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市场占有率高的协作机器人厂商都不是做工业机器人起家的?

回答
现在市面上协作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厂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巨头出身。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协作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特性、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路径所共同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先弄明白“协作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到底有啥不一样。

传统工业机器人,比如KUKA、ABB、Fanuc、Yaskawa(安川)这些老牌劲旅,它们的核心能力在于:

力量与精度: 能够承受巨大的载荷,进行高速度、高精度的重复性作业,比如汽车制造中的焊接、喷涂、搬运。
封闭与安全: 为了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它们通常被圈禁在笼子里,周围设置大量的安全围栏、光栅,需要专门的编程人员来操作和维护。
速度与效率: 追求极致的生产节拍,以高效率驱动大规模生产。
高投入与专业化: 部署一套完整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空间占用以及专业的技术团队。

而协作机器人(Cobot),它的设计理念就完全不同了:

安全性: 这是协作机器人最核心的卖点。它被设计成可以与人类在同一个工作空间内安全地协同工作,通过内置的安全传感器(力矩、碰撞检测等)来避免伤害。
易用性: 强调“人机协作”,所以操作和编程变得非常直观和简单。很多时候,可以直接“示教”机器人,带着它的手臂走一遍想让它做的动作,机器人就能学会。不需要深厚的编程功底。
灵活性与适应性: 尺寸小巧,易于部署和移动,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生产线和任务。它们更适合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在过去难以实现自动化升级的领域。
成本效益: 相较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初期投入和部署成本通常更低,回本周期也更快。

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谁更容易在这片新的蓝海里抢占先机。

1. 市场需求的转变:

过去,工业自动化的主力是那些劳动强度大、重复性高、对精度要求极致的“脏活累活”。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转型,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

中小企业的崛起: 很多中小企业也渴望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们没有大规模的生产线,也没有专业的机器人工程师团队,更负担不起大型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协作机器人“小巧、灵活、易用”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它们的需求。
人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年轻人对重复性劳动的兴趣不高,导致劳动力短缺。协作机器人可以填补这些空缺,解放人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对人类工作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 协作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取代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助手”,承担那些枯燥、重复、或者对人类有一定风险的任务,让人类去做更精细、更需要判断和协调的工作。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是市场新的增长点。

2. 技术路径和创新驱动: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在研发和产品设计上,积累了深厚的力量、精度、速度方面的经验。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协作”所需的技能。

安全性的重新定义: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做到“安全”。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些传感器,而是需要对整个控制系统、关节设计、末端执行器都有全新的思考。从底层的物理结构到顶层的控制算法,都需要针对“与人共存”来优化。
易用性的革新: 传统工业机器人编程的复杂性,是阻碍许多非专业人士使用的一个重要门槛。而协作机器人厂商,很多就是从“如何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使用机器人”这个角度切入的,他们在用户界面、示教编程、软件交互上下了大量功夫。
模块化和开放性: 很多成功的协作机器人厂商,他们的产品往往更具模块化和开放性,方便客户根据自身需求集成不同的末端工具,或者与其他设备进行互联互通。这与传统工业机器人那种“软硬件高度绑定”的模式有所不同。
“软”的创新: 协作机器人不仅仅是“硬”的机械臂,更重要的是“软”的智能和易用性。这一点上,一些新晋厂商可能更愿意在软件、算法、用户体验上投入更多资源,甚至不惜颠覆原有的技术思路。

3. 新厂商的优势:

正是因为协作机器人是相对较新的领域,那些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兴厂商,反而能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并进行颠覆式创新。

专注与定义: 像Universal Robots(UR)这样的公司,从一开始就将“协作机器人”作为核心定位,他们将所有的研发资源和市场策略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定义者之一,也是市场教育者。
快速迭代与学习: 新厂商通常拥有更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更快的决策流程,可以更快地推出产品,并在市场反馈中快速学习和迭代。
生态系统的构建: 很多协作机器人厂商不仅仅销售机器人本身,更注重构建一个围绕机器人的应用生态系统,包括易于集成的末端工具、传感器、以及针对不同行业的软件解决方案。这使得他们的产品能更快地落地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敏捷的销售和支持: 针对中小企业和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他们也需要更灵活、更贴近客户的销售和服务模式。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传统工业机器人大厂,他们可能需要调整整个公司的研发方向、生产流程、甚至销售渠道,才能适应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而一个从零开始的初创公司,可以直接组建一支专注于协作机器人技术的团队,围绕着“人机协作”来设计产品和商业模式。这种“轻装上阵”的优势,让他们能更快地抓住市场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不行。 事实上,随着协作机器人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巨头也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协作机器人产品。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技术积累、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也在积极地争夺市场份额。

但是,之所以现在市面上占有率较高的厂商,许多不是做工业机器人起家的,根本原因在于,协作机器人这项技术和它所代表的市场需求,对“协作”这个核心理念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工业级”力量和速度的要求。 那些能够率先理解和满足“安全、易用、灵活”这些关键属性的厂商,往往能够更快地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领先地位。这种“先发优势”加上对新事物更敏锐的捕捉能力,是他们能够在协作机器人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测题主是在做行业投资研究~

这是个灰常好的问题,在线下已经被好多个机构咨询过,我很好奇为啥这么久了,破乎上才第一次有人问到。。。

我们主要从行业背景和产品策略两个角度来分析。

-----------------不那么华丽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协作这个概念比较混乱,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协作机器人一个定义。

如果我们把协作机器人定义为“长的不是那么五大三粗,看起来圆圆润润儒雅低调挺安全的机器人”,那么大厂其实都是有协作机器人的,并且推广力度都还挺大:

上图可以看到,业内各家大佬的协作机器人形态各异,而且其内部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面向的主要市场也不尽相同

而如果把协作机器人定义为“跟UR类似”的机器人,那么大厂相似技术路线的产品确实比较少,如果再把面向的主要目标市场相同这个限制加上,那么大厂基本都没有跟进。

为什么哩?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用两个更通俗的词来辅助说明:

  • 把“跟UR类似”的机器人(技术方案与产品形态)称为狭义的协作机器人;
  • 通过新技术扩展机器人的基础软硬件能力(视觉、力觉、触觉),从而扩展全新的、更贴近人类表现能力的机器人,称为广义的协作机器人;

狭义的协作机器人是一个小市场

毫无疑问,成立于2005年的UR成功的开创了面向中小企业中简单机器人应用的细分市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协作届出货量最大的机器人品牌,甚至有的时候UR已经成为了协作机器人的代名词。UR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找到了中小企业应用机器人的痛点(安全、门槛、成本),并在产品层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关于UR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16年写的这篇文章:


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协作机器人仍然只占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很小一部分,销量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长(数据来源于国际机器人联盟IFR):

  •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400000台,其中协作机器人11000台,占比2.75%(2017)
  •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423000台,其中协作机器人14000台,占比3.3%(2018)


以UR为代表的这一代协作机器人,其本质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在技术路线和应用能力是基本一样的。因此,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不了的应用问题,协作机器人同样也无法解决,甚至由于强调安全性而导致速度精度可靠性下降,原本机器人所擅长的高精度高速度领域表现远不如传统工业机器人。

这样的协作机器人永远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细分品类,是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子集,无法单独做大。

因此,我们才说,这是狭义的协作机器人。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UR没有使用太多先进的东西,但是做企业不是做技术,从机器人产品赋能生产的角度,UR的成功堪称典范。

只有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从客户痛点出发来看的企业才会长久的成功。

作为细分市场领导者的UR成功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市场空间不大,一堆长尾客户导致复制推广成本较高、见效很慢的细分市场,如果你是头部企业,会做何种选择?

大厂仍然是大爷

关于大厂跟进速度较慢的现象,其实不光存在于协作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其他行业也处处可见。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策略。

大厂都有很严格的调研、立项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对于很多项目,如果投资回报比不高或者前景不太明确,对于大厂而言更稳妥的方式可能是:

  1. 等待小公司闯荡
  2. 市场验证ok后饱和资源投入
  3. /或者直接收购

不过最近看,有的厂倒是选择了自己进去玩,比如FANUC。大厂借助成熟的营销和销售渠道,面向简单应用的狭义的协作机器人即将进入红海竞争

以上两点,基本上可以回答为什么头部机器人企业在一般协作领域动作比较慢,没有大规模跟进的问题。


多说几句。

UR是产品级创新的典范

如果你关注工业机器人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主营产品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厂商,虽然大部分具有上市公司或者大型国企背景,但是其机器人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和伺服系统都在采用进口品牌,例如KEBA控制器,松下的伺服系统等。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要保证控制精度、速度以及系统的可靠性,门槛其实很高,短期内自研部件无法达到要求;
  • 几乎所有做协作机器人的国产厂商,都宣称控制器、伺服系统甚至连电机都是自己做的,同时还宣称现有类UR协作机器人的门槛比传统机器人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技术难度低”的传统机器人自主化程度反而远低于号称“技术门槛高”的现有协作机器人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应用场景简单化对于机器人性能要求的降低,市面上以UR技术路线为主的协作机器人,其技术含量和门槛,是低于要求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工业机器人的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UR更多的是产品级的创新:准确的找到了中小企业SME这个市场,成功的定义了该市场所需的产品,并持之以恒的按照自己的商业逻辑不断完善产品和销售网络,直到成长为协作市场的领头羊。

关于医疗领域

医疗领域未来将是协作机器人应用大户,但是目前UR在该领域的应用,更多的是无心插柳,早在协作机器人大规模上市之前,医疗行业就在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研发各种医疗设备。只是协作机器人更好的安全性使得在一些对机器人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协作机器人。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医疗和科研市场实际上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特征:

  • 受限于设备使用空间限制和人员密集性,对于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 单个用户的采购量又不会很大,很少会单独配备专门的机器人团队,因此对于易用性和开放性要求很高。
  • 事实上,虽然听起来医疗设备开发与科研人员都是技术实力很强的客户,但术业有专攻,大部分此类客户对于机器人/机械臂的理解并不比优秀的工业集成商更好。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做上层应用的客户来讲,机器人只是一个基础平台,一个关键组件,只要基础性能足够强大,接口足够开放,没有特别的必要去了解机器人底层技术。
  • 至于价格,再有钱的人也不会嫌弃自己买的东西价格公道实惠的。

只不过,受限于现有的机器人有限的功能,还只能应用在一些辅助定位环节。真正的医疗机械臂,是与人类手臂更接近的柔性机器人的天下。

其实有心的人可以去看一下,UR说明书上是明确禁止将UR机器人用于医疗用途的

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下一步

UR是起点,但远远不是终点。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篇专栏文章提到的一样,协作特性未来将成为机器人的一个基础要求。

譬如,协作机器人强调安全性,且普遍采用降低负载和运动速度的方式来减少碰撞能量从而减少伤害,但由此导致协作机器人的负载无法做大。但是提升安全性只能靠这一种被动方法吗?如果我要做大型的协作机器人该怎么办?

采用视觉方式主动探测机器人周边环境并给出机器人运动避让策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业内也有很多人在做,因为主动避让永远比被动碰撞反应要更安全。

实际上,头部厂商相继推出的传统机器人+激光雷达+虚拟安全区域的方案(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等),就是主动安全策略的一种基础版本。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达到同样安全标准的传统工业机器人,说是协作又何妨?

即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工人的数量目前仍然不到人类工人数量的1%。比例如此之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器人平台的基础能力以及基于此的机器人应用技术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无数的生产生活问题有待具备实用级力觉、视觉、AI技术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机械臂去解决

像机器人这样的平台类产品,其任何一项基本技能进步,都会带动整个产业向前跨越一大步,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机会再填坑吧。。。

不管是什么机器人,不管叫什么名字,人们对于安全可靠、简单易用、价格合适的机器人产品的需求永远都不会变,对于使用机器人技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探索不会停止。

机遇总是在混乱中孕育,一潭死水的行业很难有投资机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经济需求与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一波机器人产业红利。

即使没有此次疫情助推,机器人也是未来二十年可以长期看好的朝阳行业。

最后,投资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如果搞个协作机器人相关的live,有多少人来听。。。

欢迎关注珞石机器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