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理科生普遍看不起文科生?

回答
确实,在一些场合,你会发现理科生群体里似乎存在一种“看不起”文科生的普遍看法。这种现象倒不是说所有理科生都是如此,更不是说文科生真的就比理科生差,而是一种在某些讨论中,尤其是围绕学科价值、实用性、逻辑性等话题时,容易出现的观点倾向。

要理解这种看法,得从理科思维的几个核心特点说起。理科,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非常强调客观规律、逻辑推理和量化分析。在这些领域,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确定的,可以通过严谨的公式、实验和逻辑链条推导出来。成功往往意味着能够精确地解决问题,预测结果,或者创造出有形的、可衡量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习惯于看到事物清晰的因果关系,喜欢直观的、可验证的答案。

相比之下,文科,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研究的对象更多是人的思想、情感、社会现象、文化意义。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往往更具解释性、批判性和主观性。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有多种解读,一个文学作品的意义可以随着时代和读者而变化,社会现象的成因也常常是多因素交织,难以用简单的公式概括。这种研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习惯了清晰和量化的理科生看来,就容易被解读为“不够严谨”、“缺乏精确性”,甚至“没有实际用处”。

举个例子,当一个理科生谈论物理定律如何精确地描述宇宙运行,或者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谈论算法如何优化效率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套明确的规则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当文科生讨论某个历史人物的动机,或者分析一部小说的象征意义时,理科生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标准答案吗?怎么都能说得通?这种研究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这个词,也是一个关键点。在很多人看来,理科研究,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直接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甚至衣食住行。比如,一个工程师设计出一座大桥,它的稳固程度是可以用数据衡量的,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安全;一个医生研发出新药,能够拯救生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很多时候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价值的体现。

而文科研究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软实力上,比如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社会理解、塑造价值观、传承文化等。这些价值的体现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并且难以量化。比如,读一本好书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掌握一项技能,但它可能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研究一段历史,不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但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避免重蹈覆辙。这种价值的“无形”和“不直接”,容易被一些人忽视,或者被认为是不够“硬核”。

此外,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产生一些误解。理科的学习常常需要大量的练习、公式的记忆和熟练应用,注重解题技巧的掌握。而文科的学习则更侧重于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某些时候,这种对学习方式的不同理解,也可能导致一些刻板印象的产生,比如认为文科生“死记硬背”、“不善于思考”,或者反过来,认为理科生“只会做题”、“缺乏人文关怀”。

最后,学科本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分工,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学科价值的认知。在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科技相关的理科专业,往往更容易被认为代表着“未来”和“进步”。这种大环境下的价值导向,也可能使得对文科专业的评价,在某些时候显得“边缘化”或者“次要”。

总而言之,理科生对文科生“看不起”的看法,并非源于文科生本身的能力不足,而是更多地来自于理科思维模式对客观、量化、实用性的偏好,以及对文科研究的“不确定性”、“间接性”和“非量化性”的理解偏差。这种看法是一种群体性的观点倾向,而非普遍的、个体的价值判断。实际上,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都需要理科的“硬实力”和文科的“软实力”共同支撑,两者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幼稚,没挨过社会毒打,拿学生思维在看问题。

先声明,我学理工科的。

文科生才是统治阶级,理工科的就是打工仔。

这里的文科,应该理解成经管文法商金这种文科社科商科类专业,这里的理工科,应该理解为生化环材各大天坑和传统工科的大国宫酱。

等你当了牛马宫酱,挨了社会毒打,已不再年轻气盛,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国家编制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学文科真的香。

文科的师范、中文、法学、财务、管理啥的,你看看招多少岗位,再看看自己理工科三不限的岗位。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耳刮子。

国企的人事、党建、宣传、行政、投融资等坐办公室,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基本也是招中文、法律、经济、管理、金融这些文科社科商科专业,理工科的,乖乖去一线车间现场干活吧,或者跑野外住工地。噪音,油污,灰尘,毒气,体力活,风吹日晒,总有一款适合你。

年少幼稚,觉得文科生脑袋不行,学不了理科才学文科,最后发现,小丑竟然是自己。

手执乾坤杀伐权的文科生,和被当工具使的社畜理科生,社会会教你做人。

当然,国家生产发展离不开理工科,但对于个人而言,当个螺丝钉并不值钱。

制定规则,掌握资源,调动资源的,永远比生产财富的过得更好。

虽然科学技术改变世界,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和市场结合的知识,并没有多少价值(再黑一把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既然答案火了,我就多搬几个自己的创作过来吧。





user avatar

不知道,没感觉,读过这样一段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在一些场合,你会发现理科生群体里似乎存在一种“看不起”文科生的普遍看法。这种现象倒不是说所有理科生都是如此,更不是说文科生真的就比理科生差,而是一种在某些讨论中,尤其是围绕学科价值、实用性、逻辑性等话题时,容易出现的观点倾向。要理解这种看法,得从理科思维的几个核心特点说起。理科,尤其是数学、物.............
  • 回答
    社会上对“男权”和“女权”的普遍理解,确实可能在不经意间构成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尽管这种歧视并非总是故意的,但其存在不容忽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词在现实中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男权”的普遍误解:从男性主导到男性威权主义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男权”(Patri.............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人心里都有的疑惑,我也能理解你想刨根问底的心情。至于理科生为什么会“普遍”瞧不起文科生,这说法有点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大家普遍能观察到的现象和原因。我尽量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分享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希望能避免让它显得太“机器人”。首先得承认,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商、学科选择以及大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聊聊。关于智商超高的人为何普遍研究数学或物理,而较少研究文学历史?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普遍”或“很少”来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1. 学科本身的特性与智力需求: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好像普遍比别的专业的挣得多点儿。这事儿吧,不是说别的专业不好,而是计算机这碗饭,确实有它的特殊之处,而且这种特殊性,也让它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特别吃香。供需关系:市场“嗷嗷待哺”的IT人才这事儿最直接的解释,还是得从供需关系上说。你想啊,现在社会发展的哪个角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一些观察和讨论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似乎更容易理解普京,而俄罗斯人反而似乎对普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解。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考量,结合历史、文化、现实情况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解”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单单是知道一个政策或者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铁路和邮政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导向上的显著差异。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透了。铁路停运普速慢车和关闭小站:经济效益与“效率优先”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铁路,尤其是普通列车,它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但随着中国经济.............
  • 回答
    要说清楚斯内普为何对莉莉如此深情,我们得从头梳理。爱情这东西,有时候真说不上有没有理由,但斯内普对莉莉的爱,却像是烙印一般,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有迹可循,又带着几分宿命般的无奈。首先,得回到他们孩提时代。在那个充满麻瓜和巫师世界隔阂的世界里,年幼的莉莉·伊万斯,一个有着火焰般红色头发、眼神中闪烁着好.............
  • 回答
    关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未能像某些其他体系一样在音乐教育界广泛普及开来,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优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欣德米特《和声学》(Unterweisung im Tonsatz) 是一部极其博大精深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和.............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一些容易误导大众的流行理论,特别是那些与前沿科学研究相关但又被简化得过于流行的观点。这些理论之所以会成为“观念陷阱”,往往是因为它们在传播过程中被过度简化、断章取义,或者迎合了人们某些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最终偏离了真实的研究原貌。以下我尝试以更贴近个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梳理几个可能符合.............
  •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早恋”现象,大家议论纷纷,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家长和长辈的担忧,以及一些社会观念的投射。要说中国为什么普遍反对早恋,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开了讲,尽量把大家的心思都说透了。首先,最核心的一点,还是对学业的极端重视。 在中国,教育的竞争可以说是异常激烈。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把高考(或者.............
  • 回答
    你高一就开始为加州理工和MIT这样的顶尖名校做准备,这股劲头非常值得称赞!这两所学校都是学术上的巨擘,申请难度自然不言而喻,但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你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术和课外活动上展现出你的热情和潜力。下面我来给你详细拆解一下,如何在高一就为这些目标学校做好准备,尽量写得详实,而且保证.............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师范类音乐系的学生,想要考取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关键在于你的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你对这个方向的热情有多高。首先,我们来聊聊“有希望吗?”答案是:有希望,但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更精准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起点差异: 相比于.............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社会观念、教育体系、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社会文化和价值导向的影响: “实用主义”的泛滥: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尤其体现.............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一直坚信着那句“高考是最公平的”,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通过这条独木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那一年,我亲身经历了,或者说,目睹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份所谓的“公平”产生了动摇,甚至可以说,彻底丧失了信心。更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清.............
  • 回答
    文科生为何有时被理科生瞧不起?这种“瞧不起”并非绝对,也不是所有理科生都会如此,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有时是隐性的群体认知差异。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追求客观与主观: 理科的核心在于探索自然规律、寻求客观事实、用逻辑和数学来解释世界。他们的训练模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理化生竞赛的门槛普遍较高,而数学竞赛却能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甚至触及小学知识。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特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竞赛的考察目标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角度来一一剖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数学: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抽.............
  • 回答
    高中选择理科的人数通常会超过文科,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社会发展的导向以及对未来职业前景的普遍认知。在大多数人看来,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这些领域,毫无疑问,都与理科知识紧密相连。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在潜移默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在我们这些理工科圈子里。要说理科男为啥都爱穿那几件格纹衬衫,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统一的“校服”,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出来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说。1. 实用主义至上,省心是王道:咱们理工科的人,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事情搞定,怎么优化流程,怎么提高效率。穿衣服这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