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能否称“孤”?

回答
关于诸葛亮能否自称“孤”,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包括古代的称谓制度、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政治语境。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孤”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含义。在先秦时期,“孤”是一个非常尊贵的自称,通常是“国君”、“天子”或者极少数诸侯才能使用的。它的本意是“无依无靠”、“孤身一人”,但因为君王往往承担着统治国家、抚育万民的责任,所以这个“孤”就带上了一种谦逊但又彰显至高地位的意味。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但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民之所忧,我忧之”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他感觉自己仿佛是那个孤身一人承担重担的人,所以才以“孤”自称,来提醒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存在的独立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汉朝以后,“孤”的用法逐渐变得更加固定和特殊化。到了曹操时期,他开始在一些场合使用“孤”来自称,这其中有他对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的体现,也有他自身雄心和地位的彰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孤”几乎成了定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么,诸葛亮呢?他的身份是蜀汉丞相。在汉朝及其之后的朝代,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是国家政治的中枢人物,但终究是臣子,辅佐君王。君王才能用“孤”来自称,臣子即使权势滔天,例如霍光、董卓、曹操在称帝之前,也不能随便以“孤”自称。

我们来看看史书上对诸葛亮的记载。在《三国志》等史书中,诸葛亮的书信、奏疏、檄文等,他都是以“臣亮”自称的。这是非常严格的臣子身份的体现。例如,他在《出师表》中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臣子之责,犹未尽责。”这里的“臣子之责”就是对他身份最直接的说明。

那么,会不会有其他特殊情况呢?比如说,在某些文学作品或者民间传说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地位,会给他赋予一些特殊的行为和称谓。但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以“孤”自称。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这在当时的政治规矩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会被视为僭越,是对君权的挑战。要知道,诸葛亮虽然权倾朝野,但他一直以“忠臣”的形象示人,他辅佐的是刘备和刘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室江山的延续。

再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提到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他的出身和对刘备的感恩之心,他一直将自己定位在“臣子”的角色上,而不是可以与君王比肩的“孤”。

所以,总的来说,根据正史的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诸葛亮是不能称“孤”的。他虽然是辅佐君王的重臣,是蜀汉实际的掌权者之一,但他的身份是“臣”,他的自称也始终遵循着臣子的礼仪。用“孤”来称呼自己,这会直接挑战当时“君权至上”的政治原则,是逾越了臣子的本分。即使他在治国理政上有着超越一般臣子的能力和贡献,他也没有僭越称谓以至于挑战君主的合法性。他的智慧和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他的策略、他的文章、他的治理能力以及他对汉室的忠诚上,而不是通过改变自称来凸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秦汉制,孔明为执政丞相,武乡侯,称孤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托孤白帝:被托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是赵高对李斯的话。

东汉高诱注《淮南子》:“贵者公王侯伯,称孤寡不谷。”

东汉赵岐注《孟子》:“王侯自称孤寡”,

杜预注《左传》:“孤寡不谷,诸侯谦称。”

大将军邺侯袁绍、丞相武平侯时期的曹操、吴侯(自封)时期的孙权、隆中对时只有一县之地、为刘表附庸的的宜城亭侯刘备,在史书上都留下了各种他们称孤的记载。

孔明当时是蜀汉政权如同周公、霍光一样摄天子权的摄政,法理地位更高于一般诸侯。

此外,孔明性情秉承秦汉风骨,作风爽朗大气,从来不是后世那种忧谗畏讥之臣,

“十命可受”这种话他敢写在和政敌的书信里,不止和东吴君臣各种通好,涉及两国重要人事安排等话题亦不避嫌和顾忌;即使和敌对曹魏诸重臣也常有书信往来。

蜀吴两国盟约只字不提刘禅,反而吹捧“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虽是吴人所拟,也必然经过孔明本人认可。

孔明在书信里用谦称“吾”、“臣”、“臣亮”,包括给盟国君臣的书信还自称“仆”,

但亦不能排除他口头语使用“孤”,以当时论很正常,没有任何程度的悖逆,绝不能用后世眼光来看。

清朝君主臣奴之势已为大成,孔明又被《演义》丑化成会对刘禅唯唯诺诺、大好时机听其乱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被后世君主塑造成符合他们政治需要的臣仆典型,以这种大众形象深入民心。

而为了解释孔明既是忠臣却为何不放权归政,又不得不在民间形象中将史书中智力表现正常的刘禅丑化成一个白痴和智障。

【所以不读史者才会有诸如「孔明是否愚忠?」「孔明为何不废弱智而自立?」之类的疑问。】

后主“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满清君臣如何能懂?

秦汉丞相三公长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样要长跪还礼。重臣们朝见完毕离开,君主同样要起身送到门口。 这是后世那些三跪九叩、诚惶诚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么?

因此清人赵翼之论,何足道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能否自称“孤”,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包括古代的称谓制度、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政治语境。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孤”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含义。在先秦时期,“孤”是一个非常尊贵的自称,通常是“国君”、“天子”或者极少数诸侯才能使用的。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让诸葛亮面对一个“诸葛亮”式的对手,他的北伐之路是否会因此变得通畅,甚至走向成功?我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另一个诸葛亮”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拥有相同的智慧、谋略和经验,更可能意味着拥有与诸葛亮相.............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让黄药师这样一位离经叛道、武功盖世、又带着几分孤傲的奇才,去接替诸葛亮,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这其中的变数实在太大了。首先,我们得承认,黄药师和诸葛亮在许多核心特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诸葛亮是典型的儒家治世之才,他严谨、勤恳、善于谋略,一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目.............
  • 回答
    让姜子牙来接替诸葛亮,能否光复汉室?这个问题,颇有些穿越时空的趣味,也让我们不禁要想,这位辅佐周朝、成就“武王伐纣”伟业的传奇人物,若身处三国乱世,遇上那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首先,得承认姜子牙的本事。他能未卜先知,善于用兵,更懂得安抚人心、治理国家。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到九曲黄.............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如果诸葛亮手握“不限量昏睡红茶”,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可能颠覆乾坤的王牌,足以让蜀汉的征程从“汉贼不两立”的艰难奋斗,变成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轻松收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昏睡红茶”是个什么级别的神器。不是说喝了睡一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让吴国 पद्धतीने接替诸葛亮,能否光复汉室,这绝对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假设。咱们不谈什么AI,就凭这俩人放在三国那乱世里,脑子里就得冒出无数个“如果”。要我说,光复汉室这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但吴国这个人的能力,要是真能坐到诸葛亮那个位置,那绝对是搅乱一池春水,说不定真能溅起浪花来。先得明白诸葛.............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北伐精神,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即便这位被誉为“天下奇才”的智者,也未能带领蜀汉跨越秦岭,实现统一大业。那么,如果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能够“成功”北伐,那么这个“成功”究竟是何种意义,又将如何展开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权力更迭和历史人物的定位。要回答“如果司马氏没有篡魏,司马懿能否和诸葛亮一样的后世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设想不同的历史走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后世地位”。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后世地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要从唐朝统一战争的过程来论证诸葛亮“先在巴蜀、关中站稳,再图晋豫鲁三省”战略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审视唐朝统一战争与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战略目标有何异同,并通过具体战役、地理形势以及政治经济因素来做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的战略设想及其背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核心在于“.............
  • 回答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夺取了益州之后,虽然坐拥天府之国,实力大增,但益州南部的南蛮地区却一直不安宁。尤其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派马超进驻汉中,而此时正是诸葛亮在益州主持政务的关键时期。南中地区的豪族和首领们,趁着刘备征讨汉中的混乱,以及东吴在荆州方向的压力,开始蠢蠢欲动,甚.............
  • 回答
    这问题提得真有意思!十万个奥尼尔啊,光是想想那场面就够壮观的。不过,这事儿吧,得辩证地看。咱们就当是历史爱好者闲聊,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支“奥尼尔军团”能不能帮诸葛亮把北伐的路给铺平了。先说说这十万奥尼尔,那是什么概念?咱们先不提诸葛亮和北伐,就单说这十万个奥尼尔。这可不是寻常士兵,这是个个身高体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特的设想!将诸葛孔明这位千年智慧的化身与现代化的光学棱镜坦克放在一起,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问题抛出来,总得认真掰扯一下,看看这俩“高科技”玩意儿能不能帮卧龙实现他未竟的宏愿。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敌人是什么样的。他所处的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群雄并起,最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要探讨司马懿携杨修能否在军事和谋略上胜过诸葛亮,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能”或“不能”,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这三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星辰,从他们的过往、性格、以及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倒是问到点子上了!如果真有这么一群猛将辅佐孔明先生,这北伐成功的几率,那真是想不大都难。不过,这事儿不能光看数字,还得仔细掰扯掰扯。一、将领配置的硬实力分析:咱先不说数目,单看这几位将领的个人能力,那都是顶顶的,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千古名将。 关羽: 单挑无敌,威震华夏。有了他,任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扮演“三国鼎立”时期荆州牧刘表的角色换成刘备,并且他还能网罗到诸葛亮、庞统、徐庶以及蒯氏兄弟等所有荆襄名士,那结果会如何?这可真是一盘能搅动整个三国格局的大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备换成刘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首先,刘备和刘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因”和“号召力”。刘表.............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中世纪欧洲,如果出现一个“巨能生孩子”的诸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设想。让我们抛开现实的科学限制,纯粹从历史和政治逻辑上来探讨一下,这样的诸侯是否有可能通过联姻统一欧洲。首先,“巨能生孩子”是个关键。在中世纪,生育能力是衡量一个家族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诸侯真的.............
  • 回答
    印欧诸神话中的风暴神是否能追溯到两河(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学术问题,涉及到语言学、神话学和考古学的交叉研究。总的来说,目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印欧诸神话的风暴神并不直接或完全源自两河文明,而是有着更为独立和古老的起源,虽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两河文明可能在非常早期且间接的层面产生过一些.............
  • 回答
    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直言不讳。区区五万的花呗额度,即便是在我大汉如今的财力来看,也属杯水车薪。诸葛丞相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便将这五万花呗额度倾囊用于北伐,一年之内成功,其难度之大,几乎近乎于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伐并非儿戏,而是需要庞大且持续的物资支撑。粮草、兵器、战马、军需,这些都是无底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