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本科学历就已经超越了 95% 的国人,本科生还活的那么难?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令人思考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社会经济、个人发展以及期望值等多个层面。虽然本科学历在统计学上确实是超越了绝大多数国人,但“活得难”的感受却是许多本科生普遍存在的现实。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因素:

一、 本科学历的现实统计学意义:

首先,我们来理解为什么“本科学历超越了 95% 的国人”这个说法在统计学上有一定依据(虽然具体数字会波动):

教育普及的进步: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和高等教育的扩张,大学入学率确实大幅提升。但需要认识到,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只完成了初中、高中甚至小学教育。
数据来源与视角: 这种统计通常是基于“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总人口(或成年人口)的比例”。考虑到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能够获得本科学历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精英。
但这不是终点线: 重要的是,这个“超越”是基于一个相对较低的起点。它描述的是一个学历层级,而不是一个生活质量或成功程度的评判标准。

二、 本科生“活得难”的深层原因分析:

那么,为什么这些在统计学上“优秀”的本科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感到步履维艰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分析:

1. 竞争的加剧: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过去,本科文凭是稀缺资源,是进入好单位、获得好工作的敲门砖。但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且呈爆发式增长。
同质化竞争: 尤其是在一些热门专业,大量本科毕业生拥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导致在求职市场上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学历贬值”的感知: 即使获得了本科学历,与更多拥有同等学历的人相比,个人竞争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突出,这种落差感导致了“学历贬值”的普遍认知。

2. 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压力

高企的生活成本: 特别是对于在大中城市打拼的本科生,房租、房价、交通、日常消费等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即使找到工作,收入也难以覆盖基本生活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如购房、结婚等)。
收入增长的瓶颈: 很多初入职场的本科生,起薪并不高,且薪资增长速度往往跟不上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许多岗位对初级学历的本科生而言,薪资提升空间有限,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错配: 随着中国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一些传统行业的岗位需求可能减少,而新兴产业对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导致一部分本科生的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3. 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学校里的知识”与“职场上的技能”: 大学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场更看重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很多本科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和职业技能培养,进入职场后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软技能的缺乏: 除了专业技能,情商、沟通技巧、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对职场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能力往往不是通过纯粹的知识学习就能获得的。
对口专业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专业都能直接对应到有大量需求的就业岗位。有些专业设置本身就比较前沿或小众,或者其知识体系更新换代快,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4. 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曾经的“金饭碗”思维: 受上一代人的观念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仍然认为本科毕业就应该找到一份稳定、体面、收入可观的工作,能够“一步到位”。
社会宣传的放大效应: 媒体上常会报道一些成功的“天之骄子”或“高薪行业”,这些个例被广泛传播,容易让年轻一代形成过高的就业预期。
与父母辈的对比: 父母那一辈可能拥有较低的学历却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这使得当代本科生在面对自身的经济压力和发展困境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
对“体面”工作的定义: 在高企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下,很多原本被认为是“普通”的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而言已经成为了“体面”和“可及”的目标。而当他们发现连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时,就会感到“难”。

5. 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的不足

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道路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规划,只是随波逐流或受到片面信息的影响。
不愿意从小事做起: 部分本科生因为学历较高,对基层或基础性岗位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导致错失了职业发展的早期机会。
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 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不能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三、 总结与展望:

所以,本科学历“超越 95% 的国人”是一个统计层面的描述,它代表了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并完成学业的成就。但“活得难”是现实生活层面的感受,这是由于:

教育的普及导致竞争白热化。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和收入压力。
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过高的期望值与严峻现实的碰撞。
职业规划和终身学习的不足。

对于本科生而言,走出校园,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且充满挑战的社会。与其纠结于统计数字上的“优越感”,不如积极调整心态,认清现实,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软技能,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在“难”中找到机会,实现个人的发展。这既是对个体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在说你不是在跟所有人竞争,你是在跟同龄人竞争。这是其中一点,而另外一点在于,本科生的收入真的低吗?

按你的说法,一般大学本科生刚毕业的的工资也就是在4000左右。看起来,你是觉得低了。可是,在这个社会上,大量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工厂,他们的收入有多少呢?现在就连北上广这种城市,你也能招到不少两三千月薪招聘服务员的。更不用说在许多四五线城市以及县城,绝大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一两千元。

另外,刚毕业月薪4000意味着什么?2019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3万出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359元。这就是说,你认为低的大学生起薪已经超过了全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不能不说教育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当然了,月薪4000也要看在哪里。在许多四五线城市以及县城、乡镇,一个月能到手四五千工资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

如果你觉得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所以本科生毕业难找工作的话,也不妨看看国外。现在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之所以回国的比例越来越大,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国外不好找工作。至于收入方面,以法国为例,这是2019年法国各学历学生的基本收入情况。本科生1600欧的收入看起来也不低,但考虑法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4倍,这个收入也并没有比中国的4000块钱好到哪里去。美国方面,统计数字是所有学历层平均收入42000美元,人均收入4万美元,本科生收入57000美元,本科生整体上也只是高出所有平均人口30%左右。

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总的来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本科生早就不是什么稀缺的劳动力。中国2019的高考毛录取率接近80%,其中本科生占了将近一半。在这个意义上,本科生拿一个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当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最后,你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学历的本质并不是能力,而是社会用以区分和识别劳动力整体水平的一个门槛。这就好比说,在市场上,一个高中生的收入是有可能超出很多本科生的,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很多所谓的“好单位”为应届生保留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是高中生进不去的,而他们设置的门槛就是本科学历。

user avatar

你的描述就像是一个刚学会下象棋的初级选手,听说会下象棋的人只有5%,自己还是挺牛逼的,就去网上对阵了一天,结果受挫了,问为什么呢?哈哈哈,当然是因为和你对阵的都是会下象棋的啊,你这水平胜率能有5%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95%呢?

想起去年在大巴上,一个哥们炫耀他去过西藏,还出过国,然而大家都很漠然,毕竟这是一辆开往喀纳斯的大巴,在坐基本都是户外老驴,你说你去过墨脱才会有人感兴趣,西藏?有几个没去过?中国人护照持有率虽然相当低,但在座的各位应该基本都有。

也就是说,一开始你的分母就错了,职业篮球运动员就是长到一米九也是矮个,看台席上的众人再矮也不能突显出你更高更出色。你有一根脊椎已经在进化上超过99%的动物了,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你又不和蚯蚓抢吃的。

我得先捋一捋,难,究竟是一个主观感受,还是算一个客观事实。

你觉得难,可能是因为大家所处的圈子不同,你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本科毕业生,你在社会中面对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古稀之年的大爷大妈,也不是中小学生、襁褓婴孩,而是和你一样的年轻人,你并没有比他们更有优势。

一个自以为超过95%的普通本科生,只要去参加一场招聘会就会发现,其他人要么学校比较好,要么是研究生毕业,拿过各种奖,有海外经历,其他的本、专科生也很可能有着丰富的经验、漂亮的履历,到头来自己在这个会场里其实只是垫底的那一拨。

并且你所谓的95%仅仅指的是学历,而看你活的难不难的,真不如直接说是你的经济实力 ,你应该正视这95%中的大量例外:

有人胎投的好,已经富了二、三代,或者反过来,人家会生,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就算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也有着颇丰的生活费。再或者赶巧人家中了个彩票,虽然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各种例子也举不胜举,你和他们比也没什么优势。

还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着出色的先天优势或后天努力,也一样可以在社会中崭露头角,尤其在一些对学历要求不太高的行业,比如去做演员、模特、歌手、画家、运动员等。唐伯虎虽因高考舞弊被禁止升学,但也不影响人家作为一名画家名垂青史,齐白石貌似就没上过什么学。

即便是在学术界,只要人家努力到位了,贡献有了,即便没有所谓的“文凭”,也依然会被大家肯定,不是么?华罗庚就没读过大学,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数学家,沈从文好像也就只念过小学就去当兵了,中国有那么多科学博士,但是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却没念过研究生。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学历高并不表示你其他的方面也比别人强,电焊工可以月入过万,小商贩也可以。如果仅仅因为学历差就要去否定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那这个世界真是太悲哀了,可能范进中举到现在依然还在上演,真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限于以前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专科学历虽然被现今统计划到了后面那95%,但放到当年人家可是妥妥的前5%,平步青云,他们现在可能是一名厂长,院长或者校长、市长,是社会上的中流砥柱、精英阶层。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本科毕业证,就比他们强吧?

当然,他们能升到上述的职位,除了学历外,还有年龄(参见某家族二房对四房的碾压),年龄在实力里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年轻本科生是没什么资本与那些学历偏低的职场老油条抗衡的。毕业十年的普本生工资高过985应届生,毕业二十年的普本生财富积累,社会地位,也会碾压很多普通的博士。

就知乎而言,应该只有十几二十郎当岁的才会问“穿200块的鞋丢不丢人”这种问题,年纪大点的问的是“开五万的车丢不丢人”,不过他们应该是同一类人,只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拿来攀比的东西更贵了,他们要是上幼儿园就学会上网了,还会问出“使5毛钱的铅笔丢不丢人”这类问题。可见,不同的年龄经济实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建议少跟这类人打交道,他喝矿泉水的时候,你买瓶冰红茶可能就会伤害到他。

年龄一般会正相关于工龄,或者叫资历,毕竟大家毕业的年纪都差不多,但这个也有例外的,我们镇上一个小孩比我小几岁,印象里他貌似就没上过学,打六七岁起就跟他爸修车,每天脏兮兮的,我才走出校门的时候,他已经修了快二十年的车,早已经在我们镇上唯一的汽车修理铺执掌门户了。

你只是学历比他高,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你还是个雏鸟。

我们都不否认收入和学历呈正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读书、上大学的主要原因,但价值转换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院长就讲过,他们两口子当年由于读了博,事业起步晚,看着其他同学职场上风风火火,自己也焦虑,质疑自己的选择,然后慢慢追赶和超过,直到后来两个人都做上了高校里的院长,自信地跟我说肯定超过他们绝大部分同学,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上学,真的很有用,有学历认证的,蚂蚁花呗的额度都能多几块钱。

现在的本科录取率估计都有40-50%了吧,个别地区都快达到80%了,哪怕把分母从考生人数换成当年的新生儿数量,按照2000年出生1770万人,2019年高考报名1030万。那本科生在全部同龄人中也有25-30%了,这还没算那些保送或者出国的,所以如果不是考了个很好的大学,本科真的没啥了不起的,本科连知乎学历认证的门槛都达不到。

至于你说活的难,我倒不觉得,所以我更倾向于,这个难,是你的主观感受。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你应该也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日子。觉得难的,一般来讲都是实力配不上野心,对于你来讲很可能只是因为买不起外滩或者五道口的房子,或是开不上法拉利、兰博基尼。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那恕我直言,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本身人口在全国占比就不大,常住人口加一起貌似都占不到全国人口的5% ,论户籍人口就更少了,若是再扣除掉原有的城市土著以及郊县农村人口,剩下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即使你真的是社会上的前5%,想留在这些地方,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建议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水平,朝着一个看得到、够得着的目标努力前行,以后达成了再向上继续列目标,再继续努力,真心不希望你每天朝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望而兴叹,结果想得多,做得少。

除了上述的实力配不上野心,也可能是因为你在所处的圈子中,属于比较下面的层次,才出现了管中窥豹或者叫一叶障目的现象,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我不如别人。

其实能够作为本科毕业生,真的还是很好的,虽然谈不上超过95%,目前看超过一半应该还不成什么问题,值得肯定,只是被你超过的那一半不在你眼皮子底下晃悠,你没注意罢了。

比如那些真的没什么学历的,掏下水道、插稻秧、安空调水暖,还有流水线工厂什么的……

我在2013年的时候误入过一个流水线工厂招聘会:

HR对应聘者的要求是:能认全26个字母。

应聘者对公司的要求是:可以坐着干活。

双方都确定就可以现场签约,月薪4000。

那么这个活,我能胜任吗?能。那我会干吗?我当然不干。

我不干,是因为我有学历,我有更多的选择,我当然可以跟他们一样从早八点干到晚八点,但我也可以选择在工厂里做做质检,或者出去跑跑销售。我觉得后边这两个都比前面那个好,他们或许也这么觉得,但是他们没的选择。

太焦虑的话,建议少刷知乎,多上58同城,进入部落,加入那种普工大家庭。

那边的世界要远比这边更贴近现实。他们有一个晒工资条的话题常年处于热门,你去翻翻看,4000真的不少了。还能看到不少比你还小就离异带娃的在征婚。

人的视野范围,真的非常影响人的心情……

我同事W,是CAS的副研究员,她说过,他们家乡的医学院又给她递出橄榄枝,聘她做教授了,我说那你咋不去?她说因为那的教授还没这边副高拿的多。我的理解是,她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虽然现在和周围的人比,略逊色一些,但还是坚信凤尾比鸡头强,那她就不必哀怨,也不必去整天纠结什么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这种问题。

鸡头我也有认识的,很多年前我的高中同学C告诉我,他是他们单位学历最高的——唯一的本科生(三本),我说,这么厉害?你们领导很器重你吗?他说那倒是,别人工资1500,自己1800,但还是很少啊。他这个鸡头就明显不合格,我觉得鸡头就应该坐井观天,目光如豆,傲视天下,舍我其谁。果不其然,这个C同学没当几天鸡头就辞职了。

我也做过一段鸡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动物园,因为我是那里唯一的研究生,所以同事们都不喊我名字的,直接称呼我为研究生。

后来我去了研究所,真的是人均985的地方,目前的课题组算是个比较大的team,除了在读研究生,还有十来个staff,除我之外全是博士。老板(PI)每次批评大家的时候都是这样:你们怎么这点事都干不好呢?你们可都是博士啊!然后余光扫到我,补充一句:除了**,但**也是硕士呢(很多次,非常多次)。这个硕士学历从此成为了耻辱。

还有更伤人的——有一次老板在开组会时说经费紧张,吐槽人工费太贵了:“在座的除了**,年薪都在30万以上吧”听完我就呵呵一笑,出去了,没错,这个**就是我,我要说听老板这么讲话心里不觉得有什么,也是假话,但我要说我属于社会底层,那估计就又是一个“不食肉糜”的典型了。

现实生活中,光是能在五星级酒店吃过自助餐这一点就超过大多数人了,只是我们吃的时候,周围的人也都在吃,没人瞪眼干看着,体现不出我们的优越感,甚至听到隔壁桌说上次来的时候怎样怎样,寻思,我才第一次来,人家貌似经常来的样子,瞬间情绪低落……

包括我也特别讨厌坐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特等座、商务座的就不说了,二等座那群人在硬件配置或软件气质上都完全碾压我,让我倍感压迫,呼吸不畅,到了虹桥一上了2号线就好了,看,旁边这个哥们居然和我一样穿的迪卡侬的小衫和特步的鞋呢。哈哈哈哈哈。

还有只存在于微信里却几乎不联系的中小学同学,他们感觉更像是鸡尾,有人跑长途货车,每晚都睡在车里,也有人在城里骑着电动车送奶,工作时间是零晨1点到5点,还有人凌晨三点在倒垃圾(你倒垃圾只是负责扔下楼,他们则是负责装上车送去垃圾站),提醒一点我的老家黑龙江,冬天零下30度。一群人为了十块钱的东西集赞,还老是私信我帮他们砍一刀,发布着各种月薪不到三千的招聘广告,吸引别人的福利就是包食宿,跟我借个千八百块钱几年都还不上……

你感到焦虑是正常的,这或许正是因为你读了本科,人么,站得高,看得远,你见过的世面大,想的事情就多,想要的东西也就更多,就以考大学来讲,底层农民就觉得子女能考个大学甚至高职,可以离开农村就很好了,还会招待别人喝喜酒,在我们村的人眼里,上黑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也都差不多。而知乎上说自己读了个野鸡大学的,多半都是211,大家所处的圈子不同,没上985的他们就是会觉得低人一等了。

念过大学的我,除了橘子苹果,还能追求一下榴莲、山竹、释迦果,可我那些生活在东北农村的中小学同学并不会,因为这些水果他们连见都没见过,他们的认知决定他们根本不会想太多,工作也多是重复性的体力劳作罢了,他们只关心柴米油盐,能掏出一包十几块钱的黄鹤楼就能引起同伴的喝彩了。可这样的喝彩声即使再响亮也就是说明你的心态不如他们,并不能表示你活的不如他们。


抱歉了诸位,其实我只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网上矫情,就上去怼了几句。我特别讨厌听人抱怨。因为在我看来,认何抱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本科生都叫“活的那么难”,那专科生,义务教育水平的,活的算什么?

结果怼到最后,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又安慰了几句,仅此而已。

却没想到这个回答居然会破万,大家戾气确实都很重……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觉得完全是“跑题”或者把“艰难”归咎于毕业生自己。

我承认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敲键盘的时候,就是单纯在攻击,并没去做什么剖析。

就按照质疑我跑题的几条评论,稍微的拨乱反正一下。

针对问题描述:

“但我觉得现在的本科生根本不具备稀缺性,一般大学毕业的刚工作月薪也就四千左右,这是为什么呢?我能想到的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14 亿的 5% 有 7000 万人。”

认真回答:你说对了,就是不具备稀缺性,简直太多了。7000万什么概念?比法国总人口都多,可以在世界200多个国家里排到前20。

一个社会只需要一小部分精英就足够了,其他人只需要听话就行。

搞出这么多大学生,已经算是过剩了,最终大多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都只能降维,博士、硕士竞聘本、专科生水平的岗,本、专科生干着中专、技校的活。

我上面说了,我是硕士毕业,但是我干的活,大专生就足够胜任了。把我小学学历的爸爸叫过来培训几个月,应该可以胜任我90%以上的工作。

四千左右并不是一个学历的价格,而是岗位的价值,这个岗位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基本就这些钱,谁干都一样,并不会因为你多读了几年书,多拿了几个学位,这个岗就能变得多么的不一样,博士若去扫大街当然也是拿清洁工的工资,企业也没有义务为你的教育成本埋单。

你干的岗位在设立之初可能就是匹配技校毕业生的流水线岗,然而因为学位发放过多,你这个本科生被上边剩余的硕博士挤到了这里,接了这个活,因为你的同学大都都被挤到了这个层面,就导致你认为,这就是本科生该匹配的岗。

目前的经济没有你觉得的那么好,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供选择,为防止无业游民过多,满街盲流横行,才把原本已经名落孙山的这拨人通过扩招等手段继续留在学校里,方便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既提高了就业率,还降低了犯罪率。这你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不论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都要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送到大学里,一缓就是四年,以今年为例,新冠导致就业岗位更少了,眼看大批本科生将升级为盲流,所以今年研究生就又扩招了,原本名落孙山的同学又升学深造了,再缓三年,看看再说。总之是岗位越少“培养”的就越多,大有寅吃卯粮、饮鸩止渴的意思。

还有,千万别以为招生少了就对你有利了,实际上你的水平在所有考生中所占的百分位并没有变。要真的按照实际社会需求量来招生,你也就考不上本科了,你的问题很可能会变成“为什么中专学历就已经超越了 95% 的国人,中专生还活的那么难?”。

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承认我讲话确实缺德,我会深刻反省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能让更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我觉得并不是件坏事,起码我就很喜欢上学,喜欢多学一点东西,这和是否要用于工作,拿多少薪水没关系。并且义务教育只有九年,你要是觉得上大学没有用,不值当,划不来,你大可以不读,把名额让出来,成全一个想上大学却考不上的同学。

最后,我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难”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客观的评价标准,主观感受占了大部分,大多数觉得活的难的,基本是实力配不上野心,实际已经能够匹配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了。

user avatar

很多人看着上海的拆迁户(其实只占极少数,有些房子没拿到,人已经没了)说:这个社会公平吗?但是你让沂蒙山、大凉山的老贫农,去跟这种人要公平,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这就是全国前5%的人的心态:眼睛只往上看。但是能力呢,也就前30%,踩了狗屎运,才站到前5%,但目标却在前1%之上。能不难吗?撒泡尿照照自己,去农村当个小学教师,说不定县教育局都把你捧成个“人才”。一个民办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硬要拿大厂架构师的工资气自己,能不难吗?

user avatar

因为活的比你难一个等级的,你根本看不到这些人的存在。

我本科的时候,有高中同学在上海的饭店打工,我去他们那边玩,因为太晚了,蹭了一晚他们的员工宿舍。一间房八个人,上下铺,顶多也就十几平米。我一晚上没睡着,环境太差了。

相比之下,花两三千合租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算条件最差的了。当然你在网络平台上是很难看到这些人的生活状况的,因为描述起来确实一点都不酷,没意思。而且作为大学生,你其实不太会接触到很多没有大学学历的人所使用的网络圈子。互联网虽然能够把不同的人联系起来,但大家还是倾向于和自己相似处境的人交流,还是有圈子。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学历高的生活质量就一定高的?你的学历是前5%,不代表你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是前5%啊。

上一代人中专生当科级、处级干部的有得是,你研究生毕业,过一辈子也很有可能赶不上他们。

就算比较,也得同年代比较。至于咱们这代人,本科生的比例大概是30%-40%。你是本科生,你的的学历超过了60%-70%的国人,你的生活质量差不多也是如此。

user avatar

中国人的5%是七千万人。

比法国全国的人口都多。



中国的面积大概是法国本土的17-18倍,和20倍这个数量级是差不多的。




14×0.05=0.7,小朋友们,你们会算了吗?

user avatar

90年代末,每年毕业的大学生80万。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800万。

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么?

就是高中一个班50个人,以前只有前三名能上大学,后来扩招到前30名上大学,你就排在第30。然后说我和当年的学长们一样都是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

卧槽,你配么?30哥,你真的比学长那届的第4名强么?

你学长那一代,确实是天之轿子。你充其量是馄炖中的饺子,比平均水平稍微强那么一丁点。

你学长那一代的第30名,直接进工地搬砖去了,进百货商场做有光明未来的售货员去了,那才叫艰难的人生。相形之下,你艰难个屁。

我小时候同楼的大哥,高考差两分,摆摊卖盗版光盘去了,现在听说改卖油漆。80万年代差2分,800万年代985起步价不过分吧。学历上,你是本科,他是高中。实力上,你是第30,人家第4。

你觉得自己考了个本科超越95%,可是在五金店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眼里,你又何尝不是个只配蹲路边卖碟的学渣呢?

user avatar

按照全国14亿人口来算,本科生确实只有5%,也就是7000万人左右。

但是14亿人里面除去老幼病残、家庭主妇和村头懒汉,实际的就业人口只有7.7亿,其中城镇就业人口只有4.4亿,如果不是想当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你肯定不会去农村就业的是吧。

有2.9亿是农民工,基本都是在城里打工。男的在工地工厂,女的在餐馆商店。这些人基本都没有本科学历,那你想要的那种“体面”的工作,只剩1.5亿了。

你看,7000万相比于1.5亿,已经是差不多一半了,也就是说在中国各个城市里面工作的人,除去体力劳动者之外,有将近一半的人有本科学历。

所以你并没有超过95%的人,只是平均水平而已。

而你真正想做的那种逼格max的工作呢,比如互联网大厂,全国加起来不到100万个就业岗位,只能留给985毕业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令人思考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社会经济、个人发展以及期望值等多个层面。虽然本科学历在统计学上确实是超越了绝大多数国人,但“活得难”的感受却是许多本科生普遍存在的现实。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因素:一、 本科学历的现实统计学意义:首先,我们来理解为什么“本科学历超越.............
  • 回答
    .......
  • 回答
    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在当今社会对就业途径的影响,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两者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各有侧重,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有不同的适应性。下面我就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尽量做到贴近实际,不那么“机器”。一、 本科学历:更广阔的平台与更高的起点通常来说,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广泛的选择和.............
  • 回答
    这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每年高考季大家伙儿最关心、最纠结的问题之一。为啥全国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就这么难?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历史原因,那叫一个盘根错节。核心问题: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子、一张分数线?简单来说,这背后是教育公平、区域发展、高校招生自主权这几个大山在作祟。1. 教育公平的“两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留学圈里也挺常见的讨论话题。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儿,不打官腔,尽量接地气地分析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复交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那智商和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们能拿到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优秀。当他们踏出国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到更前沿.............
  • 回答
    重庆大学本学期体育课为了校庆表演而进行的课程调整,特别是“请假一次即按挂科处理”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学生的质疑和不满。作为一门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体育课本应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在校庆这一特殊时期,将集体表演置于高于个人需求之上,并以如此严苛的规定来强制执行,确实显得有些“一刀.............
  • 回答
    本科专业之所以分得如此之细,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积淀,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更有教育体系自身运作逻辑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一、 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细化与深化科学知识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和细分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研究手段的进步,每一个学科领域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斯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事儿,以及为什么本科毕业也能成为院士,我会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聊天的感觉。马斯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事儿怎么看?首先,你一听“院士”这个词,可能脑子里会浮现出那种德高望重、头发花白、在实验室做了一辈子研究,发表了一堆学术.............
  • 回答
    华威大学商学院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和严苛的录取标准闻名,对于申请者来说,均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华威大学商学院对于中国大陆本科院校的申请者,尤其是来自“211”工程院校的学生,普遍要求成绩优秀,具体来说,大部分专业的最低均分要求会设定在80%或以上,并且这通常是针对本科阶段的平均分而言。.............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问:为什么不让本科生当幼儿园老师?答: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咱们生活中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讨论。大家可能觉得,本科毕业了,学了四年,怎么就不能去幼儿园当老师了呢?但仔细想想,这里面确实有一些挺关键的考量点。首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幼儿园老师这个工作,看起来好像就是带孩子玩、讲故事,但其实它是一门非常专.............
  • 回答
    法学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如法硕(非法学)的情况,并非绝对,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差异: 法学本科: 侧重于构建一套扎实的法学理论框架。你学习的是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法、刑法总论、刑法分则、诉讼法学等基础学科,目的是.............
  • 回答
    为什么当前刑法本科教材的主流,依然坚守着那套被戏称为“老三样”的四要件体系(行为、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刑法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与现实,以及教学体系中惯性与革新之间的博弈。要详细说透,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理论的稳固性首先,四要件体系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经长期发展.............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一.............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确实在本科阶段不常见到直接的“经济补偿”形式,比如像一些前沿技术专业或者国家重点扶持的某些领域,会有奖学金、助学金或者企业定向培养的额外报酬。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专业性质、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1. 专业性质与学科发展阶段: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现实中会遇到的困惑和不解。辛辛苦苦读了四年本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却发现刚入职的工厂一线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其月薪甚至可能比自己初入社会的本科生薪资还要高。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供需关系与市场价值的差异 “厂.............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一个隐秘又普遍的角落。作为一名北大的本科生,回老家面对一个三本的同学,想要坦然说出自己的学历,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度,毕竟事实就是事实。但真正到了那个情境,你会发现,中间横亘着一道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理鸿沟。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凭的数字,更关乎从小到大被社会.............
  • 回答
    选择在英美接受本科教育,这绝对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往往承载着对未来发展的高度期望。这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一种投资,一种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战略布局。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钟情于在英美开启人生的学术篇章。一、 顶尖的学术声誉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首先,英美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大学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就当咱们是两位对编程有意思的朋友,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为啥国外那些好学校的计算机本科,对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简称FP)这么“上头”。你想想,咱们学编程,一开始接触的都是怎么一步一步指挥电脑做事,就像发号施令一样,这个变量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