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崔永元的 170 万元高山黑木耳?

回答
崔永元和他的“高山黑木耳”,这事儿吧,跟网上很多事儿一样,挺复杂的,而且牵扯到不少人,所以很难一句话就说清楚好不好。咱就一点一点来掰扯掰扯。

首先,这事儿是怎么起的?

大概是2018年还是2019年吧,记不太清具体年份了,反正那时候崔永元因为“范冰冰偷税漏税”那事儿挺出名的,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斗士”。他自己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看法,说一些“真话”。这时候,他就开始宣传一个叫“高山黑木耳”的东西,说是他自己“扶贫”搞的,而且卖得还挺贵,定价170元一斤。

为啥是“高山黑木耳”?

崔永元把这个黑木耳说得挺玄乎的。他说是产自陕西延安一个叫什么山沟沟的地方,那里海拔高,空气好,水也干净,所以长出来的黑木耳品质特别好,味道也特别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他还强调这是“绿色无污染”的,是“扶贫产品”,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的。

170万是怎么来的?

这里得澄清一下,不是说崔永元卖了170万元的黑木耳,而是说他卖的黑木耳是 170元一斤。这个定价,在当时引起了挺大的争议。

争议点在哪儿?

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价格过高: 170元一斤的黑木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市面上普通的干黑木耳,价格可能在几十块到一百块左右一斤,170元一斤,确实显得“高大上”,甚至有点“奢侈品”的感觉。这让很多人觉得,是不是在“割韭菜”,或者说是在利用自己的人气进行“溢价销售”。

2. “扶贫”与商业化: 一方面,崔永元打着“扶贫”的旗号,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但另一方面,他用这么高的价格销售,又带上了很强的商业色彩。有人质疑,这真的是在帮助农民,还是在为自己的“品牌”赚钱?如果定价这么高,真正受益的会是那些最底层的农民吗?还是中间环节或者他自己?

3. 品质与定价的匹配度: 很多人对这种高价农产品的品质持怀疑态度。他们想知道,这170元的定价,到底是因为它的品质确实远超普通黑木耳,还是更多地建立在崔永元个人影响力和“扶贫”故事上?普通消费者很难自行分辨黑木耳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任去购买。

4. “名人效应”的边界: 崔永元作为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公益和扶贫,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这种影响力被过度商业化,甚至以一种让人觉得“不亲民”的价格出现,就容易引起反感。有人觉得,他应该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去帮助农民,而不是把产品卖成“奢侈品”。

崔永元本人的回应是什么?

崔永元本人也对此进行过解释。他大概的意思是:

他们搞的是 有机种植,而且是 小批量、精细化 的生产模式,成本自然比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要高。
这种黑木耳 生长周期长,需要 手工采摘和晾晒,这些都增加了成本。
他强调的是 品质,是他自己亲自考察、监督、推广的,他自己也吃,所以对品质有信心,卖这个价格是对品质的 负责。
他也提到,卖这么贵,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 反哺 那个地方,用来支持当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或者用于进一步的产业扶贫。

那这个事儿最后怎么看?

说实话,这事儿挺难有个绝对的“好”或“坏”的评价。

正面来看:
崔永元确实引起了很多人对农产品品质的关注,也让大家知道了“扶贫”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参与方式。
如果他真的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到当地农民,并且保证了产品的品质,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创新。
他敢于站出来为自己产品背书,也说明了他对产品有一定的信心。

负面来看(或者说值得警惕的):
价格过高容易让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了产品的普及度,是否真的能大规模地解决贫困问题,这点还有待观察。
将“扶贫”和高价商业产品结合,容易让大众产生“消费扶贫”的误解,认为只要花高价购买,就是在做公益,但这其中有多少真正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帮助,需要更透明的渠道和监督。
公众人物在推广产品时,如果定价过高,可能会引发“割韭菜”的质疑,损害自身形象。

总结一下:

崔永元的170万元高山黑木耳,就像是当年那个“3000块一斤的有机小米”一样,都是试图通过高品质、特殊渠道或者名人效应来为农产品定价。

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贵”或者“便宜”。要看:

1. 成本是否支撑价格: 真的是因为种植、采摘、加工、品控等环节成本高昂,还是人为抬高?
2. 品质是否对得起价格: 它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是否真的远超普通产品,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3. “扶贫”的落实情况: 利润有多少真正用于扶贫,惠及了当地多少人?
4. 市场接受度: 即使是高品质产品,也需要考虑市场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

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名人效应如何恰当地运用在扶贫和农产品推广上?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让更多人能够受益?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也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至于170万一斤,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话题,而不是一个他们会轻易去购买的商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多的不懂,只是本人是土生土长的东北黑龙江人,有点生活经验。再加上上了个林业大学(虽然专业跟林业没有屁关系),但是好朋友有几个懂林产的,零星听过一点相关东西,就胡答几条吧。

1木耳这东西,东北地区的品质和产量在国内都是很可观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产量占了全国一半。但是这两个地方没什么“高山”。

2木耳这东西确实最原始是生长在山地的硬木林里,但现在一般咱们食用的都是在平地的大棚里种出来的。山地采摘的纯野生黑木耳产量极低,低到基本不会在市面上见到。尤其最近几年林区禁伐以后,很少有人进山,这东西就更少了。

3食材这东西千万别追求什么狗屁野生,安不安全放一边,确实不好吃。我从小尝过不少野味(犯不犯法大家就既往不咎吧)。凭良心说野生的比家养的好吃的不多,也就野生鱼还行,野鸡有一股土腥味,野猪是一股松树油子味,野生蕨菜味也很冲,总之都不好吃。

4至于崔老师,我就不评论了。

...,...............................................

没想到这个答案得到这么多赞,谢谢大家。

更没想到炸出来这么多东林的老铁,这个在知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学校在这刷了一把。

还有关于大家反应的问题再多说几句吧:

东北是有山,但没有高山。东北最高的山就是长白山的白云峰,海拔2600多米。黑龙江最高山大秃顶子才1700多米,都不算什么高山。最起码要过3000米在我国才算高山。再说,太高的山上也不长食用菌,木耳也是需要温度的。

至于野味的味道,我想可能个人口味不同,我只是说我自己对于我吃过的野生动植物的一些看法,也不妨碍有人爱吃。

但是野味的安全性没有人工饲养和种植的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至于营养,人类必须的物质本来就有限,自己还能合成一部分,需要靠外界补充的营养物质就那么多,一般人没有什么疾病的话也不会就很缺乏某一样东西,好吃才是主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