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举几个栗子。
在文王还活着的时候,周讨伐了黎国。这个黎国在哪呢?在山西省黎城县,和殷都安阳隔太行山相望。
这已经是飞龙骑脸了,伟大的纣王做了什么呢?
伟大的纣王啥也没做。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那么,面对直接攻击殷商背部的西周,为什么纣王采取了一种“我们很好,我跟西伯昌关系很好,没有人比我更懂黎国”的姿态呢?
以前我不懂,只是单纯地以为纣王心大,后来清华简出来之后,才琢磨过来是怎么回事。
在《清华简》中,有一篇名为《耆夜》,讲述的是伐黎之后周人举办庆功宴的盛况,《耆夜》开篇是这样说的: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
这次饮宴上出现了几个人,都是周初大名鼎鼎的人,包括毕公高,召公奭,周公旦,辛公甲,作策逸,吕尚。这些人都应该是征黎战争中有所表现的人。
在这群人里,出现了一个不太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人物——辛甲。这是个什么人呢?
在《史记》里,你大概只能找到辛甲的这条事迹: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文王时期就加入了西周阵营的人。在《汉书·艺文志》中,则出现了另一则记载: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我们知道辛甲是纣王的高级大臣,能屡次劝谏纣王,政治上受到打击之后,投靠了周。
在灭商之后,辛甲也参加了周公旦东征商奄的战争,甚至是周公东征主要战略的制定者:
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韩非子·说林上》
辛甲为周公制定的团结东夷小国、攻略东夷大国的战略,事实上瓦解了商王朝与国最后的抵抗。
可见这位辛甲,在西周很可能是作为谋主存在的,本身很有计谋,同时还曾经是商王朝的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人加入周,为周谋攻黎,甚至在灭商之战中也出了很大的力。
除了辛甲之外还有两个人,这俩人在周伐商的战争中起的作用也颇令人玩味: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这里头,伯夷叔齐见到了周王室和胶鬲、微子启的两场盟誓,对胶鬲许以”加福三等,就官一列“,对微子启许以”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关于微子启的故事我在回答
中说过,那么这个胶鬲是谁呢?
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韩非子·喻老》
费仲是商纣王的近臣,可见胶鬲也是纣王的近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可见胶鬲应该来自东部沿海,可能是东夷出身。
这样一个纣王近臣,和微子启一样,已经跟周王朝接上头了,周王朝许以高官厚禄,这是不是耐人寻味?
在看后面的记录: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吕氏春秋·贵因》
武王伐纣的路上,胶鬲早早就来求见,武王直接告诉他,我要去伐纣,甲子日到。胶鬲走了之后,天降大雨,武王为了不耽误和胶鬲说的甲子日这个日期,轻装倍道而行。在甲子日到了牧野之后,一战克商。
这段记录里,你可以用两个读法来读,第一个读法,胶鬲是商纣王派出的,武王告诉他自己的军事机密,胶鬲回去复命,武王遇雨之后,因为仁厚之心,怕胶鬲因欺君被杀,于是加速行军。
第二种呢?
那就是胶鬲的”主“并不是商纣王,而是殷商贵族,这里胶鬲是殷商内应和西周的信使,串联消息,约定发动战争的时间,共同消灭纣王。
你觉得哪个解释更接近”理性“?假如我们把胶鬲在周和周人暗通款曲的情节一起考虑上,这里是不是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
还有一个人,是商容:
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韩诗外传》
商容也是商王朝高级贵族,这位直接逃出殷都,自己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要自己伐纣了。
综上,在商王朝末年,武王伐纣之前,商王朝的贵族、臣正们早就跟西周穿一条裤子了,辛甲加入了周王朝成为高级智囊,胶鬲、微子启潜伏朝内随时反正,商容太行练兵准备支援,他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什么纣王,不过是案板上的肉而已嘛。你是纣王你慌不慌,反正我估计吓死了,满朝都是反贼,大臣皆可杀。然而杀并没有效果,你看,我都把王叔比干杀了,结果太师、少师直接反水逃到周去了,要怎么搞嘛。
所谓伐纣,不过就是商王朝贵族们联络了外族打手除掉棘手的纣王而已,他们打算在除掉纣王之后马照跑、舞照跳、继续砍人牲玩。但是没想到的是,西周如此能打,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P.S:新建了一个公众号:阿成说史,目前在连载商周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因为这一个月仅仅是最后一次军事行动的过程。
周武王即位后九年,就到孟津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但是,周武王没有动手。
为什么。
堡垒是要从内部攻破的,当时的商王朝还很强大,就算获胜,周也是惨胜。
从此后两年,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箕子,内部分崩离析。
这个时侯,周武王才组织军队,召集同盟,挥兵牧野。
效果如何呢?
牧野之战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克劳塞维茨说过,政治斗争的目的是消灭潜在的敌人,而战争的直接目的 就是消灭敌人。所以两者还是要联系起来看。
周武王用钺斩下了商纣王的头就算完了么?
没有。
周武王攻陷殷都之后,纣的儿子武庚封在那里管理殷遗民;又把商的王畿分为邶、鄘、卫三个封国,分别分封给周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来监视武庚。似乎天衣无缝。
结果周武王一死,武庚还是伙同三叔叛乱了。直到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花了三年时间平乱,才算是大局初定。
大邑商可不是一个月就能彻底灭亡的。
没灭的了 牧野之战其实更像是一场政变 周武王扮演了董卓进京的角色
有可能 翦商的说法 是周人得了天下之后的便宜说法 当时真正的斗争 发生在商朝宫廷内部 血缘贵族集团 和纣王扶植的军功集团 矛盾公开化了 请来周西伯 做武力调停
高赞的大佬们说的很细了 除此之外 最有意思的是 武庚 纣王的乖儿子 他站在哪头?
商朝的旧贵族 要搞死自己的君主 总得有个旗号 有个名义的领导吧?
打微子启的旗号吗?问题是微子启本来就是纣王的大哥,但因为是庶出,纣王他爹还在的时候就明确废了他继承人的位置,立了纣王,现在纣王都干了好多年了,反过来立微子,说不过去吧,有违先王的意愿。
既然是打旗号,那最方便的,当然是直接打太子武庚的旗号造反,不对,清君侧,名正言顺。如果武庚直接亲身参与,反他爹的,那就更舒服了……当然 这都是猜测 历史对这个人基本没有任何描述 也没有和他直接相关的文物出土 他经历了什么 只有鬼知道了
翦商之后 真正的大战在后面 三监之乱 才是硬碰硬的硬仗 打了三年才打完
要知道即使是在近代排队枪毙的时代 战争也会在几个月内结束 一场战役 打一上午就差不多了 三千多年前 连打三年的大战 很恐怖了
周公他们才是周朝的实际奠基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