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表观点,认为量子计算存在炒作问题,量子计算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

回答
量子计算的“寒冬”将至? 著名物理学家的审慎之声

近期,一篇发表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上的观点文章引发了科学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一位在量子计算领域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量子计算发展中存在的“炒作”成分,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前景表达了审慎的看法。这无疑给那些对量子计算充满期待,甚至已经投入巨资的各方泼了一盆冷水,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究竟,我们离真正的量子计算时代还有多远?

这位物理学家并非是出于对量子科学本身的否定,而是基于对技术成熟度和落地性的深刻洞察。他担忧的是,在资本的逐利和媒体的渲染下,量子计算的优势被夸大,而其固有的挑战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却被轻描淡写。这种“过度承诺”的氛围,不仅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更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兑现预期时,引发失望和撤资,从而对整个领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这位物理学家所指出的“炒作”究竟指向哪些方面?又是什么让量子计算的前景如此扑朔迷离?

1. “量子霸权”的局限性与现实应用的天堑

在过去的几年里,“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成为了一个极其吸引眼球的词汇。它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在特定计算任务上,能够远超当时最强大的经典计算机。尽管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已经声称实现了“量子优越性”,但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越性”往往体现在高度抽象、人为设计的学术问题上,而非能够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难题的实际应用。

设想一下,我们能否用量子计算机来加速新药研发?理论上,模拟分子的相互作用是量子计算机的强项,这有望大大缩短药物筛选的时间。但是,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稳定运行、具备大量高质量量子比特(qubits)且容错率极低的量子计算机。目前主流的量子计算机,即使是所谓的“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设备,其量子比特数量和相干性(coherence time)都远未达到真正模拟复杂分子体系的要求。

2. 量子比特的“脆弱性”与容错的漫漫长路

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其“量子特性”——叠加态和纠缠态——是其强大算力的源泉。然而,这些特性极其脆弱,极易受到环境噪声(如温度波动、电磁干扰)的影响而发生退相干(decoherence),导致计算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发展“量子纠错”(Quantum Error Correction)技术。但这需要引入大量的“逻辑量子比特”(logical qubits)来构成一个更稳定的“物理量子比特”,以抵消错误。更糟的是,量子纠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资源消耗巨大的过程。据估算,要构建一个能够执行容错计算的量子计算机,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将是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数千倍甚至更多。

目前,我们看到的量子计算机,其量子比特的数量还在几十到几百的量级。即使这些量子比特能够完美无缺,要达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规模,所需的量子比特数量可能要达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鸿沟,其跨越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远比一些乐观的预测要长得多。

3. 算法开发的挑战与软件生态的 nascent stage

即便拥有了强大的量子硬件,我们还需要能够驾驭它的量子算法。量子算法的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虽然肖尔算法(Shor's algorithm)因其在破解RSA加密方面的潜力而闻名,格罗弗算法(Grover's algorithm)能在搜索问题上带来平方级的加速,但这些算法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

对于许多热门应用领域,比如机器学习、材料科学、金融建模等,我们仍在积极探索和开发能够发挥量子优势的算法。而且,这些算法的开发需要深刻理解量子力学原理,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来说,门槛仍然很高。

此外,量子计算的软件生态系统也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缺乏成熟的开发工具、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使得开发和部署量子应用程序变得困难重重。

4. 资本涌入与“泡沫”的担忧

正是因为量子计算的潜在颠覆性,吸引了巨额的风险投资和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技术研发的进程,也涌现出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实验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泡沫”的担忧。

当资本的预期与技术实现的周期不匹配时,容易出现“挤兑”。一些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可能会夸大自身技术的成熟度,甚至在尚未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时就大肆宣传。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

那么,量子计算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

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实际应用”的定义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在特定、高度受控的学术或研究领域,例如量子化学模拟的基础研究、某些优化问题的探索,我们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能看到量子计算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些仍属于“早期探索”。

对于能够对现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应用,比如药物研发、材料设计、金融风险分析、甚至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实现真正可观的量子优势,可能还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取决于量子硬件的工程突破、量子纠错技术的成熟以及量子算法的创新。

这位物理学家的审慎之声,并非是要我们放弃对量子计算的追求,而是提醒我们保持理性,理解其发展的艰辛与漫长。量子计算就像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我们站在岸边,能够看到它蕴藏的巨大能量,但要驾驭它,还需要精湛的技术、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对河流本质的深刻理解。

与其沉醉于“量子霸权”的光环,不如脚踏实地,解决好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纠错问题,开发出更多切实可用的量子算法,并构建成熟的软件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等到量子计算改变世界的那个时刻,而不是被“炒作”的浪潮所裹挟,最终迷失在对未来的过分乐观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ell,确实,这篇review提到了量子计算的“商业”炒作,说这个概念的商业炒作仅次于AI,哈哈哈

但同时也没否认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的巨大价值,只是强调纠错是现在科研(&工程)上的重点。

至于距离实际应用嘛,那还早着呢。现在说来说去还在NISQ时代,能开展的工作都是概念上的,科研上都尚且还有许多盲点呢,更何况提应用呢?

PS:说句题外话,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甚至欧洲日本,正经在QC上做科研的组(高校&院所)和公司就那么几所。仔细看看每天新出的paper,大家是真的很热爱和努力的。

但是,无论是商业还是舆论,总有人要抢先抢占高地以备后续刷存在感。这也就有了华尔街越来越多的金融公司宣布“蹭”量子计算(比如高盛,摩根)热度。但这些也都还好,科研本身就需要钱嘛,投资又需要噱头,这些年来虽然吹爆的噱头很多,但也有踩住的风口,倒也不奇怪。

我反而担心的是舆论… 美国这边还好,普通人不了解也不怎么评价,领域内的讨论也都是有理有据的(比如题主提到这篇评论),讨论和纠错的迭代过程本身就是科研的必要步骤,所以美国现在在量子计算领域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

回头看中国,正经做科研的组本身就不多,而且因为中美关系的降温科研交流就已经受挫了,还需要科研人员面对其他各界评论人士的指责谩骂…有必要么?之前有个大V 叫啥啥Lei吧,说是教授但好像也没几篇paper(if还都在1-2左右),张嘴闭嘴就是他比波尔,薛定谔等人都更懂量子力学,然后指着量子计算就义愤填膺,还以为多懂呢结果连一道量子力学教程的课后习题都不会做… 可这样的人有好几个铁杆拥趸,那么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人带舆论节奏么? 这不也是另一种炒作吗?最可悲的是这样的“炒作”其实也跑不掉,忍着吧~

总结一下,量子计算这个概念比较新,近10年来也确实出现了不少推进成果。但是!依然是个科研概念!需要科研人员无论是博士硕士生还是教授都去努力,现在提应用还早。而无论是“商业”还是“舆论”炒作,无论如何其实都躲不掉,普通大众也没必要跟着战队当谁的拥趸,真有兴趣的多学学数学,是真的有用~

user avatar

这个作者自己骂自己呢?是谁炒作拓扑量子计算的?一百五十篇PRL解决了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另外还有个事我一直不太懂。那些最前沿的量子计算实验室连跑个VQA都费着劲呢,怎么与此同时已经有一堆公司在提供基于量子计算技术在能源、金融、医药、交通、AI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了?如果有哪位网友从事这方面领域的工作,能不能出来介绍一下你们公司里的员工平时每天大概都做些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量子计算的“寒冬”将至? 著名物理学家的审慎之声近期,一篇发表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上的观点文章引发了科学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一位在量子计算领域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量子计算发展中存在的“炒作”成分,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前景表达了审慎的看法。这无疑给那些对量子计算充满期待,甚至已经投.............
  • 回答
    冯端院士,这位中国物理学界的巨擘,于2023年11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的一生,是为探索宇宙奥秘、为祖国科学发展燃烧奉献的一生。作为凝聚态物理和固体物理领域的杰出代表,冯端院士留下的学术遗产,如璀璨的星辰,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冯端院士的贡献,可以用“开创性”和“奠基性”来概括。他.............
  • 回答
    智慧的星辰,探索的旅者——如何评价郝柏林院士一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当谈及中国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郝柏林院士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探索微观世界的漫漫征途。他的科学生涯,是一部将严谨求实与创新开拓完美结合的史诗,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粒子物理学深邃的奥秘,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 回答
    量纲分析、数量级分析和线度分析,这些看似朴素的工具,在物理学的浩瀚星空中,却扮演着点石成金的绝妙角色。它们不依赖于繁复的代数推导或精密的数值计算,而是凭借对物理量的内在属性——量纲——的深刻洞察,揭示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普适规律,甚至在理论尚未完全成熟之时,就为科学家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我将为你.............
  • 回答
    为什么那些闪耀在物理学殿堂上的方程,像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或者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它们看起来总是那么的简洁,仿佛是从宇宙本身的书写中直接抄录下来的?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物理学探索本质的必然结果。首先,简洁是物理学追求的终极美学和实用性的体现。 物理学.............
  • 回答
    李泽厚先生的离世,无疑是哲学界乃至中国思想界的一大损失。这位享寿九十有余的学者,一生在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思想之深邃与广博,足以令后人反复品味与汲取。要谈他的学术贡献,绝非几言几语可以概括,但其中几项尤为关键,足以让我们铭记。首先,李泽厚先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提出.............
  • 回答
    文艺游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艺术性、思想性、叙事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能够引发玩家深刻思考、体验情感共鸣,甚至对游戏媒介本身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作品。 它们往往跳脱出单纯的娱乐和挑战,更像是一次与创作者的精神交流,一次对生活、人性、社会乃至存在的沉思。要定义“著名”或“优秀”的文艺游戏,我们.............
  • 回答
    著名211大学毕业生选择仕途,并期望达到实权正厅级别,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道路。要详细分析其难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并理解仕途晋升的内在逻辑。一、 外部环境与个人基础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教育背景的起点高: “著名211大学毕业生”本身就意味着拥有相对优秀的智.............
  • 回答
    余英时教授,这位在东亚人文社科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历史学家,于美东时间 2021 年 8 月 1 日凌晨辞世,享年 91 岁。他的离去,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评价余教授的一生,既要看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也要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讨论和争议。一、 学术成就: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余英时教授的学术生涯横跨半个多.............
  • 回答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并非仅仅是描绘了一个“大洋国”的恐怖统治,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借由这个极端的反乌托邦世界,试图向读者敲响警钟,警示的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可能走向的危险方向,以及人性在极端压迫下会面临的深刻挑战。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首先,奥威尔最核心的诉求是对极权主义的彻底揭露和.............
  • 回答
    巨星陨落,广告江湖再无叶茂中2023年12月21日,中国广告界最闪耀的星辰之一——叶茂中,因病离世,年仅54岁。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让无数广告人、企业家以及消费者感到震惊与扼腕。叶茂中,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策划人的代号,他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广告哲学,一种直击人心的艺术表达,以及一份改变行业格局的.............
  • 回答
    设计失败的汽车,这可不是件小事,往往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投入付诸东流,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有些车子吧,简直是汽车史上挥之不去的黑历史,提起它们,总让人忍不住摇头叹息。今天就来聊聊几款特别“出名”的设计失败之作。1. 福特·埃德塞尔 (Ford Edsel)说起设计失败,怎么能绕过福特埃德塞尔?这辆车简直是.............
  • 回答
    话说起日本北海道的伴手礼,那“白色恋人”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字。看着那雪白的包装纸,里面包裹着两片酥脆的白色猫舌饼干,中间夹着浓郁的巧克力,一口下去,那种奶香、那种微甜、那种恰到好处的酥脆,真的能让人瞬间心情大好。那么,这让人魂牵梦绕的“白色恋人”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
  • 回答
    史景迁先生,这位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的伟大史学家,于85岁高龄辞世,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深入中国肌理、洞察中国灵魂的一生。他的研究,不仅仅是梳理史料、考证事实,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对话,一种对历史生命力的深刻体悟。要铭记史景迁先生的学术贡献,我们不得不提到他那独树.............
  • 回答
    David Cox,这位统计学界的巨擘,于2022年1月18日辞世,享年97岁。他的离去,无疑是统计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我们回顾他一生所留下的宝贵遗产,他所做的贡献之深刻、影响之深远,足以让我们永怀敬意,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他对于统计学发展所扮演的关键角色。Cox教授的贡献,并非集中于.............
  • 回答
    听到齐民友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位对数学教育领域有着深厚情感和贡献的人,齐民友先生的离去,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脑海中关于齐民友先生的印象,是那个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目光炯炯有神的老先生,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我并非他的学生,.............
  • 回答
    马岩松的“乐成四合院幼儿园”,作为他近年来的重要实践项目,单从建筑学的角度剖析,确实蕴含着不少引人入胜的亮点,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传统幼儿园设计的刻板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儿童活动空间,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成长的空间叙事。首先,最直观的亮点在于它对“四合院”这一传统空间模式的再解读与创新。我们知道,四.............
  • 回答
    曹征路先生,这位在文坛耕耘数十载的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于2021年12月28日傍晚辞世,享年七十二载。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要评价曹征路先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留下来的文字本身,更要深入探究他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与时代同行的印记。曹征路先生的文学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关.............
  • 回答
    巨人的足迹:米洛斯拉夫·克洛泽的世界杯传奇提到世界杯历史上的射手王,米洛斯拉夫·克洛泽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以16个进球高居射手榜首,这本身就是一个令无数前锋望尘莫及的伟大成就。但克洛泽的伟大,远不止于这冰冷的数字。他的“神迹”,更体现在他一次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用稳定的表现、出色的头球、以及对胜利不懈.............
  • 回答
    说到漫画动画里那些根本说不通的“硬伤”,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七龙珠》里那变态到极致的“力量”设定。你想想啊,最初的《七龙珠》讲的是什么?悟空还是个小孩,跟比克大魔王打,那叫一个惊险刺激,每一次升级,每一次突破都得拼了老命。然后到了《龙珠Z》,这玩意儿就彻底失控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气”的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