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3 名航天员顺利进驻空间站,将驻留 6 个月,有哪些新挑战?你有哪些期待?

回答
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即将进入新阶段。此次任务的三个航天员将是中国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为未来更长时间的载人航天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挑战和期待并存,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全新挑战:

长期太空驻留带来的生理与心理挑战:
生理挑战:
微重力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 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下,骨骼会加速流失钙质,导致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肌肉也会发生萎缩和力量减弱。航天员需要坚持严格的体能锻炼计划,使用专用的抗阻锻炼设备(如跑步机、自行车、拉力器等),以减缓骨骼和肌肉的退化。神舟十三号任务持续6个月,对航天员的身体负荷将是前所未有的。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在微重力下,体液会向上转移,导致头部充血,心脏负担减轻。返回地球后,身体需要重新适应重力环境,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站起来时头晕)。长期驻留也可能对航天员的心脏功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免疫系统的潜在改变: 有研究表明,太空环境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增加感染的风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健康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的紊乱: 空间站内日夜交替(模拟的)与地球上的自然规律不同,加上太空辐射等因素,可能导致航天员的睡眠质量下降,昼夜节律紊乱,影响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太空辐射的累积效应: 尽管空间站有防护措施,但长期暴露在宇宙辐射下仍然存在风险,可能增加患癌症的几率。如何更好地监测和防护辐射是持续的挑战。
心理挑战:
长期隔离与幽闭恐惧: 航天员将长时间与地球隔绝,生活在狭小的空间站内,与家人朋友的联系有限。这种长期的隔离和幽闭环境可能引发孤独感、思乡情绪、焦虑甚至抑郁。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良好互动至关重要。
高强度工作压力与风险: 空间站的建造和维护任务繁重且充满未知风险,航天员需要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团队协作的磨合与维持: 狭小的生活和工作空间,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和默契。长时间的相处,如何化解潜在的矛盾,保持积极的团队氛围,是维持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

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新任务:
大量舱外操作: 神舟十三号任务肩负着空间站建造的关键节点任务,包括进行多次舱外活动(EVA),安装和测试大型机械臂、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舱外活动对航天员的体能、操作技能、心理素质要求极高,需要精确的操作和良好的协同。
空间站科学实验的复杂性: 航天员将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科学实验,涉及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实验通常需要精密的仪器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空间站系统的测试与优化: 作为仍在建造中的空间站,航天员需要对各种设备系统进行详细的测试、调试和优化,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可靠性,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应对突发状况和风险控制: 空间站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未知的技术故障或突发状况,例如设备失灵、泄漏等。航天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冷静分析和有效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确保自身和空间站的安全。

与地面配合的新模式:
更长的通信延迟和更频繁的沟通需求: 尽管有通信系统,但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传递仍存在一定延迟。航天员需要更有效地与地面控制中心沟通,准确传达信息,及时汇报情况。
远程操控与地面支持的协调: 一些复杂的操作可能需要地面人员的远程指导甚至操控。如何高效地进行人机协作,克服通信延迟带来的影响,是新的挑战。
应急预案的完善与演练: 针对长期驻留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地面与航天员共同制定和演练更完善的应急预案。

我对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期待:

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大突破: 我最期待看到神舟十三号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为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希望航天员们能够顺利完成舱外活动,成功安装和测试更多的关键设备,为后续的空间站运营打下良好的开端。
航天员们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我最大的期待是三位航天员都能以安全健康的状态完成这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并顺利返回地球。希望他们能够适应太空环境,克服各种挑战,享受这段独特的太空生活,并将他们的经验带回地面。
更多、更深入的太空科学发现: 我期待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能够进行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实验,尤其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对地球和宇宙的观测等方面。希望这些实验能为人类认识生命、认识宇宙带来新的发现,并为解决地球上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记录与分享: 我非常期待能通过各种渠道看到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生活片段和工作场景。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对于我们普通人了解太空、了解载人航天具有特殊的意义。希望他们能分享更多的故事,激发更多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持续进步: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期待这次任务的成功,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更远大的太空探索(如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积累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探索。我期待中国空间站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维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航天员的个人成长与精神传承: 这次长期太空任务无疑将是航天员们人生中宝贵而深刻的经历。我期待他们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成长和领悟,并将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传承下去,激励下一代。

总而言之,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成功 launch 已经令人振奋,而即将到来的漫长太空驻留,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期待。我将持续关注此次任务的进展,为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加油,并期待他们带回更多惊喜和科学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知们会说,远不如美国技术,盎撒人又赢麻木了

user avatar

现在我们的航天员,每次都是优中选优,以至于每次到跟前,状态稍微落后一点点的,就没有机会上天。

我们第一批14名航天员至今仍然还有没上过天的。

从保障任务成功、万无一失的角度,这种做法是对的。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公平的角度,还是有必要尽量让其他航天员也能够上天。

第一批航天员为了上天已经训练20年了。他们也不会差。选上的100分,没选上的也能拿99分。他们一样能完成任务。

所谓效率与公平,效率有了,尽量兼顾公平。

user avatar

查了一下,太空长时间生活是航天试验发展的一个阶段。

苏联在1961年上天。太空长时间生活是快20年以后了。

联盟-28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6 月15日~9 月3 日 航天员 科瓦连克 (指令长) , 依万钦科夫 (随船工程师) 飞行任务 与礼炮-6号航天站对接后两名航天员在轨道复合体内居住、工作近140 天。飞行期间曾有另两组航天员分别乘联盟-30 号和联盟-31 号载人飞船来站拜访和进行短期考察。在长期航天过程中, 航天员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在特殊熔炉内制取了50多种合金材料; 制备了镉锌及镉汞碲半导体新材料; 观察的拍摄

了帕米尔冰川及海洋照片18000 张; 进行了下身负压、自行车功量计等功能试验并测量了身体质量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航天员还出舱活动2 小时5 分钟。飞行结束后航天员乘联盟-31 号飞船返回。

第一次长时间有女性太空员还要晚一点。

联盟T-7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82年8 月19日~12月10日 航天员 波波夫 (指令长) , 谢列布洛夫 (随船工程师) , 萨维茨卡娅 (研究人员, 女) 飞行任务 拜访联盟T-5 号飞船乘务组航天员并进行联合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航天因素对妇女的影响, 未发现男女间的差异, 还进行了受孕试验, 但未成功。 联盟T-8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83年4 月20~22日 航天员 季托夫 (指令长) , 斯特列卡洛夫 (随船工程师) , 谢列布洛夫 (研究人员) 飞行任务 与航天站对接, 但因船上的交会对接无线电技术系统的抛物面天线在展开时未能达到工作状态, 导致对接失败。航天员被迫中止飞行, 提前返回。

中国2003 第一次送人上天。2021年搞长时间太空生活,进度差不多,没有冒进。

太空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未来,大国需要几万颗随时监控全球,维持全球通信的网络。

有卫星网的国家,打没卫星网的国家。像用步枪弓箭一样。

全球化的通信的网络,未来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