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郝柏林先生。
说到「一生的成就」,其实作为晚辈,我并没有资格来回答这样的问题。郝先生八十大寿时,《物理》杂志曾经出过一期专刊(我将当期杂志的「编者按」附在本回答末),里面发表了刘寄星和于渌两位老师的回忆文章,这两篇文章都非常值得阅读。
这里,我引用刘寄星老师在纪念郝先生八十大寿的文章中所总结的几点,再补充一点我的评论:
另外,我之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郝柏林院士的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在那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主要介绍了郝先生后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做的一些工作。在生物信息学方面,郝先生借鉴了符号动力系统分析动力系统复杂性的一些思路,设计了一种建立进化树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序列比对的方法不同,郝先生的方法从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比对出发,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出序列中的长程关联等更多信息。(说到这里,我还想到去年我在跟老师闲聊天的时候提到最近出现的一些利用机器学习的技术进行分析的工作,例如有人用word2vec的方法分析序列,当时我提到,这种方法可以在不进行序列比对的情况下就进行分析,当时老师就提醒我,这种其实与郝先生的方法有类似之处。)
郝院士是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但是他还擅长生物学,写过教材《生物信息学》。
真大佬!
所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与郝院士的同事和学生接触过很多。郝院士在国内科研界长期遭遇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申请方面。然而郝院士不忘初心,一方面仍然坚持科研品味和学术道德,另一方面几乎每十年就突入一个全新领域,每次都是使用别人几分之一的经费取得瞩目进展,可谓真正的国士无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