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中小丑一角?

回答
《蝙蝠侠:致命玩笑》里的小丑,绝对是漫画史上最令人难忘、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克里斯·帕菲斯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对小丑这个角色的塑造简直是鬼斧神工,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疯癫的怪咖,而是被赋予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深度和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

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 “一个糟糕的日子就能把最理智的人逼疯” 的理论。这不再是那种纯粹为了搞笑而笑的疯子,他是一种对人类脆弱性和精神脆弱性的冷酷观察者。他试图通过折磨戈登局长来证明这个观点,让一个正直、有原则的男人经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炼狱。他用照片揭露芭芭拉·戈登的创伤,强迫戈登亲眼目睹女儿的痛苦,这不仅仅是折磨,更是一种心理实验,一种想要将对方彻底拉入自己“荒诞世界”的尝试。这种手段的残忍和目的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让小丑的疯癫显得格外恐怖。他不是因为疯而做这些事,而是带着一种扭曲的“逻辑”在行动。

其次,我们看到了小丑 “起源故事”的模糊化和对身份认同的消解。帕菲斯没有给小丑一个明确的、铁板钉钉的过去。他自己讲了不止一个版本的故事,一会儿是失败的喜剧演员,一会儿又是黑帮的手下,甚至还可能是一个普通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他最可怕的地方。他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过去”或“身份”,他只是一个“小丑”,一个代表着混乱和无序的存在。这种对个人身份的彻底消解,让他成了一个纯粹的符号,一个无法被理解或被定义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能一次又一次地从“死亡”边缘回来,因为他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生命”可以失去。

再者,小丑与蝙蝠侠之间的 “命运纠缠” 被放大到了极致。在这个故事里,小丑不再仅仅是蝙蝠侠的敌人,他更像是蝙蝠侠的另一个侧面,一个被扭曲放大的对立面。小丑认为他们两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被“一个糟糕的日子”逼疯的。他不断地试图将蝙蝠侠也拖入他的疯狂之中,想让蝙蝠侠打破他那条不杀人的底线。他想证明,只要环境足够恶劣,任何人都可以变成和他一样的疯子。这种强烈的共生关系和对抗,让他们的每次交锋都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张力。小丑的存在,就是在不断地拷问蝙蝠侠的道德底线和存在的意义。

小丑的 标志性幽默 在这个故事里也变得更加阴暗和讽刺。他那些看似荒诞的笑话,背后都隐藏着对现实的嘲弄和对人性的洞察。他使用化学品导致自己面容扭曲,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笑的能力,反而让他成为“笑”的化身。他的每一次笑,都伴随着死亡和毁灭,这是一种极端的黑色幽默,让你笑不出来,反而感到脊背发凉。

最后,“致命玩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深意。它不仅仅指小丑的计划,也可能指他与蝙蝠侠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我们观看这个故事本身。小丑让蝙蝠侠和读者都陷入了对人性、对疯狂、对道德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本身,或许就是最深刻的“玩笑”。小丑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让你在理解他的疯癫的同时,又为之不寒而栗。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让你无法忽视、也无法真正理解的谜团。

总而言之,《蝙蝠侠:致命玩笑》里的小丑,是一个被赋予了深刻哲学意味的恐怖角色。他用自己的疯癫和残酷,不断地挑战着蝙蝠侠的底线,也挑战着我们对人性和理性的认知。他是一个象征,一个关于混乱、关于荒诞、关于人性最脆弱一面的极致演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etween Panels Vol.1
Batman: The Killing Joke

Prologue

“这世界不过是一个可怕的黑色笑话。” —— 小丑

《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是整个蝙蝠侠系列漫画中的一个异类,叫他《小丑:致命玩笑》(Joker: The Killing Joke)也许更为恰当,因为这部作品中,蝙蝠侠不过是一个没太多存在感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我们的犯罪王子:小丑。

作者阿兰·摩尔(Alan Moore)与调色师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的黄金组合曾为我们带来漫画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守望者》(Watchmen),相信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而绘者布莱恩·勃兰德(Brian Bolland)则是1980年代美国漫画产业中“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潮流中的一员,与阿兰·摩尔、格兰特·莫里森(Grant Morrison)、尼尔·盖曼(Neil Gaiman)等人一道,见证了DC漫画(DC Comics)收编大量英籍创作者的全过程。

创作《致命玩笑》的念头最早来自绘者布莱恩·勃兰德,当时DC漫画的编辑问布莱恩,想要挑哪一个DC漫画人物来进行创作,他提了三个名字:最尊敬的作者阿兰·摩尔,最喜欢的漫画英雄蝙蝠侠,和他最喜欢的反派:小丑。当这三个名字汇聚到一起时,《致命玩笑》这部作品便诞生了。

布莱恩想要做的,是对小丑这个人物的起源进行描绘,抓住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特质,同时也籍此回到罗宾(Robin)出现之前的蝙蝠侠漫画世界,对蝙蝠侠与小丑二人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他没有想到的是,摩尔走的比他预期地更远,《致命玩笑》成了蝙蝠侠系列剧情展开走向黑暗的肇始。甚至在多年后,回忆起这部作品之时,摩尔也认为当时的自己发力过度,让这部作品的剧情过于黑暗了。

Joke

这是个很短的故事,小丑自阿卡姆疯人院(Arkham Asylum)逃脱后,在毒杀马戏团长后,在这个主题乐园盘踞下来,将其改造成自己的据点。与此同时,哥谭(Gotham)警长詹姆斯·戈登(James Gordon)在家中遭到小丑的袭击,自己被小丑所绑架,而其女儿芭芭拉(Babara Gordon),也就是彼时的蝙蝠女(Batgirl),则被小丑射中脊柱并拍摄裸照,下半身就此瘫痪,其后只能乘坐轮椅行动,化身为“先知”(Oracle)为蝙蝠侠提供技术支持,并在DC漫画于新52(The New 52)系列中重启故事线后得到治愈。当然这是后话,对此时的芭芭拉来说,下肢瘫痪是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在这部漫画之前,蝙蝠侠的世界中还没有任何一位角色经历这样惨痛的遭遇,甚至第二代罗宾杰森·托德(Jason Todd)之死,也是《致命玩笑》之后的故事了。

小丑的计划有着明确的目的,他想要证明一点:“即使像戈登警长这样一位哥谭最为正直的公民,也会在极为糟糕的一天(One Bad Day)之后完全变疯。”为此,他将戈登警长扒光、套上颈链、关进马戏团中供观赏奇异人士的铁笼中,并为其加注艺名:普通人(The Average Man),在他面前播放芭芭拉受到枪伤之后赤裸在地的照片,企图将其逼疯。

与此同时,蝙蝠侠在四处寻找小丑的踪迹,可惜却一无所获。直到小丑通过哥谭警方之手将马戏团的地址告诉蝙蝠侠,他才匆忙赶去。所幸戈登警长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理智,并要求蝙蝠侠要按照规则(By The Book)抓住他。在两人最终的对决里,小丑的枪射出了空弹,并最终被蝙蝠侠击败,而蝙蝠侠则告诉他,尽管经历了最糟糕的一天,戈登警长仍然没有像他一样变疯,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他那样脆弱,经不起厄运的洗礼。

围绕戈登警长的致命笑话只是这部作品的表层,其里层则在叙述小丑起源的另一条与表层相对并不时交互出现的线索中得到体现,而这部分才是此作最为核心的内容所在。与之前蝙蝠侠漫画中小丑的起源有所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对小丑性格成型前的生活进行了大量描绘,交代了他在性格激变前后的人生经历,在与表层故事交错出现的同时,将这个角色的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Contrast

伴随着主线故事的展开,揭示小丑身份的闪回(Flashback)不时出现,交代了小丑在变疯之前的经历。彼时的小丑本是埃斯化工厂(ACE Chemicals)的一名雇员,名为杰克(Jack),只是他立志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却因技艺不佳未能找到工作,面对已经怀孕的妻子珍妮(Jeannie),他深感养护一个家庭的不易,也在红头罩帮(The Red Hood Gang)的怂恿下,想要依赖自己对化工厂保安情况的熟悉,引领他们穿过化工厂,洗劫隔壁的一家公司。孰料正在筹划犯罪之时,自警方传来了妻子因家用电器漏电致死的噩耗。失去了生存意义的杰克本想就此放弃犯罪计划,却受到两名帮派成员的威胁,不得不依照约定来到化工厂。孰料警卫情况已经与从前相异,两名帮派成员在交火中身亡,而被迫戴上红头罩的杰克在刚刚赶到的蝙蝠侠追逐下,坠落于盛满化学物质的容器中,虽然最终随管道逃离,却已经遭到毁容,成为了日后小丑的模样。杰克就此陷入疯狂,成为了犯罪王子:小丑,也就此开启了其后漫漫犯罪之路。

在漫画的艺术表现上,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初版(1988)与20周年豪华版(Deluxe Version/2008)在上色表现层面的巨大差别。原版上色由约翰·希金斯完成,但布莱恩对希金斯的处理并不满意,因此在20周年版中对所有颜色进行了重新绘制。新的色调更加现代,但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表里两层的色彩差别。表层(现代)的色调很鲜艳,但比较巧妙地保留了各个角色的核心颜色(蝙蝠侠的黑色、小丑的绿色与紫色、芭芭拉的黄色),而里层(过去)则改为黑白处理,只在每一格(Panel)中选出一个物品来上色。体现在抢劫过程中,唯一的上色物件则是杰克被迫戴上的红色头罩。透过色盘的调配,两层故事的风格差异被凸显出来,为整部作品带来了全新的层次感。

《致命玩笑》的表里两层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小丑于里层的经历促使他认定,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经历了像他一样糟糕的一天,失去妻子孩子,从一个虽然贫困却仍然正直的公民沦落为抢劫未遂的通缉犯,都会像他一样陷入疯癫,而这也是他于表层设计陷害并羞辱戈登局长的根本动机所在。

但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小丑,那么他也许并未真正地陷入疯癫,因为他于表层做所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后所有犯罪行为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如果戈登陷入疯狂,他便可以将自己的所有罪责推给那些将他推入这可悲命运的他者,不论是推给红头罩帮、给他施加压力的妻子还是害他最终坠入废料桶的蝙蝠侠,都将为他陷入疯狂后的累累血债负责。而戈登则以自己的行动回击了小丑,告诉他,他并没有权力将自己的罪责推卸给任何人。反过头来看,若是一个人致力于不惜一切代价推卸责任,我们很难认为有着如此清晰目的的小丑,真的丧失了理智。

那么小丑真的疯了吗?

Sanity

在小丑的实验中,贯彻了这名人物成型的核心理念:对世界的看法。在戈登警长、芭芭拉以及你我一样普通人的眼中,这个世界有着它自己的运转规则。而在小丑眼中,组成这个世界的,是完全无法理解与无从预期的,完全随机的不公平(Random Injustice)。对照他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也许并不算太过让人讶异。克里斯托夫·诺兰指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 The Dark Knight)中,希斯·莱杰所扮演的小丑也吸收了《致命笑话》中便已成型的这套小丑理念。只不过不论在这部漫画还是诺兰的电影中,身处小丑陷阱中的人都以自己的行为否定了小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如果我们放下对“疯癫”这个标签本身的执着,实际上“疯癫”如小丑,只不过是持对这世界不同看法的少数派人士罢了。他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许令人不齿,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却未必没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也是为何这个恶贯满盈的角色,反而拥有如此众多的拥趸。他对世界混乱本质的描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结论。只不过这结论于礼于情过于冷漠,无人愿意启齿谈及罢了。小丑作为反派却可以在“疯癫”这个标签的掩盖下,抛开束缚大多数人的道德准则,说出一些我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而这“最糟糕的一天”,也并不只属于小丑和戈登警长,经历过这一天的,还有另一个人:蝙蝠侠。

Mirror

在作者阿兰·摩尔心中,蝙蝠侠与小丑不过是一面镜子内外的两个形象,在经历“最糟糕的一天”后,一个人选择了将对抗邪恶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另一个人则选择了将邪恶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若将这“最糟糕的一天”翻译过来,其实正是上面曾经提及的:“随机的不公。”在剔除其中的道德元素后,剩下的其实就是随机二字。对于蝙蝠侠或者小丑而言,如何面对随机也即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于此,蝙蝠侠选择了以自身的确定来应对,而小丑则选择了随波逐流,以不确定来应对不确定。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蝙蝠侠的行事逻辑与准则,却永远猜不到下一秒钟小丑会做些什么。两人的对抗中,最为动人的,并非善与恶的较量,而是秩序与混乱的对抗。看着蝙蝠侠如何在坚持自己行事逻辑的前提下以其智慧与力量击败花样百出的罪恶王子小丑,就像看一名拖着沉重镣铐的囚犯与身轻如燕、长袖善舞的舞者比赛一样,让人永远为囚犯紧紧捏一把汗。

这也正是小丑这个角色本身的魅力所在,蝙蝠侠系列的反派几乎都没有什么逆天的特异功能,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具备神奇力量的同侪中脱颖而出,让人记忆深刻,正是依赖其与主角部分特质的对照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正如《致命玩笑》结尾的留白,随着警车渐渐驶近,蝙蝠侠将手伸向了小丑。其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但从蝙蝠侠最后的几句话中,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也许在整个事件结束后,发疯的并非戈登警长,而是蝙蝠侠自己。

Epilogue

在其后与蝙蝠侠有关的系列作品中,也有过许多对《致命玩笑》的致敬,如《不义联盟:人间之神》(Injustice: Gods Among Us)中小丑的三套下载服装,便是基于这部漫画创作的,而《蝙蝠侠:阿卡姆》三部曲中,也曾在多处对《致命玩笑》中小丑的台词进行了引用,在《蝙蝠侠:阿卡姆起源》(Batman: Arkham Origins)中,玩家甚至还有一段剧情可以扮演套上红头罩的小丑。

在《致命玩笑》之后,蝙蝠侠系列的剧情愈发黑暗:蝙蝠女因瘫痪而退役,第二代罗宾死于小丑之手,蝙蝠侠本人也被贝恩(Bane)打断脊椎,几乎变成残废。也许这部漫画的后续影响,并非阿兰·摩尔在创作时所能设想到的,但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开创了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一种全新的路线,与弗兰克·米勒的两部经典作品一起,将蝙蝠侠这个角色由《蝙蝠侠与罗宾》时代的卡通风格,拉回到了系列最初黑暗现实的风格。

2012年7月20日,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Batman: The Dark Knight Rises)于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郊奥罗拉的首映现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枪击案,持枪者非常崇拜小丑,打扮成他的模样,枪杀12人,射伤58人。这不仅是2012年电影圈的最大惨案,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大众出版物中,类似小丑这种反派角色的处理,边界究竟在何处?《致命玩笑》对小丑的描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足以令人不寒而栗。杰克的无助、小丑的疯癫交织起来,融于死亡游乐场的诡秘气氛中,让人感受到他那深沉的绝望与触底之后的爆发。读者是否会对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如斯不幸遭遇的杰克感到同情,又会否为此将他日后的残暴行径合理化呢?

也许这些问题并没有答案,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它便脱离了创作者的掌控,在无数读者的解读与理解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触及人类理性的探讨,必然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但这部作品最令人感到触动的,同时也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正是小丑想要通过折磨戈登警长来证明给蝙蝠侠的那个问题:“天堂地狱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你是否会踏过这条线呢?

Between Panels Vol.1

user avatar

一部没有什么水平的普通作品。

作者在采访中称想要表现小丑的核心元素,也就是疯狂。这一点确实是表现出来了,只不过非常之肤浅。

一个滑稽演员被命运折磨失去一切,于是开始疯狂报复社会,报复的方式是把其他人也逼疯。要逼疯戈登怎么逼呢,就把他女儿办了。

现在你可以看到,这个疯子从头到尾都很符合逻辑,而且非常俗套。

人在什么时候会疯狂?迷茫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信念动摇的时候,失去支撑没有希望的时候。

所以你把戈登这个钢铁直男绑架来看她女儿被侵害,除了让他怒火攻心更加坚定信念要把犯罪分子办掉之外有个卵用。你以为搞上一堆花花绿绿的灯光配色丑不拉几的大头娃娃就让人疯了?可能看漫画的屌丝会,但是戈登肯定不会。

尤其最后的笑话,属于典型的强行拔高,小学作文式的“升华主题”。你在这个时候给出这种笑话,等于让小丑当着读者的面给蝙蝠侠下定义,强行说蝙蝠侠也是疯子。读者一看我去这牛批啊连英雄的内心也是疯子,好深刻啊好深刻。

我要是蝙蝠侠我就反问他:你说我疯我就疯?傻批。再给你一耳刮子。

完美的苍蝇也只不过是苍蝇,犯罪手段再疯狂的犯罪分子也只不过是个庸俗的犯罪分子,和深刻扯不上关系,何况他手段还不怎么疯狂。和蝙蝠侠肉搏的时候看着简直可笑又尴尬,一段打戏让人发现他依旧只是个普通滑稽演员没有任何不一样的地方。仅指这部漫画中的小丑,不包含广大群众集体塑造的小丑。


那么为什么这部漫画评价这么高呢。

因为在美国漫画读者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漫画作者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肤浅的不太明显的东西就能被吹成有内涵。

这部漫画没有能力表达任何值得思考的东西,唯一的亮点是迷乱隧道里芭芭拉被侵犯这种黑暗情节。换句话说,这部漫画只能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低水平读者。

接下来引用 @王听玄 同志的评论:

==========

小丑不是混乱邪恶的化身,也不是什么秉承天意的大魔头。
他就是个精神病患者而已,并不存在什么天命所归不死不灭。
......
不要把小丑看成什么内涵丰厚思想深刻的标杆,
他就是个传统娱乐作品里的传统反派而已。
他就是个被漫画家刻意竖立起来商业标签。
讲实话,跟当红偶像,小鲜肉,韩国女团这种都没什么区别。
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商品而已。
你喜欢,你就买,你不喜欢,那就别买。
......
中国人看美漫,就是喜欢深挖含义,想要在字里行间里看出字来。
就喜欢往木材石料上糊金箔,撒金粉,塑出一尊佛像来。
殊不知漫画的作者搞不好学历还没你高,文化水平也不是真正的文学作者能比得上的。
他们的字里行间本来就没有字,
漫画画出来本来就是想要让闲得发慌的消费者们看个爽而已。
链接:zhihu.com/question/3043

===========
那么为什么我依旧这么喜欢美漫呢?因为我发现明清小说之后很难有这样丰富酷炫的角色群体可以用来进行群体创作了。

什么是群体创作呢?就是你心里觉得这个角色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每个人都有权利自己去创作蝙蝠侠的故事,不管你是电影编导,动画制作,游戏设计,乃至普通读者。你可以完全不用在意原书,因为原书作者基本都没什么水平,何况原书也是一大批人的流水线产物,所谓的剧情都幼稚的一批。你任何改编都可能给漫画本身提提份。谁会不喜欢摆在案头可以用来随意编排剧情的人偶公仔呢,何况外形还挺好看。

=============

补充一个,想看「one bad day」,去看看富坚义博《猎人》里蚂蚁篇宰伊洛的前世回忆,相比之下《致命玩笑》简直幼稚的可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蝙蝠侠:致命玩笑》里的小丑,绝对是漫画史上最令人难忘、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克里斯·帕菲斯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对小丑这个角色的塑造简直是鬼斧神工,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疯癫的怪咖,而是被赋予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深度和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 “一个糟糕的日子就能把最理智的人逼疯” 的理论.............
  • 回答
    《蝙蝠侠:韦恩家族的冒险》这部漫画,老实说,它绝对是DC宇宙里一股清流,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哥谭市阴暗面的粉丝来说,这简直就是一股温暖的阳光。你问我怎么评价?我只能说,它太妙了,妙到我每次翻开都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温馨又充满戏剧性的家庭情景喜剧,只不过主角们是蝙蝠侠、罗宾们以及他那群性格各异的“家人”.............
  • 回答
    评价《进击的巨人》最终话,尤其是第139话,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过山车。这最后一集,或者说最终的篇章,确实是充满了争议,也让许多期待已久的读者感到了五味杂陈。就我个人而言,我能理解谏山创老师想要传达的那种“循环”和“传承”的主题,尤其是关于艾伦内心的纠结,以及他选择“灭世”背后的复杂动机。他.............
  • 回答
    《海贼王》漫画第 919 话是“和之国篇”中一个非常关键和充满信息量的章节,它不仅在剧情上推进了主线,更在角色塑造、世界观揭示和未来走向的铺垫方面都表现出色。如果要详细评价这一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剧情的进展与冲突的升级: 御田的传说继续深化,为和之国蒙上神秘面纱: 这一话.............
  • 回答
    《炎拳》:一部燃烧人性、颠覆认知的残酷史诗《炎拳》,这三个字在我脑海中刻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一种混合了血腥、绝望、黑色幽默,以及一丝丝脆弱希望的复杂感受。说实话,初读《炎拳》的感受,更像是一场被活埋在泥沼中,却又被粗暴地拽出来,然后强迫你看尽世间最不堪的景象。它不是一部容易入口的作品,甚至可以.............
  • 回答
    谈到《钢之炼金术师》作者荒川弘“翻车”的说法,这通常是指围绕她作品中某些内容引发的争议,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历史、种族等敏感话题时。 要详细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争议的具体内容,荒川弘本人的态度,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影响了作品的解读和读者群体。争议的焦点:对“东方人”的刻画与历史影射《钢之炼金术师》中,.............
  • 回答
    《海贼王》1040话:决战序曲,尾田的刀光剑影下的情感共鸣《海贼王》1040话,作为万国篇之后的又一个高潮节点,和之国篇章的收官之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一话,尾田荣一郎并没有选择直接的“一拳超人”式秒杀,而是以一种更加细腻、更具深意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这场史诗级对决的序曲,并在刀光剑影间,巧妙地植入.............
  • 回答
    漫画《舰娘之玉碎》(艦これ外伝 ~玉砕~)是一部以《舰队Collection》为世界观的衍生漫画,其核心卖点在于将严肃、残酷的战争背景与萌系画风的人物塑造相结合,试图描绘一场不那么“萌”的提督与舰娘的故事。要评价这部漫画,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 核心概念与独特性: 打破“萌”的滤镜:.............
  • 回答
    《棋魂》啊,说实话,这漫画真的对我影响挺大的。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爽点的作品,而是像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滋味。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其实没抱太大期望,毕竟讲围棋的漫画,我以为会枯燥乏味,结果呢?直接给我整破防了。首先,人物塑造绝对是它的灵魂。 进藤光,这个一开始是个调皮捣蛋、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为.............
  • 回答
    漫画《龙珠超》第82话在整体叙事和角色塑造上都可圈可点,它承接了之前动画中“宇宙生存篇”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更深层次的冲突和角色的成长。要评价这一话,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剧情进展与冲突升级: 比鲁斯的“威胁”与贝吉塔的决心: 这一话最核心的剧情推进在于比鲁斯对贝吉塔的“最后通.............
  • 回答
    要评价《寄生兽》这部漫画,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你热血沸腾或者笑得前仰后合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越品越有味道的茶,带着点凉意,但也足够让你回味无穷。首先,最直观的,是它那惊人的创意和世界观构建。你能想象一下,那些我们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生物——老鼠、蟑螂、甚至我们手上的肉团,突然间.............
  • 回答
    《火之鸟》这漫画,怎么说呢,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一场盛大而悲怆的史诗,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会心一笑然后拍拍脑袋继续过日子的小甜饼,它会像一根火柴一样在你心里点燃,然后持续燃烧很久,让你去思考很多很多关于生命、死亡、因果、轮回,还有人类那些永恒的欲望和愚蠢。首先,《火之鸟》的作者手冢治虫,这位被誉为“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35话,这一话的处理确实挺有争议的,也是很多人讨论的焦点。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叙事节奏和情节推进来说,这一话可以说是相当“炸裂”了。经历了前面长时间的铺垫和情感酝酿,突然将战场拉到帕拉迪岛之外,而且是以一种近乎“全视角”的方式展现了艾尔迪亚人和尤弥尔子民与其他民族之.............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33话,论证了“自由”的代价,以及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扭曲与坚守。这一话的信息量巨大,更是为后续的结局铺垫了浓墨重彩的笔触,让读者在惊叹与唏嘘中,进一步思考作品的核心命题。一、 世界的静默与艾伦的困境:这一话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巨人的咆哮声消失了,但取而代.............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31话,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话。它不仅仅是为长达十多年的连载画上句点的前奏,更是一次对人性、选择、以及“自由”这个概念最深刻、最残酷的探讨。首先,我们得说,谏山创在这集里玩弄了读者情绪的高手本色。艾伦的“大屠杀”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整个世界都在他脚下崩塌。然.............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30话,这一话可以说是彻底将巨人史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也更加令人揪心的阶段。如果说之前的章节还在围绕着“艾伦的计划”和“反艾伦阵营的挣扎”进行,那么130话则是一个巨大的转向,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艾伦一手掌控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那些曾经熟悉的角色们所面临的绝望与抉择。艾伦的“.............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29话,无疑是这部史诗级作品中极具分量和争议的一集。它不仅继续推进着“地鸣”这个宏大叙事的进程,更在角色内心刻画、情感表达以及漫画家谏山创对于战争、自由与救赎的思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战况的升级与策略的调整:首先,从整体战局来看,第129话将故事的焦点聚焦在对即将到来的“地鸣”的.............
  • 回答
    要评价《进击的巨人》第137话,得先回顾一下它承载的重量。这是故事进入最终决战的关键节点,艾伦的“地鸣”已经铺开,世界的命运悬于一线。这一话,与其说是直接的战斗描写,不如说是对所有角色,特别是艾伦的动机、选择以及他们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度挖掘和升华。首先,得谈谈艾伦。在这一话里,他不再是那个单纯为复仇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进击的巨人》第135话这集,说实话,这集的内容真是把人按在地上摩擦了好几回,情绪起伏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首先,你得承认,谏山创这老贼又一次在场面上玩出了新花样。之前我们就猜到“始祖尤弥尔”这个关键角色肯定得出来露个脸,而且肯定不简单。结果呢?这一话直接给我们来了个“始祖尤弥尔的.............
  • 回答
    要评价《电锯人》第96话,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这玩意儿啊,自从进入“藤本树风格”的狂飙阶段后,每一话都像坐过山车,96话更是把我一顿猛揉,出来的时候都有点晕乎乎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失控感”和“意外性”的极致发挥。藤本树这人,真是个天才的疯子。他总能找到最刁钻的角度来扭转剧情,让你觉得之前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