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 17 日上午发射,有哪些看点?

回答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上午 9 时 22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最新消息。

这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任务备受瞩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看点,我将为你详细展开:

一、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一步,开启“太空新篇章”

标志着空间站建造进入“人”的时代: 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空间站“天宫”建设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的关键一步。此前,虽然已经发射了天和核心舱,完成了与货运飞船(天舟二号)的对接,但这次任务将首次把航天员送入空间站。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不再是“无人值守”,而是将真正意义上开始驻留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为后续空间站任务奠定基础: 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成功,将直接为后续的载人任务(神舟十三号等)以及空间站的进一步建设(如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积累宝贵经验,包括航天员在轨驻留、空间站维护、出舱活动等。
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新阶段: 这次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即具备了进行长期载人航天活动的能力。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度过约三个月的在轨时间,这将是中国航天员单次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

二、航天员团队的构成与任务内容

经验丰富的三名“太空老兵”: 本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分别是:
指令长:聂海胜 (曾执行神舟六号、神舟十号任务,这是他第三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是经验最丰富的航天员之一。)
航天员:刘伯明 (曾执行神舟十号任务,这也是他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汤洪波 (这是他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作为新成员将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看点: 如此“老少搭配”的组合,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压阵,又有首次执行任务的新锐,这有助于经验的传承,也为任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名航天员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心理素质。
空间站的“三项重大任务”: 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以下三项重大任务:
1. 进行出舱活动: 这是本次任务的重中之重。航天员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站舱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例如安装机械臂,以及对舱体外部进行检查和维护。
2. 空间站内部的维护与操作: 航天员将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各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和维护,确保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他们还将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3. 适应与验证技术: 航天员将在轨验证空间站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的各项技术,例如航天员在轨的生活保障、健康监测、以及与地面控制中心的协同配合等。

三、神舟十二号飞船本身的技术亮点

更先进的“第三代”载人飞船: 神舟十二号飞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相比前几代,它在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功能性上都有显著提升。
与天和核心舱的“完美对接”: 神舟十二号飞船将与已经建成的天和核心舱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这次对接是继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之后,又一次高精度的空间交会对接,对技术要求极高。
“太空漫步”的载具: 神舟十二号飞船也为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包括穿戴舱外航天服、进入气闸舱等。

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保障能力与发射技术

强大的陆基发射平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拥有完善的发射设施和技术团队。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将充分展现中国在航天发射领域的成熟技术和强大保障能力。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 神舟十二号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这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第十二次发射任务。该系列火箭在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方面拥有极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精密的指挥控制系统: 从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到飞行过程中的跟踪、测量,再到航天员与地面人员的通信,都离不开一套精密的指挥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将确保任务的万无一失。

五、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

“三步走”战略的稳步推进: 神舟十二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实现载人航天;第二步是建立空间站,进行短期载人飞行;第三步是建成和运营空间站,实现长期载人驻留。本次任务标志着第二步已经圆满完成,并向第三步的全面实现迈出了坚实步伐。
增强国际影响力: 成功建造和运营空间站,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有助于与其他国家在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合作。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心: 每一次成功的载人航天任务,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是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总结来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看点是多方面的:

它是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长期有人驻留的新阶段。
三名航天员将承担包括出舱活动在内的多项重要任务,挑战与机遇并存。
神舟十二号飞船本身和长征二号F火箭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技术的新高度。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再次展现其强大的发射保障能力。
它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着民族的梦想和力量。

关注神舟十二号的发射,不仅是关注一项航天工程,更是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更深远宇宙的重要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5年了!

又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又一次新闻发布会。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计划,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天和驻留约3个月后返回,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55岁的航天员邓清明再次落选此次飞行任务。希望他的梦想早日实现!

邓清明训练了23年,是921工程实施后第一批还在役的唯一一个没有上天的航天员,不是他不努力,是这个群体太优秀了。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航天员训练的压力,很残酷,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很多东西都是在边缘上去做的。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挂在书房中的一幅字。提笔凝神、挥毫泼墨,邓清明的每一笔,书写的都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曾经,邓清明的爱好很多,做手工、吹黑管、写书法,成为航天员后,在繁重的学习和训练中,他唯一坚持下来的就只有书法了,提笔凝神、挥毫泼墨,邓清明的每一笔,书写的都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他为什么能一直坚持?我想,写书法给了他很大帮助!

字如其人,刚劲沉稳!

希望他能早日实现飞天梦想!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聂海胜,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如今就要再次出征三问苍穹了,祝贺!

刘伯明,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2008年,在刘伯明的辅助下,翟志刚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汤洪波,将首次出征太空执行任务。2016年,和航天员邓清明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921工程实施后选拔出的第二批成员之一,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初选定,一共有7位,其中有2位女航天员,分别是刘洋、王亚平,目前已经全部执行过太空任务,5位男航天员分别是陈冬、蔡旭哲、叶光富、汤洪波、张陆。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费俊龙、聂海胜出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首次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13年6月11日,时隔八年,聂海胜再度出征神舟十号任务。他完成了对操作精度要求极为严格的,被誉为"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如今就要再次出征三问苍穹了,祝贺!

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这四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要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user avatar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即将执行,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将要走上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挑战。

下面这个视频,去掉片头片尾一共5分23秒。

自核心舱发射以来,视频前半部分约3分钟的内容,我们用不到50天的时间完成了。

当前进度已抵达2分55秒处,期待一切顺利,祝福!

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双人乘组完成了在轨一个月的太空生存之后,时隔5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久违地迎来了新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二号”。此次任务将要完成多项实验,每一项都与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有关。

一个空间站的运行时间越长,能够完成的科学任务也就越多,我们对于太空的认识也就能更全面,而空间站的运行也势必需要实现航天员的在轨驻留。显而易见,如果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越长,那么飞船发射的频率也就越低,空间站运营成本也越低。但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就需要从许多方面实现突破。此次“神舟十二号”任务将着重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在一些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从6天到90天,我们有能力为航天员中长期驻留太空提供生命保障

人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能量。为了产生能量,则需要摄入氧气、水、食物,同时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排出废物。尽管个体间会存在性别、体重、劳动强度等差异,但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约840克氧气,3.5升水(饮用1.5升,食品摄入2升)以及640克食物(干重);同时会释放约1000克二氧化碳,1.6升尿液,120克粪便(干重),通过呼吸排出1.8升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还不包括食品包装、食物残余、气瓶以及卫生用水等等必须的物资。

如此计算下来,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所需要的物资总量既与航天员数量成正相关,又与飞行时长成正相关。因此,我们在描述一套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时,就可以使用【人·日】的单位,将乘员数与任务时长联系起来。

那么,对于神舟飞船而言,按照已有的飞行记录推断,其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大约是12人·日,即2人乘组6天在轨飞行(神舟六号)或3人乘组4天在轨飞行(神舟七号);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之后,极大扩容的活动空间让生保系统支持水平升级至45人·日,即3人15天的在轨生命保障需求(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经过升级之后的“天宫二号”进一步扩充至60人·日,即2人在轨驻留30天(神舟十一号)。

但未来我们要前往更远的地方,在太空待的时间就会更长,短期的在轨驻留显然不能满足我们。要想研究清楚空间环境对航天员的长期影响,就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而要实现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首先要让生命保障系统能够支持更多乘员更长时间的在轨生存,这就需要更多的物资,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大的发射质量。

而在轨运行一个多月的“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质量为20余吨,已经超过了“神舟-天宫”组合体的质量。在此次任务中,“天和”核心舱与“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的生保系统的支持水平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达到了至少270人·日,即3人乘组90天(三个月)的太空生存,可以说,我们已然从过往任务的“短期驻留”开始向“中长期驻留”的高地大踏步迈进了。


从十几分钟到数小时,航天员在太空中迈出自信步伐

如果想在太空中工作更长时间,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之外,还需要面临一些可能的突发状况,例如设备故障。尽管航天级的产品质量相对优良,但时间长了仍然容易损坏。此次航天员将在轨驻留三个月,这是过去任务从未达到的时长,将可能会遇到以往的任务所不曾出现的状况。比如说,如果舱内的设备出现故障,可以依靠备品备件以及工具进行修理,未来也将会有包括3D打印在内的新技术应用于空间站,进一步提升维修效率。但对于舱外的设备而言,如果损坏,就必须在舱外更换,因此就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


截至目前,我们仅实现了一次太空行走,是由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实现的,时长仅十几分钟。

尽管航天员在地面的水池中对太空行走这一项目演练了很多次,但这与真正的空间环境仍存在差异。

事实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意外。例如,气闸舱盖无法正常打开、阳光照射舱内传感器导致虚警等。由此来看,我们对于太空行走的经验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神舟十二号”的太空行走仍然是实验性的。令人振奋的是,航天员将在未来的三个月中开展两次太空行走,逐步延长太空行走时间,最终达到数个小时。

不仅如此,“天和”核心舱外围的机械臂将助航天员一臂之力,让航天员实现人机协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远距离的移动,到达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取回放置在舱外的科学实验仪器,还是对“天和”核心舱实现全方位的肉眼检查,机械臂的加入都将令这些操作变得十分轻松且方便。

2021年与2008年已然不同,更先进的设施、更完备的计划、更充分的准备将帮助航天员在太空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

航天员长期在轨的身心健康问题仍需研究

航天员虽然是万里挑一的顶尖人才,而且接受了相当漫长且严苛的训练,体质超出常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太空中也能保持这样的健康状况。空间环境对于人的短期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长期影响可能会是巨大的:

失重效应——人站立在地面上,体液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然流向下肢,人体的血压呈现“上低下高”的情形,且下肢作为主要承力结构,其骨密度也比较大。但在失重状态下,体液会较为均匀地分布在人体各处,那么上半身的血压会因此升高,大脑得到反馈体液过多;而要想释放掉多余的体液,就主要依靠排尿,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同时这也意味着下半身的血压将进一步降低,下肢中的营养物质输入减少,输出增加,长此以往将导致下肢肌肉萎缩。此外,在微重力的环境下,人体不再需要保持较高的骨密度,钙质也将持续流失,会导致骨质疏松。

辐射效应——尽管“天和”核心舱的轨道高度在400 km以下,低于“范-艾伦辐射带”的高度,而且航天器的金属外壳也对辐射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来自太阳和银河的宇宙射线仍然有一部分会穿过舱壁,形成低剂量的电离辐射。有些外国航天员报告自己在睡觉时,会突然被眼前的闪光惊醒,这就是由于太空粒子穿过眼睑,在晶状体内与其中的液体相作用,被视网膜捕捉所导致。尽管电离辐射剂量较低,但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患癌概率也可能因此上升。

心理健康——“天和”核心舱的容积与过往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了50立方米,但如果按照现代楼房每层3米的高度换算,核心舱内面积就仅有约17平方米。3名航天员将在这狭小逼仄的空间内生活3个月,这就会为他们施加无形的压力。不仅如此,24小时的日出日落周期塑造了人类近24小时的昼夜节律,而在近地轨道上,航天器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这就意味着一天24小时之内,“天和”核心舱会迎来16次日出日落。尽管在太空中,航天员将按照北京时间进行作息调整,但舱外的昼夜变化仍然会影响航天员的节律。而且舱内可能的突发状况也会突然中断航天员的休息,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应急工作中去。如何在这样的长时间压力下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同样值得我们在未来好好研究。

这一天,我们的航天员将抵达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在未来的三个月里,中国人在太空的生存时长纪录将得到突破;在未来的两年内,我们的空间站运行体系将实现从无到有的建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将以这一天为起点,迈向成熟,我们的航天员也将以这一天为起点,走向更加浩渺的深空。

鲜花簇拥英雄再启太空征程,火箭托举飞船续写飞天梦想。相约九月金秋时节,我们期待你们的归来。


作者:冰结向日葵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