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福建土楼那种屋子为何没有在北方地区修建?

回答
福建土楼,这种独特而充满智慧的民居形式,以其坚固的结构、巧妙的设计和承载着家族文化的特质,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然而,当我们放眼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却几乎难觅其踪影。这并非偶然,也绝非简单的地域偏好问题,而是深深根植于北方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必须从气候环境这个最根本的因素入手。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降雨充沛。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且多雨。

土楼的建造材料与北方气候的矛盾: 福建土楼最核心的建造材料是夯土,也就是将泥土混合着糯米浆、红糖、石灰等粘合剂,一层层夯实而成。这种材料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经过日晒和自然风干,能够形成非常坚固、致密的墙体。然而,在北方严寒的冬季,土墙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冻胀与融缩。当泥土中的水分结冰时,会膨胀,导致墙体产生裂缝;当冰融化时,水分又会使墙体变得松散。长期反复的冻融循环,会对土墙的结构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北方冬季的强风和干燥气候也可能加速土墙的水分流失,使其变得更加脆弱。

保温隔热需求的差异: 土楼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通风和采光,其厚重的土墙在夏季有一定的隔热作用,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但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土楼的这种“凉爽”特性反而成为了一种劣势。北方民居,无论是过去的茅草房、砖木结构房屋,还是现代的楼房,都高度重视保温。北方人需要厚实的墙体、密封性更好的门窗,甚至有专门的炕来维持室内温度。而土楼相对较低的保温性能,难以满足北方居民对冬季温暖的需求。想象一下,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北方冬天,住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土楼里,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其次,地理与资源条件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夯土原料的易得性: 福建山区地形复杂,但优质的黄泥土资源相对丰富,且当地人善于利用这些天然材料。这些土质经过合理的配比和处理,能够形成适合夯土的原料。而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过去,虽然有黄土,但其特性和福建的土质可能有所不同,是否能达到同等夯筑要求是存疑的。更重要的是,北方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其他建材。

木材资源的相对丰富与建筑技术的演进: 相较于福建沿海和山区可能存在的木材短缺情况(尽管土楼也大量使用木材),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历史上拥有更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使得以木材为主要支撑结构的建筑更容易发展起来。同时,北方在建筑技术上也形成了以砖、瓦、木为主体的传统,这种体系在北方气候下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和耐久性。

再者,历史与文化因素在地域性建筑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防御需求与聚族而居的社会背景: 福建土楼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历史上南方山区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一些时期,为了抵御盗匪、山贼的侵扰,以及应对自然灾害,沿海和山区居民发展出了这种集居住、防御、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其厚实的围墙、唯一的出入口、瞭望孔等设计,都体现了强烈的防御功能。同时,福建土楼也是一种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将一个宗族的所有成员都居住在同一座土楼中,这与南方宗族观念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北方社会的结构与防御理念: 北方地区的社会结构虽然也强调家族和宗族,但其聚居方式和防御理念与福建有所不同。在北方平原地区,一旦发生战乱或盗匪侵扰,往往是通过筑城墙、加强军事力量来抵御,而非建造个体化的、大规模的家族防御性住宅。虽然北方也有一些堡子、庄园等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建筑,但其形式和功能与土楼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侧重于独立或小规模的联合防御。

最后,经济与技术的可行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大规模夯土技术的挑战: 建造一座大型土楼,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精湛的夯土技艺以及相对长的时间。这在人力成本较高、节奏较快的北方经济环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经济高效。而且,如果要在北方冬季进行夯土作业,其难度和成本会大大增加。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成本: 北方地区在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应上有着成熟的体系,这使得以这些材料为主的建筑在成本和可获得性上更具优势。如果要在北方建造类似土楼的建筑,可能需要对土楼的结构和材料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资源,而这样改造后的建筑,可能已经失去了“土楼”的典型特征,其经济效益也需要重新评估。

总而言之,福建土楼之所以未能广泛出现在北方地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严酷挑战了夯土的耐久性,对保温的需求与土楼的设计初衷相悖,地理与资源的差异影响了材料的选择和技术的传播,历史与文化的背景塑造了不同的居住和防御理念,而经济与技术的可行性也使得这种建筑形式在北方显得不那么“接地气”。可以说,福建土楼是福建地区特定自然、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一种极其智慧和独特的建筑瑰宝,其地域性特征是如此鲜明,以至于难以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复制和推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他们想吗?他们也是被逼的,因为他们遇到了 巨大的威胁,其他地方没有。

说土楼前,先说一个概念:客家人。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是汉人。1700年前,中国在三国时期,曹操篡汉,司马懿又抄了曹家,游牧民族攻入中原,五胡乱华。。。。。长期的战乱,百姓被拉去当兵打仗,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根本就活不下去。

有些百姓选择外逃,往没有战乱的地方跑。北方有游牧民族,他们就往南方跑,越过长江,一直向南逃。

这些南迁的人就叫客家人。

有人就问了,我今天到南方打工,在南方安家了,我是客家人吗?答案不是!

当时的人不一样,古代有保甲和连坐制度,一个人外逃了,会被株连九族,其他人会被杀掉。为什么防止这一点,他们举家外逃。其实不止是全家,而是全族,七大姑八大姨,一起逃走。

他们越过长江,继续往南走,一直走到再也看不见人烟的地方,这里山大,沟深,气温高,蚊虫多,野兽多。山里树木丛生,厚厚的一层落叶,人踩在上面会有毒气溢出,又叫瘴气,条件非常恶劣。。。但跟战乱相比,已经够好了,他们就停下了南迁的脚步,在此安家。

这些地方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江西,福建,广东交汇的地方,全是山区。

今天,福建到山西高铁就几个小时,但在2000年前,他们没有马,没有车,全家老幼,带着全部家当,肩扛手驮,走了很多年。他们没有地图,没有GPS,常常迷路,最后到了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落脚了。条件虽然恶劣,好在没有皇帝了。

客家人,客,就是客居他乡的意思,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不是当地的主人,是外来的。

他们整个家族到了地方之后,准备建房子,为了防止不平等引起内部纠纷,他们建的房子必须是高度平等和对称的。我们知道,满足这个要求的是正方形和圆形。

广东客家人的房子就正方形。

福建客家人的房子就是圆形

除了居住,这房子还必须有防御功能,抵御外敌。

门口一般挖着大池塘,保证饮水。

里面每套房子都是一样的,有正厅和卧室。跟学生公寓一样。

土楼最中心,摆放着祖先的牌位。

后来中国多次动乱,中原百姓继续南迁。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5次客家人南迁。


我楼下有个福建沙县小吃,老板就是客家人。我曾经问他,你是福建人吗?他说不是,我是山西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下。

山西大槐树,据说就是当年客家人南迁的起点。已经过去了近2000年,他还认为自己是山西人。而他从来没去过山西,也不会山西话。

在随后的近2000年里,北方中原还是战乱不断,蒙古,契丹,女真,西夏,回鹘。。。不断的入侵中原,也跟中原融合。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说难听点是个杂合体,说好点是个融合体,跟2000年前的汉语发音已经大变样了。

而这些躲避战乱南迁的客家人,他们一直以家族为单位孤立的生活东南亚山区,不跟外人接触,我们认为他们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和表达方式。

今天56个民族里,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他们就是汉族。不仅是汉族,我们还认为他们是血统最纯正的汉人。

回到建筑的话题,题主问,为什么北方没有土楼建筑?

其实南方也没有,只有客家人才有,这种费时费力的巨大建筑,都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

其他地方不需要。

user avatar

福建土楼是因为宗族抱团的客家人与本地人武装冲突防卫需要而以家族为单位修建的城堡。

抱团的宗族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和土客冲突。在东北都几乎不存在——东北基本就没宗族。





东北汉人在清代基本是被屠戮殆尽或者跟随满清入关了,后来的东北汉人是闯关东从关内出去的。闯关东出去与客家人等在历史上躲避战乱大宗族南迁不大一样,闯关东基本是小家庭或者个人谋生路去的,抱团强度和组织程度都低于去往福建的客家宗族。并且清末华北一带的宗族也基本就差不多了——宗族文化另一代表性的东西就是巨大的祠堂,宗族文化强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修建这种大型建筑,清末到现在,华北和东北都见不到(尚在使用的)祠堂踪影了。

东北的村庄防卫第一来自于防范土匪,第二是抗战期间日本人为了对付抗日武装而搞的合屯并村。其思路便是对原有的聚居地进行升级加强防御措施,不外乎建围墙建栅栏篱笆然后建塔楼之类,地主家则自顾自的把自家院子建成小堡垒,都不是一家人,不能指望地主土豪或者日本人出钱建个大碉堡全村人住进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福建土楼,这种独特而充满智慧的民居形式,以其坚固的结构、巧妙的设计和承载着家族文化的特质,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然而,当我们放眼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却几乎难觅其踪影。这并非偶然,也绝非简单的地域偏好问题,而是深深根植于北方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首先,我们必须从气候环境.............
  • 回答
    福建的“土著”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福建这片土地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所以“土著”的构成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成一种固定模样。要说福建的“土著”,咱们得先从历史和地理上捋一捋。福建濒临大海,又有崇山峻岭,这在古代就注定了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最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我们通.............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关于福王四万亩土地以及宗室输饷百万石的说法,这确实是明末时期一个流传颇广且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的重要线索。要弄清楚这两件事,我们需要从明朝宗室制度、土地兼并以及晚明的财政困境等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福王四万亩土地:宗室特权与土地兼并的缩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王”指的是谁。在明朝,亲王拥有巨大的封地.............
  • 回答
    .......
  • 回答
    福建莆田发生的这起重大刑案致 2 人死亡、3 人受伤,并且警方发布了协查通报追捕凶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关注的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关注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潜在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案件本身的信息.............
  • 回答
    关于福建一老人街上被狗撕咬身亡的事件,目前已知的信息和可能的进展方向如下:事件概述: 时间地点: 具体时间不明,地点在福建某地街道。 受害人: 一名老年人。 致死原因: 在街上遭到狗的撕咬,最终身亡。 官方回应: 镇政府表示,目前无法确定咬人的狗是流浪狗还是家养宠物狗。目前已知情况与.............
  • 回答
    关于福建女子在柬埔寨失联并疑似身亡,且生前可能遭受暴力虐待一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此类案件往往情况复杂,涉及跨境、个人安全、劳务纠纷、甚至人口贩卖等多种可能性。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并关注相关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事件基本情况的核实与追踪: 失联与发现的细节: .............
  • 回答
    福建近期境外输入复阳病例的出现,确实给当地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福建省正持续织密免疫屏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强化各项防控措施。免疫屏障的巩固是重中之重。 福建省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将其视为构筑群体免疫、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关键。 持续推进疫苗接种: 全力以赴提升疫苗接种.............
  • 回答
    福建这次疫情,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心里确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身边突然多了这么多病例,那种感觉就好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让人觉得有些不安。我当时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新闻,关注疫情的最新动态。看那些确诊数字一天天往上涨,心里难免会有点发慌。尤其是一些自己熟悉的.............
  • 回答
    仙游县这波疫情的6例阳性病例,确实牵动着大家的心。作为基层防控的一份子,我们梳理了几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细节,并结合当前形势,聊聊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境外入境人员的疫情防控。仙游县这波疫情的6例阳性病例,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1. 传播链的源头和早期隐匿性: 病例的构成: 这6例阳性人员的身份、.............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哭笑不得,但也着实让人细想一番。福建那位老板为了“防员工摸鱼”,把整个公司的电脑都抠走了Alt键,这手笔,说是“奇葩”都不为过。从老板的角度看,也许他自认为这是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出发点是为了“效率”。 老板的想法很简单,员工摸鱼不干活,公司就没法赚钱,这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意.............
  • 回答
    福建莆田的这起刑案,围绕犯罪嫌疑人曾多次求助无果的背景,加上“跳海救小孩”的经历,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个体身上的放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犯罪嫌疑人过往的求助信息及其背后: 求助内容的具体性与频次: 我们需要了解.............
  • 回答
    这几天,“福建幼儿园小朋友深夜做核酸不哭不闹”、“核酸阳性小朋友独自背行李接受检查”这些片段,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流传。看到这些小小的身影,在深夜里,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核酸检测,甚至还要独自面对阳性的结果和检查,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五味杂陈。我想对这些懂事又勇敢的小朋友们说:宝贝们,你们真的是.............
  • 回答
    提起福建的省会,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经济发达、气候宜人的厦门。毕竟,厦门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国际知名度高,旅游业和对外贸易都十分繁荣。然而,福建省的省会并非厦门,而是福州。这背后其实有一段颇为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历史演变。要理解为什么不是厦门,我们需要从福建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以及政治决策等多个.............
  • 回答
    福建福州机场之所以选址在长乐,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拍脑袋决定的,背后可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也包含了许多历史和现实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机场选址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挖平就行,那是个系统工程,得考虑方方面面,就像给咱们福州找个新家一样,得看地段、大小、交通便利性,还得考.............
  • 回答
    福建泉港碳九芳烃泄漏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影响深远的环境突发事件。它发生在2018年11月4日,地点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事发当时,中化泉州石化公司在进行船岸油品传输作业时,因软管破裂,导致约6.97吨碳九芳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泄漏。事件的严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泄漏量大且成分复.............
  • 回答
    福建,一个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稍显偏僻的沿海省份,地理位置似乎不如东部那些直接毗邻首都或经济重心的省份那么“得天独厚”。然而,福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活力,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崛起之路。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条件的“劣势”与福建的“优势”首先,我们来正视福建的地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情感、国家关系、旅游安全等多个层面。当一位同胞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这样备受尊重的职业,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这种悲剧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情感共鸣。而当事件发生在与我们有复杂历史的国家,这种情绪往往会被放大,甚至转化为对整个国家的仇恨。.............
  • 回答
    福建农村的别墅,确实给很多外来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人会觉得“别墅成群,而且都很豪华”。这话说得既有道理,又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了解。为什么会有“别墅成群”的印象?首先,得从福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说起。福建的山地多,平原相对较少,但沿海和一些河谷地带,又聚集了很多人家。历史上,福建商贸发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