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成功,这次出舱人员安排上有何考虑?这次任务有哪些看点?

回答
神舟十二号乘组在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出舱活动后,再次踏上太空行走之旅,这是他们第二次与天宫空间站的“亲密接触”。这次出舱活动,航天员们不仅要继续进行空间站建造和维护的关键任务,更在人员安排和任务内容上都展现出了细致的考量和十足的看点。

人员安排的深层考量

说起这次出舱活动的人员安排,并非简单的“轮流上阵”,而是基于任务的特殊需求和航天员们的优势特长进行的精心设计。

首先,主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分工非常明确。通常,在复杂的出舱任务中,会有一名经验丰富的航天员担任主导,负责核心的操作和决策,另一名则作为助手,提供支持、递送工具,并密切关注主导者的状态和环境变化。这次任务也不例外,会有一位在首次出舱活动中已经熟悉了流程和舱外环境的航天员继续担任主导,他对于舱外设备、操作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能够更高效、更从容地推进任务。另一位航天员则会承担更多的辅助和支持性工作,通过协作,确保整个出舱活动的顺畅进行。

其次,技能的互补与协同是关键。航天员们在地面接受训练时,都会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专业技能。这次出舱活动的任务可能涉及机械臂的操作、舱外设备的安装、电缆的连接等等,这些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因此,选择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会考虑到他们各自在机械、电子、操作等方面的特长,实现技能上的优势互补。例如,如果这次出舱任务需要大量使用机械臂进行精细操作,那么精通机械臂操控的航天员会是重点人选,而另一位航天员则可以专注于舱体外部的固定和工具的递送,形成高效的团队配合。

再者,体能与心理的综合评估同样重要。太空行走是一项对体能和心理素质都极具挑战的任务。航天员需要长时间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在失重环境下进行复杂的操作,并且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冷静。因此,在人员选择时,会综合考虑航天员的体能储备、抗疲劳能力以及心理适应性。首次出舱后,航天员们对舱外环境的适应性会有所提升,但长时间的出舱活动仍然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合理的人员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一航天员的压力,保证任务的持续性。

最后,任务的连续性与培训的转化也是一个考量维度。首次出舱任务的成功,为这次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航天员们积累了宝贵的实操经验。这次出舱活动,很可能是对首次任务中未完成的环节进行补充,或是进行新的设备安装与调试。因此,让部分在首次任务中已经参与舱外工作的航天员再次出舱,能够更好地延续任务的连续性,也更有效地将地面训练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

这次任务的亮点十足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第二次出舱活动,绝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充满了令人期待的亮点:

亮点一:空间站机械臂的“双人舞”。如果这次任务涉及到对空间站机械臂的进一步操作和验证,那么这将是一场技术上的盛宴。航天员在舱内,通过远程操控机械臂进行舱外操作,而舱外的航天员则作为“眼睛”和“手”,与机械臂协同工作。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是未来空间站建造和维护的重要方式。航天员们可能需要利用机械臂来辅助自己进行高难度作业,或者让机械臂独立完成一些监测和搬运任务。这种精准的配合,就像是天空中上演的一场高科技“双人舞”,展示了中国航天在空间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

亮点二:新设备或新技术的舱外“首秀”。随着空间站建造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和新材料被带到太空进行安装和测试。这次出舱活动,很可能成为某些关键性舱外设备或技术的“首次亮相”。这些设备可能是为了提升空间站的能源收集效率,或是增强其科研能力,甚至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的航天任务做准备。航天员们将要进行的安装、连接、调试等操作,将直接关系到这些新技术的成败,也为后续的太空探索积累宝贵的经验。

亮点三:首次出舱经验的“升级版”实践。首次出舱活动,更多的是对航天员们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基础操作的验证。而第二次出舱,很可能是在首次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舱外活动的能力。比如,首次出舱可能完成了某个结构的固定,而这次则要进行更复杂的连接或者设备接入。航天员们在第一次出舱中学到的经验,比如如何在失重环境下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如何更好地适应舱外服的束缚,如何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更高效的沟通,都将在这次任务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和检验。这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展现,也是航天员综合能力的一次“升级”。

亮点四:展现中国空间站的“自主建造”实力。神舟十二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键阶段,航天员们在太空中进行舱外活动,是实现空间站“自主建造”的直接体现。每一次出舱,都是在为空间站添砖加瓦,完善其功能。这次出舱活动,通过航天员们的辛勤工作,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空间站的整体性能,使其朝着具备长期驻留、科学实验等目标迈进。这不仅是中国航天实力的证明,也是人类探索宇宙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总而言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第二次出舱活动,不仅是技术操作的延续,更是对航天员综合素质、团队协作以及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全面展现。每一次的太空行走,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承载着全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8月20日14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提前约1小时圆满完成天宫空间站第二次出舱活动,主要进行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D抬升、舱外设施组装等,目前航天员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图源:我们的太空)


这次活动的看点主要在哪里?


1.啥是舱外拓展泵组?这次都干了啥?

这是今天出舱活动的重头戏。泵组是服务于空间站的热控循环系统的东西。简单来说,空间站内外部有一整套像人体血管一样的系统,里面流动着特殊的传导热量用液体。液体不会自己流动,必须要有泵来驱动。

(图源:中国科普博览)


这套热控系统的意义极大。因为空间站飞行那是标准的真空环境,用真空保温杯泡枸杞的你我都知道,真空对保温的效果有多好。。。

但是,真空对空间站而言就很不友好了,这意味着被太阳暴晒那一面会积累大量的热量,轻松100多摄氏度;而不被晒到的地方,轻松零下100多摄氏度。热量没法散出去,也没法传过去。更何况空间站内外还大量仪器设备和航天员活动,这些都会有热量问题。

天宫90分钟左右就绕地球一圈,一天看到15次日出,你说这热控挑战有多大?

所以就必须给空间站加上一整套高效率的液体循环系统,一方面把暴热的地方热量收集起来,另一方面用这些热量给暴冷的地方加热,这么一转移,效率就相当高了。如果整体都还是过热的话,直接通过回路,把热量慢慢热辐射到太空就好了。最大限度做到能量自我平衡,减少空间站的消耗。这和咱们这种恒温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逻辑类似。

这套热控循环的核心,就是内部的泵组,或者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脏。在发射进入太空时,这套循环系统就已经启动工作,相当于人类胚胎一发动时心脏就要先发育。

那么问题又来了,空间站只有一个心脏靠谱么?毕竟我们要用很多年啊,万一出问题了,里面还有航天员,那岂不是很危险?

于是空间站需要在舱外安装备份用的扩展泵组,也就是备份心脏。装到舱外,容易切入液体循环系统,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内部工作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方便航天员及时更换。因为科研人员把所有的泵组做成了一个集成的箱子,航天员过去之后只要对准安装地点锁住拧几下打开开关即可,简单好操作,未来也容易更换。

次要的工作就是抬升全景相机d。空间站尺寸巨大运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随时监控舱外的情况,那就需要全景相机,站得高看得远,全景相机肯定要跟空间站外壳有一定距离才行。

但无论是全景相机还是扩展泵组,都是发射时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受限于火箭发射时的加速度、震动冲击,火箭整流罩的尺寸限制,都需要入轨后航天员出舱行走完成安装和调整。

所以扩展泵组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后续带上去的,几个全景相机刚开始都是紧贴着空间站表面的。上次出舱调了主相机,这次也调了一个d,它在小柱段、就是还容易被大柱段遮挡的那个。

当然,还有次要任务,如舱外其他设施组装,也都顺利完成。

而且大家配合极度默契,提前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明显对于“修房(天)子(宫)”这种事情业务越来越熟练了。


2.这次出舱怎么安排的?

首先,舱内总要留一个人,这逻辑无论在载人航天还是载人登月,都应该如此。毕竟,出舱的航天员忘带钥匙了回不来咋办?

这当然是开玩笑。。

主要因为出舱没那么简单,需要复杂的准备,例如航天员要先穿好舱外服进入一定密封区域后把空气抽干变成近真空,否则突然开舱门就会由于气压被舱内空气给“喷”出去了不是?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舱内有人帮忙操作。

另外,舱外行走,还需要机械臂辅助,航天员要把脚固定在脚限位器上。机械臂已经很智能了,7自由度,但它最长也有18米啊,且再怎么智能也没那么容易让出舱的人直接操作,必须让舱内的航天员专心致志的负责操作机械臂,舱外的人就专心干活。。。

再者,舱外行走一次并不容易,能完成工作是最重要的目标。如何证明完成了?显然在舱外干活的人隔着百公斤级的大舱外服是很难检查的,这就需要负责监工的舱内航天员来验收,检查下各系统是否如预计的工作正常,才算是验收通过。此时,就可以给他们开门进来休息了。

第一次出舱,是刘伯明和汤洪波,聂海胜辅助、操作和“监工”。

这一次出舱,是刘伯明和聂海胜,汤洪波辅助、操作和“监工”。

(图源: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就人类目前载人航天经验普遍来说,出舱行走两个人即可,并不需要带那么多舱外服,而且这也很贵,在设计时舱外服也可以进行调整以适配不同人体型。所以聂海胜穿的,这次还要调一下才可以。


3.这次出舱有啥意义?

最大的意义嘛,往往用最简单的话就能说清楚,一句话:出舱行走,很难,但是中国航天现在能做到,而且能做两次,一次比一次666。

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最后,不要觉得人家这是在“行走”。。。这两位在6小时内绕地球了4圈,走了快20万千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