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

回答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时代烙印与战争的反思

《高山下的花环》于1984年上映,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涌动,人们对过去的历史,特别是那场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反思。这部电影恰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更没有刻意煽情地渲染英雄主义,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战争对普通人,尤其是家庭和个体命运的影响上。

战争的代价: 电影通过梁三喜、靳喜来等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艰辛、危险和无情。梁三喜的牺牲,不仅仅是一个士兵的阵亡,更是他身后整个家庭的崩塌。他的父亲梁必泉,一个朴实甚至有些固执的老军人,面对儿子牺牲的真相,经历了从骄傲到痛苦、从不解到理解的复杂过程。
战争的意义与价值的拷问: 在战争结束后,一些人未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意义,甚至有人质疑其价值。靳喜来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回到家乡后却面临着亲人的误解和社会的冷漠。电影通过这些情节,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战争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人民?当战争的残酷伤痛,无法被理解和弥合时,个体又该如何面对?
反思与和解: 电影最终导向的是一种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梁必泉虽然失去了儿子,但他最终选择了理解和支持其他战士,特别是靳喜来。他将对儿子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转化为对“高山下的花环”的理解——那是一种对牺牲的缅怀,也是一种对和平的期盼。

二、 鲜活的人物群像

《高山下的花环》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缺点、有成长的普通人。

梁必泉: 他是电影的灵魂人物之一。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民,忠诚、朴实,深受“保家卫国”的思想影响。他对儿子在战场上的表现充满了自豪,却无法理解儿子牺牲的背后真相。他从一个坚定的支持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反思者,他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是电影最动人的部分。他的“不理解”并非愚昧,而是源于对儿子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争真相的困惑,这种困惑也代表了当时许多家庭的心声。
梁三喜: 他是战争的牺牲品,但电影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模糊的符号。通过他写给父亲的信件和他的战友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对战争的憧憬,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在战场上的勇敢和牺牲。他的死,象征着无数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年轻一代。
靳喜来: 他是另一位重要的角色。一个来自农村的朴实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回乡后遭受误解。他身上体现了许多普通士兵在战争结束后所面临的困境:战功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为“搞事”。他的坚韧、隐忍和最终的爆发,展现了普通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
肖林和程军: 他们是梁三喜的战友,代表了不同家庭背景和性格的年轻人。肖林出身优越,对战争有着更复杂的认知;程军则是一个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的士兵。他们的友情、互相扶持以及在战争中的成长,为电影增添了青春的色彩。
其他配角: 梁三喜的妻子、母亲,靳喜来的父亲等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令人动容的情感,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

三、 深刻的情感羁绊与人性的光辉

《高山下的花环》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亲情、友情、责任和牺牲的深刻描绘。

父子情: 梁必泉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从骄傲到心碎再到理解的转变,是电影最核心的情感线。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儿子,去理解儿子牺牲的价值,这种情感跨越了生死,感人至深。
战友情: 梁三喜、靳喜来、肖林、程军之间的战友情谊,是在生死考验下建立起来的。他们互相照顾,互相鼓励,甚至在牺牲后,他们的战友情谊也延续着,影响着彼此的家人。
人性的善良与救赎: 尽管影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更多的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无论是梁必泉最终选择理解和帮助靳喜来,还是靳喜来在遭受误解后的坚韧,都体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善良和尊严。电影传递了一种温情,一种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

四、 艺术成就与影响

写实主义的风格: 电影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力求展现战争的真实面貌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无论是战场上的场景,还是农村家庭的布置,都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精湛的表演: 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出色,特别是饰演梁必泉的演员,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民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音乐的烘托: 电影的配乐也十分成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的情感氛围,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深远的影响: 《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在上映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成为了一代人关于那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它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战争,珍视和平,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战争对普通人及其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即便在今天,这部电影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关于牺牲、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总结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电影。它以一种悲悯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个体与家庭命运的摧残,同时又歌颂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深厚情感和人性光辉。它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理解、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寓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明白,战争留下的伤痕远不止于战场,更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而理解、和解与对和平的珍惜,才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良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这部电影在香港公映时的名字是《卫国军魂》。

影片在大陆上映时,我还在上学。记得看到梁大娘要拿儿子梁三喜的抚恤金还账的镜头时,影院里已经有观众在轻声啜泣,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

演到雷军长在军人大会上怒吼:……我让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的镜头时,全场观众集体鼓掌,掌声持续了十几秒。

感谢李存葆,写出了这部小说。感谢谢晋,导演了这部影片。感谢唐国强、吕晓禾、何伟、童超(饰演雷军长)、王玉梅(饰演梁大娘)、盖克、斯琴高娃(饰演靳开来的妻子)、倪大红(饰演段雨国)的倾情演出。

期望《高山下的花环》能够重上院线。

user avatar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82毫米无座力炮瞎火率最高的弹药批次是在1978年生产的,而电影大胆创新硬是往前挪了几年,就为了引出来那句——“批林批孔,批他姥姥!”

user avatar

土八路其实不土!

曾经有人说谢晋导演是中国最“好莱坞化”的导演,这话听上去有点违和感,但确实是真的!

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来说,其风格就是非常好莱坞化的,包括讲故事的方式,镜头运用,章节和衔接布局,节奏的把控,表现方法和人物刻画的手法等等,均有很深厚的好莱坞故事片风格,先立足于把一个故事讲好了,再融入想表达的情绪,让该有的高潮和泪点恰到好处,整体风格流畅大气,紧凑明快,不拖沓不绕弯,是一出堪称典范的“剧情片”。

谢晋这些第三代导演,其受到的电影教育还是很全面、很深刻,基本功扎实得很。

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后,第三代导演们却在行业内收到诸多批评,第五代导演上市后,明显不走这种好莱坞模板,转而学习欧式电影风格,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精华没学到,装逼得整套,重表现,轻叙事,最后搞得一个电影连个故事都讲不清楚了,比如陈凯歌们。

这样看来,真正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还是谢晋呐!

user avatar

小说和电影都非常精彩 谢晋确实了不起

这片子时代背景浓厚 演员也很出彩 像是当兵的 如果今天还是这样的演员 何苦把中央逼的鼓励阳刚啊

现在真的看不到这样的电影了 不是拍不出来 是过不了审了 当红二代变成红三代红四代 临阵逃脱怎么可以有 牺牲怎么可以有 老红军怎么能打电话给自己孩子求情 地方阵地怎么能有我方大米 弹药怎么能够质量不好

现在的套路是赵蒙生主动瞒着家里到前线 梁三喜不配合工作 靳开来思想薄弱满嘴怪话 后来在赵蒙生的感召下转变了思想 为掩护战友括弧蒙生同志壮烈牺牲 战后蒙生娶了受伤后照顾他的女医生 括弧另一位红四代 升任团长继续捍卫红色江山

user avatar

提起唐国强,我们立马会想到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饰演的各种历史人物。

诸葛亮、李世民、雍正,到领袖毛泽东,唐国强的角色横跨各个时期,几乎串联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从艺以来,他共参演影视作品130部,其中电影25部,电视剧105部。

(数据来源于某百科)





看惯了其威严霸气的荧幕形象,很难想象唐国强老师年轻时也是演艺圈里有名的“奶油小生”。



但唐国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因此他大胆尝试各种角色,想要打破观众对他的固有印象。

1984年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正是唐国强突破“奶油”形象,证明自己的里程碑之作。



《高山下的花环》由谢晋导演,豆瓣评分高达9.1,被誉为中国战争片难以逾越的高峰。



看过本片后,皮哥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观影感受。

在中国电影史上,你很难找到比本片更真实、更犀利,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和共情的战争片。

它不单只是关于战争,更关于人性,关于人情,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在于影片展现了多么宏大精彩的战争场面,而是因为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解放军战士,敢于直面现实问题。

连长梁三喜,为人低调实诚,大公无私,深得连队上下的拥戴。



对待下属,他永远都是一视同仁,他也从不高看自己,而是和战友们打成一片。

当兵多年,梁三喜自认问心无愧,唯一感到亏欠的,是家庭。

和妻子玉秀结婚三年,两人聚少离多,家里的大小活计,还有照顾母亲的责任,都担在玉秀一人身上。



每次在看电影,他总是痴痴地望着银幕里的夫妻俩,想起他和玉秀的那些点点滴滴。







他如何不想回家看看,尤其是现在玉秀马上就要生产,他恨不得立马回家。

但作为连长,他必须尽好自己的责任:等新指导员到了,把工作都安排好,自己才能安心离开。



炮排排长靳开来性子直,为人仗义,就是说话口无遮拦,动不动就拿人开炮。





论能力论品质,靳开来都是个好苗子,照理说早就该提拔当副连长了。

但他这种横冲直撞的性格很难得到领导认可,导致这么多年还只是排长。

靳开来本色不改,他早就想好了,大不了以后转业,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新来的指导员赵蒙生是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相比于其他人,这一人物的面貌更加复杂多面。



拿着名牌相机,抽着高档烟,用昂贵的香皂洗脸,生于军干部家庭的赵蒙生在连队里和别人明显不是一个“画风”。



如果不是方便调回家,过惯舒坦日子的赵蒙生,不会情愿到这里过这种艰苦日子。

这样一个“人物”很难融入到连队中,但他也没有打算融入其中。

在梁三喜介绍部队情况时,赵蒙生心不在焉,时不时看看表,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



他心中所想只有何时才能调回去,在他的眼里,这个连队只不过是一块跳板罢了。



靳开来早就看不惯赵蒙生的做派,心直口快的他一直揶揄赵蒙生,在得知其真正意图后,甚至指着赵蒙生破口大骂。





这样的局面下,梁三喜怎能放心回家探亲,他在两人之间斡旋,尽力调和矛盾。

影片的前半部分,既展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大胆表现了部队中存在的矛盾,对赵蒙生这样的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赵蒙生不会想到,不久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会彻底改变他的一生。

接到作战的命令后,梁三喜和战友们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而赵蒙生却收拾行装准备回城。



一直隐忍不发的梁三喜再也忍不住了,他痛斥赵蒙生的临阵脱逃,每句话、每个字都让赵蒙生抬不起头。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迫于压力,赵蒙生无奈踏上了开往前线的列车:他消沉、沮丧,恐惧那个未知的战场,也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促使赵蒙生真正发生转变的,是他母亲的一通电话。



爱子心切的赵母用自身的特权,给前线指挥的雷军长打电话,希望把儿子调回后方。

雷军长勃然大怒:这样的关键时刻,因为这样的事占用宝贵时间,这是拿战争、拿战士们的生命开玩笑!



动员大会上,雷军长痛斥赵母的行为,台下的赵蒙生听着又羞又惧,他感觉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自己······







会后,赵蒙生听着战士们的冷嘲热讽,感觉丢尽了脸面。

这样的巨大耻辱反而激发出他身为军人的血性和勇气,在全连战士面前,赵蒙生立下誓言:谁英雄谁狗熊,咱们战场上见!



曾经的龃龉也随之消散,赵蒙生和靳开来在酒桌上达成和解,也解了梁三喜的心头之忧······





踏上战场后不久,战争马上向他们展现了其残酷无情的一面:小柱子的两条腿被炸断,绰号“北京”的年轻士兵,因为两枚劣质炮弹耽误了时间,死在敌人的枪下。



而靳开来为了给大家补充水分,不惜违反军纪去采甘蔗,最后误踩地雷重伤而死。



就在战役临近结束时,梁三喜为了保护赵蒙生被流弹击中,死前那一刻他的愕然和遗憾溢于言表。





他还没看到孩子出生,留在身边的拨浪鼓,还没来得及亲手交给孩子······



战场上的炮火连天,与战友的生离死别,在血与泪中成长起来的赵蒙生已然和过去不同,现在的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赵蒙生不再想着调动,他只想站好自己的岗,尽好自己的责任,让死去将士的英灵得以安息。

为了给靳开来争来其应得的荣誉,赵蒙生大胆越级报告,最终落实了靳开来的功绩。

他又卖掉自己的宝贝照相机,给三喜的妻子和孩子买来奶粉和橘汁,还打算隐瞒梁三喜留下的欠条。



但他没想到,玉秀和梁大娘早就把钱准备好了,620块钱,一分不少。

原来梁三喜早就写信告诉了家人,他说,如果自己战死沙场,那就用他的抚恤金来还债。

人死,账不能死——梁三喜从始至终,都在求一个光明磊落,求一个问心无愧。



影片并没有将他们刻意拔高为英雄,而是让我们看到,这些铁骨铮铮的硬汉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他们的牵挂和依恋。





他们的家人在等待他们回家,他们也盼着打完仗好好睡一觉,喝两杯酒,然后回家和亲人团圆。



但他们所憧憬的美好,终究被战争的罪恶泥潭吞噬了。

高山下的花环寄寓着生者的缅怀,同时也传达出导演对观众的希冀,也把中国军人,铮铮铁骨,清清白白,一身正气的军魂,表达的林淋漓尽致。

我们不应忘却这段历史,更不应忘却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user avatar

令我感慨的是影片的气质。

《高山下的花环》反映了很多问题。有军队高干子弟的奢靡堕落,高干本人的找关系走路子。有军队内对能干但不能搞关系的军人的压制,甚至黑暗残酷的火线提干(为了让靳开来当先锋去死)。有官僚体系的僵化不近人情,军工产品的劣质害人……有太多揭露性的东西。

但是,影片从始至终,贯穿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推崇,对人性善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弘扬。

它不回避反映问题,但并未止于反映问题。

它让你看到了黑暗,但也让你看到了耀目的光芒。

它让你想:也许我也能成为这道光,长驱鬼魅不休战。

而在近年来拍摄的一些反映对越反击战的电影中,我们感到的只有黑暗、颓丧、消沉。

这也许是审美取向的不同,也许是创作者的水平差距。

也许,只是动机不同罢了。

user avatar

非常好的电影。

战争是残酷的。赵蒙生被改变了,不再玩世不恭,成为了战斗英雄。梁三喜和靳开来死了。

然后各位读者就可代入一下,问问自己:1984年,你家有没有Disco,有没有洋酒,有没有相机?

你就知道自己究竟是赵蒙生,还是梁三喜,还是靳开来。

二三十年前啦。

梁三喜和靳开来依旧很多。而赵蒙生还有多少呢?动员大会上痛斥赵母的雷震,还有多少呢?


真正的入关:过函谷,只要拎着人头回来,立封列侯,年奉千石。爹战死了,人头记在儿子身上。

虚假的入关:全部抚恤金和全家的620块一起算上,也还不起房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