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如今的科技下,大国之间的大兵团作战是否不大可能?

回答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国之间的大兵团作战是否还像过去那样具有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坦白讲,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兵团作战”在形式和执行上都已与过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其大规模、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展开,其可能性正在显著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在极端情况下的演变。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高科技战争的“去集中化”与“分布式”特性:

过去,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实施大规模正面攻击。但现在的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无人作战平台以及空间侦察能力,极大地改变了战场的面貌。

信息优势与情报“透明化”: 太空中的侦察卫星、高空无人机、网络监听以及先进的电子战设备,能够近乎实时地获取战场信息。这意味着任何大规模兵团的集结和调动,都很难逃过对手的侦察。这种“透明化”使得大规模兵团的集中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易于打击的目标。一旦被发现,对方的精确制导武器、远程打击力量甚至电子战系统,都可能在兵团真正形成战斗力之前就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
精确制导武器的“点穴式”打击: 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如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智能炸弹等,具备极高的精度和毁伤能力。它们可以远程、精确地打击集结中的大部队、指挥中心、后勤补给线甚至是预设的战场集结点。这意味着,与其说集中大规模兵团进行正面硬碰硬的消耗战,不如说通过精确打击来瓦解对手的作战体系。
网络战与电子战的“无形战场”: 现代战争不再仅仅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网络战可以瘫痪敌方的指挥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甚至扰乱其武器系统的运作。电子战则能压制敌方的雷达、通信,使其失去战场感知能力。这些“看不见的战争”能够在物理接触发生之前,就从根本上削弱敌方大兵团的作战能力,使其即便数量庞大,也无法有效组织和协调。
无人作战平台的崛起与“分布式杀伤”: 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潜航器等无人作战平台,成本相对较低,且可以执行高危任务。它们可以被部署在战场各个角落,进行侦察、监视、攻击,形成一种“分布式杀伤”网络。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由大量士兵组成的大规模地面兵团,在面对分布式、多点打击的无人平台时,其优势被大大稀释。

二、战略威慑与核武器的“保底”作用:

大国之间,尤其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战略层面存在着一种强大的相互威慑。核武器的存在,使得任何一方在没有绝对把握能够先发制人、彻底摧毁对方核力量的情况下,都不敢轻易发动全面战争。一旦战争升级到核战争的边缘,其后果是毁灭性的,这使得所有理智的决策者都会尽量避免将冲突推向这一极端。

在这种威慑下,大规模的、可能引发核升级的常规战争,其政治和战略上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即便有军事上的需求,也可能被政治和战略上的顾虑所制约,转而寻求代理人战争、有限冲突或非对称作战等方式。

三、战争形态的演变与“非接触”、“非对称”作战的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得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非接触”作战: 战场双方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远程打击和空中优势来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大规模的近距离地面交战,以减少己方人员伤亡。这意味着,大规模地面部队的集结和投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一种低效甚至高风险的选择。
“非对称”作战: 弱势一方往往会利用科技的缝隙,发展出成本低但效能显著的非对称作战能力,例如游击战、特种作战、混合战争等,来对抗强大的正规军。即便大国拥有庞大的兵团,也可能在面对这些难以捉摸的对手时,陷入困境。

四、经济与社会成本的考量:

现代战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其经济和社会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维持一支大规模的、装备精良的兵团进行作战,需要庞大的财政投入、密集的人力资源以及复杂的后勤保障。一旦战争爆发,对经济的破坏、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可能引发的国际制裁和孤立,都可能是压垮一个国家的稻草。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在进行军事规划时,会更加谨慎地评估发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得失比。科技的发展,虽然提供了更强的杀伤力,但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兵团作战的“不可能”,而是其“可能性”正在被科技重塑,并且变得更加复杂和有限制。

局部与有限的冲突: 在某些特定区域,为了争夺战略要地、资源或进行地区影响力扩张,大国之间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集结式的兵力投入。但这种投入可能更加注重快速达成目标,并且在战术和技术层面上会有所保留,避免引发全面冲突。
“代理人”作战与间接对抗: 大国可能仍然会通过支持代理人军队,来间接参与地区冲突,而其自身的“大兵团”可能并不直接出现在最前线,而是提供技术、情报和后勤支援。
特定情况下的例外: 如果面临极其严峻的生存威胁,或者国家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大兵团”作战模式,即便在科技的制约下,也可能出于“破釜沉舟”的考量而被重新启用。但这将是极端情况下的极端选择。

总结来说,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国之间展开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大规模兵团正面交战,其可能性确实在下降。信息透明化、精确制导武器、网络与电子战、无人作战平台,以及核武器的威慑效应,都在从技术和战略层面削弱这种作战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战争正在向着更分散、更智能、更“非接触”的方向发展。

但“不可能”这个词过于绝对。科技也为集结和运用大规模兵团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更高效的物流、更先进的指挥系统、更智能的单兵装备等)。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大国之间的大兵团作战,其形式、目的、风险和可能性都已被科技深刻地改变和限制,变得不再是简单地比拼“人海”和“钢铁洪流”,而是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的体系对抗。其大规模展开的可能性降低,但其以新的形式或在极端条件下出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兵团作战的前提是,你得有大兵团。

即使是中国这种陆军兵力相对多的国家,实际上也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凑出战役意义上的大兵团。而组建大兵团,基本意味着战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大家组建大兵团,问题是现代战争很少有超过3个月的正规交战,实在是来不及组建大兵团。

由于这个原因,自然也就很难出现大兵团交战。

另外技术兵器的发展,也使得战术层面的大兵团没有意义:多管火箭炮、集束炸弹等武器意味着一旦堆成一团的大兵团被发现,基本就会出现大伤亡。从东乌克兰战争来看,这个最接近大兵团作战的战争,绝大多数时候仍是以营或团为单位在进行交战,极少有旅级以上部队同时在同一地区行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国之间的大兵团作战是否还像过去那样具有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坦白讲,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兵团作战”在形式和执行上都已与过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其大规模、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展开,其可能性正在显著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在极端情况下的演变。.............
  • 回答
    任正非先生在国家科技大会上的发言,无论从内容深度、历史背景还是现实意义来看,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对科技发展的看法,更是一位经历了中国科技崛起与挑战的先行者,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洞察。首先,我们得理解任正非先生发言的特殊场合和他的身份。他并非坐在会议室里,而是站在国.............
  • 回答
    在中国举办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关于可重复使用往返飞行器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完成以及部分“黑科技”的披露,无疑是本次大会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预示着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与竞争。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完成:这是硬实力兑现的信号一个能够实现可重复使用的往返飞.............
  • 回答
    核弹的发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精密的流程,而其在空中失效或者不引发核聚变,即便是在天马行空的科技支持下,也需要克服一系列严苛的物理和技术障碍。我们不妨设想几种可能的情景,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情景一:针对核弹的“干扰场”——精准切割与能量隔离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能以极高精度扫描并识别空中核弹的系统。这不仅仅.............
  • 回答
    在未来十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尚未能像腾讯和阿里那样构建起庞大生态系统的公司,要在智慧零售这个日新月异的赛道上,尤其是在快消品领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确实如同在巨头的浓荫之下“苟活”。这并非意味着绝望,而是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和阿里已经在中国智慧零售领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迷人的历史谜题。当我们在今天谈论“科技”和“文化水平”时,我们往往用我们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他们的“科技”更多体现在实用性和创新性,而“文化”则是在游牧生活方式下孕育出的独特智慧和组织能力。 正是这些,让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想要理解蒙古人如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又有点令人不忍直视的问题!如果真的有只倒霉的动物,毫无保护地被送进了太空,它的命运可不会像某些科幻片里那样简单地“冻起来”或者“炸开”。真实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且对动物来说,绝对是极其痛苦且迅速的终结。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太空的几个极端环境,看看它们分别会对一个没有防护的生物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知识的边界、跨学科交流的艺术,以及科学精神的核心要义。简单地说,理工科人士在对社科领域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以肯定性的语气跨界讨论社科问题,确实有与科学精神相悖的风险,但程度和性质则要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并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
  • 回答
    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极有可能退役的背景下发射“科学号”(Nauka)实验舱,这一举动无疑在国际航天界引起了多方关注和解读。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首先,从俄罗斯的航天战略和国家利益来看: 维系航天能力和声誉的努力: ISS作为人类在近地轨道上最重要的科学平台,俄罗斯曾是其主要.............
  • 回答
    变“大爷”为“孙子”:高校行政改革,让科研回归纯粹国家关于让科研人员将更多时间投入科研的倡议,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高校多年沉疴。在这场改革浪潮中,高校行政部门的转型尤为关键。长久以来,不少高校行政被诟病为“大爷型”,不仅无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反而成为科研人员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要实现服务型行政,让.............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设想,让人脑洞大开。抛开“AI痕迹”这种表面的东西,咱们就实实在在地聊聊,如果勒布朗·詹姆斯把他的两座总冠军奖杯拿走,只留下区区两冠,但依然保持着4次MVP、2次FMVP以及13次一阵这些成就,他还能稳稳地压制科比·布莱恩特的历史地位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篮球的伟大从来不是单单由.............
  • 回答
    中国科技的海外闪耀,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技术积累、政策引导以及全球化战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5G到物联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名片”,正以多元且深刻的方式,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5G:连接全球的基石,赋能千行百业中国的5G技术,以其高速度、低延迟、大连接的特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通信能力。它更像是.............
  • 回答
    面对国外不断加码的科技施压,中国企业实现科技自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战略规划。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强化自主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根基之所在科技自立的核心在于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这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大研发投入的广度和深度: .............
  • 回答
    在没有水的世界里诞生的硅基文明,他们的科技树必然会与我们截然不同,绝非简单地将“烧开水”这个概念替换成其他物质。他们的文明演进将根植于他们自身的生理构造、所处的环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理解方式。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没有水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没有液态 H₂O 的世界.............
  • 回答
    1859年卡林顿事件重现:一场现代文明的“磁场风暴”想象一下,如果1859年那场撼动地球磁场的太阳风暴——卡林顿事件,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电气化的时代重演,其后果将是何等惊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潜在危机。卡林顿事件:一次历史性的太阳爆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859年的卡林顿.............
  • 回答
    实现科技自立,绝非一蹴而就的宏伟目标,更像是一场在荆棘丛中开辟新路的艰辛跋涉。在这条路上,营造一个能够催生并滋养科技创新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导向,更是文化、制度、人才、资金等方方面面协同作用的结果。一、 激发源头活力的基础——尊重科学,鼓励试错的文化土壤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人的.............
  • 回答
    如果有一个全知的神出现在地球,并且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会选择一个能够直接且最广泛地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合适的问题是:“请您揭示宇宙中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物理定律和基本常数的精确值,并解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完整原理,以一种人类目前所有知识体系都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
  • 回答
    要评价快如科技在 1 月 15 日举办的这场不对外售票的 2019 新春发布会,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场发布会有点意思,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而是有它自己的调调。首先,“不对外售票” 这个点就很有信息量了。 精准的邀请制,目标导向性强: 这说明快如科技这次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
  • 回答
    这几年,“科技向善”这句口号在互联网行业里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几乎成了所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必喊的口号。从社交媒体到电商平台,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似乎每一家企业都在强调自己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社会,解决问题。单从字面上看,“科技向善”无疑是美好的愿景。谁不希望科技能带来进步,让生活变得更好?想想那些在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