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崔永元的 170 万元高山黑木耳?

回答
崔永元和他的“高山黑木耳”,这事儿吧,跟网上很多事儿一样,挺复杂的,而且牵扯到不少人,所以很难一句话就说清楚好不好。咱就一点一点来掰扯掰扯。

首先,这事儿是怎么起的?

大概是2018年还是2019年吧,记不太清具体年份了,反正那时候崔永元因为“范冰冰偷税漏税”那事儿挺出名的,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斗士”。他自己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看法,说一些“真话”。这时候,他就开始宣传一个叫“高山黑木耳”的东西,说是他自己“扶贫”搞的,而且卖得还挺贵,定价170元一斤。

为啥是“高山黑木耳”?

崔永元把这个黑木耳说得挺玄乎的。他说是产自陕西延安一个叫什么山沟沟的地方,那里海拔高,空气好,水也干净,所以长出来的黑木耳品质特别好,味道也特别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他还强调这是“绿色无污染”的,是“扶贫产品”,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的。

170万是怎么来的?

这里得澄清一下,不是说崔永元卖了170万元的黑木耳,而是说他卖的黑木耳是 170元一斤。这个定价,在当时引起了挺大的争议。

争议点在哪儿?

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价格过高: 170元一斤的黑木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市面上普通的干黑木耳,价格可能在几十块到一百块左右一斤,170元一斤,确实显得“高大上”,甚至有点“奢侈品”的感觉。这让很多人觉得,是不是在“割韭菜”,或者说是在利用自己的人气进行“溢价销售”。

2. “扶贫”与商业化: 一方面,崔永元打着“扶贫”的旗号,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但另一方面,他用这么高的价格销售,又带上了很强的商业色彩。有人质疑,这真的是在帮助农民,还是在为自己的“品牌”赚钱?如果定价这么高,真正受益的会是那些最底层的农民吗?还是中间环节或者他自己?

3. 品质与定价的匹配度: 很多人对这种高价农产品的品质持怀疑态度。他们想知道,这170元的定价,到底是因为它的品质确实远超普通黑木耳,还是更多地建立在崔永元个人影响力和“扶贫”故事上?普通消费者很难自行分辨黑木耳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任去购买。

4. “名人效应”的边界: 崔永元作为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公益和扶贫,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这种影响力被过度商业化,甚至以一种让人觉得“不亲民”的价格出现,就容易引起反感。有人觉得,他应该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去帮助农民,而不是把产品卖成“奢侈品”。

崔永元本人的回应是什么?

崔永元本人也对此进行过解释。他大概的意思是:

他们搞的是 有机种植,而且是 小批量、精细化 的生产模式,成本自然比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要高。
这种黑木耳 生长周期长,需要 手工采摘和晾晒,这些都增加了成本。
他强调的是 品质,是他自己亲自考察、监督、推广的,他自己也吃,所以对品质有信心,卖这个价格是对品质的 负责。
他也提到,卖这么贵,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 反哺 那个地方,用来支持当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或者用于进一步的产业扶贫。

那这个事儿最后怎么看?

说实话,这事儿挺难有个绝对的“好”或“坏”的评价。

正面来看:
崔永元确实引起了很多人对农产品品质的关注,也让大家知道了“扶贫”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参与方式。
如果他真的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到当地农民,并且保证了产品的品质,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创新。
他敢于站出来为自己产品背书,也说明了他对产品有一定的信心。

负面来看(或者说值得警惕的):
价格过高容易让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了产品的普及度,是否真的能大规模地解决贫困问题,这点还有待观察。
将“扶贫”和高价商业产品结合,容易让大众产生“消费扶贫”的误解,认为只要花高价购买,就是在做公益,但这其中有多少真正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帮助,需要更透明的渠道和监督。
公众人物在推广产品时,如果定价过高,可能会引发“割韭菜”的质疑,损害自身形象。

总结一下:

崔永元的170万元高山黑木耳,就像是当年那个“3000块一斤的有机小米”一样,都是试图通过高品质、特殊渠道或者名人效应来为农产品定价。

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贵”或者“便宜”。要看:

1. 成本是否支撑价格: 真的是因为种植、采摘、加工、品控等环节成本高昂,还是人为抬高?
2. 品质是否对得起价格: 它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是否真的远超普通产品,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3. “扶贫”的落实情况: 利润有多少真正用于扶贫,惠及了当地多少人?
4. 市场接受度: 即使是高品质产品,也需要考虑市场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

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名人效应如何恰当地运用在扶贫和农产品推广上?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让更多人能够受益?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也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至于170万一斤,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话题,而不是一个他们会轻易去购买的商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多的不懂,只是本人是土生土长的东北黑龙江人,有点生活经验。再加上上了个林业大学(虽然专业跟林业没有屁关系),但是好朋友有几个懂林产的,零星听过一点相关东西,就胡答几条吧。

1木耳这东西,东北地区的品质和产量在国内都是很可观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产量占了全国一半。但是这两个地方没什么“高山”。

2木耳这东西确实最原始是生长在山地的硬木林里,但现在一般咱们食用的都是在平地的大棚里种出来的。山地采摘的纯野生黑木耳产量极低,低到基本不会在市面上见到。尤其最近几年林区禁伐以后,很少有人进山,这东西就更少了。

3食材这东西千万别追求什么狗屁野生,安不安全放一边,确实不好吃。我从小尝过不少野味(犯不犯法大家就既往不咎吧)。凭良心说野生的比家养的好吃的不多,也就野生鱼还行,野鸡有一股土腥味,野猪是一股松树油子味,野生蕨菜味也很冲,总之都不好吃。

4至于崔老师,我就不评论了。

...,...............................................

没想到这个答案得到这么多赞,谢谢大家。

更没想到炸出来这么多东林的老铁,这个在知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学校在这刷了一把。

还有关于大家反应的问题再多说几句吧:

东北是有山,但没有高山。东北最高的山就是长白山的白云峰,海拔2600多米。黑龙江最高山大秃顶子才1700多米,都不算什么高山。最起码要过3000米在我国才算高山。再说,太高的山上也不长食用菌,木耳也是需要温度的。

至于野味的味道,我想可能个人口味不同,我只是说我自己对于我吃过的野生动植物的一些看法,也不妨碍有人爱吃。

但是野味的安全性没有人工饲养和种植的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至于营养,人类必须的物质本来就有限,自己还能合成一部分,需要靠外界补充的营养物质就那么多,一般人没有什么疾病的话也不会就很缺乏某一样东西,好吃才是主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崔永元和他的“高山黑木耳”,这事儿吧,跟网上很多事儿一样,挺复杂的,而且牵扯到不少人,所以很难一句话就说清楚好不好。咱就一点一点来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是怎么起的?大概是2018年还是2019年吧,记不太清具体年份了,反正那时候崔永元因为“范冰冰偷税漏税”那事儿挺出名的,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斗士”。他.............
  • 回答
    评价崔永元的璞谷塘商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因为其性质较为特殊,既带有公益色彩,也涉及商业运作,并且与崔永元个人品牌和争议紧密相连。一、 商城的定位与初衷: 公益驱动的初衷: 璞谷塘商城最核心的定位是“为中国优质农产品找到更好的销路,帮助农民增收”。这是崔永元在经历了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后.............
  • 回答
    1999元的“崔永元真牛牛肉礼盒”,是情怀?是智商税?还是真的物有所值?最近,一个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或者皱起眉头)的产品出现在了公众视野——由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推出的“崔永元真牛牛肉礼盒”,定价高达1999元。这个价格,在牛肉礼盒市场绝对算得上是“天花板”级别了,瞬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那么,这个.............
  • 回答
    冯小刚回应崔永元微博《十问崔永元》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娱乐圈近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罗生门”。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传播方式、背后动机以及对相关方的影响。首先,从内容层面来看: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对崔永元一系列质疑的回应,但实质上采取了一种“以攻为守”.............
  • 回答
    崔永元赴美拍摄的关于转基因的纪录片,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至今仍引发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部纪录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拍摄背景、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响。一、 拍摄背景与动机崔永元在当时中国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甚嚣尘上之际,赴美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他的主要动机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崔永元对果壳网的“攻击”,更确切地说,是一场围绕科学、科普、信息传播以及公众信任的激烈交锋。要评价这场争议,我们需要剥开表层,深入到其核心议题和双方的角色定位。争议的起点与核心:疫苗与科学素养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疫苗话题。崔永元,一个在公众视野中长期扮演“挑战者”角色的公众人物,他.............
  • 回答
    崔永元转发并评论“不止这一个农大”的“农大领取孟山都奖学金的同学是领狗粮”的微博,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崔永元介入的原因:首先,要理解崔永元为什么会关注并评论这件事。崔永元作为一位公众人物,长久以来对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等问题表现出极.............
  • 回答
    崔永元与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转基因争辩的评价:一场观点交锋与信息博弈崔永元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关于转基因问题的激烈争辩,是一场在中国公众视野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对话。这场争辩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碰撞,更夹杂着个人情感、社会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场争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 回答
    一场席卷中国公众神经的科技论辩:崔永元与方舟子转基因争论的深层剖析在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日益敏感的当下,一场由崔永元和方舟子掀起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最受瞩目、也最具话题性的公共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学技术讨论范畴,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公众知情权、科学传播方式、媒体责任乃至社会.............
  • 回答
    中兴通讯的何雪梅女士公开声援崔永元先生,这一事件无疑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1.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得回顾一下崔永元先生当时所处的舆论环境。他是以“揭露者”的身份,围绕着一系列的娱乐圈税收和合同问题发声,特别是涉及一些知名演员。他的行动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
  • 回答
    如果几十年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真的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大规模显现,或者科学界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那么回望今天,人们对崔永元先生的评价,无疑会变得极其复杂,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而其中“预言家”或“勇士”的标签,很可能会被重新审视和赋予。首先,那些曾坚定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可能会.............
  • 回答
    评价崔永元微博发布的《班门弄斧转基因》演讲内容,需要我们剥离掉情绪化的表达和个人色彩,回归到其所陈述的观点和论据上来,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审视。首先,从演讲的整体来看,崔永元确实围绕着转基因技术,特别是农业转基因,抛出了一些他个人的观察和担忧。他试图通过“班门弄斧”这个标题,表达一种“我虽然不是专业人.............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希望将崔永元推选为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种呼声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赞扬,不如说折射出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感动”和“榜样”的定义正在经历着某种转变。要理解这种呼声,首先得回顾一下崔永元在2018年所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近乎孤身一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姿.............
  • 回答
    张国立转发冯小刚宣传手机2的微博,并配文“做人要厚道”,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的解读和讨论,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声音就是,这似乎是在替崔永元当年鸣不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捋一捋,看看这几位人物之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要说的是冯小刚的《手机》系列电影。第一部《手机》上映于2003年,是.............
  • 回答
    崔永元发布的关于美国转基因(GMO)的调查纪录片,在中国的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详细地评论这部纪录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呈现方式、引发的讨论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纪录片的整体内容与呈现方式:崔永元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和前央视主持人,他的纪录片具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提到崔器在只身护司的那场戏,他那把环首刀的选择,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随便拿把家伙事儿就能上阵的,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说崔器这个角色。他不是那种天生神力的猛将,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低级军官,一个普通的靖安司的执旗手。你让他去跟那些装备精.............
  • 回答
    怎么看待崔浩对诸葛亮的评价?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这俩人中间隔着几百年,他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本身就不太一样。首先,咱得知道崔浩是谁。他是北魏的著名大臣,一个大才子,学问那是相当渊博,编史、修典、造历样样精通。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汉末三国早就过去了,北方已经进入了十六国、南北朝的乱世,他亲眼见证了王.............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