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普遍年龄不年轻,选择年纪大的航天员对于航空航天任务有什么优势?

回答
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任务,确实让大家对航天员的年龄和经验有了更多关注。虽然我们常说“年轻就是资本”,但在航空航天这样一项极其复杂、风险又极高的事业中,航天员的年龄和经验,尤其是那些“不年轻”的航天员,所能带来的优势是相当显著且宝贵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航空航天任务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体力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智慧、心理素质、团队协作以及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综合考验。在这个背景下,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尤其是经历过多次任务、在太空中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将们”,他们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淀下来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稳定性

航天员的训练强度和任务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漫长的太空飞行、狭窄的生活空间、单调但高度集中的工作内容、以及无时无刻存在的潜在风险,都对航天员的心理构成巨大的挑战。

更成熟的情绪调控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往往拥有更强大的情绪调控能力。他们经历过各种压力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模拟失重训练的艰苦、在地面指挥中心的高压协作、以及可能在训练或以往任务中遇到的挫折。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不被焦虑或恐惧所淹没,从而更有效地执行任务。在太空中,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操作的准确性,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心理上的“定海神针”作用至关重要。
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对突发状况,例如设备故障、通信中断、或者计划外的任务调整,经验丰富的航天员能够更快速、更冷静地评估形势,并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反应。他们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惊慌失措,而是能迅速进入“解决问题”模式,这是年轻航天员需要时间去学习和磨练的。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

太空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环境,航天器及其内部的各种系统都极其复杂精密。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融合: 许多资深航天员不仅拥有扎实的飞行基础和工程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知识在实际的太空环境中得到过验证和应用。他们可能参与过航天器的设计、测试、或者地面支持工作,对航天器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当太空站出现任何异常时,他们能凭借深厚的知识体系,结合过往的经验,迅速诊断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案。
“经验之眼”识破微妙: 在复杂的系统操作中,许多细微的异常信号或数据波动,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有经验的航天员往往能凭借“经验之眼”,捕捉到这些微妙之处,从而在问题恶化之前采取预防措施。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书本或模拟训练完全替代的,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更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 尽管航天员会接受严格的训练,但太空环境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和设备也会被引入。经验丰富的航天员通常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将它们与已有的经验相结合,灵活运用。

三、高效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载人航天任务是典型的团队协作项目,尤其是在太空站这样复杂的“太空家园”里。

更成熟的沟通和协作技巧: 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默契协作是保障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有经验的航天员通常更懂得如何与队友进行清晰、准确的沟通,如何理解并支持队友,如何处理团队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他们可能在地面担任过教员或领队的角色,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和团队管理经验。
“精神领袖”的作用: 在任务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面临重大挑战时,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往往能够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稳定军心,引领大家共同克服困难。他们自身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冷静态度,对年轻队员具有极强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传承和指导: 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指导和传承的责任,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飞行心得传递给年轻的航天员,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为未来的载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

四、生命科学和生理适应的深度理解

虽然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是基础,但长时间在失重、辐射等特殊环境下,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更敏锐的自我生理感知: 有些资深航天员可能在过去的任务中,更深入地体验过太空对身体的影响,并积累了如何应对这些生理变化的经验。他们可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在太空环境下的反应规律,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体能训练、营养补充和疾病预防。
对生命保障系统的更深层理解: 航天员需要与生命保障系统紧密配合。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可能对这些系统的运作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一旦出现问题,能更有效地与地面配合进行排查和维护。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年轻航天员在体能、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方面的优势。但是,当任务的复杂性、风险性和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达到一定程度时,那些“不年轻”但经验丰富的航天员,他们所沉淀下来的成熟、冷静、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神舟十二号选择这样的航天员组合,正是对这种经验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运用。他们不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更是太空中的“定海神针”和“智慧宝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恶劣的角度出发,他们牺牲相对来说(只是相对来说),对个人、家庭、社会的损失最小。

好几年前,火星热的时候,美国某人给了一个幽默方案,说是60岁以上天文学家有去无回开拓火星。就是直接去了,在火星做建设,不要回来了。这中间各种考量,也不复杂,易懂。

从应用层来说,说明男性在45-55岁,是一个相对来说,心理、身体稳定可靠的时间点。

从社会警示的角度来说,盲目招聘青年人,可能不明智。与其让青年人卖命,不如让中老年人高薪,年轻人啃老。

user avatar

可从三点来说明:①老航天员完全可以胜任且经验更丰富。②现在真的没有更年轻航天员可用。③预计几年后就会有30多岁的新一代航天员上天执行任务。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员选拔的历程

1992年9月,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批准了载人飞船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中国首批宇航员有: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潘占春、刘旺、刘伯明、张晓光、景海鹏、赵传东、陈全、邓清明、李庆龙和吴杰,总计十四位。
中国航天员都是空军的骄子,飞行时间至少都有800小时以上,多的达到2000小时,在空军部队曾多次立功,都是经历了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佼佼者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于2009年5月全面展开,包括刘洋在内的2名女性航天员和5名男性航天员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 脱颖而出。7人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5名男航天员均是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2名女航天员为现役运输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近1300小时,当时的平均 年龄在32岁左右,全部已婚。
第二批宇航员名单:
陈冬   蔡旭哲    叶光富    汤洪波  张陆 刘洋(女) 王亚平(女)
(2020年10月消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1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将成为中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踏上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的新征程。

由以上信息可知,中国一共选拔了三批航天员,但第三批2020年底才选拔出来,还没接受全面的训练。所以只有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可用。

前两批航天员都是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中选出来的,大学毕业后还要有几年的飞行经验,所以入选当年的平均年龄已经在32岁左右。

第一批航天员1998年选出,平均年龄现在已经在55岁左右。第二批航天员2009年选出,平均年龄现在已经是44岁。

我请问题主,你上哪儿去找更年轻的航天员去?

空间站初次飞行 ,当然是以稳为主,两老带一新,非常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航天工程立项已经进三十年,才选出三批航天员呢?

因为没有必要过于频繁。空间站建成之前,航天员上天的次数并不多,训练太多的航天员是一种浪费,没必要。

航天员并不需要太大的体力,一个持续训练的航天员可以工作20-30年,如果过早退役,反而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迄今为止年龄最长的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Glenn, John H,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的年龄是77岁。

而且航天员的训练成本很高,没有必要每年选拔新的航天员。每10年训练一批完全够用,这样集中训练的成本也比每年选拔一两个低很多。

但是,空间站建成以后,形势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的航天员训练机制必然会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

这从第三批航天员的构成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了。多出来航天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以前没有的工种。

据杨利伟介绍,从神舟13号开始,当空间站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进行两次载人发射,每次发射航天员在轨工作时间为6个月。

这样每年就是6人次航天员上天执行任务,十年就是60人次。显然,现有的航天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个人预计以后很可能每两三年就会培养一批航天员。

也许要不了几年,我们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二三十岁的年轻航天员和六七十岁的老专家一起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情况。

user avatar

其实应该还是论资排辈的原因,杨利伟上去过,同期几个培养的宇航员岁数大了,这时候如果派年轻的上去,从人情上来说,老一辈会非常遗憾,准备了一辈子,却从没上去过。而且从经济角度,培养这么长时间的宇航员,没有用上也很浪费。

年轻的以后有很多机会可以上去,留给年老的机会可就不多了。所以这样挺好的,大家轮流上去,人人都有机会。

社会主义国家嘛,这点人情还是应该有的。

其实这事肯定也是危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些年纪的人都能胜任,所以才可以这样安排。


如果是国家几十年唯一一次机会,只许胜不许败,生死关头的那种,肯定会上一个40来岁年富力强,知识,经验,反应,判断,体力,智力全都完美无缺的军队里的全能人才。


这事还是说明国家发射火箭的技术,空间站的技术都很成熟,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紧迫感。

user avatar

年龄大不代表没优势,反而是很大的优势。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训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不具备的,人家训练的时间比你年龄都长,这就是优势。另外年龄大不代表身体素质差,首先航天员就不是一般人,航天员首先得是飞行员,飞行员属于万里挑一,航天员又是从飞行员中万里挑一,那就等于是亿里挑一顶尖人才。杨利伟执行神五任务那年38岁,一年前,他那会百米成绩能跑进11.97。如果按照国家田径竞赛规则去考核,满分10分,这成绩能拿到9分。注意,他是航天员,不是专业的田径运动员哦,而且还是37岁的年龄哦。

还有就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个越是年纪大,越稳的一比。例如杨利伟上天,再轨,返回时,心率都是70多下,几乎没怎么变过。因为他以前当飞行员的时候已经锻炼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他87年航线毕业后在作战部队是飞强五的,92年遇到过一次超低空双发停车,人家愣是靠着惯性把飞机拉到安全高度,再不慌不忙把飞机滑翔回了机场,这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要是换一般人怎么也得歇个几天,克服一下心理障碍,做一下心理疏导,可是杨利伟第二天跟没事人一样接着飞。这种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只有经历的多了,才会越来越稳。

所以说航天员,正如老中医一样,年纪越长越值钱,如果是执行过几次任务的航天员,那就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了。

user avatar

再不上,就退休了!

user avatar

各国航天员年龄普遍都大,主要是航天训练科目多,时间长,都是从经验丰富的空军飞行员里面选拔的,年龄肯定小不了。你让年轻人上去年龄是小体力好,但是什么都不会,有啥用呢。

user avatar

目前,航天员的前置条件是飞行员,飞行员培训下来已经不小了。

然后还要优中选优,要出色成熟飞行员,那咋也要2000小时以上飞行经验。

然后重新培训几年,更小不了了。

而且,估计最重要的是,神舟7号以后,载人任务密度变少了很多,世纪初培养的那波人,轮不到了。执行重大任务是立功受奖的机会,以中国人的习惯,按照先来后到,也该这几位上去一次。

杨利伟65年生人,执行任务时只有38岁,和其中的两位差不多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