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大汉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藏战国竹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学术观点的碰撞以及历史真相的还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赵正书》的性质和它在研究秦始皇传位问题上的重要性。

《赵正书》的发现与价值

《赵正书》是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重要先秦竹简之一,其内容涉及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秦国的一些情况。不同于传统的传世文献,简牍出土于墓葬,为我们提供了与史书不同的视角和信息。

《赵正书》中关于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内容,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不同的叙事。

《史记》中的主流记载

在通常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叙述中,秦始皇去世前,是在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重,他的长子扶苏是当时被任命为北边军监军的将领,是公认的继承人。然而,《史记》记载,秦始皇在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以及幼子胡亥的陪伴下驾崩。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篡改了始皇遗诏,宣布扶苏和蒙恬(扶苏的亲信)赐死,并立胡亥为太子,即位为秦二世。

这一叙事成为我们理解秦始皇继承制度演变和秦朝政治权力斗争的核心依据。

《赵正书》的“不同声音”

《赵正书》中关于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记载,其具体细节在不同研究者的解读中可能略有差异,但核心信息是,它似乎暗示了秦始皇在临终前,并非如《史记》所说的那样,是被迫或被篡改遗诏,而是主动将权力交给了胡亥。

这里需要强调“似乎”和“暗示”,是因为简牍的文字解读和历史情境的复原本身就充满挑战。例如,有学者可能认为《赵正书》的记载更偏向于一种“正统”叙事,即秦始皇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将权力移交给了胡亥,而不是被赵高父子架空。

为何会出现不同说法?

1. 史料的立场与目的: 传世文献如《史记》,是经过后代史官修撰而成,可能受到当时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以及叙事需要的影响。而简牍的出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接近事件发生时的“一手”材料,虽然其本身也可能带有作者的立场。
2. 历史真相的复杂性: 历史事件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秦始皇去世前后,朝堂上的权力暗流涌动,李斯、赵高、胡亥、扶苏以及朝中其他势力之间的角力,使得真相的呈现更为复杂。
3. 解读的难度: 简牍文字的残缺、字体的辨识、以及特定历史语境的理解,都可能导致不同的解读。学者们会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结合其他相关史料,来构建历史叙事。

学术界的争论与主流观点

关于《赵正书》是否“属实”,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而是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讨论。

支持《赵正书》观点的学者 可能会认为,简牍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挑战了《史记》的传统叙事。他们可能认为,《赵正书》的作者可能更倾向于一种“顺应天命”或“父子相传”的合法性解释,认为秦始皇确实有传位给胡亥的意愿。他们或许会从简牍文字本身的表述方式、叙事逻辑等方面来论证其可靠性。
倾向于相信《史记》的学者 可能会对《赵正书》的记载持谨慎态度。他们可能会强调《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其严谨性和对史料的运用。他们也可能认为,《赵正书》的作者本身可能也受到当时某种政治宣传的影响,或者其记载本身就有其局限性。他们可能会指出,《赵正书》中的说法与秦始皇长期以来立扶苏为继承人的行为和政治安排不符,并且忽视了赵高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试图调和双方的观点 也有学者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他们可能会认为,《赵正书》的记载可能反映了秦始皇在某个特定时期的想法,或者是一种“官方”宣传的口径,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史记》中关于权力被篡改的描述。历史真相可能比任何单一的史料都更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为何《赵正书》的说法更难被普遍接受?

尽管《赵正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主流学术界依然倾向于相信《史记》关于秦始皇传位胡亥是经由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的记载。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

1. 《史记》的系统性与权威性: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叙事框架和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经过了历代学者的检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缺乏足够的旁证: 《赵正书》的独立证据尚不足以完全推翻《史记》的叙事,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或史料支持来佐证其观点。
3. 逻辑的合理性: 相较于“被篡改”的戏剧性情节,《赵正书》的“主动传位”虽然也可能,但放在当时皇长子扶苏已被立为储君,且在北方拥有强大军事支持的背景下,似乎需要更强的解释力来支撑。赵高、李斯作为核心人物,其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在《史记》中有较为清晰的阐述。

结论

总而言之,北京大学藏战国竹简《赵正书》中关于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记载,并非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史记》的叙事,引发了深刻的学术讨论。

目前来看,《赵正书》的记载尚不能直接证明秦始皇是主动传位给了胡亥,也不能直接否定《史记》中关于胡亥是通过篡改遗诏而继位的说法。 历史真相的还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发掘新证据,对已有史料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比较。

《赵正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促使我们更批判性地审视现有史料,并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对《赵正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秦始皇的权力继承问题,以及战国末期至秦朝初期波诡云谲的政治格局。未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或许能为我们揭示更接近历史真相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沉默很久,对不起各位关注我的朋友。这个话题我可能不得不说一句,最高票

@姬轩亦

君的答案犯了文言阅读理解的错误。

先说我的观点,及至目前,仍与朱凤瀚、韩巍、陈侃理等几位老师在《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以下简称《概说》)一文中的观点一致:

《赵正书》……部分段落见于《史记》的《蒙恬列传》、《李斯列传》,但文句不尽相同,可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的参考之一。书中对胡亥继位以及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路线、赵高之死等事的记载与《史记》不同,提供了西汉前期人讲述秦末历史的一个新文本。它不仅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认识,而且启发我们思考汉代人的秦史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很高的史料价值 。

也就是说,《概说》认为,《赵正书》的内容作为一种历史叙述的价值比作为一种历史事实更大。我同意这一点。

我们可以把《赵正书》和《史记》放在一起,做一个文献学的推理分析:

  • 《赵正书》有相关段落与《史记》某些列传相似,这有三种可能:1)《史记》参考了《赵正书》。2)《史记》没有参考《赵正书》,而二者都默契地参考了同样的史料来源。3)《史记》没有参考《赵正书》,而二者都默契地参考了相似的史料来源。
  • 《赵正书》成书于西汉早期,
    《概说》认为北大简基本抄写于武帝后期至昭帝时期,《赵正书》亦然;但一般认为从成书而言,《赵正书》应撰写于武帝时期之前,具体可参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概说》。
    对秦始皇直称“赵正”,显然它并没有为秦朝讳的意思。那么它记载秦始皇死前情状如此详细,则有两种可能:1)其作者知道事实就是这样。2)其作者不知道事实,只是在写一个好看的故事。
  • 西汉早期的人们对秦朝了解多少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知道胡亥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正常继位的,益阳兔子山9号古井出土的秦二世元年文告: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 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 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这是一份从皇帝往官府层层下达的官文书,就像现在的红头文件,其中的关键是秦二世自己提到了“遗诏”。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无法讨论,但显然我们知道他这么做是在给自己树立正统性。在人们所见材料尚少的西汉早期,《赵正书》的作者根据大家口耳相传的这个“遗诏”说法进行创作,也是有可能的。

  • 是距离历史时间越远,看得越清楚,还是距离历史时间越近,看得越清楚?这个问题可能没法直接回答。我们再审视一下《赵正书》和《史记》的可信度:1)司马迁作《史记》,参考了秦国正史《秦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最后他选择了这样的写法。而《赵正书》的史料来源目前还不清楚。2)《赵正书》的创作年代正值焚书之余,全国各地的旧书尚未被朝廷掌握网罗,很难相信他的作者会接触比司马迁所见更多的史料。3)从《赵正书》行文来看,开头是“昔者……”,这就相当于我们讲故事开头用“很久很久以前……”,
    相比之下,当《史记》记述不确切年份,一般用“初”,“昔者”则几乎全部出现在人物对话之中。
    在最后还附了作者的感言:“胡亥所谓不听閒(谏)者也,立四年而身死国亡。”所以赵化成老师认为这说明《赵正书》的写作目的是“以史为鉴”,劝讽朝廷。4)《赵正书》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孤证不立,兔子山的秦二世元年文告恐怕还不能直接支撑它那么详细的记载。

综上,题主问的是“是否属实”,所以我认为,《赵正书》中与《史记》的歧异之处从目前来看,仍是孤证,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才能立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围绕着《赵正书》的研究都是从历史书写和秦二世确立正统性这两方面着手的,大家都避开了“它到底是不是这样”的问题。

最后是“请立胡亥为代后”的理解问题。

《赵正书》原文是说,秦始皇出游至柏人而病笃,召来李斯等人,要他们“议所立”。君臣之间你推我让,“议所立”的话说了好几次,显然这时候秦始皇是没有明确表示要立谁的,他只是不断强调“吾子之孤弱”,“吾子”可能指胡亥,也可能指他的所有儿子。于是李斯和冯去疾说: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这里的“代后”,其实没有什么疑难处,就是“继承人”的意思。“代”最基本的意思是“更替”,更替的对象是秦始皇。有大量语料可以佐证这一点:

《史记·樊哙列传》:

他广实非荒侯子,不当代后。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常见句式:

诏赐A代后者B爵关内侯。

B是A的“代后者”。

姬君的猜想很精彩,但我怕可能求之过深了。

*2.19得姬君回复,考虑了一下“代后”是否有合法性影射的问题,再补充一条史料。《战国策·秦一》: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秦惠文王始终是秦孝公的太子,即位之后使秦国继续富强,史书从来没有对他的继位正统性提出过质疑。

再如之前引到的《樊哙列传》条,“不当代后”,是其人本不具有继承正当性,反过来说明“代后”在文本中是个中性词。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史书中确实是存在的,但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和其他学科一样,要讲证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藏战国竹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学术观点的碰撞以及历史真相的还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赵正书》的性质和它在研究秦始皇传位问题上的重要性。《赵正书》的发现与价值《赵正书》是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重要先秦竹简之一,其内容涉及战.............
  • 回答
    北京大学留学生获得47万奖学金却汉语不过关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多个敏感的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别学生或奖学金分配的问题,更是关乎教育公平、人才引进政策、国家形象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现象。一、 事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几个关键点: 高额奖学金: 47万.............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 回答
    北魏的汉化改革和清朝的汉化政策,虽然都涉及对汉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但其根本原因、实施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结构以及最终结果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前者最终走向失败,而后者却能成功入主中原并统治长达两百余年。要详细讲述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北魏汉化的.............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 回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中原,其目标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此时,盘踞在北方地区的蒙元汉人军头们的动向,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拼凑出当时这些军头们大致的处境和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北.............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方汉族Y染色体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同源率较低的现象,以及由此推测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mtDNA)各自代表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它主要通过父系遗传,.............
  • 回答
    “南方的汉人都是衣冠南渡的北方汉人的后代”——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一句简单的定论,而是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全然虚假,但过于绝对,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和补充。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以“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北方人口南迁事件。 .............
  • 回答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绝非简单的“亡国奴”或“金国人”二元对立能够概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浸染了血泪与屈辱的画卷,描绘着在异族统治下挣扎求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挣扎: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北方.............
  • 回答
    .......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蛮族”汉化,并且汉族政权最终收复了北方,这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如法兰克、东哥特)也出现了罗马化,但罗马人未能收复西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文化融合方式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步进行分析。 一、 南北朝时期北方蛮族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很多史书里的记载,也让我忍不住去想象那时候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要说更倾向于哪个时期,我脑子里会先浮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各有各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无奈。如果非要选一个,我可能会更倾向于生活在北宋。北宋的吸引力,在于那份精致与繁华,更在于那份相对开放与自由的市井气息。首.............
  • 回答
    历史书上之所以要大书特书北魏的汉化,其根源在于这场发生在公元4到6世纪的深刻社会文化变革,不仅彻底重塑了北魏王朝的自身面貌,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北魏的汉化,就没有后来大一统的隋唐盛世,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要讲清楚为什么北魏的汉化如此重要,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动荡.............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发展,那么关于谁能被后世史书奉为汉室正统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和复杂。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政治正统性的基础:何为“汉室正统”?“汉室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 回答
    衣冠南渡,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划下浓重一笔的事件,常常伴随着一个饱受争议的解读:士族是否在此过程中抛弃了平民百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将目光投向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胡人政权林立,社会秩序崩坏。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和话语权的士族,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的传承,选择.............
  • 回答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然而,将北魏的灭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对代北六镇的“忽略”或“安抚不足”,未免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因素。汉化改革的初衷与影响:孝文帝力行汉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北魏政权.............
  • 回答
    汉朝在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操作,远非简单地“换成宗室”就能概括。你提到的这些国家,如北匈奴、西匈奴、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以及朝鲜,它们与汉朝的关系,以及汉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各有不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统治能力。首先,我.............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深刻且影响深远的民族融合事件。这场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和系统性,将鲜卑民族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骑马民族,逐步引导向了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鲜卑的独立民族身份几乎消失殆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熔炉。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