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实现科技自立的路上,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回答
实现科技自立,绝非一蹴而就的宏伟目标,更像是一场在荆棘丛中开辟新路的艰辛跋涉。在这条路上,营造一个能够催生并滋养科技创新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导向,更是文化、制度、人才、资金等方方面面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 激发源头活力的基础——尊重科学,鼓励试错的文化土壤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让这些火种得以燃烧,首先需要一个尊重科学、崇尚理性、鼓励探索的社会氛围。

破除“唯结果论”的藩篱: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失败是常态,甚至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摒弃那种“一事不成,万事皆休”的短视观念,允许科研人员有犯错、有试错的空间。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让那些在探索过程中遭遇挫折但初心不改的科研人员,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背负沉重的心理和职业负担。
倡导批判性思维与开放性讨论: 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思想的碰撞。要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良性辩论,允许对现有理论和实践提出质疑。科研机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成为开放的思想交流平台,让新想法、新观点能够自由传播和探讨,而不是被僵化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普及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的事情,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让公众认识到科学的价值,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 释放内生动力的制度保障——改革体制,优化激励机制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健全的制度设计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科研评价体系的“去行政化”与“多元化”: 长期以来,科研评价过度依赖论文数量、SCI影响因子等指标,导致研究的功利化和短视化。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唯指标论”,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评价应更加注重研究的原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同时,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特点,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方法。
科研经费管理的“放权”与“监督”并重: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血液”。要进一步简化经费申报和使用流程,给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经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研究进程的需要。但同时,也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计和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形成“有压力”的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方位”与“高强度”: 健全而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前提。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要构建便捷的知识产权确权、用权、维权链条,让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激发更多人投入到创新创造中来。
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设计: 要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壁垒”,鼓励它们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可以设立联合研发中心,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建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创办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 汇聚智慧的驱动引擎——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双轮驱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切创新都将是空中楼阁。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升级: 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的视野。鼓励高校设置更多前沿交叉学科专业,支持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
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 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和留用。要改革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的现象,让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提供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科研人才能够安心、舒心地开展工作。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发展通道: 并非所有科研人员都适合走传统的学术晋升道路。要为科研人才提供包括技术专家、项目管理者、创业者等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四、 支撑创新的坚实后盾——多元化的投入与金融赋能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保持长期、稳定。支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自由探索,为未来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除了政府投入,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初创科技企业的发展。
发展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早期、高风险的创新项目。

五、 营造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环境

封闭的创新难以长久,开放的环境才能让科技创新更加蓬勃。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与世界各国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倡导公平的国际竞争: 在开放合作的同时,也要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和利益,倡导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竞争环境。

总而言之,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久久为功。从尊重科学的文化到改革的体制,从人才的培养到资金的支撑,再到开放的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孕育出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宏伟事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大佬从科研方面进行了讲述,从大家发言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作为一位工业界混了多年的码农,尝试从产业角度讲讲,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其实从世界角度来说,我们有硅谷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内角度来说,我们有深圳的经验可以借鉴。

首先讲讲硅谷成功的因素,看看有没值得借鉴的东西

虽然有人老喊「硅谷衰退论」,但无可否认,硅谷依然是科技创新的典范。「硅谷衰退论」最早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有了,当初没有用开放心态看待的人,很多人错失了信息革命的良机。

在吴军博士看来[1],硅谷成功有三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背叛

以及对背叛的宽容。吴军说到,硅谷起家靠的是一家叫仙童的半导体公司,这个半导体公司的八个创始人都是从另一家叛逃出来的。现在硅谷很多公司都在不断地“叛变”中诞生的。另外,加州的法律也鼓励挖墙角,如果公司之间不互相挖墙脚,政府会告这些公司破坏竞争。

第二个秘诀,是多元文化

能卖到全世界的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比如苹果手机能在全世界都卖得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乔布斯本身就有多元文化的气质。他在印度住过,去过很多次日本,苹果的设计很简洁,其实有东方文化的形态在里面。硅谷从人口结构上,就是多元的,白人、亚裔、西班牙籍,各种人都有。

第三个秘诀是拒绝平庸

首先,对硅谷的公司来讲,模仿是可耻的。在硅谷开公司找投资,如果你说你做的别人已经做了,但你比别人便宜,肯定没人投你。

当我看到他这三个观点时,关于国内的创新环境,我也想起了三个points

  1. 前段时间。滨江区HR智库联盟成立。首批成员由阿里、海康、网易、吉利等30余家重点企业CHO或HRD组成。虽然他们声称组建HR联盟是为了「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引领组织发展,进一步密切企业间交流和政企沟通」,并不是为了防止跳槽,但这个联盟确实引起了大家的担忧和怀疑。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杭州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其中人才流动是重要因素,这和吴军博士说的「背叛」精神是相近的。如果资本合作来防止人才流动,这是对国内科技创新环境的严重破坏。
  2. 深圳的成功也是离不开多元文化。如果说全中国哪个城市文化最多元,深圳应该是当选的。在纵向维度上,深圳是多元的:这里曾经是山寨之都,这里曾经是工厂首选地,现在,山寨产品依然还在,工厂搬到郊外了,但在这里,也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深圳发展太快了,前一个发展阶段貌似还没退出舞台,后一个发展阶段就来了。在横向维度上,深圳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深圳搞了个「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是中国籍和外国籍)来深圳。虽然没有硅谷那么多种族,但文化上具有非凡的活力。
  3. 「在硅谷开公司找投资,如果你说你做的别人已经做了,但你比别人便宜,肯定没人投你」这句话让我想起国内各大厂商打价格战,从早期的打车软件,到现在的社区团购,无一不是如此。当然,竞争是好事,但这种竞争只是在资本层面的竞争,而非技术层面的竞争,所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非常有限。

当然,硅谷成功当然不是仅仅三点就能概括的,除此之外,硅谷依托于斯坦福,斯坦福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谷歌、惠普、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Firefox、艺电、Sun、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创始人。这是非常成功的而且难以模仿的经验,但我们可以看到,硅谷是科研和产业合作的最佳范例。我认为 @贱贱 说的「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也是很正确的。科研如果能立马转换成工业界成果,并且工业成果也能成为评价科研的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确实很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所以 @甜草莓 博士说的「科技创新以科研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力」,我真的太赞同了。

关于斯坦福和硅谷之间产学研一体化,在任泽平的一份报告中[2]有两张很清晰的图。这里引用下

我们也可以看看深圳科技行业发展如此好的原因

当然,我们首先是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并且改革开放还会继续深化。

还有前面说到的深圳多元文化,也是很重要因素。

说到产学研,深圳也是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3]

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3年实现翻番,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37%。出台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修订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成立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深圳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通报称,希望受到表扬的地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注意我引用加黑的部分(原文没加黑),这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


总结

关于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总结下来就三点

  1. 允许人才自由流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2. 产学研一体化,要注重科研成果在工业界的产出
  3. 拒绝恶性竞争,鼓励创新。

这就是我个人的浅见。

以上。

参考

  1. ^吴军:硅谷成功的三个秘密  https://www.sohu.com/a/290173780_100253726
  2. ^任泽平: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https://m.gelonghui.com/p/364346
  3. ^深圳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http://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8307990.html
user avatar

简单点说,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弱化甚至打压文章导向,甚至能解放出一部分人真的去做一些对产业有用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如果愿意把所学拿去多琢磨一些企业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天天搞些云里雾里的paper,可能更有用。

虽然国家投入科研那点钱很少,就算让他们全去干些阳春白雪的paper也没多大损失,但是这个导向是很可怕的,有的人能发paper,有的人发不了,但是却一直想着发paper,这种导向,根本就不利于让科技人才去琢磨一点真正对企业对产业对社会有发展的东西。

现在的氛围,根本不是弱化paper能解决的,打压发paper都不为过。产业和学术相近的时候,paper确实能促进服务于产业;但你的产业和学术相去太远,这时候再还推paper,说误国也不为过。paper多科技就好?科技创新环境就好?德国日本需要和你拼SCI paper?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上至院士下到青年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事情。

但是,正确的路子可能不好找,但是有些路子可能不见得是对的。

一、破四维之后,谁来评价?

去年,我们提出了破四维,可以说是对于用四维束缚科研的一次重大突破。

然而,问题马上出现了,没有了四维,我们如何有新的评价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评价体系,最终就是大锅饭,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但是要评价,那么总得有个标准吧?

而四维中的sci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sci是全世界科学家来评判的,这反而成了一种保护。

如果不用sci,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用那种赞美师母的期刊来评价呢?

所以,破四维之后的新评价是个重要的路子。

二、“学术民主”?

这是不少青椒们比较喜欢的一个东西,比如一种策略就是,把一个人的东西,交给整个领域所有人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目前的3-5个评委以及熟人打招呼问题。

然而,这种策略,其实有两个问题

1,全体科研人员都集中评价别人的本子了。

2,踩平衡。

这一点可以说是知乎上很明显的,就是,知乎上把踩的权重做的很大,经常遇到我写的回答,赞数有,专业认可也有,甚至被官方收录,然而就是排不到第一位,原因就是被很多人尤其是高权重的人踩了。

只不过我比较懒,否则的话,我也去踩,最终就是大家写了回答后第一时间去踩别人,于是所有的人都踩其他人的回答,最终就是踩平衡了。

在学术上也一样。

如果所有人都对别人的本子打no,最终大家可能还是那种更优秀的被选出来。

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踩别人,但是他又被踩了,那么结果就是他会失去这个机会。而最终逼得他不得不踩。

于是,整个学术界就成了乌烟瘴气的,非我就是敌人。

甚至,还会像当前,有人专门去买“踩”~

更别提,不同的人的权重都一样吗?一个院士的权重和一个讲师的权重一样,这合理吗?


所以,你会发现,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钱和人。

因此,如何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那就是,做大蛋糕,限制巨佬,增加惩罚。

1,做大蛋糕是最关键的

只有科研经费的蛋糕足够大了,才能让更多的人不在去为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挣扎,而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科研上。

2,限制赢者通吃的巨佬模式

当前的学阀模式已经出现了,因此,一定要某些方式来限制巨佬,否则就像大家熟悉的垄断会到处出现。

3,增加惩罚

当前对于科研违规的行为惩罚太清,甚至就是罚酒三杯。

这是不合适的,一个人如果在学术上比如出现了贪腐经费、学术不端,应该终身禁入科研行业,并且在法律上进行处罚。

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科研的沦落。


最后,我觉得,科研领域应该贯彻国家提出的“放管服”思路,

“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不要像当前,自己申请的经费,超过1000块就要层层审批(没错,就是有这么奇葩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做个毛科研?

基本上,理念都有了,得好好落实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