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他们想吗?他们也是被逼的,因为他们遇到了 巨大的威胁,其他地方没有。
说土楼前,先说一个概念:客家人。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是汉人。1700年前,中国在三国时期,曹操篡汉,司马懿又抄了曹家,游牧民族攻入中原,五胡乱华。。。。。长期的战乱,百姓被拉去当兵打仗,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根本就活不下去。
有些百姓选择外逃,往没有战乱的地方跑。北方有游牧民族,他们就往南方跑,越过长江,一直向南逃。
这些南迁的人就叫客家人。
有人就问了,我今天到南方打工,在南方安家了,我是客家人吗?答案不是!
当时的人不一样,古代有保甲和连坐制度,一个人外逃了,会被株连九族,其他人会被杀掉。为什么防止这一点,他们举家外逃。其实不止是全家,而是全族,七大姑八大姨,一起逃走。
他们越过长江,继续往南走,一直走到再也看不见人烟的地方,这里山大,沟深,气温高,蚊虫多,野兽多。山里树木丛生,厚厚的一层落叶,人踩在上面会有毒气溢出,又叫瘴气,条件非常恶劣。。。但跟战乱相比,已经够好了,他们就停下了南迁的脚步,在此安家。
这些地方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江西,福建,广东交汇的地方,全是山区。
今天,福建到山西高铁就几个小时,但在2000年前,他们没有马,没有车,全家老幼,带着全部家当,肩扛手驮,走了很多年。他们没有地图,没有GPS,常常迷路,最后到了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落脚了。条件虽然恶劣,好在没有皇帝了。
客家人,客,就是客居他乡的意思,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不是当地的主人,是外来的。
他们整个家族到了地方之后,准备建房子,为了防止不平等引起内部纠纷,他们建的房子必须是高度平等和对称的。我们知道,满足这个要求的是正方形和圆形。
广东客家人的房子就正方形。
福建客家人的房子就是圆形
除了居住,这房子还必须有防御功能,抵御外敌。
门口一般挖着大池塘,保证饮水。
里面每套房子都是一样的,有正厅和卧室。跟学生公寓一样。
土楼最中心,摆放着祖先的牌位。
后来中国多次动乱,中原百姓继续南迁。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5次客家人南迁。
我楼下有个福建沙县小吃,老板就是客家人。我曾经问他,你是福建人吗?他说不是,我是山西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下。
山西大槐树,据说就是当年客家人南迁的起点。已经过去了近2000年,他还认为自己是山西人。而他从来没去过山西,也不会山西话。
在随后的近2000年里,北方中原还是战乱不断,蒙古,契丹,女真,西夏,回鹘。。。不断的入侵中原,也跟中原融合。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说难听点是个杂合体,说好点是个融合体,跟2000年前的汉语发音已经大变样了。
而这些躲避战乱南迁的客家人,他们一直以家族为单位孤立的生活东南亚山区,不跟外人接触,我们认为他们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和表达方式。
今天56个民族里,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他们就是汉族。不仅是汉族,我们还认为他们是血统最纯正的汉人。
回到建筑的话题,题主问,为什么北方没有土楼建筑?
其实南方也没有,只有客家人才有,这种费时费力的巨大建筑,都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
其他地方不需要。
福建土楼是因为宗族抱团的客家人与本地人武装冲突防卫需要而以家族为单位修建的城堡。
抱团的宗族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和土客冲突。在东北都几乎不存在——东北基本就没宗族。
东北汉人在清代基本是被屠戮殆尽或者跟随满清入关了,后来的东北汉人是闯关东从关内出去的。闯关东出去与客家人等在历史上躲避战乱大宗族南迁不大一样,闯关东基本是小家庭或者个人谋生路去的,抱团强度和组织程度都低于去往福建的客家宗族。并且清末华北一带的宗族也基本就差不多了——宗族文化另一代表性的东西就是巨大的祠堂,宗族文化强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修建这种大型建筑,清末到现在,华北和东北都见不到(尚在使用的)祠堂踪影了。
东北的村庄防卫第一来自于防范土匪,第二是抗战期间日本人为了对付抗日武装而搞的合屯并村。其思路便是对原有的聚居地进行升级加强防御措施,不外乎建围墙建栅栏篱笆然后建塔楼之类,地主家则自顾自的把自家院子建成小堡垒,都不是一家人,不能指望地主土豪或者日本人出钱建个大碉堡全村人住进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