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香港娱乐圈吧。
梁朝伟和周星驰未红时已经是好朋友(好像是邻居),梁朝伟陪星爷去的面试训练班。
成龙十几岁时已认识梅艳芳,那时梅才五六岁,当时同在荔园游乐场谋生,成龙杂耍,梅姐唱歌。
谭咏麟和曾志伟,两人的爸爸同是香港足球名宿,因此儿时已一同玩耍。
林忆莲和陈慧娴是同班同学。
题目要求:小团队做大必然的结果不能算,贵族子弟也不能算。那我想到了这个,他们二人既不是一个团队,也不是贵族子弟,但小时候认识,并且先后成为了大国的最高领导人。
=====================================================================
克伦斯基和列宁
列宁就不介绍了。
克伦斯基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俄国临时政府的最后一任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1917年7月21日到1917年11月7日期间的俄国最高领导人。
他们两个都是辛比尔斯克人,克伦斯基1881年出生,列宁1870年出生,比他大11岁。
克伦斯基的父亲是列宁的老师,他们两家是朋友
Kerensky's father was the teacher of Vladimir Ulyanov (Lenin), and members of the Kerensky and Ulyanov families were friends.
1887年,列宁的哥哥参与刺杀沙皇,列宁受到牵连,去了喀山。这一年,克伦斯基6岁,列宁17岁。所以不能确定,克伦斯基是否对列宁有印象。但列宁应该对克伦斯基有印象。
后来,克伦斯基家搬到了塔什干,列宁后来去了圣彼得堡大学拿了学位并住了下来。
1899年,克伦斯基也考上圣彼得堡大学,但那时列宁已经细软跑了。
1917年,列宁夺走了自己的恩师儿子的政权,克伦斯基流亡,再也没回过俄国。
有一天晚上,陈寅恪走进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和周恩来与曹谷冰等几人相遇,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氏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之中竟误入了老板娘的住房。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抵住,任凭外面如何叫阵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氏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方才出来。
此事据说是抗战时期陈寅恪对学生石泉口述,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首次披露。如下图。
西工大1978级5382宿舍,一个宿舍出了3个总师:歼20总师、运20总师、歼15副总师
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副院长李少平 景汉朝 杜万华都是西南政法78级的,西南政法78级规模只有400多人,这几位大学时应该都已经相互认识了。
补充:知友 飞翔的大鸟 补充,原最高法院副院长,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黄松有。也是西南政法78级的,和这几位应该也大学时就相互认识了
1904日俄战争期间,一个马贼被日军以俄国间谍抓获,在即将枪毙的时刻,陆军中尉参谋田中义一向司令官力保,救了这个马贼。
这个叫张作霖的马贼后来当了东北王,这个叫田中义一的参谋就是后来著名的日本首相。
图片均截自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
陈存仁_百度百科陈存仁(1908年—1990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八岁丧父。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骅,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幼时念过小学,青年时贩卖棉布,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后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卖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上海沦陷期间,创办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先后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荣初选择留在祖国大陆,积极参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上海市棉纺业分会董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72年在上海去世。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美国人,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邓散木(1898-1963)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史致富(1906年6月-1962年6月)中国近代和台湾制药工业主要先驱之一,在中国最早试制成功机器制糖衣药片。史最早发起了中国的‘父亲节’。字志礼,号德润,世称‘史德润’,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
冼冠生(1887—1952),冠生园创始人,原名柄生,广东佛山人,毕业于广雅书院。冼冠生从早年在上海老城厢九亩地戏院门口的一个小商贩,到成为上海旧时四大食品公司之一“冠生园”的总经理,这期间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
(注:陈存仁先生年幼时家道中落,姑且可以算是平民出身,此后的身份地位等等也是其努力挣得的;不过毕竟有章太炎弟子这一层身份,而且陈家仍是大家族,因此交游也比一般平民广得多;这里只摘录了文中提到的当时未出名而后出名的,其实陈先生当时和上海许多名流交际甚广,北京则是因为其妻家的缘故而颇多结识;在摘录部分之后,陈作为上海医界代表赴南京抗争“废除中医”事件,已经算是崭露头角了,故之后的部分不再摘录。)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峡设伏大败俄罗斯舰队。
为了庆祝这场海战的胜利,天皇举办了酒会并邀请各界名流参加。
同时也邀请了临时停泊在东京湾的俄亥俄号战列舰的美国军官们,但是高级军官们没有兴趣参加,就让几个下级士官。在就会上,有个年仅20岁的美国士官向东乡敬酒,东乡也非常礼貌的用英语回应,两人相谈甚欢。
这个士官叫做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
感谢督工点评,其实山本五十六也是有类似故事的
这张照片的具体拍摄日期不明,估计是25-26年左右。
左边的青年是山本,右边是库蒂斯·威尔伯,
当时山本是驻美武官,不知道库蒂斯是不是已经当上海军部长了。
就是在这个库蒂斯,在他当海军部长的任内,推广气冷式飞机引擎,大力发展了美国的海军航空队,形成了二战对日海战的强大战斗力,并间接导致了山本的阵亡。
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今年还从南海西沙附近驶过。
总统皇帝袁世凯和实业家状元张謇。
一个是为害族里、外出求生的浪荡地痞,一个是屡试不第、倾家荡产的落魄书生。他们俩有知遇之恩,有过命之情,也有互相的猜忌和利用。从偶然的相知相识到后来一次又一次地分裂合作,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我想这大概就是此问题的题中之义:两个普通子弟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互相影响,彼此算计,最终走向辉煌,或者覆灭。
要说他俩的相遇,得先从张謇心酸而滑稽的状元路说起。张謇父亲继承了贩卖瓷货赚下的一份产业,家境还算殷实,就有心让天资还可以的张謇参加科考入仕。然而,即使晚清,农民和读书人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张謇一家四代务农,按照当地旧习,三代以内没有秀才功名的人是不准参加考试的,张謇的老师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秀才爷爷”,张謇给了这位爷爷一定报酬,改名换姓,获得考试资格并在17岁时得秀才功名。
然而灾难接踵而至。秀才爷爷等一干知情人对张家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勒索之旅。种田人中出个秀才不容易,如果事情败露,功名就要被革除。最后无奈,张謇四处求人除去功名重新应试,被爱惜人才的知州孙云锦知晓,帮助改籍归宗,才了结此事。五年时间,张家从中等富农到负债一千余两白银,山穷水尽,债务缠身。
光绪二年(1876年),在知州孙云锦的协助下,张謇在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淮军将领吴长庆(李鸿章辖)手下做了幕僚。年轻人毕竟图样,此时的张謇怀着远大抱负,把吴长庆看作清王朝中兴的希望,但药丸毕竟救不了大清。当然,这是后话了。
光绪八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趁机侵犯,危及大清。当时北洋大臣张树声(曾国藩门生)与赞同强硬抵抗的丁汝昌、吴长庆商议,决定率军出征朝鲜。张謇被命为行军参谋(秀才误国的事要来了,然而却发生了逆转,毫无征战经验的他发现了个大宝贝)
此时,吴长庆府上来了一个愣头青:袁世凯。这孩子在家里为非作歹,知道族人计划教训他,不想受罚就跑了出来,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是朋友,不好意思驱逐,就把他收留下来,每个月给十两银子零花钱。
张謇无聊之余教教袁世凯八股文,结果,年轻的大头写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没法批改。不过,张謇发现袁世凯干点杂务井井有条(大概相当于数学老师发现了抱作业本厉害的体育特长生?)……
这么一来二去,有时候就随便聊聊,农民的孩子张謇毕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三下五除二就觉得woc,这人好厉害,国际形势、清廷危机说的头头是道。如是这般,张謇向长官吴长庆举荐了袁世凯,共赴朝鲜。
朝鲜平叛,主和派李鸿章怀恨在心,张树声、吴长庆惨遭谗言,袁世凯翻云覆雨,凭借在出征朝鲜的精明干练,巴结上李鸿章,步上青云。
清廷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双方撤兵朝鲜,总理衙门委任袁世凯为驻朝商务委员。在没有军队保护、各国列强对朝鲜虎视眈眈之时,没有多少实权的袁世凯不屈不挠在朝鲜苦撑十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
张謇作为一个儒生,满肚子的仁义道德被自己提拔出来的袁世凯尽毁,他写八千字谴责信,希望袁痛改前非,再续交情。换来袁世凯回复个身不由己,不久,带着心痛和失望的张謇与袁绝交,结束幕僚生活。
至此,张袁第一次绝交,后来再见,双方大抵都已经成为大人物。
实业巨子,用心血凝造民族工业之魂
政界精英,拿生命换取皇位百八十天
附:
像张謇这样的实业家,放弃来之可笑的状元身份、靠近维新变法集团、投身立宪运动、走向民主共和、周旋军阀之间、开启国际合作,还有与袁世凯这样的人物分分合合,在无路可走的乱世,他横冲直撞四处开路,虚无主义者当然可以说他是失败的英雄,但有些人的失败比成功更有价值。
有些我知道的事或许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历史上”。
⒈郑渊洁&阎维文
以前在'98某期《童话大王》上看到的,题目貌似是《第一次溜冰》,属于郑渊洁散文《郑渊洁的100个第一次》系列。简单凭记忆复述一遍:
在部队服役期间郑渊洁因病住院,与他同病房的就是阎维文,时值寒冬,医院内的一个湖结冰,闲来无事的郑渊洁便动了去溜冰的念头。弄到溜冰鞋后郑渊洁又积极游说阎维文与他一块乘夜色后去溜冰,二人为此特意做了俩假人睡床上还扣上狗皮帽遮脸,以此应付查房。
溜冰期间,阎维文不时还喊两嗓子然后手放耳垂处听回声,并且告诉郑渊洁自己以后想去唱歌。
不久后,护士发现不对劲,认为天天戴冬帽捂头睡觉者应该转入精神科去,很快二人溜冰的事情被破获。之后二人分别出院再无联系。
十多年后,北京某次“十大杰出青年”活动上郑渊洁、阎维文居然又聚首了,郑渊洁表示自己向郑亚旗说电视上唱《一二三四歌》的人自己认识,但是亚旗并不相信;阎维文也表示自己女儿看《童话大王》时他也说过自己认识“童话大王”,但他闺女也是打死不相信。
⒉项立刚&张鸣
我微博上一直关注着一位叫项立刚的电信专家,这人三观忒正,而他在人大读书时与张鸣居然是好友。
⒊孔庆东& Urkeshi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视频。
孔庆东此人在北大求学期间,有一位外校维吾尔族帅哥与他关系不错。有一年那哥们竞选一个不正规团体的头目失败,这对他打击比较大,晚上他跑来孔和尚宿舍里哭地稀里哗啦来倾诉。孔于是让他想一想自己当初是如何得到拥护的,想清楚了就别忘了重新捡起来。
后来这哥们到南方生活去了,孔庆东提到他很可惜,说他或有“难言之隐”。
⒋司徒美堂&罗斯福
20世纪初,司徒美堂做洪门大哥时,后来贵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当时的法律顾问。
刘伯承和韩德勤,就是那个抗战时期祸害我们苏北的省主席韩德勤。当初在川军,刘是团长,韩德勤是副团长。在川军驱逐滇军的混战中,滇军中有个旅长叫朱德。后来顾祝同写信叫韩德勤去广州,韩德勤犹豫,是刘伯承劝他去广州,并借了他200元。
跟你们说的名人量级没法比,不过我就是心疼他们当年的老师,能打的能闹的能惹事的都齐了,可怜的灵魂工程师。
1954年,香港喇沙书院的教务处,年级主任正在接见一位怒气冲天的中学老师。
老师:“主任,我强烈要求以后不教A.B.C三个班了!”
年级主任:“ 慢慢说,慢慢说。A班呢,我倒是理解,老家广州姓黄那小子,小小年纪满口粗话,没事就给全年级漂亮女生写歌写情书还不带重样。B班呢?”
老师:“还不是姓许的那小子!以前他在班里出洋相,搞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找您您还不信,说我看这位同学自己都没有笑,这么严肃怎么可能捣乱呢?现在可好,自己闹不算,没事还把他俩弟弟带来学校玩!大得那个,长得跟个鬼似的,更可恶是那个6岁小娃娃,我一讲课他就唱歌,我一停他就停!强烈要求开除!”
年级主任:“他家里什么背景?”
老师:“广东人,他爹是乐师,他妈是个唱戏的。”
年级主任:“唔,那可以考虑开除。C班呢?“
老师:“主任,您看我这眼睛青着,胳膊打着石膏,还要问我?”
年级主任:“又是那个姓李的小瘦子?”
老师:“早跟您说不要招武打童星到学校!您非说这小子很有哲学头脑,没有暴力倾向!我上课就讲了一句‘当时他们骂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他就’ada’一声踹过来了!而且他家和许家是世交,现在姓许的俩弟弟天天跟着他混,还老喵着我攥拳比划!我要休长假,我要算工伤!”
年级主任正待安抚,忽见另一位满头大汗闯进来:“主任,不好了,A班姓黄那小子和C班姓李的小子约架,已经被打进医院了!”
——————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但人物关系以及打架事件均为真实,许李二人为同级生,黄的年级待考:
黄霑:
与@蔡澜 、金庸、倪匡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为人潇洒不羁,为誉为“香港大学有史以来说粗口最厉害的人”,拍过三级片《不文霑带你嫖日韩》,写出2000多首歌曲,《上海滩》、《铁血丹心》、《沧海一声笑》、《我的中国心》、《男儿当自强》……均为其作品。那年,姓李的“欺凌”黄霑的兄弟,他便出头约架,决战场地定在巴富街沙桥,打了不到十分钟,黄霑就进医院了。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不止美女,张国荣这样的美男他也调戏)
李小龙就不多介绍了吧?只交代一句:他3个月大时出演第一部电影,创立有哲学根基的截拳道。
许冠文:香港“市民喜剧”鼻祖,周星驰之前的喜剧之王,人称“冷面笑匠”。
三弟许冠英:香港电影著名配角,尤其经常在鬼片、僵尸片中出演角色。
四弟许冠杰:粤语歌鼻祖,在他的引退聚会上,当年的小粉丝谭咏麟兴奋地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许冠杰演唱会门票,张学友刘德华等歌坛新人也纷纷献歌。
许、李两家为世交,图为许冠杰、小麒麟、丁佩、李小龙、最后一个不是谢霆锋,是他爸爸谢贤。李小龙,1940年出生,1973年于家中离奇死亡,享年33岁。其独子李国豪28岁在片场被实弹击中死亡。
黄霑,1941年出生,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63岁。
许冠英,2011年去世,享年65岁。
许冠文出生于1940年,许冠杰出生于1948年,皆安好。
————————————
(1)用《我爱我家》当背景,回顾90年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 拙作《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电子书已出版,谢谢关注 - 撕裂与抚摸——“我家”的二十年往事 - 知乎专栏,此为各渠道链接。
(2)文章最终版收入专栏
(3) 头条号&公众号:nk丢丢
百里溪与蹇叔,百里溪可是牛人辅秦乃霸西戎;申包胥和伍子胥,一个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请来秦军救差点被吴国灭掉的楚国,伍子胥就不用说了一夜白头入吴后来与孙武训练吴甲攻破楚都,子胥开棺鞭楚王尸,可是知道他俩是昔时好友的少吧,一个灭楚一个救楚;还有郭威和刘知远,算是乱世军头吧上司和下属,儿皇帝石塘敬的晋被契丹人所灭,刘知远趁势而起而后当了后汉开国皇帝,郭威后来灭后汉(仅剩点)建了后周(就是被老赵皇桥兵变篡的那个后周),
冯诺依曼和尤金维格纳
冯诺依曼我们都知道,尤金维格纳在1963年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冯诺依曼小时候在匈牙利念书时,比维格纳的低一个班。
维格纳成年后说过,他意识到和冯诺依曼相比,他只能成为一个二流的数学家,因此改行搞物理了。
1.邓稼先和杨振宁
图1 年轻时候的邓稼先和杨振宁(1950年 美国)
图2 邓稼先和杨振宁晚年合影
杨振宁大邓稼先两岁,同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之后,又同在西南联大读书,“每当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便纷纷奔向郊外的防空洞。每次,杨振宁首先想到的是邓稼先的安全,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曾在1948年寄给身在美国的儿子的信中说:“现在朋友中的子弟出国成绩最好的是杨振宁,他不但成绩好,而且能省下钱来帮助家用,又把杨振平也叫去了,又帮助邓稼先的费用。”
邓稼先也曾多次对许鹿希说过:“杨振宁对我们家是两代的恩情啊!”
许鹿希说:“去年,您曾两次到病房探望身患重病的稼先,他见到您很高兴。你们两人有说有笑,他连病都忘了。”听了这话,杨振宁点头,强忍悲痛,目光缓缓转向它处。许鹿希接着说:“您在临别时,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束花放在他病房的窗台上。他常常凝视着鲜花,在剧痛中得到支持和安慰。他很平静地对我说:‘外国人的习惯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振宁他知道我不行了。
(这段话让人特别感动)
详情参见: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为啥迫切要见邓稼先?-一枝黄花-搜狐博客
2. 谭嗣同 蔡锷
图3 谭嗣同
图4 蔡锷
蔡锷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时务学堂第一期四十个学员中,蔡锷的年纪最小,只有十五岁,而这时的梁启超也不过二十四岁。时务学堂期间,蔡锷在梁启超的指导下读书,读了《孟子》和《春秋公羊传》,也读了梁启超撰写的《读孟子界说》和《读春秋界说》,从保存下来的读书札记和梁的批语可以发现,他们当时所关心和讨论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问题。蔡锷从那时起就萌发了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在一篇读后感中模仿老师的口吻写道:“国之破不足虑,种之厄不足虑,惟教之亡足虑,心之死,气之销足为大虑。心不死,气不销,则可望俾思麦生,爹亚生,萨长浪徒生也。”(《蔡锷集》一,10页)
3.张居正和王世贞
张居正,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这个人太屌,不详细介绍了。
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是明朝“后七子”的扛把子人物。
图5,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殿试金榜
这些人全是同学,特别两个深红色标注的两位同志,更是人中龙凤,其他粉红色标注的人物在当时也都响当当(加注杨继盛,感谢Wenbai Wang这位同志)。
图6 王世贞写给戚继光的信
4.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
这两位同志都是在《晋书》单独立传的人物
刘琨是纯正的汉中山靖王之后,不像大耳朵,他的诗《重赠卢谌》 千古绝唱ef="http://www.baidu.com/link?url=Tqq5XwiYXF-Pe7Mp3VV9uwD4pM0hGNh7DDfc-F83UzVd4XjSpL_iZo8bwBhSPK03zUGYltVZDjpcMpUMrekfY-WPMqSQN4wI89dzLpYyIbKpcmMRrV72AQ9bwmkLVXWzBeMTMocaKiPdenYtaGzYquwwLsEbDNNx_VaJKBAZOPspeMrL80CRADtro0CsrkGqStigAxUEY9bJn44b1ixhdK">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祖逖,文天祥《正气歌》有一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写的就是祖逖
5.一个宿舍三院士 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 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同赴清华大学读研,住在同一寝室的三位同龄人6年内相继当选为院士,引发关注。昨晚,三人的同班同学张小峰教授透露,倪晋仁几个月前出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上时,同学们就预测,同一宿舍走出三位院士,这将会“创纪录”。
6.压轴来了
邓小平和蒋经国 他两是好友,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但不同班
图7 摘自wiki百科的内容
注意其中的乌兰夫,和蒋经国同志同桌的人,
乌兰夫,别名云泽、云时雨,中国内蒙古蒙古族人。中国共产党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有“蒙古王”之称。
wiki:邓小平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和湛甘泉先生(名若水)
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还都是小京官 没什么名气
那时候师从陈白沙的甘泉对圣学的认识不知道比阳明高到哪里去了 后面阳明龙场走了一遭大彻大悟才赶上来
两个人一见如故 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生平仅见的人物 遂结成至交好友 从此直到阳明去世
他们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知己朋友 虽然互相之间质疑对方学问不够正确的辩驳始终没停过
后面大家名气都大了 但交情一点没疏远
谁出个什么差 回家几天 互相就思念的不得了 (抒情的主要是阳明,毕竟性子比较热)
知道对方做错了什么事 马上就会提醒对方要改(严肃的主要是甘泉对阳明,毕竟性子更稳重)
互相寒暄论道闲话问候辩论的信件从来没停过
例如逝世前几天 阳明还在诗里提到想念甘泉
而当阳明去世后 给他写墓志铭的自然也是甘泉了
我很难想象那之后的几十年(阳明活了57岁,甘泉90多岁)甘泉每每想起阳明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初说好为了弘扬圣学 要一起走到底 碰到任何困难也要互帮互助 绝不退缩
可是阳明却先一步离去了
那个好动的 执拗的 聪明的 热情的挚友
那个在几百学子中间侃侃而谈心学 那个在千军万马中谈笑用兵 那个见到自己责难的书信却倔强着不反驳不回信的王伯安
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 再也不能和他谈论学问了
那个争了十几年的问题:
“到底是你的’致良知’更对,还是我的‘随处体认天理’更好?”
再也没有对象来争论了。
每次想到这里 我都忍不住泪目中
我想 一个人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一个朋友 真是难得的缘分和福气
书泉翁壁
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
苍苍蒹葭色,宛隔环瀛深。
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
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
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小泽治三郎
小泽治三郎于1909年海军兵学校第37期毕业,在同期179人中排名第45位。以海军少尉候补生资格登上巡洋舰宗谷号进行训练航行,当时宗谷号的舰长即著名鱼雷战专家铃木贯太郎大佐,而候补生的指导军官为
山本五十六大尉与古贺峰一中尉。
一艘巡洋舰
出了三位海军大将(小泽本人拒升大将)
也是没谁了
一个少尉愣头青
刚工作
就认识未来的三位联合舰队司令
后来自己也做到司令
也是没谁了
实际上,他的好人缘似乎也不止是海军
小泽治三郎在就读宫崎中学时因暴力事件,而受到退学处份。正当失意之时,小泽之兄,陆军军人小泽宇一郎,请其上司牛岛贞雄大尉,从日俄战争的中国东北战场上寄一封劝戒“过则勿惮改”的信给小泽。受此感召,小泽于是前往东京,转入成城学校。
牛岛大尉后来也官至中将
陈赓和谭政。俩人是亲戚,小时候上学也在一起。谭政就是被他表哥陈赓带出来的,后来俩人都成了大将。
周恩来和吴国桢,俩人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同班同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分别成了gcd和kmt的要员。
毛泽东和一干第一师范的老师同学。彼时一师确是人才辈出,论老师,伦理有杨昌济,古文有袁吉六,语言有黎锦熙,教育有徐特立,以及孔昭绶、方维夏。论学生,大多是后来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毛泽东自不用说,其他如蔡和森、萧瑜、萧三、向警予、陶毅、郭亮、李维汉、李立三、何叔衡、周世钊等,真乃彬彬之盛,一时多少豪杰
曹操和袁绍。少年时就在一起各种疯玩了,劫人家新娘子什么的。。
倪大红和何政军。知名演员。大学一个宿舍的。当时演吕布楚云飞的张光北,演赵子龙的张山,他们都是一个班的
黄晓明,赵薇,陈坤上大学时同班。当时他们同学里后来比较有名的还有祖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26岁的法国青年军官夏尔·戴高乐被德国俘虏,在俘虏营里认识了同样被俘虏的23岁的俄国青年军官图哈切夫斯基,一起密谋越狱。
一战结束后数年,图哈切夫斯基在俄国内战中崛起,成为一名方面军统帅,1920年却兵败波兰。而同时的戴高乐,正以志愿者身份在波兰抗击苏俄军队。
1935年图哈切夫斯基晋升苏联元帅,戴高乐时任法军中校。
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被苏联处死。戴高乐晋升法军上校。
以后的戴高乐履历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写了。
人类群星璀璨时。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后来的枭雄希特勒,就遭遇并结识了日后影响他的一群伟大人物。
从1910年初到1913年3月,希特勒在维也纳麦尔德曼街27号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此时的维也纳汇集了一批后来将改变世界的豪杰之士。托洛茨基坐在中央咖啡馆,一边啜饮着热气腾腾的咖啡,一边不停地翻读着最新一期的《真理报》。约瑟夫·朱加施维里,即后来的斯大林,此时正在维也纳进行为期五周的调查,以便为《民族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准备资料,他很可能与希特勒擦肩而过。约瑟夫·布罗茨,即后来的铁托元帅,当时在维也纳是一名汽车技师,住在斯大林的楼下。这一年2月,勋伯格(Arnold Schnberg)在准备他的新作《室内交响乐》,他开创的十二音音乐将在音乐会上被困惑的、愤怒的听众所拒绝。而在希特勒住处不远的地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正在撰写他的论文《图腾与禁忌》。1913年3月希特勒来到慕尼黑时,这里也荟萃了一批埋葬19世纪文明的人物。表现主义艺术团体“青骑士”的艺术家、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与斯蒂芬·格奥尔格,小说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等,此时都生活在这个城市。希特勒租住的一间小阁楼在施瓦宾区施莱斯海墨尔街34号,在同一条街的106号,住着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后来的列宁。与列宁居住之地只有四条街之隔的地方住着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这位还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正在构思他那惊世骇俗的《西方的没落》。这些人风云际会,带着自己的经验、不满和希望,在不同的领域改变着世界或人们的世界观。希特勒遭遇了一个可能实现其抱负的时代和环境。
节选自《黑暗时刻:读懂希特勒和大屠杀及纳粹文化》,作者单世联。
王大雷和马晓旭,小学隔壁班的小伙伴,后来都成了中国男足女足的巅峰人物。
(2006年)8月31日,世青赛中美决战前,马晓旭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谈比赛,这个18岁的小女孩已无法承受将一支球队的胜败全压在她一人肩头的重荷!不过,当谈起王大雷这个熟悉的名字时,大连女孩却开心不已。在追忆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时,她也在给自己完成特殊的放松。
TITAN:你和王大雷都是大连东北路小学走出来的球星,在念书时你们认识吗?
马晓旭:何止认识!我们那时老熟(悉)了!我在五年二班,他在一班,上午上课是隔壁邻居,下午放学后就在一块场地上踢球。>>王大雷当时把门水平怎么样?<<
那还用说,当然很牛了!整个大连市小学组比赛,王大雷都是最牛的门将,甚至有时跟比我们大的中学生球队比赛,我们学校也经常赢,王大雷肯定是表现最抢眼的球员,任何人想要攻破他的大门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那时你踢什么位置?是前锋吗?<<
是。就算跟王大雷他们男队混编打比赛,我也是前锋,而且我还经常收拾王大雷呢!他把门,我进球!每次攻破他把守的大门,我的成就感都很强。不过,那时我比王大雷有优势,他小时候的身高远没现在突出,好像才1米60多,我跟他比赛时,最常用的就是挑射,让他够不着球……
>>除了足球,王大雷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思索片刻)应该是个性吧!那时王大雷就特别自信,除开把守大门时的自信,在校园里也是明星人物,呵呵,当时学校几乎没人敢惹他!
>>你的意思是王大雷在小学时是个小霸王?<<
嗯,可以这么说吧。不过,说小霸王有点难听,应该叫有领袖魅力!我是在刚上五年级时转到东北路小学的,刚到学校时就听别的同学说起过王大雷,“千万别惹他”,他可是个厉害家伙!
>>在同学当中,你们俩谁的人缘更好些?<<
不好说。那时总有一批男孩儿围绕在王大雷周围,不过,像我们班也有很多同学不愿意理他,可能是因为有点怕他吧……(笑)至于我嘛,不太喜欢跟女生在一块玩,但是哥们特别多……跟男孩在一起很开心,女孩子都比较小气。
>>在学习上,你们谁成绩好?<<
当然是我了!(大笑)我小时候特别聪明,不用怎么学就可以考很高的分,学习成绩绝对可以算是名列前茅。王大雷学习好像不怎么样,他特别贪玩,除了踢球,我估计他基本上不怎么学习……这话你可千万别告诉他,他现在已是大球星了,都要去国际米兰把门了!>>你知道他在意大利试训?<<
当然了!我前几天上网时,就看到了他到国米试训的消息。当时的感觉可是老羡慕他了!
>>你对他试训的前景怎么看?<<
那还用说?我绝对相信王大雷的实力!小时候王大雷把门就已经是NO.1了。不过,他当时还是蛮怕我的,因为我经常是连过好多人,然后跟他1对1,再把球打进去……(大笑)>>你自己有想过到国外踢球吗?<<(
沉默)谁不想到国外踢球呀?可我没赶上好时候,要是早生几年,还可以到美国大联盟踢球。可惜现在女足不景气,美国大联盟也解散了,虽然欧洲不少国家也已建立女足联赛,但水平不知道怎么样。不过,浦玮告诉我英超阿森纳俱乐部也成立了女足,还是英国女超冠军,要是能有机会往外走,我觉得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那样的话,王大雷在国米,你在阿森纳,真可以说是一段佳话啊?<<
(急切)你什么意思?别用佳话这个词好不好?好像是我们俩怎么着了似的。可别给我制造什么绯闻啊?我们属于哥们关系。
>>别紧张嘛!其实你们俩不仅都是年少成名,而且名字也很有趣,大雷与晓旭。<<
我和他不一样,我从生下来就叫马晓旭,但王大雷可是他后改的名字。在小学一块念书时,王大雷叫王雷!
>>你们什么时候分开的?<<
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没有联系了。
>>你看过王大雷的中超比赛吗?<<
看过,不过不多,他也是今年才打上中超。
>>中央台有个编导跟踪拍摄王大雷很多年,这个纪录片曾在CCTV5多次播出,名字叫“我儿要当伊基塔”,你有看过吗?<<
没有!但我觉得“伊基塔”用来形容他还是挺恰当的,他绝对具备成为世界第一流门将的能力。
>>那你的偶像是谁呢?<<
(沉默)我现在还没什么偶像。真的,不是我狂,我总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没必要非给自己树立一个偶像。但我在刚踢球时,最喜欢的球星就是孙雯,我觉得“雯姐”是一个天才型的球星……如果以后能取得雯姐那样的成绩,我就知足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比她再幸运一点,拿到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
>>你对王大雷的关注,明显没有他对你的关注多。王大雷看了你在俄罗斯世青赛上的多场比赛,称你是“女侠”,说你是他的偶像。<<
啊?不会吧!那我该多夸他几句才对呀!我还以为男足球星都不看女足比赛呢!呵呵,替我转告他,我回国后一定成为国际米兰的球迷,当他最忠诚的“雷丝”!他在试训得怎么样啊?什么时候能定?9月5日我就回国了,一定要让他在试训成功后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回大连我请他吃饭。
来源:体坛周报
先占个坑,应该这么问。两个人是平民时有过交集,然后各走各路,之后基本上在同一个年代成名,或者相差不大的年代成名。否则,北影的同学一大堆,还有航天员,在空军时应该已经相识了。
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里尔克和莎乐美。
阿罗约和比尔克林顿,大学同班同学分别成了菲律宾和美国的总统。
陈赓和宋希濂(他们是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认识的)。
毛周初见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一说是周上学时在火车上见过毛,后来在一部电视剧里出现此情景。官方认定的时间是1926年,这样的话就不符合题主的条件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卡斯特罗在革命风云中相识,卡有一定知名度,但马就是个小记者。革命后住在古巴的最著名作家是海明威,他与老卡也谈笑风生过。
图哈切夫斯基与戴高乐一起蹲过战俘营
列宁和墨索里尼一战前曾在苏黎世喝过咖啡
胡乔木与乔冠华早年交往,当然他们是一个集团的
任何两个台湾政客完全可能相熟,因为他们的圈子就那么大,谁不认识谁啊。
另外原题要求不是同一个集团、没有一起奋斗的名人就可以符合条件,军校、党校毕业生肯定不符合,但普通学校跟特定集团并没有联系。如果说大学里的教授乃至学生领袖已经是风云人物,中学生肯定是名不见经传的。请看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南开中学(私立的,不在首都或上海,不是那种你们反正也得来我这里上的学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完了大家各走各的路,完全不形成派系集团。
南开中学校友录还可以整理出很多“极有可能相互认识”的奇怪组合(开头数字为届别):
1908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后长期在南开中学任教)
1908 创办南开大学倡导者张彭春
1916 抗日英雄杨十三
1917 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
1917 血战卢沟桥的著名将领,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何基沣
1918 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1919 台湾“立法院”院长張道藩
1923 民国时期天津市市长杜建时
1923 八路军四纵司令员彭雪枫
1925 物理学家吴大猷
1927 戏剧大师曹禺
(20年代在此任教的还有老舍、范文澜、熊十力。但老舍和曹禺可能不是在这里认识的)
1930天津市第一任市长黄敬
19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党校校长林枫
1930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一机部部长饶斌
1930杰出的外交家、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
1931现代作家端木蕻良
1932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吴阶平
1932解放南京的功臣朱启銮
1934 历史学泰斗何炳棣
1935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穆旦
1935情报“后三杰”、外联部副部长申健
1936红学家周汝昌
1937著名地理学家刘东生
1937早逝的影帝石挥
1938 著名表演艺术家编剧黄宗江
1938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
1938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跟上一位连起来念一下)
1939台湾国防部情报学校校长、著名军旅作家查显琳
30年代国文教师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诗人何其芳
1941 傅作义之女傅冬菊
1941 火箭系统控制科学家梁思礼
1941中国科协主席两弹之父朱光亚
1941 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邹承鲁
1944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
1944 英语教育家张道真
1945 台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
1945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1946 著名经济学家、观察家茅于轼
1946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
1946 中国国学泰斗汤一介
1947 中国科学院院长科协主席周光召
1950 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阎明复
其中:
何基沣1913年和周恩同届入学,肯定认识(因为周恩的交际能力),35年后在淮海战场率部起义。
孙孚凌和万国权上学时就同届,后来在国家领导人里排名也是紧挨着,开会都要坐在一起。
朱光亚曾说,两弹一星中心组早期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南开中学校友。
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在南开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前一天进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