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回答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确实是那种越品越有滋味的片子,很多细节放在当下看好像没什么,但回过头来,就会觉得一丝丝的凉意钻出来。与其说“细思极恐”,不如说是“细思极痛”吧,那种看着美好的东西,一点点被现实侵蚀,最终化为灰烬的无力感,真的很扎心。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处:

1. 共享耳机,象征着最初的同频共振与后来的隔阂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戴着同一副耳机分享音乐的场景,简直是爱情电影里最经典的画面之一。那是一种多么纯粹的连接啊,同一首歌,同一旋律,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所有共鸣都凝聚在那副耳机里。我记得有一个画面,他们可能刚认识不久,一起走在街上,分享着一副耳机,脸上洋溢着那种“原来你也喜欢这个”的欣喜。

但你看后来,当他们的生活开始出现分歧,当对方的喜好不再是你唯一关注的焦点时,那副耳机就不再是连接的桥梁了。我记得有一次,他们可能在家里,各自玩着手机,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这时候,即使他们还在同一个空间,但那种“同频共振”的感觉已经消失了。有时候,甚至可能因为耳机线缠绕或者谁先摘下耳机,都透露出一种无意识的抗拒和疏离。

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到后期,他们好像很少再一起分享耳机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手机,自己的音乐,甚至可能有自己的耳机。那种曾经亲密无间的分享,变成了各自独立的体验。这就像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样,曾经是互相渗透,后来是各自为营,即使物理上还在身边,但精神上的距离已经拉得很开了。从一个共享的耳机,到各自的耳机,这个变化太微小,但太真实,让人无法不感到失落。

2. 共同的爱好,从“我们”到“你”和“我”的转变

电影最开始的时候,山音和八谷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的。他们都喜欢同一种音乐,同一部电影,甚至对生活有着相似的解读。那种“你懂我”的感觉,是他们关系中最闪亮的部分。我记得他们一起去听演唱会,一起淘旧唱片,一起聊那些只有他们能懂的梗,那种灵魂伴侣的感觉,让人觉得他们简直是命中注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八谷开始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无用”的爱好,比如去听一些小众乐队的演出,或者花时间研究一些她真正感兴趣但不能带来实际回报的东西。她变得更现实,更务实。而山音似乎还沉浸在最初的那些爱好里,他依旧会在意那些小众电影的评价,依旧会期待去某个地方听一场演出。

最让我心痛的是,有一次他们谈论到某个喜欢的乐队,山音还兴致勃勃地提起要去某个城市看演出,而八谷却一脸疲惫地表示没时间、没精力,甚至用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你为什么还要看这些啊?” 这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曾经让他们紧密相连的爱好,已经变成了一个人还在坚持,而另一个人已经“长大”,或者说“放弃”了的鸿沟。曾经的“我们一起”,变成了“你还在做”。这种微妙的转变,一点点地消磨了他们最初的默契和激情。

3. 对家的定义,从“共同创造”到“各自的 refuge”

电影里有一个关于“家”的概念,最初的时候,山音和八谷是努力想把他们的住处变成一个属于“我们”的温馨小窝的。他们会一起布置房间,买一些小摆设,讨论未来的计划。那种一起经营家的感觉,充满了希望和爱意。我记得他们一起贴墙纸,一起买 IKEA 的家具,那种亲手打造一个共同空间的喜悦,是他们爱情的重要基石。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他们之间开始出现的分歧,这个“家”的意义似乎也在悄悄改变。当争吵开始增多,当彼此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家不再是那个可以完全放松、完全敞开心扉的地方,反而成了一个需要小心翼翼的地方,或者甚至成了一个勉强维系的面子工程。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他们可能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家,两个人几乎是沉默地各自处理自己的事情。山音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八谷可能也在思考自己的烦恼。他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会在家里分享一天的趣事,或者一起做饭聊天。家,仿佛成了一个让彼此暂时“喘口气”的公共空间,而不是那个能完全依靠和分享的港湾。

最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当他们最终决定分开的时候,他们开始整理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分得很清楚。曾经一起买的沙发,一起养的植物,甚至是墙上一起贴过的画,都变得不再是“我们共同的”,而是“我的”或者“你的”。那种“家”的共同创造,在分开的时刻,被彻底的分割和解构,只剩下那些属于个人的物品。这种从“共同创造”到“各自剥离”的过程,让人看到了两个人从亲密无间到形同陌路的过程中的一种残酷的真实。

4. 对“喜欢”的坚持与妥协,折射出两种人生选择

这一点其实贯穿了整个电影,但有时候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八谷在经历现实的压力后,变得越来越“现实”。她需要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需要一些能够“看得见”的成果。她曾经喜欢的东西,比如写剧本,比如一些文艺的爱好,在她看来,渐渐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奢侈”。

而山音,他似乎依然坚持着最初的那份“喜欢”。他依然会关注那些小众的艺术,依然会在意那些细微的情感表达。他可能还没有完全被现实的洪流裹挟,或者说他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放弃那些他珍视的东西。

我记得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可能是八谷在和山音告别的时候,她可能会说一些话,大概意思是“我不能像你一样继续活在喜欢里”。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透露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八谷选择了一条更稳妥、更符合社会期待的路,而山音则似乎还在寻找一条能让“喜欢”继续存在的道路。

这种“细思极恐”在于,他们并不是因为不再爱对方而分开,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活、对“喜欢”的坚持和妥协,最终走上了不同的轨道。八谷的“妥协”并非是错,只是她选择了她认为更可行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而山音的“坚持”也并非是错,只是在现实面前,这种坚持可能显得有些脆弱,或者说,最终没有能够抵挡住生活的洪流。这种因为人生选择而走向分离,而并非是因为性格不合或者不再相爱,这种悲伤,更让人感到一种无能为力。

电影的结局,他们并没有变成仇人,也没有说什么互相指责的话,只是平静地放手。这种平静,反而比激烈的争吵更让人感到心酸。因为这就像是两个人,曾经一起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然后在一个岔路口,很自然地,又或者说是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各自的方向。那种“花束般的恋爱”,最终也就像花束一样,虽然曾经绚烂美丽,但最终还是会凋零。这种平静的凋零,才是最让人心痛的“细思极恐”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彼此塑造了彼此,就是爱情的价值。

影片结构不错,电影刚开始以为两个人是路人偶遇,心有灵犀,都对耳机和听歌有共同理解,且身体力行去希望传导给他人。大家会以为那是爱情的开始。看到最后才发现是旧情人相逢,是这段爱情的结束。是彼此塑造了彼此。

2 爱情是一种美好的双向欺骗,合拍不是遇到的那个“齿轮”,是塑造自我成为“一个新齿轮”。

两个人在恋爱初期的那么多相似处,如穿同样的鞋子、认识同样的艺术家、喜欢读同样的小说,同时想去看一场展览和又同时错过,都是爱情雷达搜索到的信息,是主观为了相互接近而的“选择性”看到的“灵魂相近”,并不存在所谓“知己”,就像两人刚认识时,把彼此耳机线缠起来都认为是一种“缘分”。恋爱就是两个人用彼此的爱给对方包装和赋能,对方那么美好,是因为你的爱在他身上,离开了你的爱,对方也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个,并非人群中只看了一眼,就忘不了你容颜。

3人生没有对错题,只有选择题。

年轻时总以为“自己”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的对错题,并以此来寻找同类,其实恋爱和人生一样,是“一个人,没有同类”。“同类,是喜欢的前提下,诞生出来的角色。”而“自己”的产生不是对世界的“态度”,而是“选择”。“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是你为了这种喜欢和讨厌时,去怎么面对,怎样选择下一步”,男主和女主的选择才是真相。

4两个人的选择不同,主要源自家庭背景和价值观。

男主会因为父亲断了5万块的生活费而烦恼,会为1000元一张的手绘稿变成了1000元三张而焦虑;而女主的烦恼是工作不够好玩、曾经可以一起玩的游戏、看的电影没人和自己一起看了,自己恋爱和单身没有区别。

5正资产和负资产

女性的长相,在两性关系中是优势地位,不会因为进入社会而衰减,由此,她的文艺情怀、率性、真诚都是其正资产,男的进入社会后,画画、文学周刊这些都是负资产,包括长相,他在努力追求他的正资产。

6一句顶一万句

沟通是两个人最难也最珍贵的东西。话赶话会杀人于无形。语言是沟通的障碍、时间是一切生物的秘密。

7女主的口头禅是“免费续面”,男主的口头禅是“像铁橇一样的东西”。

女主不喜欢男生穿白色牛仔裤,男主不喜欢玩UNO的时候,说“你刚刚没说UNO,我拿走两张”的人。

这是他俩恋爱前以为的自己。

恋爱之后呢?女主不再弄什么“拉面测评”,男主也不再去拍什么“燃气保存罐”。

爱好,是其对抗孤独时的工具而已。

8做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

user avatar

看完了意犹未尽来回答一下

1.中日文化在某些方面真的没有壁,男女主渐行渐远包括台词代入中国也很通畅

“跟恋爱三个月没do的恋人结婚,他是怎么想的?”

“难道要一直维持学生时代恋爱的感觉吗?她是不是不想和我结婚?”

2.日本人的表面礼貌精神真的很可怕,两个相爱过冷战中的恋人在电车见面,从打招呼到眼神,同班同学见面都比他俩亲切

但是这里也表现了男女主日渐有隔阂吧,甚至还不如第三次见面那么亲密

3.两个大学毕业的学生,竟然一个要去冰淇淋店卖面包,一个画三张插图才挣1000日元,日本真的好卷

4.男主老爸因为男主不回家发展就把自己的钱捐给烟花厂,是个狠人;女主家能接受她还没毕业就光明正大同居也真的很开明,不过前面也有铺垫女主在家是比较自我的

5.连分手最后一天要回光返照一下,好好表现,都让我觉得如此贴近我国国情,如此亲切的心理活动

6.女主一开始就没有喜欢燃气厂还是燃气罐(经网友提示是天然气储罐:),男主一开始也没有喜欢木乃伊

7.日剧跑真的是传统艺能

8.男女主分手后偶遇那天依然是情侣色打扮,两个人依然有相似的爱好,但是相似的爱好,相似的灵魂,不同目标的有情人依然走不到一起。

甚至都默契不回头地挥手再见,呜呜呜太好磕了

9.女主应该是有出轨的,在ktv喝醉后对小田切让?说“我怎么样”体现精神出轨,吃拉面后面没下文暗示身体出轨。前文铺垫里,女主遇到约会过一次的男生请吃饭会答应,被叫凑数也会赴约,跟男主主动开启聊天,进男主家后很自然大方,个人认为也是一些能体现女主性格特点的事件。(礼貌主动又有主见加上有村架纯的脸,太钓了太钓了)(我在讲什么)

user avatar

想说的是,打工,你毁了所有人。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不断想到男主面对女主说“但是那个骂你的人看xx的话他不会有任何感触的”,他愣了一下说,“我现在大概也不会有那种感触了”。

其实弄死爱情的,归根结底是两个人对于生活的感知力的分歧。

这不仅仅是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电影,喜不喜欢玩塞尔达这类游戏的分歧,那些分歧浮于表面,真正的分野在于你到底想要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在家境优渥的女主眼中,生活更像一场大型游戏,如她自己所说,把工作当成娱乐,把娱乐当工作,如果做不下去了就换,反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会计证书考了就考了嘛,离职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而在被父亲断了生活来源的男主眼中,生活就是生活而已,是从曾经的画一张图一千块到画三张图才能卖一千块,是结结实实存在的消费降级,是难以承担两人的房租和其它开支,是必须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否则真的会活不下去。

所以相较于一段爱情的消逝,我的注意点更在于,经济压力是如何将一个人慢慢变得完全不像他自己的。

小绢是小麦的一面镜子,他在她身上看见自己,会因为在谷歌地图上看见了自己的剪影而得意地向全班同学炫耀,喜欢冷门的电影和蒸汽波音乐,遇见crush时紧张得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在末班车来临之前表白”,头发卷卷的小男孩,穿白色帆布鞋,青涩美好得像一枚刚刚成熟的果实,一口咬下去全是不谙世事的甜美汁液。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小绢留在原地,看着小麦被生活摁着脑袋走,走向了跟他曾经憧憬过的截然不同的方向。

更为残忍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小麦的影子。

因为经济方面的压力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被甲方骂得狗血淋头却不敢还嘴,手机不断响起工作相关的提示音,跟恋人约好了去看电影却临时接到出差任务,等等。

太多了,不夸张地说,电影里的每一帧都在生活中发生过,也正在生活中发生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细思极恐之处无关爱情,而是我们真的可以因为生来自带的境遇变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人。我们曾经赖以为生的敏锐感知力会逐渐退化,我们渴望的东西会由一些飘渺的感受变成具体的金钱,我们为之颤栗的爱情,也会慢慢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因为“很多人结婚之后就是这样子”。

这只是打工对人造成的异化的一小部分。注意,这里的打工并不等同于工作,好的工作是互相成就,打工只会让你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变得琐碎而麻木。

它偷走你的时间,杀死你的爱情,阉割你的生活。

user avatar

个人意见,结局的Google map把整部片子拔高了至少一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