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罪恶之家》(英国著名话剧(探长来访)改编)?

回答
聊起《罪恶之家》(The House of Hell),这片子自从上映以来,就没少引起争议。它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约翰·赫顿(John Horton)那部广为人知的舞台剧《探长来访》(An Inspector Calls),不过话说回来,从话剧到电影,这中间总会有人设、节奏上的取舍。

首先,说它改编得如何,得先看看它抓住了原著的精髓没有。原著《探长来访》最牛的地方,在于它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上流社会阶层的冷漠、虚伪和责任缺失。通过一个神秘的探长(当然了,这里电影里直接给了一个名字,叫“布拉德洛克”)拜访一个富裕家庭,一步步地把这个家庭成员各自对一个叫艾娃·史密斯(Eva Smith)的年轻女子的死亡所负有的责任给挖出来。整个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地触及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罪恶之家》在这一点上,算是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剧本的骨架。它保留了那种舞台剧特有的密闭空间感和紧张感。那个年代的英国,富裕家庭的那种死气沉沉,华丽却冰冷的装修,都给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叫做“伯林一家”的家庭,在探长到来之前,是多么一副“岁月静好”的假象,尤其是当他们庆祝女儿席拉订婚的时候,那种洋洋得意、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姿态,和接下来被一层层揭开的丑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演员们的表演是这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像很多改编作品一样,观众会对演员的诠释有自己的期待。在《罪恶之家》里,饰演探长的演员,他的存在感非常强。他不是那种飞扬跋扈的审问者,而是沉静、观察入微,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的每一次提问,每一个眼神,都像是在精准地击打着这个家庭的防线。而家庭成员们,从家长到年轻的孩子们,他们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一开始的否认、推诿,到后来的愤怒、恐惧,再到最后的绝望,这种情绪上的递进被处理得相当到位,尤其是在发现自己曾经随意伤害过的普通人,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时,那种震惊和自我怀疑,演员们都演出了那股劲儿来。

不过,电影改编毕竟和话剧不一样,它有更多的视觉表现力可以利用。导演在这方面倒是下了不少功夫。比如,通过一些闪回镜头,或者说是探长“讲述”时,电影会把艾娃的形象具体化,让我们看到她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富裕家庭的阴影下挣扎、被消费、最终走向毁灭的。这种具象化的处理,让观众更能切身感受到那个时代下层女性的悲惨命运,也更能理解探长为何要来“追究责任”。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弥补了话剧在视觉上的局限性,让故事的冲击力更强。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电影在节奏上稍微有点慢热。毕竟原著就是一出戏,它的结构非常紧凑。电影在拓展场景、增加视觉元素的同时,也可能稍微稀释了那种一气呵成的紧张感。不过,我倒觉得这种节奏安排也未尝不可,它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角色的“罪证”,也让探长步步为营的策略显得更加高明。

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地传达了原著的核心信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生活在什么样的阶层,你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个年轻女孩艾娃的死亡,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这个看似“体面”的家庭成员们,在各自的自私和冷漠中,共同造成的悲剧。而探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肮脏。电影最后,当探长离开,电话响起,一切似乎又要重演时,那种令人不安的“循环”感,更是让这部电影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复仇或者惩罚,而是指向了更深刻的社会反思。

总的来说,《罪恶之家》是一部很有分量,也很有思考价值的电影。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爆米花片,而是能让你在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其中人物的纠结和时代背景的压抑。如果你喜欢那种探讨人性、社会责任的剧本,那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虽然是老剧本的新演绎,但依然有着不输于现代悬疑片的张力,并且在精神内核上,可以说是一点都没含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n Inspector Calls》是伦敦西区最受欢迎的三大话剧之一(另两个是《捕鼠器》和《黑衣女子》),它包含了戏剧的精髓--通过提炼和夸张来反映或控诉现实。也许你会说这个剧情太巧合了,事实上文艺作品从来没说必须真实,能帮助其表达核心思想,戏剧夸张常常是必要的。剧中人物犯下的“罪”,说实话都不是大事,但相辅相成间却造就了一个女孩的死。虽然全家人都和这女孩有关比较夸张,但他们犯下的罪却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这便是此剧的现实意义。

这死去的女孩有不同的名字,探长拿照片给他们辨认也不是同一时间,一家人到最后也没有确定他们所接触的是不是同一个人。然而2015年的电影版出于电影的优势,把一家人讲述的死去的女孩的故事都用画面表现了出来,而女孩的演员是同一人。这等于几乎盖棺论定了他们是高度巧合的都与这个女孩有瓜葛。我认为保持原作开放的答案更好,因为更能反映出世界上有无数这样的女孩,随时都因为社会不公和他人之罪而遭受不幸,更有普适性和真实感。

此剧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文艺界的左派观点:控诉剥削、阶级对立。说的浅薄点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然它站在更高的高度:一是冥冥之中有个存在在看着我们的所作所为;二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互相关爱(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我们有责任互相关爱,这话的正确性没人会反对,但“关爱”是如何实现的呢?是解囊相助,劫富济贫,大家一起幸福,世界一片和谐;还是授人以渔,鼓励勤奋,自力更生,富是勤的奖赏,而穷是懒的惩罚?这便是左派和右派的区别。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 - 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片中一共出现了7个主要人物,然而其实可以细分为3个

资本家 审判者 被剥削者

“经济终于步入正轨,工人都妥协了,也意识到怎样才能捞到好处。”

资本家和被剥削者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链

审判者又或者叫戈尔或者戈尔德?(god)

“我信不过人,我必须相信一个东西,否则我无所依靠。”

开头女工说到

它是一个美好的向往,是被剥削者潜意识塑造的救济者的形象。 一种寻求外力无望于是只得寻求内化的慰藉的力——女工自己的假想保护者

很多人不理解上帝怎么不直接拯救女工?不直接降下惩罚

因为这个神没有实体——他只是诞生自女工的日记,一个表达写者内心想法的媒介

正因无法再现实生活中得到保护,所以把概念延伸了说——神的形象是被剥削者内心奢望的可以保护自己的象

而有些人可能又会说,片中这个探长的形象塑造的很恶心。因为他站在高地随意给别人判刑

但故事继续发展后就可见,其实过程中,审判者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审判也并不是所谓的”站在高地的神对邪恶的人”下达的惩罚。在整个故事中,审判者的形象更多的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矗立在那里,见证了整件事情的发展

这点在此不表,先谈回到剧情中

这是一个有关罪和罚的故事

当最后的黄粱一梦时我们发现,资本家其实并不害怕自己的罪。 当开始庆幸于”审判者”不过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家伙时,他们似乎忘了,其实无论审判者在不在,也抹除不了资本家他做了什么,资本家的女儿做了什么,资本家的女婿做了什么,资本家的妻子做了什么,资本家的儿子做了什么。 哪怕这一切没有像他们想象的串成链时,其实也改变不了了他们“做了”这一行为

他们其实根本上不在乎自己犯了什么“罪” 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罪”有没有暴露

此时,审判才真正到来

探长的存在,作为一个锁链,把每个人的苟且都串了起来。当最后的电话铃声响起时,真正的判决是他们每一个环组成的链最终绞死了他们的“孩子”一个女工再也不是无关己身的问题,而是他们每个人的原罪。

这时,在谈到之前的的警察局长形象就清楚了。 这“罪”并不是什么上帝突然降下的惩罚。探长只是作为见证者让每个家人清楚的看到彼此犯下的错误,而最终,资本家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后代”成了事实

自己种了什么因,得的什么果。这才是真正的审判

同时,整个电影我们要放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理解——很多人觉得整个事情充满巧合,其实也不然

因为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其实都是一个整体的缩影。是一种必然结果

女工并不是倒霉催的被一家子迫害。电影中的女工形象其实是整个被剥削者的整体形象。她的人生际遇是一种被剥削下的必然结果。是整个被剥削阶级“最终极的苦难”的代表,所以才似乎什么苦难都找上了她。而资本家的形象是整个资本社会的缩影,是作者当时想表达的人吃人的一种循环

同时整个故事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这是最终的伏笔。

“不可能发生战争,德国人比英国人还不想。”

大资本家盯着他儿子的眼睛说道……

如果电影中的资产阶级一家还只是一个开始,那么两年后才是真正的洗牌。所有的资本都面临着一切要从头重新分配的开始

Ps.今天刷到一位网友的人生:墨茶official

才让我无比真实的感受到“电影源自生活,可tm曹丹的现实比电影还讽刺”

一年以前,在这个答案下我还只敢说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悲惨命运的集合体,她是苦难的代表” 可到了今天我真实感知了生活就是比电影还残忍 。电影主人公的部分人生际遇就像是这位网络博主的写照,让我无比的清醒感受到这种沉重

那天一个少女死了 可有谁记得?如果不是“上帝”临世,她的死就真的无人在乎了

但那天一个少年死了 可惜光照不到他身边

最后谨以此回答铭记,祝愿,并献给那位少年 希望在有光的彼岸 可以来世再见

希望如同电影一般 “上帝”天可怜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