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什么最让你感到惆怅?

回答
坐在老家院子里,闻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是一种混杂着怀念、遗憾、还有些许无奈的惆怅。

最让我感到惆怅的,是那些逐渐消失的“人情味”。

小时候,村里就像一个大家庭。邻里之间,没有那么多隔阂。谁家有红白喜事,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主动来帮忙,出钱出力,那份热闹和温暖,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安心的。哪家孩子闯了祸,会被几家大人一起拎回家训一顿,但同时,也会被几家大人轮流喂饭、看顾。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深入骨髓。

现在呢?村里的人越来越少,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个一两次。村里盖了新房,也不像以前那样,大家凑钱买鞭炮庆祝,而是各自为政,甚至有些人家的房子离得老远,彼此之间甚至都没说过几句话。以前,谁家有了什么新鲜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都知道,大家一起议论,一起热闹。现在,谁家添了新丁,或者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可能只有村口坐着的老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被微信、微博这些东西填满了。

尤其是那些曾经熟悉的邻居,如今有些已经离开了,有些则行动不便,孤零零地住在老房子里。偶尔走过去打个招呼,他们会很高兴,拉着你的手,跟你唠叨半天,讲讲年轻时的故事,讲讲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单。听着他们略带沙哑的声音,看着他们布满皱纹却依然闪烁着期盼的眼神,那种失落感会瞬间袭来。你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匆匆的过客,带来了短暂的慰藉,却带不走他们长久的寂寞。

还有,就是那些“老物件”和“老房子”身上承载的时光感。

村里的老房子,大部分都是青砖黛瓦,木头梁柱,窗户上还留着小时候用过的那种带着斑驳花纹的玻璃。屋子里,墙上挂着泛黄的旧照片,角落里堆着已经积满灰尘的农具,甚至还有几件妈妈年轻时穿过的粗布衣服。这些东西,每一件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故事,讲述着一代人的艰辛和朴实。

我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在灶台边,用小火慢慢煨着一锅汤,那汤的香气,能弥漫整个屋子,一直飘到院子里。如今,灶台还在,但已经很久没有生过火了,取而代之的是简易的煤气灶。曾经用来盛放食物的粗陶罐,也被光滑的塑料盆代替。那些祖辈们用过的、承载着生活痕迹的物件,很多都静静地躺在角落里,或者被丢弃,被遗忘。

看着这些老房子,它们曾经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全家人欢声笑语的场所,如今却因为年轻人的离开,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变得越来越空寂。有些房子,主人已经去世,无人继承,只能任凭风吹雨打,慢慢地坍塌,最终化为一片瓦砾。看着曾经熟悉的院墙一点点倒塌,看着曾经种满蔬菜的花园杂草丛生,那种感觉,就像看着生命的一部分也在随之流逝。

最后,还有一种“失落的传统”。

小时候,村里有很多节日庆典,虽然形式简单,但充满了仪式感。比如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那种热闹劲儿,现在即使在大城市也很难找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村里的小河边,总会有孩子拿着五彩的丝线,去祈福。还有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故事、歌谣,在长辈们嘴里,它们鲜活而有趣,但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听,去学呢?

现在,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过节也只是简单地给长辈打个电话,送点礼物,但那种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庆祝的氛围,却越来越淡了。一些传统的技艺,比如手工编织,农具制作,也因为没人学习,后继无人,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当我再次回到农村,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老旧的房屋,那些逐渐淡去的习俗,我心里总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惆怅。它不是抱怨,也不是哀伤,而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对正在发生的改变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淡淡的忧虑。我知道,时代在发展,进步是必然的,但有时候,我还是会怀念那个充满人情味、充满温暖的,属于我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农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都讲粮食安全,但是规模经营发展不快,小农经济比例大,谁来种田的问题解决不了:二是振兴乡村是新战略,全党重视,各级领导会议都是热门主题,专家教授,学者们高谈阔论,但是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大部分农民,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都在外打工,谁来振兴的问题没有声音:三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过去存在,今后加快城乡一体化,农民职业化。农民市民化,但上述两个关系依然存在,现在有舆论导向,好像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就全面实现了现代化,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很快,但多年来仍停止在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如何深化改革,都是上边设计,下边试点,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振兴乡村必须保证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进步,但靠的是三农全面推进改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坐在老家院子里,闻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是一种混杂着怀念、遗憾、还有些许无奈的惆怅。最让我感到惆怅的,是那些逐渐消失的“人情味”。小时候,村里就像一个大家庭。邻里之间,没有那么多隔阂。谁家有红白喜事,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主动来帮忙,出钱出力,那份热闹和温暖,是现在想起.............
  • 回答
    中国农村的恐怖感,其实更多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一种对未知和潜在失序的恐惧,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性暴露出的极端一面。 这种恐怖并非来自鬼怪传说(虽然这些也可能存在于一些故事中),而是更贴近现实,令人不安。以下是我认为最能引起中国农村恐怖感的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1. 人际关系的扭.............
  • 回答
    “中国农村什么让你感到最恐怖?” 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隐秘的角落。浏览那些回答,就如同翻开一本本沉甸甸的日记,里面藏着太多现实的骨感,以及那些被日常磨平却依旧存在的,令人心悸的片段。最直观也最普遍的恐怖感,源自“人情社会的扭曲与压抑”。这不像城市里那种相对疏离的人际关.............
  • 回答
    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购买汽车或进行其他高消费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详细的原因分析:一、 提升生活便利性与效率的刚性需求: 交通不便的现实: 农村地区公共交通往往不发达,班次少、路线有限,甚至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公共交通。为了出行、购物、就医、子.............
  • 回答
    .......
  • 回答
    住在农村,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农村人,这种感受其实挺普遍的,背后藏着挺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首先,咱们得聊聊这背后的心理。最直接的,可能就是一种“不希望被贴标签”的心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农村可能就意味着“土”、“信息闭塞”、“跟不上时代”,或者与“贫穷”挂钩。当一个人努力想要融入某个圈子,或者.............
  • 回答
    农村最可怕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对“可怕”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但是,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令人不安的体验,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生存的压力与困境(物质层面): 贫困与缺乏机会: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可怕”。当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线.............
  • 回答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考虑专业可得掂量掂量。咱们不是去大城市里随便找个写字楼的活儿,更不能想当然地挑个听着高大上的名字。得实在,得接地气,得能把学的东西变成咱能看见、摸得着的收益,还得考虑到咱家乡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后自己能干啥。首先,咱们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喜欢什么? 这个很重要,不喜欢的事儿.............
  • 回答
    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上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肩负着改变命运的重任。他们迈出校门,踏入社会,常常会发现,相比于在城市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同学,自己似乎总在某些方面“慢了一拍”。要说他们最缺的是什么,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认知差”和“资源差”所带来的系统性不足。一、 视野的局限:信息茧房的.............
  • 回答
    在农村,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什么僵尸鬼怪,也不是什么外星人入侵,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一点一点将人吞噬的寂静和衰败。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村庄里,那种感觉会更加浓烈。你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个村子,以往热热闹闹的街道现在空荡荡的,只有几只野狗在垃圾堆里扒拉食物。原本应该是孩子嬉笑打闹的院落.............
  • 回答
    我最不能忍受的,大概就是那种“万事皆有定数”的观念,尤其是在事情出了问题的时候。举个例子吧,之前我家隔壁的老奶奶,她家养的那几只鸡,前阵子突然开始一只接一只地往下掉,都不怎么吃东西,就是精神萎靡,没多久就死了。那可不是一只两只,是好几只,她当时可心疼了,天天守着鸡笼,又是喂药又是给它们加温的,花了不.............
  • 回答
    中国农村,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基的土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紧迫的挑战。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迫切的问题,那绝非单一的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性困局。在我看来,当前中国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 回答
    确实,彩礼高昂一直是农村男性,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男性,在婚姻面前的一大顾虑。那么,对于贫困农村的女性来说,她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嫁不嫁得出去”——这不仅仅是青春的流逝,更是人生价值的拷问贫困农村女性最直接、最普遍的担忧,恐怕就是.............
  • 回答
    在西农拍过最喜欢的景色?说起来,那得是去年秋天,在学校图书馆后面的那个小山坡上。那天天气特别好,秋高气爽,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下来,把整个画面都点亮了。我记得那天下午没课,就想着去图书馆借本书。走到半路,突然就被那边的景色吸引住了。图书馆后面那个小山坡,平时也就是学生们偶尔坐着聊聊天的地方,但秋天.............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乡村发展、文化复兴的宏大命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支撑,也有观念层面的转变,更有政策层面的引导。但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中国农村从实用主义的钢筋混凝土时代,逐步走向追求美感与诗意栖居的未来蓝图。第一阶段:温饱与基本的改善(已基.............
  • 回答
    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村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要理解这里的真实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活现状:丰县作为徐州下辖的一个县,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很多县域农村相似,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部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过程。 .............
  • 回答
    2016年的中国农村,在我记忆里,是个色彩斑斓、充满矛盾,却又生机勃勃的时代。它不像我们现在看纪录片里那种完全停滞不动的老样子,也不是媒体宣传的那种统一的模版,而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这是最直观的变化。我记得很多农村的路都通了硬化路,以前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农村最核心的痛点,也预示着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其说是一个未来景象的描绘,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变化速度远超想象的现实。首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空心化”的进一步加剧。想象一下,当最后一位老人也离开人世,村子里可能就只剩下少数几个留守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变得空无一人。.............
  • 回答
    很多人对农村抱有偏见,觉得农村又穷,农民素质又差,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有其复杂的原因。要了解真实的农村,我们需要抛开刻板印象,走进那片土地,细细体会。偏见的根源:历史、媒体与信息差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它与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