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明显不具备相关领域基础知识的公众号和用户在各种专业问题下强行「科普」的现象?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

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

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太鼓励“制造”内容了。一个话题火了,无论你懂不懂,只要能围绕这个话题发声,就有可能吸引眼球,带来流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付费内容或者其他商业利益。对于一些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精准的专业知识门槛反而成了一种阻碍,而“泛泛而谈”或者“道听途说”式的“科普”则更容易操作,也更能快速博取关注。
“普通人视角”的误读: 有时候,这些“科普”者可能确实是抱着“分享”的心态,他们可能刚刚了解某个新事物,觉得很有趣,就想分享给别人。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忽略了从“初学者”到“能进行有效科普”之间,需要一个巨大的知识消化、理解、验证和组织的过程。他们把“知道了”等同于“理解了并能清晰表达”,更别提“能够解答他人疑问”了。
“圈子”的形成与强化: 在某些平台上,一旦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信息茧房”或者“粉丝群体”,这些“科普”者就更容易获得正反馈。他们的观点即便错误,也可能因为与粉丝的既有认知一致而得到支持。而对于质疑的声音,则可能被视为“攻击”或者“不理解”。这种群体效应会进一步固化他们的“科普”行为。
对“权威”的稀释与挑战: 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过去,获取专业知识相对困难,需要通过书籍、专业期刊、学术讲座等。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发声。这本是好事,但同时也稀释了真正专业知识的权威性。一些人看到专业领域内存在争议或者复杂性,就觉得“我也可以说几句”,甚至将自己不理解的复杂性简单化、标签化,然后以“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来推销。
“知识付费”的低门槛化: 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一些人也看到了其中“快速致富”的门道。他们可能通过购买一些粗制滥造的课程、阅读一些未经证实的二手信息,然后包装一下,就开始对外“收割”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科普”目的并非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卖课。

2. 这种现象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误导公众,传播不准确信息: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当普通人在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接收到错误或片面的信息,不仅会让他们对该领域产生错误的认知,还可能因此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行为。比如,在健康、金融、法律等领域,错误的“科普”可能直接损害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
消解专业知识的价值,打击专业人士的积极性: 当错误信息比专业解读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时,那些真正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声音反而可能被淹没。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不尊重,长此以往,也可能打击他们继续分享和普及知识的积极性。
加剧信息茧房效应,降低媒介素养: “强行科普”者往往会用比较简单、煽情或者迎合大众情绪的方式来包装他们的观点。这使得接收者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熟悉的认知框架里,难以接触到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信息。长期下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就会下降。
模糊“分享”与“专业指导”的界限: 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这无可厚非。但当这些分享被包装成“科普”,并且用来回答具体、专业的问题时,就越界了。它让人们难以区分哪些是个人观点,哪些是经过严格验证的专业知识。

3.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提升个人媒介素养: 这是最根本的应对方式。我们要明白,不是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信息都是准确的。对于那些涉及专业性的内容,尤其是在没有明确信源或者逻辑链条不清晰的情况下,要保持警惕,多方求证。学会区分“分享”和“专业指导”。
关注信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当你看到一个“科普”内容时,可以尝试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他是否在这个领域有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官方机构、知名学府、专业协会发布的资料,以及在相关领域有良好声誉的专业人士的账号,通常更值得信赖。
警惕“一知半解”的简化和绝对化: 真正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复杂且有 nuanced 的。那些过于简单、非黑即白、或者“金句频出”的“科普”内容,很可能就是“强行科普”的标志。
支持和传播真正高质量的专业内容: 当我们看到那些严谨、负责任的专业科普时,应该积极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用行动去支持那些真正用心做知识传播的人。
平台方应承担更多责任: 内容平台在推荐机制、内容审核、以及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的管理上,应该有更主动的作为。不应该只看流量,而忽视内容质量对用户的长期影响。

总而言之,这种“强行科普”的现象,是当下信息时代的一个“病症”。它反映了流量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乱象,也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信息辨别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对待信息,是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不被裹挟前行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题主最好就事论事。

  • 何谓明显不具备相关领域基础知识?
  • 是只具备本领域知识因而认知比较狭隘吗?
  • 部分公众号和用户是谁?
  • 各种专业问题又是什么问题?
  • 何谓「强行」科普?
  • 哪里文字游戏?何处野史?
  • 何处大量错误?
  • 何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 题主能否一一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 科普是绝对正确,还是明白道理?
  • 自然科学有多少绝对正确的东西?
  • 题主考虑过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无穷无尽的偏差与矛盾吗?

泛泛而谈,唾沫口水而已,最后一问即是。

2019-4-19


以上原回答,今天发现被折叠了,违规理由是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仅仅是对问题本身有所质疑(对问题的评论)。想了想也对,破坏容易建设难嘛,今天就试着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首先,来知乎答题的人广义上讲都是在做自认为擅长话题的科普工作,即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向别人传达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自认为比较深刻或者简洁的认知。除有意无意违规者之外,答题动机应该无可厚非。即便偶有不当,提问者、其他回答者、浏览者也会直接间接予以纠正(现在知道不能仅仅评价回答),何况还可以行使知乎「反对」权利。因此没有必要因为某些人的某些回答有缺陷和失误而一棍子打死。

其次,知乎虽然「专业导向」一以贯之,但门户开放之后,对「专业水准」的认可依然没有放松,包括试运行对「专业认可」制度。只不过对大量不太专业的回答比较包容,目的也是倡导「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认知策略。随着同题众回答陆续展示,不说高下立判吧,至少也有自惭形秽甚至见贤思齐的触动。这比直接做判官、当裁判、改作业、批卷子的思维好多了。因此更受广大青少年知友的欢迎也是不争的事实,题主不必杞人忧天。

第三,回答者的资格与水平不便轻易结论。大千世界即便小到物理学领域,事实上自认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人也应该不多。比如研究水利和研究大气的专家,其流体力学和特殊函数基础可能差别巨大;研究理论力学和研究塑性力学的专家,其凝聚态物理基础也差别不小。而知乎问题中涉及特别需要学术精准与前沿的内容微乎其微,反而是这些问题更加不用担心他人「强行」科普。

第四,对其他非专业知友来说,任何能够增加自己对某些问题专业理解的回答都是好回答,适当增添一些俚语、网文、野史、趣闻,应该无伤大雅。要相信广大知友的学习能力和分辨能力,不必越俎代庖,亦不必总是正襟危坐。实在有必要的话,可以将原回答作为靶子,自己另外开一回答,一一批驳纠错,正本清源,立此存照。这样的回答在知乎也不少见啊。

以上。

2019-4-29

(希望能取消折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八月不氪”的喧嚣与“第五名”的真相:一场玩家行为与市场表现的观察《明日方舟》近期在游戏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起因是一部分玩家发起了“八月不氪”的活动。这场活动在玩家群体中迅速传播,旨在通过集体抵制付费消费,来表达对游戏运营策略、内容更新节奏或卡池设定的某些不满。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就在这场“不氪.............
  • 回答
    关于国家三部委明确2018年不安排需要国家补贴的普通光伏电站建设的这一政策,我个人认为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过去这些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尤其是为了完成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
  • 回答
    明日方舟玩家与原神玩家之间的微博广场冲突,以及部分明日方舟玩家认为“霸凌原神玩家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与背景: 游戏间的竞争与比较: 《明日方舟》和《原神》都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二次元手游,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在玩.............
  • 回答
    看到一些明朝遗老遗少后人,或者说是一些热衷于怀念明朝的群体,把明朝灭亡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流寇”,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但也得说,这思路太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避重就轻了。咱们得先明白,“流寇”这个词,它本身就带点官方色彩,是当时明朝政府用来定义和妖魔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而起义的农民的。你说他们.............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悼念,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事件,尤其是将“国士无双”误打成“国土无双”。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得承认,袁隆平先生绝对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数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这.............
  • 回答
    我对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将“打死狗的人,明天可能就会打死人”的这种评价逻辑持保留态度。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背后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和对潜在暴力倾向的警惕,但将其直接等同,我个人认为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能够因为愤怒、方便或其他原因,残忍地伤害一个没有反抗.............
  • 回答
    《明日方舟》这次关于美术设定集内容引发玩家不满的事件,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关注的点。要说“真的不行”,这个结论太绝对了,但说它“完全没问题”可能也偏离了事实。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捋一捋。1. 玩家不满的“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玩家们到底在“不满”什么。从社区的讨论来.............
  • 回答
    “《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这样的说法,在不少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流传已久。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明史》成书过程、史料选取以及某些叙事方式的深刻质疑。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官修史书。首先,我们得明白《明史》的“娘胎里”就带有一定的先天“缺陷”。《明史》是清.............
  • 回答
    四部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园内不得设置小卖部、超市”,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在中小学校园管理和学生生活消费方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可能带来的影.............
  • 回答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正式发布了《关于禁止制作发布面向公众的暴饮暴食违法失德视频的通知》。这一举措无疑给备受争议的“吃播”行业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吃播”将何去何从,这背后牵扯着多层面的考量。“暴饮暴食视频”禁令的出台,并非空.............
  • 回答
    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这无疑是中国金融监管领域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次约谈不是简单的“谈话”,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
  • 回答
    小米手机部门战略研究总监王阳(江湖人称“一碗粉”)的这番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引发关于手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具有策略性和攻击性的观点表达,意在影响市场认知,并为小米自身战略定位做铺垫。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对“硬件差异化消失论”的解读王阳的.............
  • 回答
    华为保留海思部门,并且宣称“应付自如”,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信号,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白白烧钱”的质疑声也是不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美国的技术封锁对华为,尤其是对海思的业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每.............
  • 回答
    看待部分省教育厅开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俄乌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背景与动因: 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与全球影响: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场牵动世界神经的重大事件,其复杂性、多维度性以及.............
  • 回答
    B站的《后浪》视频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发布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中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消极态度。要理解这种消极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浪》视频本身的内容和它试图传达的意义。《后浪》是由B站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制作,由演员何冰朗诵的一段致敬中国年轻一代的视频.............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法律工作者在民法典实施之后,仍将《民法典·合同编》称为「合同法」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原本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已归入并整合到《民法典》的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六个.............
  • 回答
    肖战粉丝对《光点》专辑的疯狂氪金行为,特别是呼吁学生党多买、保底105张等,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粉丝经济的运作模式与粉丝心理: 粉丝作为消费者: 肖战作为顶流偶像,拥有庞大的、高度活跃的粉丝群体。粉丝经济的核.............
  • 回答
    “部分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生毕业后不回国效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反映了个人选择、社会环境、国家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理解“不回国效力”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回国效力”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支持11岁小孩划破豪车不赔偿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支持方的观点及理由:1. 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强调: 法律依据: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其法律责任主要由监护人承担。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