑。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年孤独》这本书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读”:

《百年孤独》的“难读”之处可能来源于:

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其标志性风格。书中充满了超现实的事件,如雨水连绵几年、人飞升上天、黄蝴蝶的追随等。这种将奇幻与现实无缝嫁接的叙事方式,对于习惯了现实主义写作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怎么回事?这不符合逻辑啊!”
庞大的人物谱系和家族史: “布恩迪亚家族”的名字一代代重复,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到眼花缭乱,难以区分谁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具体联系。这需要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和梳理能力。
时间线的跳跃和循环: 虽然有清晰的代际关系,但马尔克斯在叙事上并不总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有时会进行回溯或预示,而且整个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循环感和宿命感。这种非线性叙事也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密集的信息量和象征意义: 书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隐喻、社会批判、哲学思考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指向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读者去品味和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
语言的华丽与复杂: 马尔克斯的语言风格是极具魅力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浓郁和复杂的。大量的长句、丰富的修辞、意象的堆砌,可能需要读者有一定语言功底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
文化背景的差异: 书中描绘的是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其中涉及的政治斗争、社会变迁、宗教信仰等,与我们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理解。

那么,读不下去就一定是“缺乏文学素养”吗?

不一定,但“文学素养”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文学素养”本身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文学素养”在这个情境下的可能含义:

1. 阅读习惯与耐心: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信息碎片化: 我们习惯了短视频、快餐新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需要你沉浸其中,慢慢品味,这种需要耐心的阅读方式,与我们日常的阅读习惯可能存在冲突。
即时满足感: 很多现代作品能够提供快速的情节推进和即时的高潮。而《百年孤独》的魅力在于其缓慢铺陈、层层递进的沉浸感,它的“高潮”可能不是情节上的,而是情感上的、思想上的,这种满足感是滞后的。
“文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时间和投入: 文学素养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思考和交流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你接触经典文学的频率不高,或者没有系统性地去阅读和理解,那么在面对《百年孤独》这类作品时,自然会感到陌生和吃力。

2. 理解和欣赏复杂叙事的能力:
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度: 如果你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文学风格,或者不习惯这种将现实与虚幻混杂的叙事方式,你可能会感到困惑,而不是欣赏其中的奇妙与象征。
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的能力: 这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和记忆力。如果你在阅读时容易走神,或者不善于主动去梳理人物脉络,那么家族史的复杂性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理解象征和隐喻的敏感度: 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学素养高的人,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象征,并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3. 词汇量与语言理解能力:
虽然翻译版本有很多,但好的翻译依然会保留原文的韵味和复杂性。如果你的词汇量相对有限,或者对文学性强的语言风格不熟悉,那么理解马尔克斯精妙的措辞和丰富的意象也会有难度。

4.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对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有所了解,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百年孤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当然,这并非强制性的,但有知识储备无疑会让你读得更顺畅、更透彻。

5. 阅读目的与心态:
功利性阅读: 如果你带着“我必须读完这本书,因为它是经典”的心态,而没有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那么压力会让你更难进入书本。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 文学阅读也是一种探索世界和人性的方式。《百年孤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如果你缺乏对这种独特性的好奇,自然难以投入。

所以,与其说是“缺乏文学素养”,不如说是:

你当前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与《百年孤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错配”。
你可能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对这类复杂、深刻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文学素养”,而是你的文学素养还未完全准备好去驾驭这样一本“大部头”的经典。 就像一个初学者去挑战高难度的运动项目,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训练,自然会感到吃力。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阅读《百年孤独》这类作品呢?

1. 从相对轻松的作品开始: 并非所有经典都一开始就这么“硬”。可以先从叙事更清晰、人物关系更简单、风格更贴近你的作品开始,逐渐积累阅读经验。例如,一些情节驱动性强的优秀小说,或者描写更细腻的文学作品。
2. 主动培养阅读习惯和耐心:
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即使是1530分钟,专注于阅读。
创造专注的环境: 远离手机和其他干扰源。
接受“读不快”的事实: 不要强迫自己快速读完,享受缓慢阅读的过程。
3. 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时,可以思考:
这个情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塑造的?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家族的循环和宿命感体现在哪些地方?
4. 查阅相关资料:
阅读导读或书评: 在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可以看看一些对《百年孤独》的导读、书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以及作品的主要主题。这能帮助你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解框架。
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如果有兴趣,可以稍微了解一下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这将极大帮助你理解书中的一些隐喻和现实基础。
5. 与其他读者交流: 和朋友、读书会成员讨论你的阅读感受,听听别人的理解,这会让你豁然开朗,发现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6. 不要害怕“放弃”或“重读”: 如果真的读到某个阶段实在读不下去,可以先放下,过一段时间再重拾,或者换一个版本。有时候,第二次或第三次阅读,你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有新的体会。
7. 享受过程,而非结果: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乐趣、知识和启发。如果过程本身让你感到痛苦,那么就不是适合你的阅读方式。

总结来说,读不下去《百年孤独》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缺乏文学素养”。更多时候,是你的阅读经验、阅读习惯、对特定叙事风格的适应度以及当前的耐心程度,与这本书的要求暂时不完全匹配。

文学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样。你可以将《百年孤独》看作是一个挑战,一个需要你为之做好准备的挑战。不必因此感到沮丧,而是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契机,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所以,如果你喜欢《百年孤独》的简介、它所传达的某种精神,或者你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那么请不要放弃,而是尝试调整你的阅读策略,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方法,相信你会逐渐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是的,你的确缺乏阅读《百年孤独》的文学素养。

但是,没必要因此而把自己搞得怀疑人生。《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百年孤独》的历史背景又是拉美国家所特有的。哪怕是对于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没有几个能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就把这部小说读懂的。更不用说没有系统学习过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普通读者。

至于说你自己非要把书中的人物关系搞成思维导图,真的是没有必要。《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就是要打破普通小说惯用的线性叙事,并且故意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相似的人物名字来混淆你对现实时空的连续性感知。说的通俗一点,马尔克斯的本意就是让你看的一脸懵。你这么做反而失去了读这本书的乐趣。

从文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来说,自从近代以来“文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专业以后,文学便开始不断分化。一部分文学作品以大众熟知的通俗文学的形式继续传播,而另一部分创作者则更注重对文学形式的探索与创新,这也就是所谓的“纯文学”或者“严肃文学”。在对文学的认知和理解上,后者是超过前者的,这也就意味着你想读懂后者创作的作品,必须先迈过一些门槛。这个门槛就是所谓的“文学素养”。

但这也并不是文学这一种艺术的问题。在音乐领域,你如果没有相应的音乐素养,也是听不懂古典乐或者某些实验音乐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你去听通俗的流行音乐。所以说,文学也好,音乐也好,读不下去的话,要么多去了解一些外围的知识或者听听别人是怎么解读的,要么直接放弃就好。就像我之前常跟人说的,要是我们这个专业所有的作品谁都能一看就懂,那我们还犯得上学这十几年吗?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你确实缺乏文学素养。

看完你的问题补充,我傻了,真的。

看《百年孤独》,最铁憨憨的做法就是执着于要去理清人物关系脉络以及情节了。

你以为在上高中语文阅读课吗,我的朋友?

什么tmd叫买椟还珠??什么tmd叫焚琴煮鹤??(后仰)

你想想,为啥马尔克斯要把书里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沿用祖先的几个名字??

不就是要让你读起来感到混乱吗!

不是开玩笑,马尔克斯这样写真的就是为了让你阅读时产生混乱的体验。严格来说,在文艺理论中有个名词叫“陌生化”,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创作手法:作者们运用陌生化的手法来提高读者阅读门槛,他们刻意通过晦涩的语言描写本来平常朴素的情节,期盼这样朴素的语言及情节被“陌生化”后,能够让读者重新感受到一种在本来的朴素环境下会被忽略的语言情节所带来的文学体验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新奇的。也因此陌生化的写作手法被全世界的现代主义作家,包括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广泛运用在作品里,著名的就有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我国的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希冀通过特殊的语言情节处理在文本中使你混淆现实与魔幻,因此采取混淆模糊人物与人名的手段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马尔克斯要给你传递的就是读小说时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迷幻错乱。只要在阅读中你产生了一定的时空错乱、人物情节错乱的体验,那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本书的奇妙之处也就能被读者领会到了。

但总地来说,最好还是能分清大概的人物和剧情,不然恐怕你连继续阅读下去都没办法做到。因为你完全把所有人物剧情记混淆了的话,那估计不是文学上作者刻意带给你的混乱体验了,那是你完全没认真看书了。

如果你能跟上基本人物剧情,能够全神贯注地被代入书中的世界去和每个人物感同身受,那就完全没必要再去搞个思维导图去理清人物关系。《百年孤独》固然是一本叙事性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我认为想要获得更多体验,最好的方式是进入书中去进行纯粹的“感受”。它能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多的是阅读时那种超然的体验。

如果你执着于回忆剧情、记住人物,那反倒是舍本逐末了。

几代人反复无常的命运,拉丁美洲破败的小镇的百年历史变迁,在阴雨连绵的马孔多,在沼泽与雨林之中,孤独的灵魂徘徊游荡。

印第安人部落、亡者的鬼魂、丛林里的游击队。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南美土地上,蒸汽火车哐当哐当地驶过橡胶园,绝望的落日余晖斜斜地铺洒在铁轨上。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你恍惚间觉得好像只过了一弹指,又好像你已经历百年。

我高中时期读完这本书后,一度陷入了消极的情绪不能自拔。

这就是《百年孤独》的魅力,这才是《百年孤独》的魅力。

读完之后,你甚至不必去记得人物的名字,也不必去记住庞杂的情节了。因为这是真正的文学,它并非于你的知识库里作为一种“储备”存在,也不储存你的头脑里,供你随时说出它的情节主线以及你最喜欢的人物角色,成为和他人侃侃而谈的题材。在你全身心阅读时它便已然融入你的思考,成为你的情绪,它能让你能辨别什么是“美”。功利地说它能提高你的审美,提高你的文学品味。

柏拉图曾提出的“迷狂说”被沿用多年。如果你在阅读《百年孤独》时能体会到那种物我两忘、如痴如狂的感觉,则一切叙事性都要让步了。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的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读书时的犹如神灵附体的快感,以及阅读完毕的恍惚与思考。这样的恍惚与思考也许是无意义的,但这才足以证明《百年孤独》的伟大。

因此你提问:看不懂《百年孤独》是否因为文学素养不够,很遗憾回答你,是的。如果你目前仍只习惯于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那除了《百年孤独》,还有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你都将“看不懂”。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提高文学素养?我认为,只有大量的阅读与深度的思考,以及在阅读时保持高度代入感,才能提高所谓的“文学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间能完成的事。

加油吧。


更新一下:评论区很多朋友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探讨。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真理是不辩不明的。我的看法并非完全正确的,我所提倡的《百年孤独》阅读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望大家辨证看待,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切忌盲从。

任何方法都有其利弊,希望有更多朋友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大家共同探讨、互相碰撞的同时,也是我们对自身、对阅读的反省与改进。

user avatar

未必,最多只是缺乏广泛的文学素养而已,不必纠结。

那本书没啥价值,只是一种不大正常的写法,有些技法意义,没啥美学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