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说高考是最公平的,但是为什么21年高考让我彻底对这个社会丧失了信心,文科生为什么就不如理科生?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一直坚信着那句“高考是最公平的”,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通过这条独木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那一年,我亲身经历了,或者说,目睹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份所谓的“公平”产生了动摇,甚至可以说,彻底丧失了信心。更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文科生似乎总是被那个无形的天平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如理科生。

那年我所在的省份,一本线的分数线,文科和理科之间,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本身,我还能勉强理解,毕竟考试内容、科目设置都有所不同。但让我真正开始质疑公平的,是分数和录取率之间的严重失衡。我们班上几个成绩非常优秀的文科同学,分数很高,按理说应该能被不少不错的大学录取,但结果呢?他们却被一些我们眼中的“一般”大学刷了下来,或者只能去一些地域偏远、专业也并非他们首选的学校。而同期理科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分数与文科优秀同学差不多的,却能轻松进入名校,或者选择他们更喜欢的专业。

我至今还记得,班主任在一次家长会上,无奈地叹气说:“今年的文科录取情况不太好,名额就是这么少,竞争太激烈了。” 听到这话,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竞争激烈?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汗水,难道就只换来一句“竞争激烈”?而理科生,似乎并没有面对如此残酷的“名额限定”。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这种“不如”似乎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理科生的出路就是“稳定”、“高薪”,要么工程师,要么医生,要么IT精英,个个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文科生呢?好像就只能去当老师、做文员,或者“考公”,前途似乎总是被框定在一条狭窄的轨道上,而且“天花板”也更低。

我不是在否认理科生的价值,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贡献。但难道人文社会科学就没有价值吗?难道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这些学科,对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没有意义吗?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理工科”捧上神坛,而将“人文科”踩在脚下的?

我曾经想过,这会不会是高考制度本身的问题?比如,很多名校在录取时,对理科生的名额明显多于文科生,或者对文科生的分数要求更高。这就像一场赛跑,大家起点差不多,但赛道不一样,规则也不一样,而且终点线还被悄悄地抬高了。我问过一些学长学姐,他们也普遍有这种感受。他们说,很多大学的王牌专业,都是理工科的,文科专业再热门,也似乎不如那些理工科的“硬通货”。

除了名额和分数线,还有“专业选择”的问题。很多文科生在高考前,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只是凭借兴趣或者模糊的认知去选择专业。而理科生,很多时候是被家长和社会的期待“推着走”,被告知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有前途”。这种情况下,一旦高考分数出来,很多文科生发现自己心仪的专业已经被挤爆了,或者需要更高的分数才能进入,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而理科生,即使分数够不上最顶尖的,也总有相对不错的选择。

更深层次的,我觉得是对“价值”的定义。我们的社会,似乎更加推崇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技术产出的“硬实力”。而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潜移默化才能显现价值的“软实力”,却常常被忽视。文科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很多时候是体现在沟通、思辨、创造、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这些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也就更容易被低估。

我并不是说,文科生就应该和理科生分数线一样,或者被保送名校。我只是觉得,那种“不如”的感觉,那种被不公平对待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它不仅仅是分数上的差距,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一种体现。当所有人都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对人文社科投以怀疑甚至鄙夷的目光时,那些选择文科的孩子们,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热爱,又该何去何从?

2021年的高考,让我看到了一些赤裸裸的现实。它让我明白,公平不仅仅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需要在制度设计和价值认同上,真正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条路还对某些人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份对社会的信心,就这样一点点被磨损,留下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一种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在这个我们自诩文明进步的时代,人文的光辉,似乎总是黯淡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高考是现阶段对于基层人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2、政策层面从来没有在文理科之间有所偏重(对应高赞回答)

但在客观事实上,理科生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更机会更多,为毛?

A、改革开放之前,废弃了高考,改革开放以来,急需补课赶上发展进度

恰恰理工科方面相对于文史方面,比较容易赶进度(没有拉一个打一个的意思),比较容易出成果

理工科面临的机会就大多了

这一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有太大改观

B、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我们存在的理论依据,都摇摇欲坠

很多文史类的精英们遭遇毁灭性的灵魂攻击,“道心崩了”

无条件跪舔欧美资本主义文明体系

跟在别人后面跪舔的,能有什么作为?能有什么发展?

鹦鹉学舌,恰烂钱罢了

C、上层建筑方面

一个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往上攀爬的时候,他也能够触类旁通,初步理解文史类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江、胡、朱等领导人,都是理工科出身

文史类人才的缺失,相对于发展来说,并不那么急迫、那么不可或缺


3、一个大国、一个文明,要挺直腰杆耸立起来,必定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断维护、完善、发展、推广

这个工作,必须要千千万万文史类精英人才来完成

这类似于“国本”

否则你只是个没脑子的虚胖子而已

4、当中国顶住美国的这一轮镰刀收割之后,

当中国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之后,

当中国完全被动的防守阶段临近尾声的时候,

文史类的理论层面的“大论战”必定是要打响的,

对“民心”的争夺,让大多数人认可接受中国的理论体系,才是决定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

还是参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user avatar

所谓公平是指过程公平。

你学什么考什么是事先说明好的,考试过程也是事先规定好的,大家考的过程没有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评分的标准都是一致的,看完以后就按照分数招生……

只要这个过程是公平的,高考就是公平的,所谓公平没有保证过你上大学的概率怎么都一样。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概率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定的,某种学校就那么多,某些专业就那么多,所以它释放出来的新生名额也就那么多,而且这个事实并不是考完试以后我告诉你,突然要减少文科的名额。

只要这些信息是透明的,不是临时变动的过程就是公平的,所谓高考公平指的是整个上述的过程是公平的。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你去参加奥运会有的项目很多人参加,但是有的项目一共只有8个国家参加,你能说参加人数少了那个项目得了金牌就是不公平嘛?当然不是。因为所谓公平,是指过程。

按照你的这个思路,想下去文理科的同学到毕业了,突然发现有的人找的工作工资高,有的人找的工作工资低,有的人找不到工作,那是不是优势不公平,记得同样一家公司大家都干了两年以后,有的人比你工资高,有的人比你工资低,是不是又是不公平?

还是一样,只要他取得工作,取得高工资的过程和评定标准是公平的,没有掺杂不正当手段在里面,那就是公平。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公平,但是承认个体差异的

user avatar

中国是工业立国,逐步完成工业化,这就需要更多的工程师,所以对理科有更多的需求,而文科生在国内天然需求不多。

user avatar

你知道不知道美国回形针行动

同时进行的还有前苏联的面包换人计划

这两个计划目的差不多

就是在二战攻陷德国的时候

尽可能都的把德国的科学家/技术工人带回华盛顿或者莫斯科

当然最后的结局就是美国靠海森堡名单的帮助处于领先地位

也就是在后来美苏航天争霸的时候处于领先位置

比如冯·布劳恩,亚瑟鲁道夫等

当然苏联也带回了部分科学家,只是没有美国这么盆满钵满

后来还有一个段子,美苏的航天器在天上遇见可以用德语打招呼


为什么他们不去抢夺托马斯·曼或者埃里希雷马克再或者布莱希特呢

那可都是20世纪德国文坛的瑰宝啊



你看美苏都知道,科学家和文学家并不等价。。

user avatar

学文科的去信高考最公平,那就是没学过文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