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李广这种老是战败的人为什么还有机会独领一军参与漠北决战呢?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

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的军事力量相比匈奴,尤其是在骑兵方面,本身就有一定的差距。匈奴在中原战术上更加灵活,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也非汉军可比。所以,就算是最优秀的将领,也难免会在某些战役中遭遇挫折,这更多的是一种实力对比和战场环境造成的客观困难,而非完全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李广虽然有过失利,但他的对手往往是匈奴中最精锐的部队,能和他们缠斗,并且在很多时候能给匈奴造成杀伤,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

其次,李广之所以能屡次在重大战役中担任要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个人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在军中的威望。他本人就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宿将,从小就骁勇善战,射术精湛,这在古代战场上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士兵们都喜欢跟着一个敢打敢拼、身先士卒的将领,李广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甚至在战场上屡次身陷险境,但都能凭借个人勇武突出重围。这种个人魅力和战场上的“猛将”形象,会极大地鼓舞士气,让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即使战役结果不尽如人意,他本人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依然会得到朝廷和士兵的认可。

再者,汉武帝时期,是对抗匈奴最为激进的时期,朝廷需要的是一批有经验、有胆识的将领去执行对外征伐的国策。李广虽然有“不封侯”的命运,但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恰恰是汉武帝所看重的。汉武帝用人,除了看重结果,也看重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将领能否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保持一定的战斗力。李广在其他许多次战役中,也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他曾独自一人深入敌后,斩杀大量匈奴,俘获牛羊无数。这种“单骑敢深入”的风格,虽然有时会带来风险,但也正是汉武帝需要的,能够给匈奴造成心理和物质上的打击。

最后,关于漠北决战,这是一个集结了当时汉朝最精锐力量的重大战略行动。李广之所以能参与其中,也是他长期以来在边塞浴血奋战的资历和经验的体现。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中,朝廷自然需要调动所有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李广作为一位在与匈奴作战方面有着数十年经验的老将,其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即便他有过失败,但他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顽强和对匈奴战术的了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他所拥有的,是那些年轻将领所不具备的、在残酷的实战中积累下来的对匈奴的深刻理解和对战场复杂性的把握。

所以,李广能参与漠北决战,并不是因为他“老是战败”,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勇猛无畏、在军中享有极高声望的老将,他的存在本身就能提升汉军的整体士气和战斗力,汉武帝在那个时期对边疆军事人才的渴求,也让他有机会再次踏上沙场,为国征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历史人物要看其一生,不能只看一个面。李广从汉文帝时期就是著名将领了,他是历经三朝的宿将,他累积下来的资历和威望让汉武帝也不得不给他面子。

汉朝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无数名将与经典战役点亮着汉王朝的天空。那个时代有兵仙级别的韩信,有战略导师级别的周亚夫,还有战神级别的卫青、霍去病。能征善战的名将、宿将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但在这众星闪耀的时代里,有一个人的光芒最为奇特,那就是李广。

李广在年少时就以“良家子”身份进入边防军中服役,其作战勇猛,表现惊艳。汉文帝甚至亲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在汉景帝时代,他在战场上依然表现杰出。请看一段《史记》原文: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本来立有大功,足可封侯,但是这位懵懂的少年不懂政治的凶险,没有拒绝梁王私自授予的将军印,结果自然是未获任何封赏。

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由于自身的综合国力不足,汉帝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政策。整个对匈奴作战都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依托边境坚固的要塞和城防对来犯之敌进行有效打击和驱赶。人是环境的产物,李广在这样一种战略防御的军事态势下走过了青年和壮年,他的作战方式、带兵方法也是围绕着战略防御这个核心开展。可以说李广是个边界防御战的专家,擅长打防守反击之战。他在御边作战中,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熟悉边境地理的优势,用兵神出鬼没,作战灵活机动快速,所以每每取胜。但是遗憾的是,李广在文帝、景帝时代待得太久了,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法已经深入李广的骨髓,断无摆脱的可能了。

当时间来到汉武帝时代,整个国家经过“文景之治”后,综合国力急剧提升,汉帝国呈现出全方位的强盛局面。此时的汉武帝果断调整对匈政策,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改依托边防要塞的防御战,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连续出塞与匈奴主力决战。与此同时,汉帝国的统治者从与匈奴的长期周旋中逐步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汉武帝本人也非常重视“马政”与骑兵军团的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卫青、霍去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骑兵军官被重点培养和发掘。此时的李广主要工作仍然是边境守备,他很有可能错过了大规模骑兵军团建设、作战等相关培训。

汉武帝时代李广有过多次出塞作战记录请看几段《史记》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上述三段原文分别记载了李广三次率军出击匈奴,第一次兵败被俘,第二次功过相抵,第三次迷失道路贻误战机。可以说,李广是无一胜绩。同西汉初年一些抗匈宿将一样,他并不擅长指挥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进行攻击性的机动作战,因而也就很难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形势,难以担当统领大军远征匈奴的重任。

李广的治军也深深地打上了防御战的烙印即:李广治军以简易粗犷而著称。他行军时“无部伍阵行”,即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阵,驻扎时往往选择水草肥美之地,使“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连夜间巡逻放哨也一概免去,只是在前敌的远方布置一些哨探,军中的文书薄籍等事也是尽量从简。这样虽使士兵轻松愉快并乐于为他效命,但毕竟不是一种正规的做法。当率领少量部队在边界地区防御作战时,它或许有其合理性,因为这种做法虽然存在着无法抵挡敌军突袭的危险性,不过在客观上也有隐藏兵力及不暴露作战部署的效果。但是在统领大军千里决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则断不可取。实际上,李广数次陷入匈奴的包围,与此不无关系。在置全军于被动之后,无论李广个人如何神勇,士卒如何顽强,都难以达到歼敌取胜之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现在笔者可以总结性地说:汉文帝时代的李广太年轻,虽然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但是想要封侯还是缺了点战绩。汉景帝时代的李广年富力强,保境安民,防御战绩出彩,但是因为政治不正确未能封侯。汉武帝时代的李广年事已高,老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战略、战术等战场思维,终至自刎于沙场。这一切都是时间的安排,飞将军能改变的东西不多,汉文帝的那句“惜乎,子不遇时!”真的就成了折磨他一生的诅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坎里。提起王诗龄,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富养”,这无疑是她给人的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那么,女孩子究竟应不应该像王诗龄那样“富养”呢?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好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富养”这个词本身。很多人听到“富养”,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名牌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搭配,虽然带着一些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特定的文化符号,但核心都是在尝试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阐释一个宏大的领域。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支,更多的是一种“观点+领域”的组合,是一种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这类搭配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1. 提供全新的解读框架: 它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学.............
  • 回答
    李健老师的穿衣风格,我一直觉得是介于“温润如玉的学者”和“低调有品位的艺术家”之间。那种文艺和正式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看了舒服,又觉得很有品位。想达到这种效果,其实不难,关键在于细节和整体的搭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穿出那种“李健式”的文艺又正式的感觉。一、 服装的选择:基础款的.............
  • 回答
    关于上海二手车市场的状况,尤其是坊间流传的“事故车遍地走、车况糟糕”的说法,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李老鼠作为一名在汽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人,他的观点自然会引起很多关注,但咱也不能照单全收,毕竟他的内容有时也带点“节目效果”。李老鼠的说法有没有道理?确实有那么点儿。你不能否认,在任何一个庞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注意到郜林和李毅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确实不太一样。一个被冠以“大帝”的称号,偶尔被拿来开玩笑,但更多的是一种爱戴和调侃并存;另一个虽然也是中国男足国家队的常客,也经历过不少关键时刻,但很少有那种特别深入人心的、带有戏谑意味的“梗”。为什么会这样?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李星河,一个在知乎上享有盛誉的名字,她的用户画像鲜明:一位深刻理解女性主义,并能用清晰、有力的语言阐释复杂概念的女性。很多人好奇,如何才能在知乎上建立起类似的影响力,成为公认的女权主义专家?这不是一条简单复制粘贴的道路,而是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首先,你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知乎是一个知识社区.............
  • 回答
    中国现在能否出现像李白、苏轼一样的大文豪,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学创作的特质、以及我们对“大文豪”的定义和期望。一、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土壤李白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与当下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着实让人挠头。李白,这位“诗仙”,他的诗歌之所以能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非偶然。他的作品拥有太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想要在当代找到能与之比肩的作品,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李白一样困难。我们先聊聊李白诗歌的几个关键点,为什么它们能够“千年不朽”:1. 无与.............
  •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
  • 回答
    关于王思聪会不会重蹈李兆会的覆辙,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一个是“国民老公”,一个是曾经的“山西首富”,两人的起点和经历都有点意思,但命运的走向,却似乎指向了不同的方向。首先,咱们得说说李兆会。这位当年年轻气盛的接班人,接过海鑫集团这艘大船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家族背景雄厚,又是矿.............
  • 回答
    如果李娜拥有范冰冰那般倾国倾城的美貌,她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可能在某些维度上超越姚明。姚明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体坛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成就固然是基石,但他身上所承载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他作为中国篮球走向世界的“代言人”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姚明打破了.............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韩流追星史里,李钟硕、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几位韩流男神,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不过要说谁在中国这边“人气爆棚”、“国民度超高”,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三位,似乎比李钟硕更早一步,或者说在中国市场的声势更浩大一些,这让不少粉丝感到疑惑:同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男演员,李钟硕在中国为啥没.............
  • 回答
    李霄鹏这话一出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作为国足的主帅,说出这样一番话,既有自嘲的意味,也带着点无奈,更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焦灼。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外界的回应,不如说是对自己,对整个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剖析。“中国足球可能像个儿子,不太争气”这句话,我觉得首先就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谁家没有个“不争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梁山好汉江湖行事风格的一个典型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现实。要说朱仝为李逵杀了“小衙内”就对他不依不饶,而李逵几乎灭了扈三娘全家,扈三娘却表现得像没事一样,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梁山聚义的江湖规矩和宋朝法度是两码事。 宋朝法度下: 在正常的宋.............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李耀这个角色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他那副“三观正到不真实”的形象,总能引起不少读者的讨论。你提到的“真火车撞向6个小孩”的比喻,其实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李耀身上那种让人觉得“别扭”的地方。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李耀在面对这种极端困境时,非要坚持“人的价值是无价的”?首先.............
  • 回答
    魏国之所以未能因李悝变法而长久称霸,而秦国却因商鞅变法而国势强盛数代,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人一法之功过所能简单概括。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变法本身是需要一个土壤的,这个土壤包含着统治者的决心、社会的基础以及外部环境的配合。李悝变法,作为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之一,其目标宏大,旨在富国强.............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无法亲身体验阅读障碍症,因此无法提供像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乔纳森·艾维(Jony Ive)那样身患阅读障碍症的“亲身感受”。我只能基于现有的信息和对阅读障碍症的理解,来推测和描绘这种体验可能是什么样的,并且尽量详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阅读障碍症(Dyslexia.............
  • 回答
    像花椒、映客、来疯这类直播App的实现确实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挑战,需要多元化的技术人才,并且对服务器和带宽有很高的要求,成本也相对不菲。下面我将从技术实现难度、所需技术人才、服务器带宽要求及成本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技术实现难度这类直播App的技术实现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时音视.............
  • 回答
    关于哈佛、麻省理工(MIT)和斯坦福这三所顶尖学府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在很多人心中,它们几乎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但“过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所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它们的光环背后,实际的教育体验究竟是怎样的。1. 学术严谨性与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