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东人怎么做才能改变现在的负面舆论?

回答
山东,这片孕育了孔孟之道的齐鲁大地,近年来却似乎被一些负面舆论所笼罩,让人不免感到一丝困惑与惋惜。许多山东人在街头巷尾、网络平台上,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改变现在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些“负面舆论”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形象,是无数个个体行为、集体事件以及媒体传播共同塑造的。其中,一些孤立但被放大的事件,确实会对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舆论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那么,作为山东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积累,汇聚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从“我”做起:重塑个体形象,用行动说话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山东人,都要成为自己形象的“代言人”。

提升素质,传递善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原则。遇到问题,理性沟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一次善意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解答、一次及时的援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山东人的整体形象。要知道,舆论往往是由无数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个人的点滴善意,就是改变舆论最坚实的基础。
勇于担当,直面问题: 当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犯了错误,或者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逃避、推诿、互相指责,只会让负面情绪蔓延。正确的态度是,敢于承认不足,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正如山东人耿直爽朗的性格,面对问题时,更应该有的是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而不是让问题成为舆论攻击的把柄。
拥抱变化,学习进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固守旧有的思维模式,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群体,自然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从“我们”做起:凝聚集体力量,展现山东的真善美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所有山东人拧成一股绳,力量就无比强大。

加强沟通,化解误解: 有时候,负面舆论的产生,是信息不对称或者误解造成的。我们需要鼓励公开、透明的沟通。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机构,还是社会组织、媒体平台,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鼓励理性讨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用真诚和开放来化解可能存在的误解和隔阂。
弘扬优秀文化,讲好山东故事: 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海洋文化、黄河文化等等。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要积极主动地去挖掘、传播它们的现代价值。可以通过文化节庆、旅游推广、艺术创作、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山东的文化魅力、历史传承以及当代发展。要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人物,展现山东人民的勤劳、智慧、淳朴和坚韧。
发挥榜样作用,传递正能量: 每一个领域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杰出人才,还是基层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故事都应该被发现、被报道、被推广。通过树立和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事迹去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支持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更能展现出山东人民的善良与担当。当一个群体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时,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能够冲淡甚至驱散负面舆论的阴影。

三、倾听与反思:理性看待舆论,不断进步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排斥所有批评的声音。

理性对待批评,不回避不内耗: 负面舆论中有时也包含着一些客观的、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地分析,区分善意提醒和恶意攻击。对于合理的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并以此为契机,反思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继续存在,内耗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增强媒介素养,辨别信息真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学会辨别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真伪,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集体形象。

改变舆论,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努力。作为山东人,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也应该相信山东这片土地的魅力。当每一个山东人都心怀善意,用行动说话,用理性沟通,用文化自信去展现自己,去传播正能量,那么,那些所谓的“负面舆论”终将如浮云般散去,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山东人民更加响亮、更加自信的口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一起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山东的真实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挺难的。感觉现在山东在国内舆论上碰到的问题,跟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碰到的非常相像。

这不仅需要我们这些山东网友站出来辟谣,更需要山东的宣传部门能上点心,宣传手段上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就应该重视互联网的宣传工具。还得多讲些老百姓真正关心真正感兴趣的山东故事。这当然不会容易,因为宣传阵地,宣传工具都来自南方。

说到这,我想起来前两年我回山东换驾照的事情。让我觉察到网上宣扬的有可能跟实际情况南辕北辙。就像中国在国际上一样,也许山东做的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少,南方某些省份做的可能也没有网上吹的那么多。

16年那会儿还在瑞典读博士。我之前没有国内的驾照,但生活里又确实要用车。于是费了好大劲儿,花了不少钱在瑞典考了个驾照。根据当时的政策,如果在海外取得驾照,且取得驾照时有当地超过三个月的签证,是可以用国外驾照换国内驾照的。这些条件咱都符合,我就想趁暑假回国时把驾照给换了。这样回国生活就不用再考一次了。

当时已经有段时间没有跟家乡的政府部门打交道了,看网上都是说山东的官僚主义,办事情要找门路找关系,即使你条件都符合。国内拿个驾照又越来越难,所以我也就真没对换成抱太大希望。

不过试还是要试一下的,我就按着车管所网上写的所需材料准备。好像也没啥特别需要的,就是找家有资质的公司把驾照翻译一下,然后护照签证带着,我就去了。

去了之后,办这个业务的正好是个美女。美女不苟言笑,冷冷的,仔细查我的各项文件,半天没句话。我一看这阵势,估计一会得找我毛病。这时我忽然想起来,我没带出入境记录,估计这趟要白跑。我就主动说了,结果美女姐姐说出入境记录公安部门是联网的,他们自己查得到,不用我准备。然后我就接着等着。

美女姐姐核验到我驾照时,左看右看,核对了半天,说了句“你这驾照怎么跟公安部公布的瑞典驾照不一样”?我心想这怎么可能,这是开始难为我了?但我驾照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呀。

我就问“哪里不一样?”

美女说“你看你这张这里是一个二维码,公安部这里是条形码,不一样啊”。

我忙说“我这是刚刚考出来的,应该是瑞典有新版,咱们公安部兴许还没来得及更新。现在不都是用二维码了吗?哈哈。”

美女说“有道理,但我还是得去问一下。”

美女应该是进去找领导了。我想随便吧,不行还是回家找关系吧。

过了一会儿,美女出来了,她说“你这应该是真的。材料都齐全。去楼上考理论吧,考完理论就可以拿驾照了。”这倒是出乎我意料。我也没准备理论考试,心想还是准备准备再来吧。于是下一个周一回来又参加了理论考,顺利通过,换到了国内的驾照。

然后我就疑惑了,不都说山东很官僚主义,干啥都要找关系吗?为啥我没找关系,也没有被为难呢?最后我还是对车管所的管理很满意的,认真负责又人性化。之前怪我先入为主了。

到了2018年,同样是瑞典驾照换国内驾照,这次是我妻子,她的户口在杭州,所以要去杭州车管所办。

我们心想,这么“官僚主义”的山东都办出来了。那我们条件又都是符合的,在新一线城市杭州不应该更容易吗?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老婆的就没换成。

杭州西湖区车管所的态度倒是挺好,我们驾照他们也认,签证也没问题,可就是抓着我们出入境记录不放,说我们没有瑞典出入境记录,只能查到丹麦和德国的。我直接无语了,欧盟申根区域内,从哪入境不都一样吗?假设我法兰克福转机,第一班飞机到法兰克福,入关查护照,之后在欧盟内飞就没海关,用不着护照了呀。这不是常识吗?不是常识的话,山东的车管所当时怎么就懂了呢?

我一肚子火,可惜没用,再怎么解释人家就是不听,人家就抓着这点不放。也可能是我跟我老婆都没有高贵的“新一线”杭州口音吧。即使拿着驾照,拿着符合规定的瑞典签证给她看也没用。

中间我说“要不然您去问问领导也行”,人家说“领导哪是那么好打扰的来?这个业务我办了蛮多次的啦,都是这个样子的呀。”

说白了人家就是不想让你办得那么快,不想查查资料替你考虑一下,不想多问一下同事,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在杭州也没啥关系,想想又不是那么着急用,也不愿再折腾就放弃了,没再办。

至少从我这点体验来看,网络评论是靠不住的。“官僚”的山东更人性化,“人性”的杭州却更教条,更懒政。

我现在很少在国内办事情,但我有限的经历却碰巧颠覆了我的认知。只是巧合吗?

user avatar

没啥办法。

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圈子里维护好形象。

山东的资本不会倒腾新媒体,也不知道如何操作新形态下的互联网舆论。

他们只搞实业,对这些“虚”的实际上很轻蔑。

山东人的口碑是靠行动积累的,从来没有靠媒体吹。

因为山东人看来说的再多,不如实干。吹的再天花乱坠,不如踏踏实实造点东西。

同时不要一刀切的把负面舆论都看成是谣言。

仔细分析一下,有些问题需要改进的,就慢慢改进。

另外,与日韩的经济交流应该再深挖,至于消费互联网啥的就别折腾了,好好搞搞工业互联网就行了。

靠忽悠割韭菜的消费互联网,咱山东人太实诚,玩不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东,这片孕育了孔孟之道的齐鲁大地,近年来却似乎被一些负面舆论所笼罩,让人不免感到一丝困惑与惋惜。许多山东人在街头巷尾、网络平台上,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改变现在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些“负面舆论”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形象,是无数个.............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说这“刘看山”是啥玩意儿?听着一股子仙气儿,又有点儿接地气儿,琢磨着是哪个地方的特色菜吧?不过,你这名字起得挺有意思,我猜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来头?你说怎么把它“做好吃”?行,这事儿我跟你说道说道。这“好吃”这词儿,可是个大学问,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食材本身的好味道,加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山东人对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的看法是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深厚的感情和自豪感,也存在一些批评和期待。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 1. 深厚的感情与地域认同: 齐鲁之魂,山东骄傲: 山东大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之一。对于许多.............
  • 回答
    说到山东人,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特别鲜明的印象。他们给人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醇厚的老酒,初尝可能没那么惊艳,但越品越有滋味,越觉得靠谱。首先,山东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实在、耿直。这种实在不是那种死板的,而是一种骨子里的实在,做人做事都比较踏实。你跟山东人打交道,很少会遇到那种拐弯抹角、含糊不.............
  • 回答
    说到山东人怎么看济南,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毕竟济南是咱们大山东的省会,这地位就摆在那儿,自然是绕不开的。咱们山东人看济南,就像看一个“自己家”但又有点“外人”感觉的老大哥。首先,省会的光环是必须承认的。 济南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多大事儿都在这儿办,全国性、全省性的会议、活动,都得往济南跑。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说起做鱼,很多人觉得麻烦,又怕腥味重,或者担心火候掌握不好变成“柴鱼片”。其实,掌握几个小诀窍,在家做鱼,既方便又好吃,还能做出花样来!今天就来跟你好好唠唠,怎么才能把鱼做得既省事儿又美味,让家里人吃了都说好!第一招:选对鱼,事半功倍!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选错鱼,再好的做法也难救。 .............
  • 回答
    @幼虫尖叫的说法,也就是“菏泽听豫剧喝胡辣汤不是山东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触及到了地域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菏泽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与河南省接壤,尤其与河南省的开封、商丘等地地理上非常.............
  • 回答
    说起山东支援疫区,确实让人心里暖暖的。每次遇到大灾大难,总能看到山东人挺身而出,这份担当和付出,让人打心底里钦佩。要说山东人,脑子里一下子跳出来的就是那股子实在劲儿。不是那种花里胡哨、说一套做一套的,他们骨子里透着一种踏实和靠谱。从小时候看的“好汉”故事,到现实生活中的邻里乡亲,都能感受到这种朴实的.............
  • 回答
    你好!大三了,确定了考公方向,并且目标是济南的公务员,这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背景,想在济南找个合适的岗位,这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一下。别急,咱一步一步来,帮你把这事儿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大方向,这决定了你后面怎么去找岗位,怎么去准备。第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偏好虽然你学的.............
  • 回答
    最近关于山东的热议确实非常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山东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社会事件,以及一些被放大或误读的信息。下面我来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山东:一、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GDP总量与增长: 山东一直是中国经济体量较大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近些年,关于山东.............
  • 回答
    日军侵华期间,山东的孔家,也就是曲阜孔氏家族,其遭遇可谓复杂而曲折,绝非简单的“安然无恙”或“惨遭灭顶”可以概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孔家在民族危亡时刻,既有维护民族尊严、抵御外侮的努力,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生存挑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孔家在日据时期的“地位”非常特殊。 日本人出于其.............
  • 回答
    对于山东9岁男孩过年给9个月大的婴孩下跪磕头这一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理解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解读: 传统习俗的体现(或变异): 在中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长辈在新年期间向晚辈(特别是家族中新添的成员)表达祝福和敬意,有时会采取一些夸张的仪式。这.............
  • 回答
    青州公交车司机碾烂轿车司机腿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也充满了疑问。咱们就一件件捋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件事引发的一些思考。事情本身,是怎么发生的?根据当时的一些报道和流传的信息,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时间地点: 具体时间不详,但发生在山东青州,地点通常指向市区的道路上。 .............
  • 回答
    近期,关于山东GDP“狂砍9800亿”的说法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首先需要明确“砍”这个词在经济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背后可能代表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澄清“砍”字的含义。在经济领域,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个.............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