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 股在 2022 年会遇到大牛市吗?

回答
关于A股在2022年是否会迎来“大牛市”,这绝对是个让无数股民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的大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大牛市”这个词本身就得有个定义。 是指像2007年那样翻倍的疯狂上涨,还是温和但持续的上涨?多数时候,大家说的“大牛市”,往往带点激情和普涨的色彩。但说实话,在咱们A股这个市场,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数钱数到手软的“大牛市”,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更多时候,是结构性行情,也就是某些板块或个股表现出色,但整体指数涨幅相对平缓。

2022年年初,市场的情绪是相当复杂的。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经济复苏的韧性,尤其是基建投资、出口方面的亮点。从国家层面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稳增长的意图非常明确,各种减税降费、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这本身就为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力。大家也普遍期待着疫情得到更好的控制,经济活动能够更加全面地恢复。

然而,另一面,不确定性就像笼罩在市场上空的乌云,挥之不去。

1. 宏观经济的挑战: 虽然有稳增长的政策,但全球通胀的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一直是个绕不开的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和实际操作,无疑会给全球流动性带来收紧的效应,这对于股市估值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经济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影响也需要时间消化。

2. 地缘政治风险: 俄乌冲突的爆发,可以说是2022年最大的“黑天鹅”之一。这场冲突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供应链的混乱,加剧了能源和粮食价格的波动,还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走向,加剧了市场避险情绪。这种风险的蔓延,使得之前基于乐观预期的市场判断变得复杂。

3. 疫情反复的影响: 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控制疫情,但零星的爆发和局部地区的封锁,对经济活动、消费和生产都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干扰。这种不确定性,让市场对经济复苏的节奏和力度产生了疑虑。

4. 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热门行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监管政策调整。虽然这些调整的长远目标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短期内,往往会给相关板块带来估值压力和市场情绪的波动。投资者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理解新的政策环境。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A股2022年的“大牛市”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坦白说,如果以“普涨、翻倍”这种极其乐观的标准来看,2022年出现“大牛市”的概率并不高。 市场的整体环境并不具备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极端有利条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就没有机会。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咱们A股的特点就是结构性行情。在2022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

结构性的分化会非常明显。 那些受益于政策支持、行业景气度高、或者具有长期成长逻辑的板块,比如新能源、部分科技领域、消费复苏的细分龙头等等,可能依然会有亮眼的表现。但同时,那些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或受行业监管影响较大的板块,则可能面临调整甚至下跌。
估值修复和业绩驱动会是主旋律。 在风险偏好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市场会更加青睐那些估值合理、业绩稳健增长的公司。那些在前期被过度炒作,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公司,很可能会被市场用脚投票。
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增加。 宏观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资金的流向变化,都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更频繁、更大级别的短期波动。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的“大牛市”,有时候也是由“危”中“机”所孕育的。 如果一些负面因素在年内得到有效缓解,比如疫情得到根本性控制、全球通胀压力减轻、地缘政治冲突得以缓和,那么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会逐步回升,为股市带来反弹甚至更长时间的上涨。

总而言之,对于A股在2022年是否迎来“大牛市”,我的看法是:

纯粹意义上的“普涨大牛市”可能性不大。 市场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依然很多,不具备全面爆发的条件。
结构性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寻找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成长性的标的。
市场波动依然是常态。 需要保持谨慎,理性分析,不追涨杀跌。

那么,作为投资者,我们该怎么做?

1. 深入研究基本面: 这是永恒的真理。去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2. 关注政策导向: 国家的政策方向往往是市场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3. 控制仓位,分散风险: 即使是看好的板块,也不要重仓押注,要做好风险管理。
4. 保持耐心和理性: 股市短期情绪波动难以预测,但长期来看,价值终将回归。

“大牛市”就像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个人都渴望遇见。但在实现之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脚下的路,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捕捉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知道一点,市场变了,A股已经不再是16年前的A股了,16年前的A股是怎么样的呢,是内资主导,公募由基民情绪主导,高位基民拼命涌入,公募不得不加仓,低位基民拼命赎回,公募不得不卖出.
高位什么垃圾都暴涨,于是高管拼命减持,监管还拼命IPO,低位什么好股票都没人要,即使回购也涨不起来,同时海外对A股更多是情绪影响,实际影响有限,导致A股往往熊市所谓的跟跌不跟涨,而牛市则完全无视海外
16年以后,A股逐步变成了和全世界接轨的市场,外资占比已经和公募差不多,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公募了。
因此影响A股的最大因素不仅仅是公募,不仅仅是PBOC,同时因为理财产品净值化,以及房住不炒,导致基金资金不再是情绪化流入流出,虽然还有情绪高点低点,但是长期看就是居民资产转移大势不可挡。
同时股市对国家也不再是无所谓的东西,而是去杠杆的必要手段,发展科技的必要工具。
于是A股现在不仅仅受PBOC的货币政策影响,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影响可能更大,同时因为头部资金定价权越来越强,外资话语权越来越高。
所以估值体系逐步从PE,PEG往DCF转,尤其头部公司,基本上全部是DCF估值模型了。而头部资金因为规模太大了,只能被迫做长线买入并持有的策略。
同时A股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从10年前2000家左右到现在近5000家,而资源却在往头部机构集中,导致大多数机构研究力量不足,
于是越来越多公司没人研究,大家更热衷于按赛道配置。所以以前个股alpha是最重要的,现在行业beta比个股的alpha更重要。
还有一点不同是以前货币政策通常持续3-4年保持一致性,而现在基本上不超过9个月,经常只能保持3-6个月
于是结果就导致以前A股按情绪择时,一旦拐头,基本上就是3年牛市,或者4-5年熊市。而现在因为货币政策变化更频繁,而且还受海外流动性影响,所以往往牛熊不那么分明。
以前一个股要么不涨,一涨就是一年涨完3年的空间,之后这辈子都不涨了,因为一个企业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可能是50%年复合增速,给与50x估值,按PEG=1估值,而现在按DCF估值,大家对短期增速会更淡化,更看重你的长期空间,于是长期确定性高的公司可以给到极高估值,
而长期确定性不高的公司,或者长期没什么空间的公司,反而业绩越涨估值越低。这类公司完全享受不了以前双击的快乐。
现在双击的个股基本上只存在于一开始市场对其没有足够认知,之后因为某些契机,导致市场对其再认识,从而改变估值体系,这时候才有戴维斯双击。
以上是讲了现在市场的状态,不理解这个没法理解现在市场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就是,市场变成了有效市场,因此所有波动都是根据已知信息来的,某种程度上而言,你无法预言市场变化,除非你能预知未来,所有情况都只能概率定价。
所以现在我们看概率,首先看国内,去年12月我在知乎答过很多次,我说今年国内一定会非常宽松,而且必须非常宽松,但是宏观会很差,加速下行,所以国内不用担心政策,
但是宏观相关的东西就不好说了,宏观相关的品种可能处于业绩下滑,但是估值可能提升的尴尬境地。
今年最大变量在于美联储,虽然我内心认为美联储今年完全不可能4次加息+QT,但是我认为没用,因为实际上美联储也不知道自己该加息几次合适,中国央行也不知道美联储该加息几次合适,我看美国总统估计也不知道。
但是就目前看,美联储认为经济复苏非常稳固,且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所以美联储唯一目标是控制通胀(类似PBOC去年3季度说中国经济十分健康,更重要的任务是减排,压房价一样),基于去年1季度美国经济和物价基数极低,所以今年3月底,美联储加息是大概率的,因为去年1季度基数极低,所以大概率今年1季度美国数据是经济高增长,物价高通胀的过热局面。
去年2季度依然是低基数,所以不排除1季度加息后数据继续向过热发展(经济继续高增长,通胀也不回落),那么美联储就可能释放提前QT的预期,那就可能对市场形成巨大打击
所以今年的核心问题在于,究竟美联储要紧到什么程度才能收手,虽然我内心的预期是加息1-2次后美国经济就会受不了,但是直到数据验证之前美联储都不会承认这个事实的,因为他们也是人,也有政治压力(舆论天天抨击美联储说太懦弱,通胀那么高也不敢收紧),这就如同去年3季度,明明中国经济快速下滑,
但是PBOC依然说经济稳健向好,不敢松货币一样,因为舆论对房价,对大宗商品以及KPI考核对排放等的压力更大,必须要经济数据足够恶化了,才敢政策转向。
所以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是美联储今年什么时候还会再放利空,以及利空到底要放到什么程度才能收手。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是现在到3月底之前可能是相对安全的阶段,因为市场基本上已经知道美联储3月一定加息,全年大概率加息3-4次,同时QT,虽然股价上并没有完全price in这个预期,因为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相信美联储真的可以加息4次并QT。
所以3月真开始加息了,同时加息之后美国经济数据不大幅下去或者通胀不下去的话,市场会逐步PRICE IN 更恶劣的预期,到时候市场就会变差,差到什么时候呢,差到2018年底那样,2018年底,美联储继续咬定一定要继续提高隔夜利率,
但是市场已经意识到美联储不可能做到,所以即使当时美联储一再释放鹰派预期,市场也无视了,最后果不其然,市场是对的。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美联储可能会说到做到,虽然100%做到的概率不大,但是市场预期美联储只能做20-25%,而实际情况是美联储可能会做到50%同时最差的时候可能会释放125-150%的预期,
而市场最低点可能会被迫price in 50-75%的预期,所以今年2季度是高危时期,不过这些也只是当下的观点,具体还是得靠跟踪,毕竟连PBOC和FED自己都不能预测
接着,因为都是DCF估值模型了,所以流动性只是核心变量其一,而不是全部,还有一个核心变量就是景气度。
短期风险释放了一波,海外流动性预期基本上到了最坏的阶段,国内流动性预期开始好转,所以现在大概率是个1季度的底部区域了。
流动性解决估值问题,那么beta止跌,就该去看alpha了,
这里就要考虑,第一,今年景气度必须好,第二,去年不能涨太多导致筹码太拥挤,否则很难超预期,涨上去会有一堆人卖。所以理论上最近是做多的时间。
以上只是基于现在的情况的分析,因为现在的变化频率会比以前的市场高频得多,所以未来可能随时改变看法,跟踪远比预判重要了,
而有些东西太高频了又没意义,就比如去年底的光伏,今天可能因为硅料跌涨停,明天可能就因为硅片跌导致跌停,后天因为开工率上升涨停,再后一天又可能因为拥挤交易跌停,
这就没法跟了,或者说跟了也没法交易,所以尽量远离拥挤赛道,同时尽量思考长线逻辑,把握长线变量,在短期beta特别差的时候买入长期向好的东西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也是技术控,也在潜心研究股市里的技术操作,不妨关注公众号(波段渔人) ,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每天盘前9点半、准时更新独家文章和集合竞价股!




文章来自头条:屋大伟
原文链接:今日头条
user avatar

目前来看,暂时还没有发动全面大牛市的条件

只有结构性行情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非常有价值


这个指标是全部股票总市值和GDP的一个比值

一般来说,按照全球股市正常比值来看就是0.8——1.2之间

低于0.8就是全面低估,高于1.2就是全面高估


现在截止2021年12月15日

这个比值是0.973

过去几次大牛市发动之前,大家可以看看

比值都在0.8以下,并且基本上是远离0.8的

市场要特别低估才可能出现大牛市

不然都是结构性行情为主,震荡市为主

甚至比值过高还可能出现崩盘


08年的大牛市老股民都记忆犹新那时候这个比值才0.2附近!

从05年的最低998一路高歌猛进到6124点!

这个比值到了最疯狂的1.89附近,后面大家都知道结果,一路狂跌到1664点,比值回到了0.4—0.5附近才止跌

后面这个比值一直在0.4—0.8之间来回波动

直到15年的超级大牛市出现

市场特别疯狂

涨到了5178点!

那时候这个比值从14年最低的0.44一路提升到了1.2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

5178以后各种熔断,连续跌停板,大幅调整都是老股民历历在目的事情

一直调整到这个比值回到0.6—0.7才慢慢企稳


后面18年大熊市这个比值最低到了0.53,市场止跌,后面一直涨到现在

目前比值这个比值是0.973

很显然

目前的股市在这种比值下怎么可能有大牛市


这个比值的原理就是全部的股票市场和GDP相比来看,有没有整体的泡沫

是不是特别低估或者高估

因为股市的大方向走势就是和经济挂钩的

股市全面市值较低,经济又比较好,那么早晚有行情

反之早晚要崩盘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的股市和经济情况来比是合理的

没有很明显的高估

当然也肯定没有低估

全面大牛市必须要低估,要整体股市都很弱,大家都不怎么敢买股票才可能出现

没有这种全面低估的景象出现,是不可能有大牛市的

只能有结构性行情


从长期大方向来看,A股是有机会的,投资潜力很高

因为投资股票,买偏股型基金这些,本质上都是在靠企业,股价赚钱

股市怎么样

一般是几个大方面决定的

一,国家经济

二,货币政策

三,企业本身


一,国家经济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图

全世界其实最近十几年

GDP都不太行了,也不是说没有增长,就没有很大的波动

因为互联网的红利就是在美国和中国

GDP能一直维持增长的就是这两国了

这就是为什么全球股市最有机会的就是这两个国家

要不投资美股,要不投资a股

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这里面就涉及到企业

美股里面汇聚了全世界各种最顶级的公司上市

当然吸引力更大

是全球投资的顶级市场

而且里面很多公司底蕴更深,科技护城河更高,所以最近十几年表现非常好


a股目前看上去上市公司总体实力不如美股,但是企业是需要时间成长的,中国经济维持增速,未来发展越来越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会加大,经济转型会更加快

就可以预见

目前我们的沪深市值前300的企业里面,必然会有一大批企业成为未来全球的顶级公司

A股目前投资价值是极高的,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尤其是在消费,生物医药,科技,新能源领域,还会跑出一大批顶级企业,金融企业稳定,未来也会成长,但是空间没有前面这些大

GDP只要维持不断增长,股市就有大方向不断走强的空间


二,货币政策

聊完了经济方面,就是货币政策

股市长期走向就是看经济怎么样,企业怎么样

短期看货币

货币就是股市里面的活水

没有活水怎么短期大涨?

美股和全球很多地方股市最近1-2年的大涨都是因为放水

其实经济很差

就是靠放水流入股市在支撑

股市泡沫明显

这些都是要破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我们A股最近1-2年,大蓝筹的调整,白马的调整都是货币和经济原因

估值很低,所以不怕外围市场哪一天泡沫破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估值已经是反映了最差的情况,很多在历史估值底部

货币政策也一样

也是没有跟随全球市场放水,给了未来足够的放水空间,来对冲外围市场的货币紧缩

不会冲击到我们的市场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A股市场估值是底部,是极佳的投资机会

但是

仅仅针对大蓝筹,白马股来说,其实很多创业板类型的一些新能源,原材料,半导体,也是跟随外围市场一路拉升好几年,估值在泡沫顶端,到时候外围市场大幅调整,就是这些股票最遭殃

所以未来还是结构性行情

还是一个估值轮动的行情


综合以上大方向来看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了解

A股市场大方向肯定就是复刻美股的走势

大方向不断的慢慢新高

但是这个大方向时间是很久的

10年,20年,30年

不是很多投资者认为的买了个几个月就很久了,持有了2天就急的要死了

股票投资很漫长

大方向是好的就值得投资,但时间很漫长,以年来计算是必然的


那么短期怎么样?

就是未来1-2年的变化怎么样?

短期也不是大家理解的今天,明天,或者几天

是最少一个财务报表周期,就是一年以上

1-2年一般是一个短期的理解

在这个时间段里面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重点

那就是外围市场在货币政策收紧以后,股市肯定要大幅回调

这个必然导致高估值板块会有一波估值的杀跌


这就是为什么短期1-2年里面要谨慎去看待原材料,新能源,半导体这些板块

包括很多估值高的板块,到时候都是麻烦

用这三个板块举例子是因为他们高估值的股票最多

但新能源很多细分行业,半导体很多龙头企业其实会一直有机会

这个大家要知道的

就是总体来看估值高

基金方面,整个板块方面肯定是不能去配置

只能从个股入手,从细分行业入手

这个就难,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没办法把握的

对职业投资者来说,什么股票都可以做出波段来,当然就不会被这些限制

我们就是聊大部分投资者,我们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如果大家要布局未来1-2年的基金

那必然不能买板块整体高估的新能源,原材料和半导体基金

基金和个股不一样

基金要整体板块低估才有长期定投机会

你如果有能力挖掘其中的行业龙头机会,或者是细分行业机会

就应该去挖掘个股,而不是选基金


50指数未来更有机会,300指数长期可以,未来1-2年不一定很好

恒生指数也可以长期定投

指数基金目前是最好基金投资品种

没有之一

要选低估,蓝筹,白马这些入手去定投未来1-2年的基金情况

对应的创业板就没有那么安全

创业板目前的估值分水岭就是3500点左右

不是不可以突破

是如果创业板突破到4000左右

那么就基本上到了估值颠覆,太极限了

空间很狭隘

对应创业板的4000点

主板是5000点附近

所以主板空间更大

并不存在能不能到的问题

创业板还可以到5000,6000点

不是不可以

有钱去推动都是可以的

只不过泡沫大小的问题,安全的问题,估值的问题

创业板到3500以上是比较难的

主板上涨相对是容易的

我们要这样去理解


上证指数没有创业板那么高估,但空间不至于带来大牛市,有一定空间,但并没有极度低估,只能说抗压能力比创业板强,也没有引领大牛市的潜力


我们综合以上判断

多一点耐心来继续收集各种低估值板块,指数基金

还可以防止未来或许会出现的外围市场调整

多留钱永远不会错


写了这么久,大的思路基本上都聊的很透彻了

防守反击

弃高就低

从谨慎的角度慢慢布局低估值板块和超跌的行业龙头股

就是目前最好的投资策略

搭配指数基金来做一个长期安全的收益配置

而且还没有那么多的风险问题

也要预留4层上下的现金仓位,作为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动荡准备

假如有什么利空,突然让很多股票出现很难理解的大跌

这种时候手里有钱就是大哥

1块钱可以当10块钱用

在股市,不要怕买不到股票,就怕手里都是股票,没有现金

机会永远都有,就是机会来了没有钱最麻烦


任何时候,在股市要冷静,要耐得住寂寞,拿得住钱

股市6000点的时候也有下跌的股票

1849的时候也有牛股

不要太被短期的表象迷惑

把自己的心态也锻炼好,会在股市更容易赚钱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切勿盲目投资、冲动投资

请根据自身综合情况和具体市场情况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判断

平时要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投资知识

祝大家健康、快乐、自由、赚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