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佬从科研方面进行了讲述,从大家发言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作为一位工业界混了多年的码农,尝试从产业角度讲讲,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其实从世界角度来说,我们有硅谷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内角度来说,我们有深圳的经验可以借鉴。
虽然有人老喊「硅谷衰退论」,但无可否认,硅谷依然是科技创新的典范。「硅谷衰退论」最早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有了,当初没有用开放心态看待的人,很多人错失了信息革命的良机。
在吴军博士看来[1],硅谷成功有三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背叛
以及对背叛的宽容。吴军说到,硅谷起家靠的是一家叫仙童的半导体公司,这个半导体公司的八个创始人都是从另一家叛逃出来的。现在硅谷很多公司都在不断地“叛变”中诞生的。另外,加州的法律也鼓励挖墙角,如果公司之间不互相挖墙脚,政府会告这些公司破坏竞争。
第二个秘诀,是多元文化
能卖到全世界的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比如苹果手机能在全世界都卖得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乔布斯本身就有多元文化的气质。他在印度住过,去过很多次日本,苹果的设计很简洁,其实有东方文化的形态在里面。硅谷从人口结构上,就是多元的,白人、亚裔、西班牙籍,各种人都有。
第三个秘诀是拒绝平庸
首先,对硅谷的公司来讲,模仿是可耻的。在硅谷开公司找投资,如果你说你做的别人已经做了,但你比别人便宜,肯定没人投你。
当我看到他这三个观点时,关于国内的创新环境,我也想起了三个points
当然,硅谷成功当然不是仅仅三点就能概括的,除此之外,硅谷依托于斯坦福,斯坦福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谷歌、惠普、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Firefox、艺电、Sun、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创始人。这是非常成功的而且难以模仿的经验,但我们可以看到,硅谷是科研和产业合作的最佳范例。我认为 @贱贱 说的「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也是很正确的。科研如果能立马转换成工业界成果,并且工业成果也能成为评价科研的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确实很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所以 @甜草莓 博士说的「科技创新以科研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力」,我真的太赞同了。
关于斯坦福和硅谷之间产学研一体化,在任泽平的一份报告中[2]有两张很清晰的图。这里引用下
当然,我们首先是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并且改革开放还会继续深化。
还有前面说到的深圳多元文化,也是很重要因素。
说到产学研,深圳也是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3]。
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3年实现翻番,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37%。出台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修订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成立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深圳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通报称,希望受到表扬的地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注意我引用加黑的部分(原文没加黑),这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
关于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总结下来就三点
这就是我个人的浅见。
以上。
简单点说,在科研和产业差距巨大的时候,以文章为导向只会造成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弱化甚至打压文章导向,甚至能解放出一部分人真的去做一些对产业有用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如果愿意把所学拿去多琢磨一些企业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天天搞些云里雾里的paper,可能更有用。
虽然国家投入科研那点钱很少,就算让他们全去干些阳春白雪的paper也没多大损失,但是这个导向是很可怕的,有的人能发paper,有的人发不了,但是却一直想着发paper,这种导向,根本就不利于让科技人才去琢磨一点真正对企业对产业对社会有发展的东西。
现在的氛围,根本不是弱化paper能解决的,打压发paper都不为过。产业和学术相近的时候,paper确实能促进服务于产业;但你的产业和学术相去太远,这时候再还推paper,说误国也不为过。paper多科技就好?科技创新环境就好?德国日本需要和你拼SCI paper?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上至院士下到青年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事情。
但是,正确的路子可能不好找,但是有些路子可能不见得是对的。
一、破四维之后,谁来评价?
去年,我们提出了破四维,可以说是对于用四维束缚科研的一次重大突破。
然而,问题马上出现了,没有了四维,我们如何有新的评价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评价体系,最终就是大锅饭,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但是要评价,那么总得有个标准吧?
而四维中的sci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sci是全世界科学家来评判的,这反而成了一种保护。
如果不用sci,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用那种赞美师母的期刊来评价呢?
所以,破四维之后的新评价是个重要的路子。
二、“学术民主”?
这是不少青椒们比较喜欢的一个东西,比如一种策略就是,把一个人的东西,交给整个领域所有人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目前的3-5个评委以及熟人打招呼问题。
然而,这种策略,其实有两个问题
1,全体科研人员都集中评价别人的本子了。
2,踩平衡。
这一点可以说是知乎上很明显的,就是,知乎上把踩的权重做的很大,经常遇到我写的回答,赞数有,专业认可也有,甚至被官方收录,然而就是排不到第一位,原因就是被很多人尤其是高权重的人踩了。
只不过我比较懒,否则的话,我也去踩,最终就是大家写了回答后第一时间去踩别人,于是所有的人都踩其他人的回答,最终就是踩平衡了。
在学术上也一样。
如果所有人都对别人的本子打no,最终大家可能还是那种更优秀的被选出来。
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踩别人,但是他又被踩了,那么结果就是他会失去这个机会。而最终逼得他不得不踩。
于是,整个学术界就成了乌烟瘴气的,非我就是敌人。
甚至,还会像当前,有人专门去买“踩”~
更别提,不同的人的权重都一样吗?一个院士的权重和一个讲师的权重一样,这合理吗?
所以,你会发现,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钱和人。
因此,如何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那就是,做大蛋糕,限制巨佬,增加惩罚。
1,做大蛋糕是最关键的
只有科研经费的蛋糕足够大了,才能让更多的人不在去为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挣扎,而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科研上。
2,限制赢者通吃的巨佬模式
当前的学阀模式已经出现了,因此,一定要某些方式来限制巨佬,否则就像大家熟悉的垄断会到处出现。
3,增加惩罚
当前对于科研违规的行为惩罚太清,甚至就是罚酒三杯。
这是不合适的,一个人如果在学术上比如出现了贪腐经费、学术不端,应该终身禁入科研行业,并且在法律上进行处罚。
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科研的沦落。
最后,我觉得,科研领域应该贯彻国家提出的“放管服”思路,
“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不要像当前,自己申请的经费,超过1000块就要层层审批(没错,就是有这么奇葩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做个毛科研?
基本上,理念都有了,得好好落实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