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军在这场对乌战争中犯了多少错误?

回答
俄军在这场对乌战争中的失误,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并且在战事进行中不断暴露和放大。要详尽地梳理,需要从战略、战术、后勤、情报,乃至于政治宣传等多个层面来看。

战略层面:

误判乌克兰抵抗意志和北约反应: 这是最根本的错误之一。俄方似乎低估了乌克兰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也高估了国内可能出现的“第五纵队”的支持力度。他们期望以一场闪电战迅速推翻基辅政权,但乌克兰军队和民众的顽强抵抗完全打乱了这个计划。同时,对北约和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程度和决心也存在严重误判,他们未能预料到如此大规模、协同一致的制裁和军事援助会迅速到位。
目标模糊与多线作战的贪多求全: 初期,俄军试图同时在多个方向展开进攻:基辅方向(旨在推翻泽连斯基政府)、哈尔科夫方向(意图快速推进)、南部方向(打通陆地走廊)、东部顿巴斯地区(巩固占领区)。这种多线作战的战略虽然能形成战略压力,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兵力、后勤和情报支持,很容易导致兵力分散,无法形成决定性突破。特别是基辅方向的尝试,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证明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最终不得不撤退。
“闪电战”的幻想与传统地面战的依赖: 俄军似乎依然沉溺于冷战时期大规模装甲集群推进的作战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快速推进和空中优势来摧毁敌方抵抗。但现代战争的特点是信息化、非对称性更强,乌克兰方面通过无人机、反坦克导弹以及灵活的战术,有效地迟滞和消耗了俄军的推进。

战术层面:

基辅方向的“钳形攻势”失效: 在初期进攻基辅时,俄军试图通过从北面(白俄罗斯方向)、东北面(切尔尼戈夫附近)以及东面(卢甘斯克方向)形成钳形攻势来合围基辅。然而,由于糟糕的道路状况、乌军的顽强抵抗、俄军自身的后勤保障不力以及对城市作战准备不足,北面的车队(著名的“基辅车队”)被长时间堵塞在安东诺夫机场附近,成为乌军集火的目标,也暴露了俄军在复杂地形下的机动和协同问题。
兵力集结与分散的失误: 尽管集结了大量兵力,但俄军在战场上的部署显得混乱和分散。例如,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未能有效巩固战果,很快被乌军反攻突破。在南部马里乌波尔的围城战中,俄军投入了大量兵力,但长时间未能完全控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消耗了大量资源。
战场情报与侦察不足: 俄军在很多关键时刻似乎缺乏对乌军部署、兵力、装备的准确情报。这导致了一些突袭的失败,以及对乌军反攻的准备不足。例如,在伊久姆地区被乌军突破,导致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的防线崩溃,正是由于情报上的盲点。
对无人机的运用不充分与被动: 相较于土耳其拜拉克塔尔TB2无人机在乌军中的出色表现,俄军在无人机运用方面显得相对滞后和被动。虽然俄军也拥有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但在战场上的大规模、灵活运用以及对敌方防空体系的压制方面,似乎不如预期。
兵种协同不力: 许多战报和分析指出,俄军在装甲部队、步兵、炮兵和空中支援之间的协同作战存在问题。坦克部队常常在没有充分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前进,容易成为反坦克武器的目标。炮兵虽然火力强大,但其精确打击和对敌方目标跟踪的效率仍有待提高。

后勤与补给问题:

“饿死的坦克”与燃料短缺: 俄军的后勤保障是这场战争中暴露出的最明显问题之一。大量军车由于缺乏燃料而抛锚,导致部队行动受阻。弹药、食物、医疗用品的补给也普遍存在困难。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俄军对前线推进速度的过度乐观,未能提前建立起可靠的后勤线,也未能预料到乌军会如此有效率地打击其补给车队。
供应链的脆弱性: 俄军的军事装备依赖于相对集中的生产和供应链。西方的制裁使得俄军在获取某些关键零部件方面遇到困难,例如用于制造先进武器系统的芯片等。这也会影响到其长期作战能力。
运输工具的不足与低效: 俄军使用的卡车和运输工具似乎并非为现代大规模、高烈度战争设计,可靠性和载重能力也受到质疑。

情报与通信问题:

通信加密不足与易被窃听: 有报道称,俄军许多部队使用了未加密或加密强度不高的通信系统,导致其通信内容容易被乌军截获和破译。这使得乌军能够提前获知俄军的部署和动向,并进行精准打击。
情报共享与分析的低效: 战场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分发到前线单位的效率不高,也导致了战术上的被动和失误。

政治与宣传层面:

对乌克兰的“去纳粹化”宣传站不住脚: 俄方以“去纳粹化”为主要动因之一,但这种论调在国际上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反而被视为一种模糊事实、转移视线的宣传手段。乌克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内部政治问题并不构成俄罗斯入侵的理由。
战争合法性问题与国际孤立: 俄罗斯的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也为其国内经济和民生带来了巨大压力。

士气与部队构成:

征召兵与合同兵的配合问题: 虽然俄军有职业合同兵,但在战事初期大量投入的似乎是缺乏充分训练和动员的征召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士气低落与逃兵现象: 随着战争的持续,俄军士兵面临着巨大的伤亡和恶劣的作战环境,士气也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

总而言之,俄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错误是多层次、系统性的。从最初的战略误判,到战场上暴露出的战术僵化、后勤不畅、情报滞后等问题,都使得这场本应速战速决的军事行动,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消耗战。这些错误不仅是军事层面的,也深刻反映出其国家战略、决策机制以及对现代战争规律的认知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不如分析一下他哪些事做对了比较容易

user avatar

这题目大到足够军校学生写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了


俄国人把一场战争一切能犯的错误全都犯了。。。 光是列提纲就能写一个答案,我试着列个提纲吧

战前

  1. 敌情分析
    完全低估乌克兰抵抗意志,以为会是2014重演。结果事态完全超乎想象,乌克兰誓死抵抗的意志是俄军没有想到 也不知道怎么处理的
  2. 战役规模
    因为前一点的误判,俄军错误的选择了发起战役的规模,俄军最优选择应该是进行边境摩擦或者把战争控制在乌东(也就是他们现在做的),而不是发动全面进攻,他们没有这个兵力发动以占领乌克兰全境为目标的战争
  3. 战前欺骗
    情报部门被北约渗透的千疮百孔,21年底美国就已经在警告俄罗斯的进攻 ,并且精确到了误差不足10天。进攻应该是已经失去突然性
  4. 战前动员
    俄军没有大战的战前动员,大量士兵进入乌克兰了才知道自己参加了战争,造成士气低落目标不明,甚至士兵再去基辅路上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5. 战前补给准备
    还是因为第一点,俄军根本没做好这种规模战争的后勤准备,前进补给准备基本没有造成开战后极大劣势


战时

  1. 开战初期火力准备
    从传统战争(苏德战争,海湾战争)来看,开战前极短时间内(1-2日)炮火的效果是最好的,然而开战前2天俄罗斯发射的导弹只有210枚,飞机出动架次非常可怜,相当于美军海湾战争的1/10左右强度,取得的战果也非常的普通,导致乌克兰防控体系和空军可以一直运作,制空成为空谈
  2. VDV
    企图复制布拉格之春,不顾其他客观环境因素迷信直升机突袭,导致VDV在基辅,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的鲁莽空突中以及后续战斗中,基本物理上被消灭了,VDV编制战后应该可以取消了
  3. 地面部队进攻方向路线选择
    北线部队无法攻陷任何城市,近卫2,90师先择绕过苏媚和切尔什尼科夫 不顾一切的朝基辅毫无意义的奔袭,侧翼以及补给线完全暴露,到了基辅近郊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4. 南北战线推进波次
    装甲部队推进,没有明显分波次的层层推进 所有部队集中前进形成了蘑菇状部署(头大身子细)导致补给线被打爆
  5. 北线战役展开以及部署
    60公里车队,停滞2周,展开后被困于狭小的空间内(菠萝江卡-布查-霍斯托梅尔)难以施展白白消耗
  6. 南北线后勤补给(划重点)
    由于战前第5点的原因俄罗斯的后勤补给表现只能用灾难来形容。北线60公里车队停止2个星期就是因为后勤原因无法执行战役展开,大军停滞平白消耗 。乌军截获大量的俄军对话信息包括部队大量冻伤,缺少食物药品,缺少油料补给等,导致士气更加低落,这些基本上集中发生在北线。南线补给情况稍好,但是也因为兵力不足已经各种原因遭到乌军沉重打击,攻下梅利托波尔后也无法在往前推进,花了近2周才巩固起后勤补给线。然而战机已经耽误了
  7. 3条战线间协同
    三条战线基本各打各的,没有配合,北约情报指出,貌似整个乌克兰战役没有统一的指挥官,3条展现各自为战
  8. 地面部队战术素养
    从目前有的巨量战斗录像以及无人机画面看 ,俄军一线战斗部队的战素养非常普通,合同兵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能成为训练出色,英美军人对俄军的评价甚至是不如塔利班。更不能和乌军相比
  9. 部队构成
    俄军BTG的兵力构成普遍存在重装备轻步兵现象,一个坦克BTG只有45名战斗步兵,一个摩步BTG只有135名战斗步兵,造成攻城巷战能力严重不足
  10. 通讯能力
    大量使用无加密通讯,甚至直接打手机。era通讯系统出尽洋相不如没有,大量的将军使用无加密设备通讯导致被定位后死亡基本都是通讯的锅
  11. 电子侦察能力
    几乎无有效远程立体侦察能力,被北约全方位碾压,乌克兰拥有北约提供的卫星,中远程雷达,电子侦搜,无人机等立体情报体系,实现了战场单向透明,俄军运动战中基本都处于劣势,遭伏击率惊人
  12. 空地协同能力
    空地几乎没有协同作战空军炸空军的,陆军打陆军的,丝毫没有看出配合(北约评价)
  13. 空军与远程火力作战效率(精确制导弹药)
    北约指出俄罗斯远程投射武器的失效率在惊人的20%-60%也就是说打出去有很大几率是不响的,导致打击效率非常低下,在质量差劲的情况下库存也不足,缺少精确制导弹药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级飞机舔地丢铁炸弹被打下来,非常丢人。
  14. 舔油战术的增兵
    开战初期俄罗斯增兵方式是在保持进攻同时一个旅一个旅的投入战场,导致逐次增兵基本毫无效果,ISW等智库分析如果俄罗斯早点停止现有战役,休整并一次性投入新生力量战场效果会好很多(普京:我打仗用你教?)
  15. 在役装备妥善率
    基本就是导弹火箭惊人的失效率问题
  16. 储备装备妥善率
    俄罗斯备用的10000量坦克储备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式T62 T72坦克,这些坦克早在常年的贪腐中残破不看,光电设备,甚至发动机都已经被卖掉了,可以用的只有10%左右,为此近坦4师13近卫坦克团的团长还自杀了(估计是亏空瞒不住了)
  17. 舆论认知战
    俄罗斯舆论战在除了俄罗斯本国和神奇的简中网之外的所有战场都被乌克兰网军以及媒体击溃,可谓全线溃败

亮点

  1. 基辅西北以及东部的撤退
    没有被大规模成建制的俘虏或者歼灭人员,15个BTG起码回去了10个的人员,至于惨不忍睹的装备损失,就不要苛求太多了。


战场外俄军的统计处貌似也非常善于使用魔法。。。


这个提纲里每个点甚至都够单独开出写一篇论文的。这场战争俄军灾难级别的表现简直是以强输弱的典范。


补充的这些简介基本能都不是答主编的,都是新闻报道和各个国家的军方人员接受采访时表达的,我也就学习和整理一下放上来。


-------------------------------------20220419---------------------------------------------

有人在评论里放出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很好

基辅东北方向俄军的战前情报和行动简评——来自被缴获俄军文件的证言

这篇文章充分作证了以上总结的

战前5,战时3,6,9,12,13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