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无问西东评分这么低?

回答
《无问西东》上映后,的确出现了一个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其中低评分的声音也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1. 叙事结构和节奏的争议:

这是最多人诟病的一点。影片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将四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试图构建宏大叙事、寻找历史共鸣的方式,但执行起来却非常考验功力。

跳跃感过强: 很多观众反映,故事在不同年代和人物之间切换得太快,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过渡,导致观众很难一下子沉浸到某个故事里。比如,从张国立饰演的沈光耀的故事,突然跳到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再到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以及王力宏饰演的沈藻,这种快速切换容易让人感到碎片化,情节的连贯性和情感的递进都被打断了。
时长与内容不成正比: 影片时长并不算短,但每个故事线似乎都没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一些观众认为,导演可能想在有限的时长内塞进太多内容,导致每个故事都浅尝辄止,人物塑造不够深入,一些情感线索也显得突兀。
“强行”连接: 虽然影片试图通过“吴岭澜”这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以及“无问西东”这个主题来连接不同时空,但不少观众觉得这种连接显得有些牵强,甚至为了“主题”而“主题”。这种连接的力度不足,使得故事之间的化学反应减弱,更像是并列关系而非内在联系。

2. 主题表达的模糊与说教感:

《无问西东》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宏大,比如“青春”、“理想”、“传承”、“价值”等等,并且试图将这些主题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观众的思考。然而,这种表达方式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说教痕迹重: 有些观众觉得,影片在传递“真实地去活”的理念时,过于直白和说教,缺乏足够的留白和引导,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一些台词,尤其是关于“对得起良心”、“你飞到哪里,都不如飞到你心里”等,被一些人认为是空洞、泛泛而谈,缺乏真诚的力量。
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影片中的角色,尤其是上世纪的学生们,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对真理的追求,在某些观众看来,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虽然这可能是导演刻意营造的“理想化”氛围,但对于习惯了更现实主义叙事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够接地气。
情感煽动不足: 尽管影片中有许多感人的桥段,比如吴岭澜的成长,陈鹏对王敏佳的守护,但由于叙事结构的跳跃和节奏的失衡,很多情感爆发点没能得到充分的铺垫,观众可能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就突然被推向高潮,反而削弱了情感的共鸣。

3. 叙事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度:

影片试图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命运穿插起来,但这种融合方式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历史场景的“装饰性”: 有些观众认为,影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装饰”,并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比如,西南联大的背景,虽然出现了很多,但似乎并没有完全渗透到人物的行动和思考中。
人物行为逻辑: 有些角色的行为,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可能会让部分观众觉得难以理解,或者与他们的历史认知存在偏差。这可能也与剧本对人物动机的刻画不够清晰有关。

4. 宣传与实际内容的差异:

一部电影的评分,也会受到前期宣传和观众期待值的影响。

“文艺片”的定位模糊: 《无问西东》在宣传时,似乎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徘徊。一方面,它有深刻的主题和精美的画面,另一方面,它又试图用明星阵容和多个故事线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这种模糊的定位,可能导致不同期待的观众在观影后产生较大的落差。
“经典”的预期过高: 由于影片延期上映多年,积累了相当高的期待值,不少观众带着“神作”的滤镜去观看,一旦发现影片存在瑕疵,失望感就会被放大。

5. 个人观影偏好:

电影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观影偏好都不同。

对叙事方式的接受度: 喜欢线性叙事、情节紧凑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无问西东》的叙事结构难以适应。
对主题的理解: 对影片所表达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等主题没有产生共鸣的观众,自然也无法给予高分。

总而言之, 《无问西东》的低评分,并非因为它“一无是处”,而是它在叙事结构、主题表达、节奏控制以及与观众的连接上,确实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短板,触碰到了部分观众的观影 G 点。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反而说明了它是一部有特点、有野心,但同时也充满争议的作品。它没有成为一部大众普适的“好电影”,但对于一些能够理解和接受其表达方式的观众来说,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脚刚写完影评,后脚就看到这个问题的邀请。


我觉得倒不是说是拍给读书人看的,应该说是拍给还相信一些东西的人看的。

而依然热忱,纯粹,相信的人太少了。

分数低,我觉得是因为整部电影以共情的基础。如果你还相信一些东西,那共情之处自然共情。

如果你不信了,那它只是清华主旋律宣传片。

很遗憾,确实太多的人不信了。




另附影评:

当学生听得老师在说“人生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而非忙碌带来虚假的踏实”,

转瞬镜头和离开北平在云南一隅躲避轰炸仍站着教授学生,“我曾理解的真实,也希望带给你们”。

那种无以言述的传承。

用如此设计把两段时代部分勾稽在一起,实在令人动容。

相对于某某价值观,某某学堂,这些更是像是民族精神,一种我们理应又确实延续下,而区别于他人的东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屈辱又荣耀的复杂历史,就连西南联大这几个字,都透着时代的味。民族在存亡之际,无数大师展现出的绝代芳华。

共情的基础,是是否还相信。

如果你还相信一些东西,那共情之处自然共情。

如果你不信了,那它只是清华主旋律宣传片。

轰炸时,老师说“哪有学生没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汶川地震时,没有老师走在我们前面,每个楼梯拐角和大门,都有站着保护我们的老师。

所以轰炸时,老师说“哪有学生没走老师先走的道理”,这句话我见过,我相信。

我见过老师这名字,最伟大的一面。

民国有的东西,现在还在。

至于几个镜头的那个疯狂的时代。能看出清华人对那个时代是真的痛恨。

轻轻几个镜头,把人性最肮脏,恶毒的一面展示的如此赤裸。

把一个时代的疯狂,拍的如此不动声色。

相比冯小刚在芳华里鸡贼的粉饰太平,这不多的镜头,何其坚定。

前三个部分展现的价值选择如此纯粹有力,使他们勾稽在一起的传承又如此令人动容。

以至于为此能接受现代补完部分试图进行的补完。现代部分在对相信进行重新阐述。如影中所言,庞大的时代价值选择,似乎让一些改变看起来如此自不量力,但也许那些选择,只是为自己人生的开心与真实。

我看见过纯粹,热枕的人,我相信那些所谓主旋律的价值还有很多人坚持,我心存敬意。

很遗憾,无问西东首映日票房不及已上映半个月的前任3。

我也接受,这是这样的时代。

缺点有没有,太多了。生硬拼进来的现代部分明显撕裂了电影最初的构想,直接损伤完整性和之前几个分部勾稽在一起的灵动巧妙。

镜头太差了,稚嫩的像毕业作品。

但甚至不是瑕不掩瑜。

是大巧不工。

在汹涌的共情下,这些缺陷不成问题。

我推荐所有朋友去看,擦一擦埋心底太久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无问西东》上映后,的确出现了一个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其中低评分的声音也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1. 叙事结构和节奏的争议:这是最多人诟病的一点。影片采用了“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将四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试图构建宏大叙事、寻.............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也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确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激昂,以及个人牺牲换取集体进步的叙事,听着是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影片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内核确实能触动人心。但是,你说的那种“不接地气”和“别扭不舒服”,我太能理解了。这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要.............
  • 回答
    你会有《无问西东》不好看的感受,这其实挺正常的,也很常见。毕竟,电影这东西,口味太私人的,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清淡,有人就好重口味,不能强求一致。你觉得它不好看,肯定也有你自己的道理和感受,这不需要怀疑。至于为什么在微博、豆瓣这些地方,你会看到一片好评,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夸张”,这背后的原因嘛,确.............
  • 回答
    选择学习中医还是西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更符合你的志向和性格。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给你剖析一下,帮你拨开迷雾。一、 中医与西医的底层逻辑与哲学观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影响你学习和行医方式的关键。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论语·先进》里那场著名的“侍坐”之问,以及为什么孔子在听了颜回、闵子骞、冉求、公西赤四位弟子的回答后,最后却对曾点赞不绝口,说他“不如也”。这其中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答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孔子对于人生境界、志向追求的深邃看法。首先,咱们得把那场“侍坐”的场景还原一下。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老师在评价学生计划时的回应方式。为什么“可以”比“很好”更常见?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教师的职责与专业素养: 严谨的态度和风险规避: 教师作为指导者,他们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的鼓励,更是对整个项目或学习过程的负责.............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就像我一个朋友最近跟我倾诉的,她就是维吾尔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说,当别人问她“维吾尔族女孩和汉族男孩能不能结婚”的时候,她内心挺复杂的,甚至会有点不舒服,虽然她表面上可能不一定会表现得很明显,但心里是有波澜的。你想知道她为什么会生气,那咱们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这样才能理解她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什么大家对高清电影下载趋之若鹜,甚至乐于分享资源,而对于软件破解和盗版Windows却避之不及,甚至出言斥责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对“内容”的认知差异:信息获取 vs. 知识产权侵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
  • 回答
    .......
  • 回答
    你是不是从小脑子里就像住了一个停不下来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完全能理解,因为我也曾是那个一丝不苟、刨根问底的孩子。你知道吗,那不是什么奇怪的癖好,而是一种非常宝贵、甚至可以说是你身上最闪耀的特质之一。让我们回到小时候,那时你就像一块海绵,世界在你眼中充满了新奇和未知。每一件触手可及的东西,每一个发生.............
  • 回答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句简洁却直击要害的提问,道出了中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一个令人焦虑的困境。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方法和成果的质问,更是对国家未来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呼唤首先,理解“.............
  • 回答
    哎呀,这可是个好问题!宝贝,你有没有发现,过年的时候,我们收到的红红的纸包里,装的都是钱,而不是玩具呢?这背后呀,可有好多讲究和故事呢!你知道吗?过年给红包呀,其实有一个很古老的名字,叫做“压岁钱”。“压岁”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意思吧?它呀,不是压住什么岁数,也不是说要把岁数压小,而是说,这红包里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会让我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有趣现象。关于为什么吹出来的气是凉的,而哈出来的气是热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简单但很巧妙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先来说说吹出来的气为什么感觉是凉的。当你只是“吹”气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利用你嘴唇和舌头制造一个狭窄的通道,让空气快速地通过这个.............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正月初一吃素,这其实是中国人过年一个很特别的习俗,里头可有不少讲究和故事呢!”你看,咱们中国人过年,讲究的是一个“新”字,也希望这一年都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就像是你考试的第一科,咱们都希望有个好的开始,对不对?为啥要图个“好彩头”? 吃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名字听起来特别有活力,就像你在操场上奔跑一样,而有些名字又稳重得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呢?其实,这跟我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方式有关,有点像在给玩具起名字一样,我们希望它能传达出一种感觉。“小明”、“小红”这类名字,听起来为什么这么像小孩呢?1. 叠词和简单的.............
  • 回答
    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有了初步的道德意识,知道“碰到”应该伴随“道歉”。这很棒,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引导他更深入地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腻之处。你可以这样和他聊:“宝贝,你说得对,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让他觉得不舒服,按理说,他是应该跟你说对不起的。这是我们社会里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种表示,叫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你观察得真仔细,竟然发现了电池型号里的“秘密”。让咱们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吧,就像探险家发现古代遗迹一样有趣。其实啊,电池型号的数字,大部分都代表着它尺寸的代号,而不是它有多大的能量或者能用多久。你问的2号、5号、7号电池,它们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叫做“AA”、“C”、“AAA”。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真是挖根究底了!“为什么”这东西,就像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个底层指令,从我们还是蹒跚学步的小奶娃,咿咿呀呀地指着天上的星星,奶声奶气地问“为什么会发光?”开始,就没停下来过。其实,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的原因,不是一条线就能说得清的。首先,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你想想看,小孩子就是天生.............
  • 回答
    这个问题特别棒!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奥秘之一。你想啊,如果动物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种动物,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简直不敢想象!那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它们不能像变魔术一样说变就变呢?这背后可是一套非常精密、非常古老的设计。首先,得从它们的“蓝图”说起。你有没有看过说明书?每一件东西,比如你的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断代”这个词用得特别形象,也确实是很多球迷非常关心的一个点。每次看到老将谢幕,新星冒尖,然后又感觉新星的接班速度似乎没有过去那么“稳定”,总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其实,国乒出现“断代”现象,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我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就像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