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朱祁镇?

回答
说起明朝的朱祁镇,那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与其说是帝王史,不如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忍不住去评说一番。

天命不如人的早慧太子

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他的人生开局其实相当不错。作为明宣宗的长子,他自幼便被立为太子,享尽了皇家的宠爱和严苛的教导。史书上说他“神采朗秀,聪慧异常”,年少时就有“英武之名”。放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孩子,人们自然会寄予厚望,觉得他将来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的父亲明宣宗,也就是宣德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大明治理得蒸蒸日上,为儿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命运的齿轮一旦转动,就不是人力能够轻易掌控的。

“南宫之困”与“乾清门之辱”——人生的两个重大转折

朱祁镇真正让后世记住,并且引起争议的,主要集中在他生命中的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便是他“南宫之困”。虽然史书上对年少登基的朱祁镇评价多是“聪明”,但也伴随着“贪玩”、“亲近小人”的记载。这其实是很多年轻帝王的通病,毕竟他才十七岁就坐上了皇位,面对的是庞大的帝国,背后是无数老臣和监视的目光。他身边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他的乳母孙太后,以及掌权的太监。

在朱祁镇登基之初,他其实表现出了想要有所作为的劲头,比如延续了父亲的休养政策,减轻了一些赋税。但很快,权力的腐蚀就开始显现。以太监王振为首的一批宦官,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而年轻的朱祁镇,沉溺于享乐,对朝政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弱。

更关键的是,他继位不久,其亲弟弟朱祁钰就被册封为郕王,这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隐患。之后,在王振的煽动和影响下,朱祁镇做出了一个令无数史学家扼腕叹痧的决定——御驾亲征瓦剌。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重大失误,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土木堡之变:一个王朝的伤疤

关于土木堡之变,这是朱祁镇一生中最浓墨重彩,也是最被诟病的一笔。

当时,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进犯,边关告急。王振这个权臣,出于私欲,怂恿年少且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朱祁镇亲征。可怜的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吹下,以为自己能像父亲和祖父一样成为一代名将,竟然真的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然而,这次亲征,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场闹剧。这支军队,准备仓促,后勤混乱,指挥也完全失当。更糟糕的是,在路上,王振为了抄近路,竟然改变了原定的行程,将大军引向了毫无战略意义的土木堡。在那里,明军遭遇了瓦剌骑兵的猛烈攻击。

结果如何?不用多说了。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而作为皇帝的朱祁镇,竟然也在混乱中被俘,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被敌国俘虏的皇帝。

这便是土木堡之变,一个让大明王朝颜面扫地,元气大伤的事件。而作为这次事件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角,朱祁镇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重返皇位:一场夺权风波

被俘虏后,朱祁镇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被瓦剌人当作人质,饱受屈辱。但命运似乎也没有完全抛弃他。在他被俘期间,他的弟弟朱祁钰,在内阁大臣于谦等人的力主下,在北京登基,即位为明景帝。这场“北京保卫战”也打得十分漂亮,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大明江山。

朱祁镇在被俘一年多后,瓦剌因为对他失去了利用价值,加上中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将他放了回来。

然而,当他回到北京时,迎接他的,却是他弟弟景帝的软禁。他被安置在南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史称“南宫之困”。这期间,他经历了从皇帝到阶下囚的巨大落差,其心情的复杂程度,我们难以想象。

然而,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朱祁镇并没有放弃。在原皇后的帮助和一些忠于他的旧臣的支持下,他策划并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夺门之变”。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带领一小群人冲出南宫,闯入乾清门,控制了京城,并迫使他的弟弟景帝退位。

就这样,朱祁镇戏剧性地重返皇位,再次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

复辟之后的评价:功过参半,但过大于功

重登皇位的朱祁镇,史称明英宗。然而,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南宫之困的他,似乎并没有学到足够的教训。

复位后的改革与失误: 刚复位时,为了笼络人心,他重新启用了一些在土木堡之变中表现出色的官员,比如于谦,以及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功劳的将领。他也对一些朝政进行了整顿。但是,他很快又被宦官石亨、曹吉祥等人所控制,重拾了之前亲近小人的老路。
杀于谦——最大的罪过: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他在复位后不久,竟然听信谗言,将忠心耿耿、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于谦处死。这不仅寒了所有忠臣的心,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千古骂名。于谦的死,可以说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之一。
宠幸宦官,任人唯亲: 晚年的朱祁镇,再次沉迷于享乐,对宦官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大臣。石亨、曹吉祥等人又一次掌握了朝政,大明王朝的政治环境再次变得污浊。
“瓦剌可汗”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瓦剌俘虏期间,瓦剌人曾想册封他为“瓦剌可汗”,虽然他没有接受,但这个经历也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总结

总的来说,朱祁镇是一个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历史人物。

优点: 年少时有“英武之名”,并非完全庸碌之辈。在被俘期间,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在“夺门之变”中,他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和果断。
缺点: 首当其冲的便是“土木堡之变”,这是他最大的失误,直接导致了明朝国力的严重削弱和声望的下降。其次,对忠臣的猜忌和打击,特别是杀害于谦,更是其人生中的污点,也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再次,他反复被宦官所操控,表明他缺乏驾驭权力的能力和政治远见。

朱祁镇的人生,就像一场被命运捉弄的悲喜剧。他曾是备受瞩目的太子,却因为年轻和错误的选择,成为了王朝的罪人;他曾是屈辱的俘虏,却又以戏剧性的方式重返权力中心。

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更是关于帝王如何对待臣下、如何识别奸佞、如何守住权力之缰的深刻思考。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脆弱、欲望与野心,也照出了历史进程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偶然与必然。

因此,评价朱祁镇,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昏君或明君,而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在昏聩与清醒之间摇摆,最终留下更多遗憾和争议的皇帝。 他的故事,注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应该是我在知乎两年多,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回答一个问题吧,直接切入主题。

明“英”宗朱祁镇,大明战神!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皇帝没有之一不服不行!开局一盛世结局近灭国,统观上下五千年无人能出其右,让我们走进他那“光辉无比”、“丰功伟绩”而传奇的一生。

朱祁镇八岁即皇帝位。彼时的大明,历经过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上升期的泱泱大国,一个极盛王朝或许就要来临。可惜,碰到的是朱祁镇这个草包。

过了十多年的富足少年天子的生活,他终于坐不住了,搞事情开始了... 正统十四年,听信太监王振的蛊惑,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出征蒙古瓦剌,在实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创造了明代开国以来的大败,明军主力元气大损,最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明朝军事有生力量折损大半,同时多达数百位文武百官在此丧生。朱祁镇成为明朝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史称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朱祁镇非但不知道悔改,苟且偷生,为了苟活不惜给敌人叫自家大门,全无气节丧国辱权(守将拒不开门,朱祁镇怀恨在心日后复辟之后竟将其流放,小肚心肠可见一斑)。土木堡之变后,蒙古瓦剌一路高歌猛进,明军节节败退,兵临北京城下,社稷岌岌可危。在新君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等人的带领下,明朝艰难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蒙古人在他身上捞不到半点好处,遂将他归放回国。七年后,趁祁钰病危悍然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取了皇位(脸皮之厚可以挡子弹?!)复位后(年号天顺,为了其夺门的合法性,诛杀于谦王文等一批景泰朝的有功之臣,还大张旗鼓的为宦官王振建庙招魂,还为瓦剌酋长也先太师建庙纪念。我真想给他鼓个掌也先太师放他回来他以庙报之真是一段佳话,就是不知道土木堡之变中阵亡的数十万将士会不会瞑目,遭瓦剌大军蹂躏的几十万百姓又是何感想,认贼作父都比他来的光明正大。重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后面这些人的叛乱不都是他纵容吗?天顺年间,荆襄流民极其严重,达到了数百万,朱祁镇却束手无策反而使其恶化。几年后,朱祁镇病死,遗诏废除“人殉”制度(一辈子穷凶恶极,死前做的唯一的好事)。给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留下一个烂摊子(朱见深真是谢谢亲爹),朱见深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整顿吏治,精兵简政,加强京营等一系列举措,才使得明朝重新走回正轨。同时,朱见深恢复代宗帝号,平反于谦,人品方面和他爹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代宗还曾废其太子位。我个人看法,见深可算得上是明朝综合能力排第三的皇帝(前面二位应该不用说了)。

朱祁镇真的是命好,一辈子干的荒唐事,全有人给他擦屁股。于祖宗,给他留的家底够厚,给他败得如此轻松。于朱祁钰、于谦,北京若没有守下来,亡国与否还不可知,他还能第二次回来当皇帝?!不肯正视亲弟弟朱祁钰为稳定大明社会秩序,恢复大明民生经济所做的贡献,反而给朱祁钰上了一个恶谥,“戾”,并将朱祁钰逐出皇陵;诛杀保住了江山社稷的于谦,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在当时的局势,于谦是可以阻止他复位的)。于朱见深,留给他的是一个社会动荡,弊政百出,经济严重危机的局势,朱见深能稳步局势,重新将社会带回正轨。再说说明英宗这个庙号,因为是亲儿子,朱见深也不可能给什么恶谥,英宗这个号,差不多是还算差的意思。连亲儿子都给他这样一个不怎么样的号,可见一斑了!真的朱祁镇没弄亡国得给这些人磕头,把头磕断也不为过好吧!

综上,朱祁镇中国封建历史最垃圾的皇帝宝座实至名归!

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公认的宋朝最烂的三个皇帝,朱祁镇说你们out了,前面三位最烂的事,朱祁镇都干过,有过之而无不及呢!徽宗钦宗(被俘),高宗(杀功臣)。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看法和我所了解的事情。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具体内容在下面,土木堡之变前的朱祁镇,大体算得上一个好皇帝,而且相当有进取心。土木堡事变之后的朱祁镇,则是一个十足十的心理变态和禽兽小人。”

坦白说,朱祁镇当得起本问题下所有回答者赋予的全部骂名,但其他所有回答基本都是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讲清楚朱祁镇明英宗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该如何评价。

我举个例子,本问题下到目前为止所有回答都知道朱祁镇的超级大翻车,土木堡之变。但诸位却也仅仅就知道一个土木堡之变,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大明王朝当时,其实是同时在进行三场大规模战争。而一个十五世纪的中世纪帝国,同时进行三场敌我双方参战规模相加都超过十万人马而且相距数千公里之遥的战争,本来就大概率会在至少其中一场翻车。

非常遗憾,由于网络明史第一红本《明朝那些事儿》完全遗漏了另外两场大规模战争。使得对于朱祁镇的统治及其本人的具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扭曲。

因为很多事情一旦详细论证,就是长篇大论,例如一个土木堡之变,就足够说上几万字也没个完。单从土木堡之变的成因里面其中的一个点,宣大防线和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兵部的管理关系变迁,就有的扯了。

所以简单点说,当年明月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恰好是基本完全弄饭了的。

根据当年明月的说法,土木堡之变前的明英宗是个宠信奸佞小人,昏庸,刚愎自用,粗暴武断的君主。

草原北狩,当叫门天子回来之后反倒能算一个好人。

恰恰相反!恰恰相反!

在土木堡之变前的朱祁镇是一个好皇帝,而且一直试图有所作为,试图振兴国势。而他的翻车,一方面是由于他能力不足,但更多的方面却是历史进程导致的悲剧,与所谓宠信奸佞小人,太监王振祸乱朝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但是土木堡之后的朱祁镇,则是彻头彻尾的堕落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禽兽小人。当年明月在朱祁镇的内容里和朱见深时代一样,几乎是完全搞反了真实的情况。

第一,土木堡之变前,明朝已经在西南和东南同时展开了两个重兵集团,进行了两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一个是明朝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比起广为人知的永乐朝唐塞儿起义声势要大上数十倍!唐塞儿起义波及范围不超过三个县,实际参与人员壮丁未必过万,持续时间更是十分短暂。

但是为了体现明仁宗,明宣宗的收缩政策和所谓休养生息,并且顺带攻讦明成祖的文治武功,那是渲染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同时为了体现明英宗朱祁镇随意亲征败坏了明仁宗,明宣宗留下的盛世天下,规模比唐塞儿大数十倍的邓茂七,蒋福成起义那是在明史圈子里默默无闻啊。

然而,邓茂七,蒋福成的起义,却是自洪熙,宣德,正统以来数十年间,在东南积累了深重的阶级矛盾的总爆发的结果。

波及福建,江浙,江西,广东多省。壮丁聚众十余万人,动辄攻打州府县城。东南地区的卫所部队完全无力应对这个危机。

为了镇压这次明朝开国以来最庞大的农民起义,朱祁镇不得不调拨京营兵马,保定鞑官精锐,以及宁夏精锐。由永乐朝重将陈懋(朱棣第四次北征时,陈懋以三百游骑俘虏也先土干及其麾下七部首领人畜部众数以万计,扬威塞北)率领,督军数万南下,引导地方卫所部队与起义军鏖战。

第二个,是三征麓川之战。麓川王国死灰复燃,大明左军都督方政战死西南绝域,沐英之子沐盛因为此前过分固执的坚信思任发不会造反,而畏罪自杀于军中。

麓川动乱,震撼了大西南。

朱祁镇再次调兵遣将,从西凉抽调蒋贵,从京城抽调文武全才的兵部尚书王骥,统率甘陕兵马南下,抽调云贵川甘肃青海陕西各地兵马十三万,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征麓川之战。

这两场大规模战争,不仅抽空了明帝国面对草原的左翼几乎全部战略机动兵力。更为重要的是把永乐朝遗留下来的三大重将,也是在正统朝最有能力,最有资格的三名大将(张辅太老)悉数派出。

当也先横贯朔漠,纠合阿剌知院和脱脱不花一并南下攻击宣大时,陈懋,蒋贵,王骥都还处于两大战争的收尾阶段。

明朝近二十万战略机动兵力和三大主将,无数西北精锐将官都还被牵制在东南的福建广东,以及西南的云缅印边境。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祁镇本应避开也先锋芒,待陈懋王骥班师回朝之后再出塞决战。

但是朱祁镇过于自信,其实过于自信的未必就是他或者王振两人。在也先发起战略进攻之前,朝廷上正是捷报频传。

陈懋逐渐将邓茂七等起义军兵马击溃招抚,王骥大军深入西南绝域千里,威逼缅甸,大破麓川,与中南半岛各国各部会盟于金沙江以西,刻石立碑铭功——“海枯石烂,尔乃渡江”

中南半岛各国皆奉承曰:自古汉军无渡金沙江以西来此者,今王师至此,真乃天威也!

要知道,朱祁镇此时才是个刚过二十的青年人。已经取得了平麓川压缅甸,平福建大起义的显赫边功。麓川国王思任发妻子三十二人被缅甸献俘于云南,传首于京师。

虽然他可以暂避也先锋芒,但一想到此前仍遥装恭顺贡马的瓦剌人,竟然敢挑战上国威严。自己如果避而不战,以后从女真诸部到兀良哈,再到关西,朔漠万里,上国威严何在?

这不就折了太祖,太宗两朝的赫赫盛威了吗?

关于土木堡具体翻车的前因后果,以后我有空再补充,第一责任人,实际上是明宣宗朱瞻基。与所谓王振的瞎指挥关系不大,甚至于是否真的存在王振瞎搞这件事,都是十分可疑的。

具体到战局中的第一责任人,实际上是宣府杨洪对其长子失守宣府东北角防区隐瞒不报,以致于阿剌知院率领鞑靼主力突入和也先围歼了朱勇部骑兵,再前后夹击朱祁镇导致的。

而明朝京营勋贵与宣大边军的关联,主要都是在宣德三年的改革中被切断了。

更不用说,也先用于号召全蒙古的旗帜,脱脱不花大汗和他的兄弟,本来在永乐七年七月七日已经向威远守御千户所投降,并在甘肃明军的监控下于甘肃镇放牧。

此人也是于宣德时期被脱欢接回去拥立为蒙古大汗,并且得到了朱瞻基的认可。成了也先父子经营东蒙鞑靼本部的有力工具(后来也翻车)。

这些事情,早在王振还是个屁孩儿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也先发难之前,势力范围已经是扼控东蒙鞑靼本部,暴打兀良哈三卫,东起海西女真边境,西到帖木儿汗国北疆。

可谓是威震万里。

面对这样的对手,翻车本就正常。尤其是明朝左翼西北绝大部分战略力量都调到东南西南,三大主将都不在北方的情况下。

在明宣宗的精心调理下,明朝京营和宣大等九边军队是毫无配合,隶属关系割裂。

明英宗是在自以为自己就要成为明朝的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下,以一种自己不是很理解的情况翻了车。

这才有了后来十分难看的叫门天子和各种心理变态的操作。这种落差感,摧毁了他。

但是说他是五千年来最差天子,未免言过其实。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前十三年的文治武功,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比不上。他派王骥,方政经略西北,蒋贵西征天山,平福建大起义,三征麓川保三宣六慰。

要按乾隆大帝十全武功的标准算,明英宗翻车前也能数出二三四五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明朝的朱祁镇,那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与其说是帝王史,不如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忍不住去评说一番。天命不如人的早慧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他的人生开局其实相当不错。作为明宣宗的长子,他自幼便被立为太子,享尽了皇家的宠爱和严苛的教导。史书上.............
  • 回答
    说起朱元璋和明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要评价他俩,得从多个维度来聊,毕竟历史人物和朝代都不是脸谱化的,复杂得很。先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这个人,绝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书生出身。他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出身,父母都是佃农,自己也当过和尚,行过乞,这经历放在古代,简直是九死一生。.............
  • 回答
    朱元璋这个人,真是一个绝世奇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到九五之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先说说他的出身。说他是“农民出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生活在元朝末年那个兵荒.............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真真是把咱们中国家庭里的那些个弯弯绕绕、鸡毛蒜皮都给扒了个底儿朝天。要说里头最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想替她操心一把的角色,那朱丽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刚开始看这姑娘,那叫一个锦衣玉食,嫁了个好老公,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人生赢家。苏家这几个兄弟姐妹,就数她过得最“稳当”,最体面。她.............
  • 回答
    说到《带着爸爸去留学》里的朱露莎,这姑娘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恨得牙痒痒,又忍不住想捏着鼻子说一句“她也挺不容易的”。她身上承载了太多现实生活中的缩影,那种别扭劲儿,那种不得已,有时候看她一眼,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首先,咱们得说她这个人设,实在是太立体了,也太“真实”了.............
  • 回答
    说到朱一龙的演技,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他这几年的表现,是真的让人看到了一个演员的成长,从“流量”的标签里一点点撕扯出来,靠实力说话。要评价朱一龙的演技,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角色的塑造能力:百变但不失统一的灵魂朱一龙演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这一点在他身上尤为突出。从早期《情定三生》.............
  • 回答
    要说朱见深,那可是明朝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当了二十三年的皇帝,谥号宪宗,庙号英宗。在位期间,大明经历了从一个相对稳定转向暗流涌动的过渡期,而朱见深本人,给人的印象也相当复杂,有人觉得他昏庸误国,有人却又看到了他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儿皇帝”的阴影与艰难登基要评价朱见深,得先说说他怎么当上皇帝的.............
  • 回答
    尔朱荣,一个在北魏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评价他,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他既是能力超群的军事将领,又是野心勃勃的权臣,更是那个乱世中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存在。要评价尔朱荣,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军事才能:那个能征善战的北方悍将首先,尔朱荣身上最耀眼的光环,无疑是他的军事才能.............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说起星际争霸1,那可真是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而当年的那些解说,更是我们这些老玩家心中永远的经典。说到他们,脑子里立刻就跳出好几个名字,每一个都带着独特的味道。大师,那绝对是星际1解说界的“老炮儿”。他的解说风格非常稳健,条理清晰,对局势的分析总是能一针见血,让你听得明明白白。他讲战术、讲运营,让你能.............
  • 回答
    李二凤、赵二、朱老四,这三位历史上的帝王,虽然都曾经历夺位之争,最终登上了“太宗”的庙号,但他们的治国能力、历史功绩以及给后世留下的印记,却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先说说李二凤,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他的夺位之路可谓波澜壮阔,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中极具争议的一笔,但也正是通过这场“不义”之举,.............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